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三化学 第九单元 溶液 单元检测题
一.选择题
1. 把少量下列物质分别放到水里,充分搅拌后,可以得到乳浊液的是( )
A.面粉 B.植物油 C.高锰酸钾 D.蔗糖
2. 下列各组物质,只用水无法鉴别出来的是
A.食盐固体、碳酸钙固体、高锰酸钾固体
B.氢气、氧气、二氧化碳
C.汽油、酒精、浓硫酸
D.氢氧化钠固体、食盐固体、硝酸铵固体
3.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厨房洗涤剂清洗油污后形成溶液
B.用硬水洗衣服不如用软水洗的干净
C.冬季向公路上的积雪撒盐,可使冰雪快速融化
D.硝酸铵溶于水制得的冰袋可用于给高烧病人降温
4. 10%的KNO3不饱和溶液100 g,在温度不变的条件下,欲使溶质的质量分数变为20%,下列方法中,最可行的是( )
A. 再加入12.5 g KNO3溶解完
B. 再加入10 g KNO3溶解完
C. 再加入100 g 10%的KNO3溶液
D. 恒温蒸发掉45 g水
5. 各种洗涤剂广泛进入人们的生活,下列洗涤中所用洗涤剂具有乳化功能的是 ( )
A.用汽油除去衣服上的油污
B.用洗洁精清洗餐具上的油污
C.用水洗去盘子上的水果渣
D.用醋洗去水壶的水垢
6. 现有60 ℃时硝酸钾的饱和溶液,若将其温度降到20 ℃,此时有关该溶液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仍为饱和溶液
B. 硝酸钾的溶解度发生了变化
C. 降温前后溶液的质量不变
D. 降温前后溶剂的质量不变
7. 冬天,人们常用甘油溶液护肤使皮肤保护湿润,质量分数为80%的甘油溶液护肤效果最佳,配制质量分数为80%的甘油溶液500g,所需甘油的质量为
A.50g B.40g C.400g D.100g
8. 下列操作中一定能改变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是( )
A.增加溶质 B.改变温度 C.增加溶剂 D.析出晶体
9.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浓溶液不一定是饱和溶液,稀溶液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B.一定温度下,100克饱和食盐溶液中加入3克食盐,用力搅拌后可得到103克食盐溶液
C.一定温度下,向饱和食盐水中加入白糖,白糖不会溶解
D.同一温度下,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
10. 甲、乙两种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
B.t1℃时,甲乙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
C.甲物质中混有少量的乙物质,可用蒸发结晶的方法来提纯甲物质
D.将tl℃时相等质量的甲、乙的饱和溶液升温到t2℃,溶液中溶质的质量甲大于乙
11. 在温度不变的条件下,下列欲使10%的硝酸钾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变为20%的方法中,一定能实现的是( )
A. 将20 g 10%的硝酸钾饱和溶液倒掉10 g
B. 将20 g 10%的硝酸钾不饱和溶液蒸发掉10 g水
C. 在20 g 10%的硝酸钾溶液中,加入10 g 40%的硝酸钾溶液
D. 将20 g 10%的硝酸钾不饱和溶液中加入20 g硝酸钾固体
12. 如图,是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都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B. 降低温度可使接近饱和的B溶液变为饱和
C. 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均为25 g
D.t2℃时,A物质的溶解度大于B物质的溶解度
13. 某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20%,加入50 g水后变为10%,稀释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是( )
A. 50 g
B. 10 g
C. 100 g
D. 40 g
14. 如图为甲、乙两种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升高温度能使乙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
B. 在t1℃时,M点表示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C. 在t2℃时,N点表示甲物质的不饱和溶液
D. 在t1℃时,50 g水可以溶解25 g甲物质
二.填空题
15. 2020年春节期间,我国大面积爆发新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预防新冠状病毒及疫情的扩散消毒杀菌很关键。
(1)生活中既能杀菌消毒,又能降低水的硬度的方法是 。
(2)“84消毒液”可用于新冠状病毒肺炎灾区的防疫,制备其主要成分次氯酸钠(NaClO)的化学方程式为:2NaOH+X═NaClO+NaCl+H2O,则X的化学式为 。
(3)75%酒精溶液也可用于杀菌消毒,写出该酒精溶液中溶质的化学式 。
(4)疫情期间,出门一定做好自我防护措施,如佩戴符合要求的防护口罩等,戴口罩对进入肺部的空气有一定的净化作用,其作用原理相当于化学的 操作。
16. 如图甲是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图。
(1)甲图中,t2 ℃时,A、B、C三种物质中,溶解度最大的是_____;P点所表示的含义为_____。
