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市白泽湖中学2021-2022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历史试卷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1.距今约1万年前,我国进入新石器时代。与旧石器时代相比,新石器时代的进步性表现在()
A.使用打制石器 B.用火烹饪食物 C.从事渔猎采集 D.从事原始农业
2.“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西周与商朝相比,政治上最突出的特点是( )
A.实行世袭制 B.实行分封制
C.实行郡县制 D.实行行省制
3.现代考古在秦、魏等国故地出土了许多生铁铸造的农具。1950~1951年河南辉县发掘了5座大型魏墓,1号墓出土铁器65件,其中农具占58件,包括钁、锄、铲、镰、犁铧等一整套铁农具。材料可以说明战国时期()
A.生铁铸造由魏国独断经营 B.成套铁制农具有利于农业发展
C.铁制农具成为随葬必备品 D.铁制农具最早出现于河南辉县
4.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周游列国,宣扬德治;孟子游说诸侯,推行仁政;墨子聚众讲学,抨击暴政;韩非著书立说,开创法家;孙武远涉吴国,大展治军之才。这些人物的共同点在于()
A.关注社会变革 B.主张恢复周礼 C.推崇中央集权 D.强调国家统一
5.商鞅变法与秦国完成统一之间的内在联系应是( )
A.商鞅变法为秦国统一奠定了基础 B.商鞅变法直接导致了秦国的统一
C.商鞅变法与秦国完成统一无关系 D.商鞅变法减缓了秦国统一的步伐
6.秦始皇“焚书坑儒”摧残了先秦文化,钳制了思想。他的这一作为主要是对()
A.儒学的独尊地位 B.主张分封的思想
C.妄议朝政的儒生 D.企图判乱的六国旧贵族
7.“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是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提及的中国古代多位杰出帝王。其中属于“汉武”的措施是()
A.创立中央集权制 B.三省六部制 C.推行均田制 D.建立中朝
8.西汉初年,汉武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集权,实现了大一统。其大一统的表现不包括( )
A.解决王国问题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反击匈奴 D.开辟丝绸之路
9.下图为我国历史上某一时期政权更替示意图。下列有关这一时期历史的叙述正确的是
A.确立了察举征辟制 B.丝绸之路开辟
C.门阀土族制度盛行 D.儒学失去正统地位
10.下侧是三国鼎立形势图,其中吴国所辖地区是
A.① B.② C.③ D.④
11.女皇武则天“政启开元,治宏贞观”。正如胡戟先生所说:“武则天去世前后八年里,发生了七次宫廷政变、一度严重动荡的政局也未能阻止开元盛世的到来。”可见,武则天当政时期
A.中央集权制度遭到严重挑战 B.为开元盛世打下了坚实基础
C.国家长期处于不稳定的状态 D.开辟了唐朝贞观之治的盛世
12.《贞观政要》记载:“国以民为本,人以食为命……今省徭赋,不夺其时,使比屋之人,恣(任)其耕稼,此则富矣。”贞观时期,体现上述思想的措施是
A.减轻劳役,发展生产 B.制定法律,减省刑罚
C.勤于政事,虚心纳谏 D.整顿吏治,裁减冗员
13.关于唐朝后期实行的两税法,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①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 ②每户按人口和资产缴纳户税
③农民按田亩承担定额租庸 ④简化税收名目,扩大收税对象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4.两税法和一条鞭法开始实施时,政府财政收入都明显增加。主要是因为
A.新法加重了对农民的剥削 B.地主官僚按田亩纳税扩大了税源
C.商人和手工业者必须纳税 D.由原来的征收实物改为征收银两
15.杜甫遭逢乱世,目睹世间疮痍,大声疾呼:“必若救疮痍,先应去蟊贼!”这体现了杜甫
A.突出表现自我的价值 B.对社会生活细致描绘
C.强烈的现实主义态度 D.对统治者无能的挞伐
16.唐诗中有大量关于歌舞、球类、龙舟、武艺、踏青、爬山等运动的描写,并有大量描写女性运动的作品。王维有诗云:“蹴鞠(指足球)屡过飞鸟上,秋千竞出垂杨里。”这说明唐代
A.对外文化交流频繁 B.统治者推崇力量美
C.社会生活充满活力 D.女性社会地位提高
17.日本学者宫崎市定将宋代视为“看不见篡夺”的时代。他说:“在唐以前的中世,强有力的贵族一旦压倒皇室,就要发生篡夺,宋以后,便看不见篡夺了,天子的地位非常稳定。”宫崎市定作出上述判断的依据可能是,宋代
A.杯酒释兵权,皇权达到顶峰 B.采用二府三司制,维护君主权威
C.设监察御史,完善监察体系 D.派遗文官任知州,加强中央集权
18.中国古代的王安石变法“以理财为方今之急”,他“理财”措施的实质是
A.调整官僚大地主与中小地主之间的关系 B.调整封建国家与官僚大地主之间的关系
C.调整地主阶级与农民的关系 D.调整封建国家与自耕农之间的关系
19.元代行省置丞相、平章、左右丞、参知政事等官职,其行政机构名称和官吏品秩与中枢相等,凡一省军国大事无所不领。据此可知,行省
A.长官不受中书省的节制 B.导致地方势力过于弱小
C.长官与周代诸侯相类似 D.代表中央分别管理地方
20.据余靖《契丹官仪》记载,掌管契丹事务官员,穿胡服;掌管汉人事务官员,穿汉服。这表明辽朝政治
A.契丹人管契丹事务 B.汉人管汉族事务
C.因俗而治 D.抵制汉化
21.经济重心南移是中国古代史上一个重要的经济现象,下列关于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表述错误的是
