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 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 同步练习 (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六单元 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 同步练习 (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1-19 13:34: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六单元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
一、选择题(共16题)
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衣食住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下列顺口溜最能说明这一点的是
A.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
B.双手筑起两层楼,高档家电样样有,妻儿外出有汽车,吃喝穿戴属一流
C.早晚喝喝菜粥粥,中午啃个窝窝头,一天三顿难见油
D.缝纫机缝出新衣衫,自行车出门真方便,收音机听听大新闻,美观的手表看时间
2.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我国科学家是(  )
A.钱三强 B.竺可桢 C.袁隆平 D.侯德榜
3.2015年10月,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屠呦呦的主要成就是
A.完成人工合成牛胰岛素
B.发现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
C.发送探月器到月球背面
D.研发“蛟龙”号深海探测器
4.科技发展影响世界,科学名人世人永记。我国著名科学家屠呦呦的贡献是
A.领导载人航天事业
B.发现抵抗疟疾的青嵩素
C.研制“两弹一星”
D.培育籼型杂交水稻
5.被后世尊称为‘医圣’医学家是
A.扁鹊
B.华佗
C.蔡伦
D.张仲景
6.我国航天技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地发展起来。标志着从无到有的成果是
A.东方红1号
B.神舟一号
C.神舟六号
D.嫦娥一号
7.“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下列英雄人物与荣誉称号对应正确的是
A.两弹元勋—① B.最可爱的人—②
C.铁人—③ D.杂交水稻之父—④
8.新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非凡。下列图片反映的科技成就属于20世纪70年代的是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着陆,杨利伟走出舱门 袁隆平在田间观察水稻(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 屠呦呦在实验室工作(发现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 行驶中的“复兴号” 中国标准动车组
① ② ③ ④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9.1964年的某一天,《人民时报》以“打破核垄断,消灭核武器”为题,报道了一则新闻。该新闻报道的内容应是:
A.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C.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D.东风导弹发射成功
10.“双百”方针中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提出成为新中国哪一领域的重要方针
A.经济建设
B.国防外交
C.文学艺术
D.民族宗教
11.改革开放以来,人们衣食住行方面发生巨大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人们的生活方式变革,观念进步 B.城乡人民收入大幅度增长
C.国家重视人民生活的改善 D.改革开放使我国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
12.中国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杂交水稻之父于2021年5月22日13时07分,因多器官功能衰竭在长沙逝世。50多年来,他始终在农业科研第一线辛勤耕耘、不懈探索,为人类运用科技手段战胜饥饿带来绿色的希望和金色的收获。他的卓越成就,不仅为解决中国人民的温饱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贡献,更为世界和平和社会进步树立了丰碑,这位科学家是( )
A.邓稼先 B.屠呦呦 C.詹天佑 D.袁隆平
13.年代尺有助于我们了解事件的先后顺序和时代主题。下面是一位同学设计的年代尺,这位同学探究的主题是( )
A.科技成就 B.社会生活 C.民族团结 D.外交成就
14.从“蓝灰色的海洋”到“亮丽的风景线”说的是社会生活哪一方面的变迁?
A.衣
B.食
C.住
D.行
15.能过“全民办铀矿”,获得150余吨土法炼制的重铀酸铁,为中国初期的核燃料生产提供了原料,后来诞生的第一颗原子弹可谓是“人民炸弹”。这说明( )
A.群众运动是科研事业的重要补充 B.土法炼制对科研事业起关键作用
C.“全民办铀矿”应该进一步推广 D.第一颗原子弹的科研技术含量低
16.观察下面漫画《三代赶集》,三代人赶集方式的变化给人们最深的感受是
A.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活方式变化
B.交通方式革新,城乡差距已消除
C.互联网的运用,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
D.科技的进步,丰富了人们的娱乐生活
二、填空题
17.20世纪60年代,________赢得了“铁人”的称号,以他为代表的那种艰苦创业精神,也被誉为“铁人”精神;20世纪70年代初________发现了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并于2015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8.1964年的某一天,《人民日报》以“看西北荒漠,万里人罕见。蘑菇云突起,举世皆惊!”为题报道了一则新闻。该新闻报道的内容是(______)
19.中国的“导弹之父”是_________。201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作家是_________。
20.经济、科技、国防建设促进了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
(l)____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2)1966年,中国组建____部队,主要担负核反击任务,大大增强了国防力量。
(3)1970年,我国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____,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三、综合题
21.仔细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一的历史人物是谁?在他的带领研制下,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什么爆炸成功?
