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白区2021-2022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高一语文(参考答案)
1.A
解析 B项,曲解文意,原文是“主旋律纪录片已经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重大历史题材、重大革命题材的纪录片,而且是能够体现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纪录片”。C项,偷换概念,应为“世界纪录电影票房冠军”。D项,“纪录片的文化生态也已经恶化”无中生有。
2.C
解析 张冠李戴,“既受到热赞,也存在争议”的是《历史那些事》。
3.B
解析 《我们的男孩》突破了文化边界,属于能够体现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纪录片。
4.①以设问开篇,引起读者注意(1分);②采用并列式论证结构,层次清晰(2分);③论证中综合适用了多种论证方法,如例证法、引证法等(1分)。
5.①以能够体现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纪录片讲好中国故事。②寻找有“全球普适性”的故事,让世界“读懂中国”。③将目光投向“一带一路”等人文汇集之地,创新借鉴其他节目形态,扩展纪录边界,展现当代中国的形象。(每点2分)
6.B
本题考查理解作品相关内容的能力。“意在批判人们……”说法错误,根据第四段可知,“人等好事……缺乏耐心”只是表明了人们的一种心理状态,并没有批判之意。
7.B
本题考查分析鉴赏作品艺术特色的能力。“采用欲扬先抑的表现手法”说法错误,文章只是在阐发“等”的滋味,无论是“不喜欢一切等”,还是人生中需要“等”,都是作者的感悟,并没有使用欲扬先抑的手法。
8.
①作者“感到悲哀”是因为明知道死是必然到来的,但人们却执迷不悟于对其他外物的等待与追求;②作者“感到满意”是因为人的一生就是在等待中展开并且获得理由的,即使最终面对的是死亡,但人生还有等待的期待。(每点2分)
9.
①选材广泛,灵活多样:文章以作者的感受为主体,引用了《西厢记》中的故事,概括叙述了人们一生中在“窗前”“旅途”中遇到的各种“等”,记述了作者在农场孤岛上等信、在地下室等敲门的经历。②中心明确,主题深刻:文章紧紧围绕“等的滋味”展开,从“等”的心态和“等”的必要性等方面阐发了对“等”的理解认识,思想深刻。(每点3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0.C
11.B
12.A
13.C
14.
(1)他面对长江斟酒,横握着长矛吟诗,本来是一世的英雄啊,可如今又在哪里呢?(“酾酒”、“固”、“安在”各1分,句意1分)
(2)流去的水就像这样,而并没有流去,月亮像那样时圆时缺,却最终没有增减的变化。(“斯”、“盈”、“虚”各1分,句意1分)
译文:
我的神色也愁惨起来,整好衣襟坐端正,向客人问道:“箫声为什么这样哀怨呢?”客人回答:“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是曹公孟德的诗么?这里向西可以望到夏口,向东可以望到武昌,山河接壤连绵不绝,目力所及,一片郁郁苍苍。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所围困的地方么?当初他攻陷荆州,夺得江陵,沿长江顺流东下,麾下的战船首尾相连延绵千里,旗子将天空全都蔽住,他面对长江斟酒,横握着长矛吟诗,本来是一世的英雄啊,可如今又在哪里呢?何况我与你在江中的小洲打渔砍柴,以鱼虾为侣,以麋鹿为友,在江上驾着这一叶小舟,举起杯盏相互敬酒,如同蜉蝣置身于广阔的天地中,像沧海中的一粒粟米那样渺小。唉,哀叹我们的一生只是短暂的片刻,不由羡慕长江的没有穷尽。想要携同仙人携手遨游各地,与明月相拥而永存世间。知道上面这些想法不能屡次实现,只得将憾恨化为萧音,托奇在悲凉的秋风中罢了。”
我问道:“你可也知道这水与月?流去的水就像这样,而并没有流去,月亮像那样时圆时缺,却最终没有增减的变化。可见,从事物易变的一面看来,天地间万事万物时刻在变动,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停止;而从事物不变的一面看来,万物同我们来说都是永恒的,又有什么可羡慕的呢?何况天地之间,万物各有主宰者,若不是自己应该拥有的,即使一分一毫也不能求取。只有江上的清风,以及山间的明月,听到便成了声音,进入眼帘便绘出形色,取得这些不会有人禁止,感受这些也不会有竭尽的忧虑。这是大自然恩赐的没有穷尽的宝藏,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
客人高兴地笑了,洗净酒杯重新饮酒。菜肴果品都已吃完,杯子盘子杂乱一片。大家互相枕着垫着睡在船上,不知不觉东方已经露出白色的曙光。
15.C。
故乡远在千里,只能梦中相见,这是虚写;梦醒天明,隔年的家书都是实写。两句亦虚亦实,虚中写实,以实衬虚。表现出此时此地此情此景中诗人因愁思难耐、归家无望而生出的怨恨。
16.