A.中原人口大量南迁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B.唐代“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彻底南移
C.经济重心南移也带来了文化重心的南移
D.江南地区的开发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
22.唐宋时期,江南经济快速发展。南宋时,全国经济重心已移至江南。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动力之一是
A.重新开通大运河 B.城市日益兴盛 C.农业技术的进步 D.海外贸易拓展
23.王祯《造活字印书法》记载:“五代唐明宗长兴二年,宰相冯道、李愚请令判国子监田敏,校正《九经》,刻板印卖。朝廷从之…因是天下书籍遂广。”这反映了
A.政府已采用活字印刷技术 B.雕刻印刷术已在唐朝普及
C.文化传播仅依靠手抄书籍 D.雕版印刷推动了文化发展
24.大大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促进人们思想解放的中国古代科技成果是( )
A.造纸术 B.火药 C.印刷术 D.指南针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材料分析题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材料一 结東诸侯割据局面,完成封建国家的统一事业,是春秋战国以来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由于生产力的提高,社会经济的发展,各地区的经济联系已有一定程度的加强。封建割据以及由此引起的纷争混战,给农民带来了难以忍受的痛苦和负担。封建割据,关卡林立,这些限制了エ商业的进一步发展。地主阶级为了保证对农民的剥削压迫,希望建立一个统一的强有カ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由秦国来完成统一,不是偶然的。从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即位,到秦王政公元前238年亲自执政,共历六代123年,关东六国一个一个衰败下去,唯独秦国越战越强。在此期间,秦消灭了六国共150多万军队,领土从今关中地区扩展到陕南、陕北、甘肃、宁夏、四川、山西、河南、湖北、湖南等地区,因而秦国最有条件来完成统的事业。
——摘编自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上册)
材料二 秦始皇在统一中国的当年,即宣布废除西周创立并实行了八百余年的封建领主制政治体制,创行新的适合于封建地主阶级的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这套制度是地主阶级用来统治、镇压广大劳动人民的,但它也是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一个新的发展。在当时以及此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中,这一制度对巩固我们祖国的统一,对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起过一定的作用。在此后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各朝基本上沿用了这一制度。
——摘编自张传玺主编《简明中国古代史》(第二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国完成统一大业的历史原因。(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秦始皇创行的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的主要组成部分。(4分)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秦始皇的历史功绩。(6分)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 汉高祖初得天下,即下令招贤。直到汉武帝,这一趋势达到正式的法制化,全国优秀青年,受国家大学教育,凭其成绩,补郎补吏,加入政府。不到一百年,西汉政府早已完全是一个士人政府了。
——钱穆《中国传统政治》
材料二 魏晋时代因当时地方骚乱,交通阻梗,中央政府行使职权能力有限,全国选举难于推行,乃由中央指定各地域服务中央政府官吏中之性行中正者,采访同乡舆论,开列各地区人才,造成表册,送政府作为录用之根据。
——钱穆《中国传统政治》
材料三 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
——吕思勉《中国制度史》
材料四 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者。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
——引自《朱子语类》
材料五 唐初“赋役之法:每丁岁入租粟二石。调则随乡土所产,绫、绢、拖各二丈……凡丁,岁役二旬。若不役,则收其庸,每日三尺。”
——引自《旧唐书·杨炎传》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西汉和魏晋时期中央政府选拔官吏的制度分别是什么。(4分)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科举选官制度的历史进步性。(8分)
(3)根据材料四,指出材料中描述的制度名称是什么,说明门下省有何职能。(4分)
(4)根据材料五,指出唐初实行何种赋税制度,并简要说明“若不役,则收其庸”的积极意义。(4分)
三、论述题