(2)图二航天员是谁?2008年9月,他乘坐哪一载人飞船升入太空,实现了什么梦想?
(3)图三中工作的人物是谁?1973年他在世界上首次培育成了什么?
(4)上述这些人物有哪些精神值得你学习?
22.2019年10月1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在京隆重举行。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462千米,这是上海到北京的空间距离。然而,从诞生于上海到在北京执掌全国政权,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的奋斗历程,走了整整28年。多少危机时刻,多少重大关头,中国共产党人以非凡的智慧和勇气,推动了一次次伟大的历史转折。
——《在历史的关节点上》
材料二: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三军过后尽开颜。
——《七律 长征》
材料三:“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回望过去极不平凡,从新中国成立到中华民族走上伟大复兴的今天,我们国家奋斗了70个春秋。其间,建设与改革的历程同样光辉而艰辛。社会主义制度建立、改革开放全面推进、科技飞速发展、统一大业向前迈了一大步、外交事业进入崭新时期……不朽的业绩,定格在一个又一个的关节点上。
——人民日报《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境界》
(1)指出材料一中“28年”的起止时间和标志性事件。
(2)长征中,中国共产党在:“危机时刻”和“重大关头”力挽狂澜,召开了一次政治局扩大会议,写出这次会议的名称、主要内容。
(3)请列举材料三中提到的“科技飞速发展”“统一大业向前迈了一大步”和“外交事业进入崭新时期”的不朽业绩各一例。
(4)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举出“70年来”我国在各方面取得成就的国内外有利因素各一例。
(5)阅读图片,如果要展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的光辉形象,应选择以下哪幅图片?图E这位领导人的哪一思想在哪一会议上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03年10月15日,我国第一艘载人飞船成功发射。航天员杨利伟成为飞行太空的第一位中国人。
材料二 2015年10月5日,瑞典皇家卡罗林斯卡医学院宣布,将当年度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中国女科学家,以表彰她对疟疾治疗所做的杰出贡献。
材料三 1969年,39岁的她开始进行抗疟新药的研究。她与研究团队一起,从整理历代医籍着手,从中医药中寻找创新源泉。经过对200多种中药的380多个提取物的筛选,在经历了190次失败之后,终于成功研制出系列抗疟药品。
(1)请写出材料一中我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的名称,我国第一个飞向太空的女航天员是谁?
(2)请写出材料二中女科学家的名字;她对疟疾治疗做出的贡献是什么?
(3)结合材料三谈谈这位女科学家的哪些科学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24.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长江三峡时强调:“大国重器,一定要掌握在自己手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80年9月16日,左宗棠创办的兰州机器织呢局(呢绒纺织工厂)开工。他委托胡雪岩向德国商人购买机器设备1200多件,并从德国聘请匠师十多人。左宗棠离开兰州后,德国技师三年合约期满回国。1884年初织呢局因锅炉破裂从此停工。
——整理自《科普中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兰州机器织呢局是近代中国哪次探索中创办的企业?该企业“因锅炉破裂从此停工”说明它面临什么困境?
材料二 新中国初期,我国石油严重短缺,60多岁的地质学家李四光带领技术人员跋山涉水进行石油勘探。在勘探最困难的时候,李四光鼓励大家:“我们一线的生机,还是在我们的民族,大家打起精神,举起锄头向前挖去。”终于,1959年勘探出了大庆油田。随后,在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大港、胜利、华北大油田相继找到,中国摘掉了“贫油”的帽子。
——摘选自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选修四
(2)举出一名新中国早期的国防科研工作者及其贡献。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概括这些科研工作者身上有什么共同精神?