①对家乡美好风光的喜爱;②远离家乡羁旅漂泊之苦;③曲折地表达了诗人思乡之情。(每点2分)
17.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3)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18.
C原句有三处语病:一是主客颠倒,应是“作者通过对北平秋色的描绘”;二是不合逻辑,应是先“向往”,再“眷恋”;三是搭配不当,“抒发”和“愿望”不搭配。
19.
D补写时应注意和下文中“苦涩的心境”相呼应。“复杂而无奈的烦恼”表述笼统,且没有和“心境”呼应。
20.A
领略:了解事物的情况,进而认识它的意义,或者辨别它的滋味。领受:接受(多指接受好意)。颓败:衰落,破败;腐败。颓废:意志消沉,精神萎靡。体验: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亲身经历。体悟:体会;领恬。落寞:寂寞,冷落。侧重表现失落之感。寂寞:孤单冷清,清静,寂静。侧重表现孤独之感。
21.
运用比喻手法,把传统社会的人际关系形象地比成涟漪(2分);说明圈子越近的关系越紧密,离圈子中心越远的关系越疏远(3分)。
22.
①沉沦于“圈子情结”,会导致群居终日,言不及义,使人沦入庸俗。②圈子情结会影响现代社会的管理决策,导致决策不客观,甚至私相授受、产生腐败。③现代社会是“陌生人社会”,是契约社会、法治社会;圈子情结是乡土社会、血缘社会的遗迹,已经不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每点2分)
23.作文(60分)
作文解析:
本题属于材料作文。本次作文材料共有四则,四则材料都是围绕“青春”来谈的,为思考“青春”提供了不同角度的理解。
①认为青春是脆弱的美丽的;②则认为青春很短暂,却让人怀念;③提出青春不能浪费。④习主席看来,内心的青春经得起时间的锤炼,才是永久的青春。也有对度过青春的方法的建议,如青春要脚踏实地奋斗、勤于事业磨练成长。
此外,在题目的要求当中明确了言说的身份,是风华正茂的青年同学,而对象则是身边的同龄人。另外,按照题干要求“请至少结合材料中两则名言”,即文章中要写出与材料关联的内容。
立意:
(1)青春很短暂,珍惜青春;
(2) 用奋斗浇灌的青春才是最美的青春;
(3)青春要有所作,有所成就;
(4)青年要积极进取,脚踏实地。
(5)青春不朽,青春无悔;
(6)珍惜青春,奋斗拼搏;
……
参考素材:
(1)青春是万紫千红的春天,是美丽的,但充满奋斗的青春最美!著名的无臂钢琴家刘伟的一生就向我们诠释了有梦想有奋斗的青春的美丽。刘伟最初的梦想是当一名足球运动员,但是由于一场电击事故让他的足球梦与他擦肩而过。他颓废过,但更多的是重新建立梦想。12岁那年他进入了北京残疾人游泳队实现自己的梦想,可是就在他屡获成功后却因得了过敏性紫癜又一次与自己的游泳梦擦肩而过。被命运捉弄两次的刘伟并没有因此被打倒,而是开始了自己的音乐旅途。他克服重重的困难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成为了一位著名的钢琴家!当命运的绳索无情地缚住他的双臂,当别人的目光叹息他生命的悲哀时,他依然固执地为梦想插上翅膀,用双脚在琴键上写下:相信自己。那变幻的旋律,正是他不断奋斗不断飞翔的轨迹。
(2)“凡事欲其成功。必须付出代价:奋斗”爱因斯坦四五岁时还不会说话,却在12岁时,经过自己不懈的努力与奋斗,证明了毕达哥拉斯定理。他曾被老师视为最“蠢”的学生。竟靠自己的奋斗在一夜之间成了世界名人,他曾当过小职员,却发现了相对论,成为又一个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犹太人,他一生充满坎坷与奇迹。却用自己的拼搏与奋斗,为全世界带来了欢乐与进步,成为20世纪最杰出的科学家。奋斗的青春是一幅多姿多彩的画卷,奋斗的青春最美!
