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东阳市南马高级中学2012-201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文档属性

名称 浙江省东阳市南马高级中学2012-201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3.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11-16 09:39: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南马高级中学2012-201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21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A.正月 / 正襟危坐 不屑 / 酒阑灯灺 木讷 / 按捺不住
B.晕车 / 晕头转向 曝背 / 一曝十寒 烙印 / 恪尽职守
C.泊船 / 罗布泊 绿林 / 绿水青山 粗犷 / 旷日持久
D.瘴气 / 重峦叠嶂 湍急 / 惴惴不安 慰藉 / 杯盘狼藉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人会在闯荡世界之中获得生命的快感或满足按耐不住的虚荣心。因此,人的内心总
在呐喊:走啊走!
B.我不应白白地耗废时间,去无尽地感慨生命的坚辛,也不应该自艾自怜命运怎么这
样不济,偏偏给了我这样一块不毛之地。
C.这恶魔似的铁马,那振耳欲聋的机器喧嚣声已经传遍全乡镇了,它已经用肮脏的工
业脚步使湖水混浊了。
D.自由地选择我们个人闲暇时能完全沉溺其中的杰作,领略人类所思、所求的广阔和
丰盈,……这,归根到底是一切生活所赋予的意义。
3.下列各句的横线上,填上恰当的一组词是( )
(1)我站在故乡的山岗上,远望西边地平线上,那一抹晚霞渐渐地在天边 了。
(2)这个世界的 在荒野——这也许是狼的嗥叫中隐藏的内涵,它已被群山所
理解,却还极少为人类所领悟。
(3)我走的时候还不知道向那些 的东西告别。
(4)人类的祖先在迁徙中 了漫长的光阴。
A.消逝 启示 熟悉 度过 B.消失 启事 熟知 度过
C.消逝 启事 熟悉 渡过 D.消失 启示 熟知 渡过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2010级的高一新生在暑期军训中虽然生活条件较为艰苦,但他们对这些却不以为然,
仍然坚持努力学习,刻苦训练,磨练了自己的意志。
B.国庆假日是人们休闲的大好机会,那段时间里,我市步行街上到处都是游玩购物的
人,直到深夜,大街上还是不绝如缕,热闹极了。
C.高中语文学习一定要多读多思多积累,只有打好基础,才能实现自己高远的目标;
如果毫无知识储备,在激烈的竞争中,只能是铩羽而归。
D.我们学生都应该懂得:发展自己的智力,必须与培养自己的非智力因素结合起来,
因为二者是休戚相关,紧密相连的。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美国“发现”号航天飞机7月1日的发射不仅关系到国际空间站的未来,而且将影
响美国航天计划的正常实施。
B.国家电网能源研究院副总工程师蒋莉萍在参加中国无锡国际新能源产业峰会时表示,
中国的智能电网和国外的完全不一样,主要原因是因为中国的自然环境因素所造成的。
C.我生长在江南,儿时所受的江南冬日的印象,铭刻特深;虽则渐入中年,又爱上了
晚秋,以为秋天正是读读书、写写字的人的最好方式。
D.这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各有其截然不同的背景、色彩和内涵,不
可一概而论,却都是时代浮沉的侧影,历史浩荡前进中飞溅的浪花。
6.下列对课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我心归去》哲理性很强,但没有抽象的说教。而是把哲理藏在形象中,用富有抒情
色彩的意象来表达。如“血沃之地将真正生长出金麦穗和赶车谣”。
B.《获得教养的途径》一文指出读书是获得教养的主要途径,赞美了读书的作用,劝说
人们用心研读经典作品,在书籍中发现世界,认识社会,完善自我修养。
C.《赤壁赋》利用主客对话的形式提出矛盾、解决矛盾。文中“客人”之悲由三方面的
感触产生:一是由历史上的英雄人物的消逝想到自己的伟大,二是由江水无穷想到人
生须臾,三是要摆脱现实处境,却“知不可乎骤得”。
D.《想北平》一文以“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收笔,作用在于:点明题意,照应
开头,使结构更加严谨,把“想北平”的感情推向了高潮,戛然而止,耐人寻味。
7.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韩愈,字退之,自谓郡望昌黎,所以世称“韩昌黎”。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
者,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其中另外七
个人是柳宗元、范仲淹、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B.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满族,中国现代作家。作品有小说《骆驼祥
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龙须沟》等,曾获“人民艺术家”的称号。
C.荀子,名况,字卿,战国时期赵国人。先秦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李斯和韩非子是
他的学生。《荀子》今存32篇,《劝学》是其开篇之作。
D.朦胧诗,指中国20世纪70年代末兴起的具有现代主义特征的诗歌创作。在创作实
践中,朦胧诗力图以现代审美意识和现代艺术表现方式去打破传统诗学的框架。其代
表诗人有食指、北岛、舒婷等。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26分)