材料三 党的十八大以来,政府对科技创新投入快速增长(见下图),总规模已位居世界前列,天宫、蛟龙、天眼、悟空、墨子、大飞机等重大科技成果相继问世。
(3)根据以上三则材料并结合所学,列举把“大国重器掌握在自己手中”需要具备的条件。
参考答案
1.B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改革开放促进了生产力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B、D项均反映的是改革开放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但根据材料中“人们的衣食住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判断,显然B项符合题意;AC项都是改革开放以前的内容,不符合题意;故选B。
2.C
【详解】
依据已学知识可知,1973年,袁隆平首次在世界上育成籼型杂交水稻,比普通水稻增产20%,被称为“东方魔稻”,他被称作“杂交水稻之父”。所以C符合题意,ABD项不符合题意,故排除。故选择C。
3.B
4.B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国著名科学家屠呦呦发现了抵抗疟疾的青嵩素,2015年获得了诺贝尔科学奖。A项领导载人航天事业的是杨利伟;C项研制“两弹一星”的是邓稼先;D项培育籼型杂交水稻的是袁隆平。故选B。
5.D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扁鹊为春秋战国时期名医,但没有被后世尊称为“医圣”,故A不符合题意。 华佗为东汉末年名医,发明“麻沸散”、创造“五禽戏”,但没有被后世尊称为“医圣”,故B不符合题意。 蔡伦在东汉时期改进造纸术,但不是医学家,故C不符合题意。东汉末年医学家张仲景写有《伤寒杂病论》,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被后世尊称为“医圣”,D符合题意。故选D。
6.A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0年,我国用长征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从此之后,我国航天技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地发展起来。故A符合题意;神舟一号、神舟六号、嫦娥一号出现在东方红一号之后,故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
7.D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袁隆平首次培育成功籼型杂交水稻,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为我国乃至世界的粮食问题做出巨大贡献,D正确;黄继光是抗美援朝战争时期的战斗英雄,被誉为最可爱的人,A错误;王进喜是我国著名石油工人,被誉为铁人,B错误;邓家先是参与研制“两弹一星”的著名科学家,被誉为两弹元勋,C错误。故选D。
8.B
【详解】
2003年10月15日,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遨游太空,①不符合题意;1973年袁隆平在世界上首次育成籼型杂交水稻,②符合题意;1972年,屠呦呦领导的科研团队成功提取青蒿素,开创了治疗疟疾的新方法。③符合题意;2017年6月25日中国标准动车组被正式命名为“复兴号”,④不符合题意。所以B项正确,排除ACD项。故选B项。
9.A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1964年,我国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原子弹爆炸成功,打破了美苏的核垄断,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A正确;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是在1967年,排除B;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是在1970年,排除C;1960年由中国仿制苏联的东风-1短程弹道导弹首次进行了成功的试射,排除D。故选A。
10.C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伴随着新中国的诞生,文学艺术也步入新时代。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即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所以文学艺术创作出现了崭新的局面,C项符合题意。由此分析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
11.D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改革开放以来,人们衣食住行发生巨大变化的根本原因是我国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人们衣食住行发生巨大变化主要得益于改革开放使我国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促进经济迅速发展,使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极大改善,D项符合题意;而ABC三项均不是发生巨大变化的根本原因,排除。故选D。
12.D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袁隆平院士是中国杂交水稻事业的开创者,是当代神农,他的卓越成就,不仅为解决中国人民的温饱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贡献,更为世界和平和社会进步树立了丰碑,D符合题意;邓稼先是两弹元勋,A不符合题意;屠呦呦发现了青蒿素,B不符合题意;詹天佑修建了京张铁路,C不符合题意;故选D。
13.A
【详解】