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科举制,又称科举、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士子应举,原则上允许自己报名参加,不必非得由公卿大臣或州郡长官特别推荐,这一点是科举制最主要的特点,也是与察举制最根本的区别。科举制改善了之前的用人制度,彻底打破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的垄断;“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部分社会中下层有能力的读书人进入社会上层,获得施展才智的机会。曾经有位史学家说“科举制度的举行,用统一的标准来选拔社会上的优秀分子,使之参与国家的政治”。而清末维新人士认为科举制度“锢智慧”、“坏心术”、“滋游手”,造成了“破坏人才,国随贫弱”的后果。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对科举制所产生的影响进行论述。
参考答案
1.D
【详解】
据所学可知,新石器时代与旧石器时代相比最明显的特征是使用磨制石器,即人们已经按自己的意识制造工具,磨制石器的发展,是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D正确;旧石器时代使用打制石器,A与题意不符;旧石器时代已经出现人工取火,B不符题意;从事渔猎采集发生在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时期,C错误。故选D项。
2.B
【详解】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西周实行分封制,周王将土地及人民分封给诸侯臣下,诸侯向周王承担义务,通过分封制,周王朝巩固了统治,拓展了疆域,与商朝的内外服制度相比,这是西周政治上最突出的特点,B项正确;夏朝开始实行世袭制,排除A项;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实行郡县制,排除C项;元朝实行行省制,排除D项。故选B项。
3.B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魏墓出土的铁器65件中有农具58件,其中包括了一整套铁农具,铁农具用于农业生产,这有利于农业发展,B项正确;A项的表述与题目中的信息“现代考古在秦、魏等国故地出土了许多生铁铸造的农具”不符,排除A项;C项中“必备品”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材料信息反映了在河南辉县魏墓中发现铁农具,无法体现铁制农具“最早”出现于河南辉县,排除D项。故选B项。
4.A
【详解】
春秋战国时期,不同思想家提出不同的思想主张,不管是德治还是法治,或者仁政,其共同点都是为了重新构建社会秩序,即思想家都关注社会变革,A项正确;法家主张变革,排除B项;只有法家推崇中央集权,排除C项;强调国家统一并不是所有思想家的共同关注点,排除D项。故选A项。
5.A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为秦国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A项正确;商鞅变法并非是秦国统一的直接原因,排除B项;商鞅变法为秦国统一奠定基础,CD项说法错误。故选A项。
6.B
【详解】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焚书坑儒,意在维护统一的集权政治,进一步排除不同的政治思想和见解,主要是针对主张分封的思想,B项正确;汉武帝时期,儒学取得独尊的地位,排除A项;.一些儒生和游士引用儒家经典,借用古代圣贤的言论批评时政是“焚书坑儒”的原因之一,但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D项错在“企图”,排除D项。故选B项。
【点睛】
7.D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通过设置内朝来强化君主专制,D项正确;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是在秦朝,排除A项;三省六部制是在隋唐时期确立的,排除B项;均田制是北魏时期的举措,排除C项。故选D项。
8.D
【详解】
开辟丝绸之路和加强中央集权无关,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是汉武帝为加强中央集权在政治、思想、边防方面采取的举措,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项。
9.C
【详解】
根据材料政权名称可知,这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当时盛行门阀士族制度,C项正确;汉武帝时期确立了察举征辟制,排除A项;丝绸之路在汉武帝时期开通,排除B项;儒学依然是正统地位,排除D项。故选B项。
10.D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曹魏主要在长江、秦岭以北 ;蜀汉主要在四川、贵州、云南 ; 东吴主要在长江以南 。结合上述分析可知D项正确,排除ABC项。故选D项。
11.B
【详解】
根据材料“政启开元”“一度严重动荡的政局也未能阻止开元盛世的到来”可知,武则天的执政为开元盛世的到来奠定了基础,故选B项;材料的主旨是“政启开元,治宏贞观”,排除A项;根据“一度严重动荡的政局也未能阻止开元盛世的到来”可知,材料重点强调“未能阻止开元盛世的到来”,排除C项;唐玄宗“开元盛世”开创了唐代的全盛局面,排除D项。故选B项。
【点睛】
12.A
【详解】
材料“……今省徭赋,不夺其时”体现的是民本思想,其中减轻劳役,发展生产符合民本思想,A项正确;BCD项均属于政治制度上的措施,排除。故选A项。
13.B
【详解】