伦敦,巴黎,罗马与堪司坦丁堡,曾被称为欧洲的四大“历史的都城”。我知道一些伦敦的情形;巴黎与罗马只是到过而已;堪司坦丁堡根本没有去过。就伦敦,巴黎,罗马来说,巴黎更近似北平,不过,假使让我“家住巴黎”,我一定会和没有家一样的感到寂苦。巴黎,据我看,还太热闹。自然,那里也有空旷静寂的地方,可是又未免太旷;不像北平那样既复杂而又有个边际,使我能摸着——那长着红酸枣的老城墙!面向着积水滩,背后是城墙,坐在石上看水中的小蝌蚪或苇叶上的嫩蜻蜓,我可以快乐的坐一天,心中完全安适,无所求也无可怕,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是的,北平也有热闹的地方,但是它和太极拳相似,动中有静。巴黎有许多地方使人疲乏,所以咖啡与酒是必要的,以便刺激;在北平,有温和的香片茶就够了。
虽说巴黎的布置已比伦敦罗马匀调的多了,可是比上北平还差点儿。北平在人为之中显出自然,既不挤得慌,又不太僻静,连最小的胡同里的房子也有院子与树,最空旷的地方也离买卖街与住宅区不远。北平的好处不在处处设备得完全,而在它处处有空儿,可以使人自由的喘气;不在有好些美丽的建筑,而在建筑的四周都有空闲的地方,使它们成为美景。每一个城楼,每一个牌楼,都可以从老远就看见。况且在街上还可以看见北山与西山呢!
(老舍《想北平》)
8.作者说自己在北平“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态?说说划横线句子“在北平,有温和的香片茶就够了”的含义。(3分)


9.下列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写伦敦,巴黎,罗马与堪司坦丁堡等城市是要在比较中突出北平的特点,写出
自己对北平的爱。
B.作者用“最小的胡同里的房子也有院子与树,最空旷的地方也离买卖街与住宅区不
远”来说明“既不挤得慌,又不太僻静”。
C.作者用“每一个城楼,每一个牌楼,都可以从老远就看见”来说明北平的空旷。
D.“北平的好处不在处处设备得完全,而在它处处有空儿”充分体现了作者所说的“北
平在人为之中显出自然”这一特点。

谈生命(节选) 冰心
我不知道生命是什么,我只能说生命像什么。
生命像东流的一江春水。他聚集起许多细流,合成一股有力的洪涛,向下奔注,一路上他享受着所遭遇的一切:有时候他遇到巉岩前阻,他愤激地奔腾了起来,直到冲倒了危崖,他才心平气和地一泻千里;有时候他经过了细细的平沙,看见了夹岸的桃花,他快乐而又羞怯地度过这一段浪漫的行程;这时他只想休憩,只想睡眠,而那股前进的力量,仍催逼着他向前走……终于有一天,他远远地望见了大海,啊!他已经到了行程的终结,大海庄严的伸出臂儿来接引他,他一声不响地流入她的怀里。他消融了,归化了,说不上快乐,也没有悲哀!也许有一天,他再从海上蓬蓬的雨点中升起,飞向西来,再形成一道江流,再冲倒两旁的石壁,再来寻夹岸的桃花。
然而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来生。
生命又像一棵小树,他从地底聚集起许多生力,在冰雪下欠伸,在早春润湿的泥土中,勇敢快乐地破壳出来。他遇着骄奢的春天,他也许开出满树的繁花,蜂蝶围绕着他飘翔喧闹,小鸟在他枝头欣赏唱歌;他长到最茂盛的中年,他伸展出他如盖的浓荫,来荫庇树下的幽花芳草;他结出累累的果实,来呈现大地无尽的甜美与芳馨,不是开花的骄傲,也不是结果的快乐,而是成功后的宁静和怡悦!终于有一天,他无力的在空中旋舞,在根下呻吟,大地庄严地伸出臂儿来接引他,他一声不响的落在她的怀里。他消融了,归化了,他说不上快乐,也没有悲哀!也许有一天,他再从地下的果仁中,破裂了出来,又长成一棵小树,再穿过丛莽的严遮,再来听黄莺的歌唱。
然而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来生。
宇宙是一个大生命,我们是宇宙大气风中之一息。江流入海,叶落归根,我们是大生命中之一叶,大生命中之一滴。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入海,不流动的便成了死湖;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树,不生长的便成了空壳!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快乐固然兴奋,苦痛又何尝不美丽?
(有删改)
10.全文开篇就只一句话“我不敢说生命是什么,我只能说生命像什么”,请做具体分析。(1)在作者看来,生命像什么?(2分)

