平潭县育英中学公开课教案
班级:高二(5)班 学科:语文 课题:陈情表 执教者:黄燕
星期二 第3节 2011年9月27日
项 目
内 容
设计意图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知识目标: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和相关的文化常识,积淀文言语感,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同时背诵全文。
能力目标:1、运用归纳法、讨论法、点拨法积累文言基础知识,运用诵读法“披文入情”,具体可从了解写作背景入手,理清写作思路,从而领悟文旨,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而培养鉴赏古代散文的能力。
2、引导学生赏析本文文思缜密,脉络分明,陈情于事、寓事于理的构思艺术和品三结合形象生动的语言艺术。
情感目标:体会文章深挚朴实的感彩,通过学习,要让学生继承孝敬父母长辈的传统道德。
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体会文章深挚朴实的感情;赏析本文文思缜密,脉络分明,陈情于事、寓事于理的构思艺术,从而培养鉴赏古代散文的能力。
二、重点与难点
重点:1、在吟诵中解读作者的“情”字,体会本文悲恻动人的原因。
2、把握本文陈述的层次及语言特色,体会情之深,理之透。
难点:1、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和相关的文化常识,积淀文言语感,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赏析品三结合、形象生动的语言艺术,体会作者的真挚感情。
三、教学设想(含课时安排、教法选择、学法指导、教具准备等)
课时安排:2课时(本节为第1课时)
教法学法:诵读法、归纳法、点拨法
四、教学程序
教学内容及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课前准备
导入
解题
背景介绍
整体阅读
研读赏析
有感情地、字正圆腔地朗读课文,并借助注释,疏通课文,了解大意。
宋代学者赵与时在《宾退录》中说:“读诸葛孔明《出师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读李令伯《陈情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 ”
陈情:陈述衷情。
表:是古代臣子向皇帝陈述己见的一种奏章。
李密,幼年丧父,母改嫁,由祖母刘氏亲自抚养,长大后博学善辩。公元263年,司马昭子司马炎(晋武帝)废魏帝,建立了西晋王朝。当时东吴尚踞江左。晋武帝为了安抚蜀汉旧臣,同时也为使东吴士臣倾心相就,以减少灭吴的阻力,对蜀汉旧臣采取了怀柔政策授予官职,以示恩宠……
1、听课文录音,注意屏幕上显示易读错的字音,特别是:“鲜”“期”“强”“洗”“有” “更”等读音变化的字。
2、全班高声诵读,初步把握文章深挚朴实的感彩。
第一自然段:
梳理文言知识(略)(在课件上)
概括本段的主要内容。
明确:陈述家庭的不幸的不幸和祖孙相依为命的情形。
3、哪句话是作者陈述的总提?作者幼年时期都遭受到那些
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良好学习习惯。
由《出师表》导入,既让学生把握的文体,又初步把握了文章的情感基调。
从了解写作背景入手,有利于学生理清写作思路,从而领悟文旨,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诵读是关键。本课的一个重点在于:让学生在吟诵中解读作者的“情”字,体会本文悲恻动人的原因。
四、教学程序
设计意图
不幸?
明确:
臣以险衅 ,夙遭闵凶;
父亲去世、母亲改嫁、少多疾病——三大不幸。
总之,作者幼年时期是又“孤”又“弱”,只有祖母刘氏和他相依为命。
4、 “孤”与“弱”,作者重点描写了哪一方面的内容?文章又是如何体现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
“孤”——“零丁孤苦 ,至于成立。”
“既无叔伯 ,终鲜(xǐan)兄弟 ,门衰祚(zuò)薄 ,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总之,“茕茕独立 ,形影相吊”。
作用:进一步表现了祖母对他的怜悯、关爱。可以说,在他身上,倾注了祖母全部的心血。
第二自然段:
梳理文言知识(略)(在课件上)
概括本段的主要内容。
明确:写朝廷对自己优礼有加,而自己却由于祖母供养无主,不能奉召而陷入两难处境。
作者如何写朝廷对自己礼遇有加?
明确: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拜臣郎中 ,寻蒙国恩 ,除臣洗马。”
总之,先郡,次州,后朝廷,可见征召级别越来越高,而“逮奉圣朝,沐浴清化”、 “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欲奉召奔驰”等字眼则有力地表达作者的感恩戴德之情。
4、作者两次都推辞了,推辞的理由为何?结果如何?
明确:
理由:“供养无主”、“刘病日笃”。
“……辞不赴命。诏书特下 ,拜臣郎中 ,寻蒙国恩 ,除臣洗马。猥以微贱 ,当侍东宫 ……”
“臣具以表闻 ,辞不就职。诏书切峻 ,责臣逋慢;郡县逼迫 ,催臣上道;州司临门 ,急于星火。”
可见,事态严重、紧迫,作者的处境狼狈。
积累常用的文言知识;赏析本文文思缜密,脉络分明,陈情于事、寓事于理的构思艺术;同时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了解文章人伦至情之美,从而培养鉴赏古代散文的能力。
在研读赏析阶段,要切实落实诵读法。
四、教学程序
教学内容及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课堂小结
布置作业
至此,我们初步了解到作者陷入了忠孝两难全的狼狈境地,那么该如何解决矛盾呢?请同学们课后思考。
背诵1-2自然段,掌握1-2自然段中的文言知识。
预习3-4自然段。
课堂时间如果充裕,就课堂背诵1-2自然段。
五、板书
陈情表
六、教后记(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