例文展示:
青春仓促,奋斗无悔
“在时间和现实的夹缝里,青春和美丽一样,脆弱如风干的纸。”一句话道尽青春的脆弱易逝。但在我看来,青春和美丽一样,脆弱只是外在的表象,而内在之美恰如醇酒,历久弥香。倘若一味感伤,往往会使青春如流星般在泪水中划过,一闪即逝;但如果能擦干眼泪,拂去伤感,以奋斗来充实青春,便能突破时间和现实的夹缝,让我们的青春无泪也无悔。
“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与其面对逝去的青春,以泪相醉,不如抓住短暂易逝的青春,脚踏实地,努力奋斗,通过一点一滴的努力来实现自我的成长。
青春仓促,唯奋斗方能无悔。 董仲舒年少时研究《春秋》,在他人或吟风弄月,或寻芳探幽,享受大好时光的时候,他却能坚定如一,读书治学,三年间目不窥园,在学识和德行上让众人“皆师尊之”;李密少年时有感时光易逝,拜师途中,以《汉书》悬于牛角之上,边走边读,不愿荒废青春;宋濂少时求师,“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乐在其中。这也为其日后成为明代“开国文臣之首”打下坚实的基础。古之成大事者,无不在短暂脆弱的青春时期就以不懈的努力奋斗为自己的成长积淀资本,最终成就人生的无悔。
法国著名女作家乔治·桑说:“少年从不会抱怨自己如花似锦的青春,美丽的年华对他们来说是珍贵的,哪怕它带着各式各样的风暴。”风暴再多又如何 与其感伤抱怨,不如让青春在奋斗中前行,在砥砺中成长。
杨孟衡的青春即如此。他七岁就因高压电击伤而双臂高位截肢,命运给他安排了一段没有臂膀的青春,而他用奋斗取代了泪水。他用脚写字,练习书法,其书法作品在全国书法竞赛中获奖并入选全国书法艺术人才库;他热爱踢足球、游泳,参加全国残疾人运动会获得全国第六名;他重拾课本,逐梦高考,以当地文科第一名的好成绩成功考入中山大学……他用少年的热血与奋斗将自己的青春变得美好而有意义。
青春仓促,青年人往往把握不住,如指尖沙、梦中花,稍纵即逝。我们不能决定青春的长度,却可以拓宽青春的广度,增加其深度。当我们用点滴的奋斗让青春从感时伤事的忧郁怅然向激昂奋进转变,用火热的激情与理性的思考让青春从肤浅变得深邃时,自然可以无怨又无悔。
“青春是不耐久藏的东西。”这是莎士比亚曾经的感慨,因其不耐久藏,更要珍惜奋斗的时光。青春仓促,但奋斗无悔!这也应该是我们每个青年人对青春的态度。
1是在等,等那个有所等的时刻到来。一个人到了连这样的等也没有的地步,就非自杀不可
10.作者用曹操的典故,其用意是(3分)
人生唯一有把握不会落空的等是等那必然到来的死。但是,人人似乎都忘了这一点而
A.赞颂曹操横槊赋诗的英雄气概。
B.同情曹操不遇于时。
在等着别的什么,甚至死到临头仍执迷不悟。我对这种情形感到悲哀又感到满意。
C.慨叹人生无常
D.借曹操自比,表明自己被贬的心志。
(有删改)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①吾与子之所共适
②始适还家门
A.文章引用《西厢记》中的故事,意在表达即便为美事,等也是难挨、可怕的,因为这种
B.①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②举匏樽以相属
“等”是被迫的,完全不由自己支配的。
C.①扣舷而歌之
②倚歌而和之
B文章中说“人等好事嫌姗姗来迟,等坏事同样也缺乏耐心”,意在批判人们只求好事快
D.①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②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快到来、对坏事缺乏耐心的思想
12.下列句子与“何为其然也”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
C.文章中三次写到了“等候判决”,并且用社会现实中的具体情形来说明人们在等待事
A.客有吹洞箫者
情的结局时不会无动于衷的事实。
B.而今安在哉
D.“忍耐力磨炼得非常发达,已经习惯于默默无止境地等待了”用幽默诙谐的语言调侃
C.句读之不知
了社会现实中无可奈何的等待
D.何以解忧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13.下列理解赏析不准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第一段中“等的滋味,最是一言难尽”一句,开门见山,直接点题,统摄全篇,而且
A.主客问答,实际上表明了作者内心激烈的矛盾冲突,冲突的结果,是旷达的一面战胜