(2)虽然作者说:“我不敢说生命是什么”,但纵观全文,事实上作者已经作了回答。
那么,生命到底是什么?(4分)


11.“然而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来生。”这句话有何意蕴?在文中反复出现,作用是什
么?(4分)



12.文中写了“小树”哪些快乐的事?为什么在快乐和痛苦中我们都要感谢生命?(6分)




13.作者在第二段前半部分说“一路上他享受着所遭遇的一切”,“享受”和“遭遇”矛盾吗?请据此阐述作者对生命的看法。(4分)



三、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文后题目。(26分)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14.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固一世之雄也 固:本来;诚然
B.酾酒临江 酾:酒洒于地
C.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危:端正
D.托遗响于悲风 遗响:余音,这里指洞箫的余音
15.下列四组加点虚词的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①寄蜉蝣于天地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①相与枕藉乎舟中 ②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C.①挟飞仙以遨游 ②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
D.①不知东方之既白 ②目遇之而成色
1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与例句中加点词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A.顺流而东也 B.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C.舞幽壑之潜蛟 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17.下列各句与例句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 )(3分)
例:而今安在哉?
A.月出于东山之上 B.固一世之雄也
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D.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18.对文段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这段文字用主客问答的方式来写。主客问答是赋的传统手法,一般说来,作者往往
借客人的话从反面引出自己的思想感情。
B.作者善于运用比喻的手法,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感情和思想变化,写得具体可感,
如“寄蜉蝣于天地”。
C.这段文字将情、景、理有机结合,实质上是苏轼贬谪生活中苦闷心绪的流露,但从
全文来看,苏轼并没有沉浸在这种苦闷之中。
D.作者描绘了“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的景象,意在抒发自己
急欲建功立业的豪情。
19.翻译下列句子(5分)
(1)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3分)


(2)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2分)



20.阅读下面这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春思
贾至
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
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
(1)诗的第一、二句,写出了春天景色的什么特点?

(2)有人认为,全诗侧重表现了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你认为是这样吗?诗歌中的
景物描写对抒情起到了什么作用?试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四、语言表达(8分)
21.根据下面的文字,拟一条标题。(不超过13个字)(4分)
【路透社罗马5月5日电】西班牙、丹麦和荷兰今天迅速否认利比亚反对派有关这三个国家的政府已经承认全国过渡委员会的说法。
全国过渡委员会发言人马哈茂德· 沙马姆在罗马举行的国际反卡扎菲联盟的一次会议上对记者说:“今天上午,又有三个国家承认了我们,那就是荷兰、丹麦和西班牙。”
然而,这三个国家均表示沙马姆搞错了,否认它们已经加入意大利和法国的行列,承认总部设在利比亚班加西的全国过渡委员会。
14
22.读下面的句子,从“大山”、“绿树”、“白云”三种景物中选取一种进行仿写。(4分)
湖是自然风景中最美、最有表情的姿容。它是大地的眼睛,望着它的人可以测出自己天性的深浅。
是 。它是 ,
望着它的人 。
五、名句默写(9分)
23.(1) ,一夜征人尽望乡。
(2)蟹六跪而二螯, ,用心躁也。
(3) ,收取关山五十州。
(4) ,凌万顷之茫然。
(5)苟利国家生死以, 。
(6)骐骥一跃, ;驽马十驾, 。
(7)锲而不舍, ; ,金石可镂。
六、作文(60分)
24.曹文轩在《前方》一文中写道:“外面有一个广大无边的世界。这个世界充满艰辛,充满危险,然而又丰富多彩,富有刺激性。外面的世界能够开阔视野,能够壮大和发展自己。”
你到过“外面的世界”吗?你的心目中的“外面的世界”是怎样的?请你以“外面的世界”为话题结合自己的经历、感受、体验写一篇记叙文,800字左右。
南马高级中学2012-201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答题卷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9
14
15
16
17
18
答案
二、非选择题
8.