材料中的两弹一星,杂交水稻等都属于科技发展方面的表现,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科技,与BCD项的内容没有直接的关系,排除BCD项。故选A项。
14.A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蓝灰色的海洋”表明服装颜色单调,“亮丽的风景线”表明服装风格多样。由此可知,从“蓝灰色的海洋”到“亮丽的风景线”说的是社会生活衣的变迁。故A符合题意,排除BCD,故选A。
15.A
【详解】
题干的“‘全民办铀矿’获得150余吨土法炼制的重铀酸铁,为中国初期的核燃料生产提供了原料”“人民炸弹”说明群众运动是科研事业的重要补充,故A符合题意;土法炼制对科研事业起关键作用、“全民办铀矿”应该进一步推广、第一颗原子弹的科研技术含量低的说法与题干材料不符,排除BCD。故选A。
16.A
【详解】
依据漫画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漫画中三代人不同赶集方式,说明我国人民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活方式在变化,所以A项符合题意;B项交通方式革新,城乡差距并没有消除,排除;CD项表述不全面,排除。故选A。
17.王进喜 屠呦呦
【详解】
据所学知识可知,王进喜在大庆石油会战中,组织全队职工用“人拉肩扛”的方法搬运和安装钻机,用“盆端桶提”的办法运水保开钻,打出了大庆油田的第一口油井。他常说:“宁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曾不顾腿伤跳进泥浆池,用身体搅拌泥浆压井喷,成为我国石油工人艰苦创业的一面旗帜,被群众誉为“铁人”。20世纪70年代初,屠呦呦领导科研团队发现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并因此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20世纪60年代,王进喜赢得了“铁人”的称号,以他为代表的那种艰苦创业精神,也被誉为“铁人”精神;20世纪70年代初屠呦呦发现了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并于2015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8.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详解】
由题干中“1964年的某一天”“ 西北荒漠”“ 蘑菇云”可知,该新闻报道的内容是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为打破帝国主义的核垄断,粉碎其核威胁,维护世界和平,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它加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也打破了帝国主义的核垄断,对于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义。故填: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钱学森 莫言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中国的“导弹之父”是钱学森,201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作家是莫言。
20.(1)土地改革(2)第二炮兵 (3)东方红一号
【详解】
(1)依据所学可知,1952年底土地改革完成,彻底废除了在我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在政治、经济上翻了身,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故填:土地改革。
(2)依据课本所学,1966年,中国组建第二炮兵部队,又称战略导弹部队,主要担负核反击任务,大大增强了国防力量。故填:第二炮兵(战略导弹)。
(3)依据课本所学,1970年,我国用长征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标志着我国的空间技术领域开始跻身于世界先进国家行列。故填:东方红一号。
21.(1)邓稼先。原子弹。(2)翟志刚。神舟七号;太空行走。(3)袁隆平。籼型杂交水稻。
(4)创新精神;吃苦耐劳精神;艰苦朴素精神;坚持不懈、努力拼搏精神;等等。
【详解】
(1)第一问依据所学可知,图一的历史人物是“两弹元勋”邓稼先;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邓稼先的带领研制下,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2)第一问依据所学可知,图二航天员是翟志刚;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2008年9月,翟志刚乘坐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升入太空,实现了太空行走梦想。
(3)第一问依据所学可知,图三中工作的人物是袁隆平;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1973年袁隆平在世界上首次培育成功籼型杂交水稻。
(4)开放性题目,创新精神;吃苦耐劳精神;艰苦朴素精神;坚持不懈、努力拼搏精神等。
22.(1)起止时间:1921年到1949年;标志性事件: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2)名称:遵义会议;内容:纠正了博古等人的左倾错误,取消博古、李德等人的军事最高指挥权。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
(3)科技飞速发展:第一原子弹成功爆炸;统一大业: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外交事业: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4)国内因素: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等;外部因素:当今世界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经济全球化等。