(2)①将t2 ℃时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 ℃,三种物质的溶质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
②如乙图所示,20 ℃时,把试管放入盛有X的饱和溶液的烧杯中,在试管中加入几小段镁条,再加入5 mL稀盐酸,立即产生大量的气泡,同时烧杯中出现浑浊,则X可能为A、B、C三种固体物质中的哪一种?_____。
(3)t1 ℃时,将B物质的不饱和溶液转变成饱和溶液可采取的方法有:_____、_____ (写两种方法)。
17. 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2甲所示:
(1)t1℃时A、B、C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用“>”“<”或“=”表示,下同)__ ___。
(2)取t3℃ A、B、C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到t1℃,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2乙所示的试管中盛有A、B、C三种物质中某一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且试管底部仍有未溶的该物质,向烧杯中加入硝酸铵晶体,试管中固体逐渐减少,该物质是________。
18. 我国化工专家侯德榜创立了“侯氏制碱法”,促进了世界制碱技术的发展。其流程简图和部分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下:
已知:①母液中有一种铵态氮肥
②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操作a的名称是_____。
(2)结合图2分析,图1反应1中NaHCO3作为晶体析出的原因是_____,从图2中还能获得的一条信息是_____。
(3)图1中得到的母液中一定含有的阳离子是_____ (填离子符号), 流程中可以循环使用的物质是_____。
(4)从图2可以看出温度高于60°C,NaHCO3的溶解度曲线“消失”了,其原因可能是_____。
三.实验探究题
19. 某兴趣小组的同学们利用家中的材料研究“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设计了如下实验,称取一定质量的冰糖和食盐,每10g为一份,分成若干份,其中一份冰糖保持为块状,其余冰糖和食盐研磨为粉末状,按表设计进行实验(所需仪器略)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实验温度 20℃ 80℃ 20℃ 20℃ 20℃ 20℃
溶质种类 冰糖粉末 冰糖粉末 冰糖粉末 块状粉末 冰糖粉末 食盐粉末
溶质质量 10g 10g 10g 10g 10g 10g
溶剂种类 水 植物油 水 水 水 水
溶剂质量 10g 10g 10g 10g 10g 10g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实验中所研究的“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包括: 、 、 、 ,其中不会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是 .
(2)该实验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是 ,其中第 组实验设计不合理,理由是 ,若将该设计中的 改为 后再进行实验,可得出的结论是 .
(3)观察第三组实验发现:冰糖全部溶解,食盐有部分剩余,由此可得出的结论是 .
20. 下图所示为实验室中常见的气体制备和收集装置。请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应选用发生装置______(填字母序号),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若用装置D收集氧气,验满的方法是___________。
(2)实验室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若选用C做发生装置,你认为选用C的优点是__________。
(3)欲使用装置E用排空气法收集二氧化碳,则气体应从_____(填“a”或“b”)端通入;欲使用装置E用排水法收集氧气,先将瓶中装满水,再将气体从_____(填“a”或“b”)端通入。
(4)已知一氧化氮气体难溶于水,在空气中容易与氧气发生反应,则收集一氧化氮气体时应选用图中装置____(填字母序号)。
四.计算题
21. 20 g含杂质(杂质不溶于水,也不溶于酸)的锌样品,与一定质量的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所得溶液质量为80.5 g,同时生成氢气0.4 g。试计算:
(1)样品中锌的质量分数;
(2)完全反应后生成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3)所用稀硫酸的质量分数 (计算结果保留到0.01%)。
22. 为测定某一样品中含杂质的含量,并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镁溶液。进行如下实验:把100g的稀盐酸加入到20g含杂质的MgCO3和MgCl2的样品粉末中(杂质即不溶于水,也不和盐酸反应),完全反应后得到中性溶液,其操作过程如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___;
(2)求解混合物中发生反应物质的质量(X)的比例式为___;
(3)样品中杂质的含量为___;
(4)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___;
(5)用36.5%的浓盐酸配制100g上述稀盐酸时,需要此浓盐酸的质量为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