意蕴含蓄深远,点明等待的滋味的复杂。
了消极悲哀的一面。
B文章采用欲扬先抑的表现手法,先写“不喜欢一切等”和“等”的无可奈何,后写“人生
B第一段客答的文字,作者将情、景、理融为一体,综合运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的表达
中还是需要等的”和“等”的意义。
方式,绘明月江水之景,叙曹操征战赤壁之事,发历史上英雄人物“而今安在”、人生苦短
C.“这时我们宛如等候判决……”运用类比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人们在等待
之论,抒己身渺小,“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之感慨;使本段精彩而见功力。
吉凶未卜的结果时焦虑不安的心态。
C.对于世间万物,作者主张“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应抓紧时机,享受大自然给予
D.作为一篇哲理散文,作者在阐述等的各种滋味时,并不生硬、空洞,而是联系现实生
的美景,得到则为己有,得不到则为“非吾之所有”;表现了人生如梦,及时行乐的思想
活,这样能极易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
8.结尾说“我对这种情形感到悲哀又感到满意”,作者因何既“感到悲裒”又“感到满意” (4分)
D.《赤壁赋》是宋代文赋的一篇优秀代表作。作者用典而不拘故实,写景而富于想象,抒
情而兼用夸饰,加之造语多用对偶,声韵之美也体现了苏轼作品行云流水的艺术风格。
9.试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本文“形散神聚”的特点。(6分)
14.翻译下列句子(每小题4分,共8分)
(1)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2)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4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 ”客曰:“‘月明星稀,乌鹄南飞’,此非曹孟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德之诗乎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盂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方其破
旅宿
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
杜牧
安在哉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
旅馆无良伴,凝情自悄然
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扶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寒灯思旧事,断雁警愁眠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远梦归侵晓,家书到隔年。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
沧江好烟月,门系钓鱼船
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羡乎 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
A.诗歌首联破题,写诗人孤身一人在旅馆居住,没有良伴,只能静静凝思黯然神伤,营
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
造了一种孤寂的氛围
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盖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B.诗歌颔联融情于景、触景生情,寒灯、孤雁勾起诗人对往事的回忆,引发诗人的愁绪,
描绘出一幅寒夜孤客难眠图
高一语文期末考试第5页(共8页)
高一语文期末考试第6页(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