(5)图B;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共十九大。
【详解】
(1)依据材料一“1462千米,这是上海到北京的空间距离。然而,从诞生于上海到在北京执掌全国政权,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的奋斗历程,走了整整28年”,结合课本所学,1921年7月,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中共一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28年艰苦奋斗,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2)依据课本所学可知,1935年1月召开的遵义会议是红军长征途中召开的具有转折意义的会议。大会纠正了博古等人的左倾错误,取消博古、李德等人的军事最高指挥权。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遵义会议确立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挽救了红军,挽救了党,挽救了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3)依据课本所学可知,新中国成立后,科技飞速发展,1964年,第一原子弹成功爆炸;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标志着统一大业向前迈了一大步;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外交事业进入崭新时期。
(4)依据课本所学可知,从新中国成立到现在,“70年来”我国在各方面取得成就的国内因素包括: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实行符合本国国情的政策;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理论的指导,我们取得了越来越多的成就,这与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也离不开;外部因素包括:当今世界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经济全球化等为我国发展提供了稳定的局面和有利的时机。
(5)依据课本所学可知,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图B人物是邓小平;图E人物是习近平,据所学,2017年召开的中共十九大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23.(1)神州五号;刘洋。(2)屠呦呦;发现了青蒿素。
(3)潜心钻研,勇于创新,不怕失败,团队合作等。
【详解】
(1)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国第一艘载人飞船是神州五号;我国第一个实现太空之旅的女航天员刘洋;她是乘坐神舟九号飞船进入太空的。
(2)2015年10月5日,“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名单揭晓,来自中国的女药学家屠呦呦获奖,以表彰她对疟疾治疗所作的贡献,屠呦呦女士也是首位获得诺贝尔科学类奖项的中国女科学家。在特殊历史时期,屠呦呦带领团队在极为艰苦的科研条件下,经过无数次试验,发现了青蒿素,开创了疟疾治疗新方法,全球数亿人因之受益。
(3)优秀人物身上的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学习:如自强不息,爱岗敬业,艰苦创业,乐于奉献的精神;开拓创新,迎难而上,顽强拼搏的精神;团结协作的精神等。
24.(1)洋务运动。困境:缺乏技术,缺乏人才(或缺乏技术工人、外国控制相关技术)。
(2)邓稼先;成功研制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精神:艰苦奋斗、忘我工作、追求卓越、创新精神、自力更生、不计报酬、为国奉献等。
(3)条件:先进科技、尖端人才、国家独立、经济发展、政策支持、教育发展、奋斗精神等。
【详解】
(1)依据材料一“1880年9月16日,左宗棠创办的兰州机器织呢局(呢绒纺织工厂)开工”“……向德国商人购买机器设备1200多件,并从德国聘请匠师……”可知是洋务运动中的探索。结合课本所学,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内外交困。为了强兵富国,摆脱困境,19世纪60—90年代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人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维护清朝统治,掀起了洋务运动;依据材料一“左宗棠离开兰州后,德国技师三年合约期满回国。1884年初织呢局因锅炉破裂从此停工。”可知左宗棠离开,德国技师回国导致“因锅炉破裂从此停工”,得出:缺乏技术,缺乏人才。
(2)依据课本所学,新中国成立早期,中国经济一穷二白,国防军事落后,邓稼先克服种种困难,在恶劣艰苦的条件下,成功研制出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被称为“两弹元勋”;由材料二“在勘探最困难的时候,李四光鼓励大家”,结合课本所学,邓稼先在艰苦恶劣的条件下成功研制了原子弹和氢弹;焦裕禄为治理河南兰考风沙贡献了自己的生命,由此可知这些科研工作者,艰苦奋斗、忘我工作、追求卓越、勇于探索、敢于创新、自力更生、不计报酬、为国奉献等精神。
(3)根据前面的材料和问题,由此材料一中国没有技术人才,导致织呢局因锅炉破裂从此停工;材料二新中国建国成立后积极开发石油,研制先进武器;材料三“政府对科技创新投入快速增长,天宫、蛟龙、天眼、悟空、墨子、大飞机等重大科技成果相继问世。”得出:先进科技、尖端人才、国家独立、经济发展、政策支持、教育发展、奋斗精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