10.(1)

(2)

11.



12.



13.


19.(1)

(2)

20.(1)
(2)





21.
14
22. 是 。它是 ,
望着它的人 。
23.(1)
(2)
(3)
(4)
(5)
(6)
(7)
24.作文
高一语文期中试题(参考答案)
1、C
2、D(A 按耐---按捺;B 耗废---耗费;C 振耳欲聋---震耳欲聋)
3、A
5、D(A项,语序不当,“不仅……而且……”两个分句的语序应调整;B句式杂糅;C项,搭配不当。)
6.C(由历史上的英雄人物的消逝想到的是自己的渺小。)
7. A(“范仲淹”应为“欧阳修”)
8、(3分)写出了作者安适的心态。(1分)
含义:北平是动中有静,人们能够在平静中品味生活,享受安适。(2分)
9. C(不是说北平的空旷,而是说北平建筑四周都有空闲的地方,可以让人自由的喘气,这说明处处设备得完全又处处有空儿。)
10、(1)生命像东流的一江春水,生命又像一棵小树。·
(2)生命诞生于自然,最终又回归自然;是战胜困难,享受快乐,不停地前进或和生长,去争取成功的过程
11、(1)因为缺少了奋斗与成长,现实中确实有的生命变成了“死湖”,变成了“空壳”,所以作者不敢说来生,也不敢相信来生。
(2)反复有强调的作用,强调今生今世要奋斗,要前进,要成长。
12、(1)小树种子破壳出来;小树开出满树繁花,蜂蝶围绕,小鸟欢唱;小树荫庇花草;小树结出累累果实。
(2)因为生命让我们享受人生特有的愉悦和美丽。
13、不矛盾。在生命的过程中,不光有欢乐,也有痛苦,无论面对什么,都应坦然接受,从某种角度讲,痛苦也是快乐,都是生命中的一部分
14、B 解析:B。酾:滤酒,此处指斟酒。
15.B 解析:A。两个“于”都是介词,但①译为“在”,②译为“从”;B。两个“乎”都是介词,可译为“在”;C。①连词,表承接,可不译②动词,与“为”组合表示“认为”之意;D。①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②代词,指代“山间之明月”。
16.B 解析:例句中的“日”与B选项中的“南”都是名词活用作状语,分别表示“每日”和“向南”的含义;A.“东” 名词活用作动词,表示“东行”之义;C.“舞” 使动用法,使……起舞;D.“耻”意动用法,以……为耻。
17、D(例句与选项D都属于宾语前置)
18、D(“抒发自己急欲建功立业的豪情”不当)
19. (1)向西可望见夏口,向东可望见武昌,山川环绕,草木茂盛,一片苍翠,这不是曹操被周郎打败的地方吗?(“西”“东”“缭”各0.5分,被动0.5分,句子整体通顺1分)
(2)何况我与你在江洲之上捕鱼打柴,与鱼虾结伴,以麋鹿为友。(状语后置1分,“侣”“友”各0.5分)
20.(1)明媚动人,生机盎然。(语意相同即可)
(2)不是。全诗侧重表现诗人内心的愁思。①景物描写是抒情的基础和依据。诗歌前两句,诗人选取春天景物进行描绘,着意渲染春天的绚烂风光;三、四句抒情,转写愁思,东风不能吹愁,春日却能兴恨,前咏美好之景,全成了春恨之铺垫。②用美好景色反衬内心的愁恨(乐景写哀),情感表达婉曲深刻。
22、示例:大山是自然风景中最高、最伟岸的姿态。它是大地的脊梁,望着它的人可以测出自己德行的高低。
绿树是自然风景中最直、最有生命力的姿势。它是大地活力的风向标,望着它的人可以感受到自己生命的鲜活。
白云是自然风景中最轻、最飘逸的姿态。它是天空的笑容,望着它的人可以感受到自己心灵的愉悦。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