根据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后期,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政府支配的土地日益减少,均田制无法推行,租庸调制也无法维持,国家财政收入大大减少。为了增加财政收入,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每户按资产交纳户税,按田亩交纳地税,取消一切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两税法是我国赋税制度的一次重大变革,唐朝推行两税法,简化税收名目,扩大收税对象,故①②④正确,③ 错误,排除ACD项,故选B项。
【点睛】
14.B
【详解】
税收改革之初,重新核定土地数量不能隐瞒,地主官僚按田亩和资产纳税,政府的财政收入都明显增加,故B项正确;新法按土地的实有数目纳税,农民只负责自己耕种的土地纳税,农民的负担相应地来说是减轻了,故A项错误;封建各个朝代,商人和手工业者都纳税,故C项错误;征税方式与材料不符,故D项错误。故选B项。
15.C
【详解】
“必若救疮痍,先应去蟊贼!”体现了杜甫对百姓的同情,对吏治腐败的痛斥,其现实主义特征突出,C项正确;杜甫心系苍生,而非为了表现自我价值,排除A项;材料没有对社会生活细致描绘,排除B项;材料没有对统治者进行抨击,排除D项。故选C项。
16.C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唐朝不仅运动种类多,而且女性参与运动,这说明唐朝的社会生活充满了活力,C项正确;材料中的活动并未涉及对外,排除A项;踏青活动和力量无关,排除B项;题干未涉及到女性社会地位的变化,排除D项。故选C项。
17.B
【详解】
宋代采取二府三司制度,进一步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使得贵族并不能强化权力,因此天子的地位非常稳定,B项正确;清朝设立军机处标志皇权达到顶峰,排除A项;隋唐时期就设立了监察御史,排除C项;题干涉及的是皇权而非中央集权,排除D项。故选B项。
18.B
【详解】
王安石变法为了增加国家收入,在经济方面,打击的对象是官僚大地主,因此其“理财”措施的实质是调整封建国家与官僚大地主之间的关系,B项正确;王安石的理财举措立足于国家政府,而非中小地主,排除A项;王安石的变法并非缓和地主阶级和农民之间的关系,排除C项;王安石变法理财措施主要针对的是大地主官僚而非自耕农,排除D项。故选B项。
19.D
【详解】
元代行省作为地方机构,这官职与中枢一样,凡一省军国大事无所不领,这说明行省带有中央派出性质,代表中央分别管理地方,D项正确;行省长官受中书省节制,排除A项;根据材料可知,行省的权力较大,排除B项;元朝行省有助于加强中央集权,而西周诸侯容易形成割据,排除C项。故选D项。
20.C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辽朝实行南北面官制度,即以汉制治理汉人,以契丹制度治理契丹人,题干中的“掌管契丹事务官员,穿胡服”“掌管汉人事务官员,穿汉服”即体现了这种因俗而治的特点,故C正确;AB项只是材料的片面反映,排除AB项;材料信息没有体现抵制汉化,排除D项。故选C项。
【点睛】
21.B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代“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直到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才最终完成,故B项说法错误;中原人口大量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劳动力,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故A项说法正确;经济重心南移也带来了文化重心的南移,故C项说法正确;江南地区的开发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故D项说法正确。故选B。
22.C
【详解】
根据所学,农业技术进步会推动农业发展,也会使更多的农产品投入市场,带来商品经济发展,是推动全国经济发展和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动力,故C项正确;重新开通大运河只能沟通南北的交通,不是主要动力,排除A项;坊市制度瓦解只体现出商品交换场所的变化,而不能作为促进全国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故B项错误;中国古代海外贸易多为官府控制的朝贡贸易,对国内经济发展影响不大,不是促进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动力,故D项错误。故选C。
23.D
【详解】
根据“刻板印卖。朝廷从之……因是天下书籍遂广”可知雕版印刷术的实行使“天下书籍遂广”,即雕版印刷推动了文化发展,D项正确;活字印刷术在宋代才出现,排除A项;“已经普及”的说法无法体现,排除B项;C项说明过于绝对,排除C项。故选D项。
24.C
【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北宋时毕昇发明了胶泥活字印刷术,印刷术的发明使得大量的书本被刻印,推动了知识的传播,有利于思想的传播,尤其是先进思想,这对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兴起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C项正确;造纸术、火药及指南针均与材料无关,排除ABD项。故选C项。
25.
(1)原因:统一成为历史发展的潮流;生产力发展,各地经济联系加强;:统一成为各阶层民众的共同愿望;地主阶级力量增强,积极推动国家统一;自商鞅变法以来,秦国实カ日益强盛,军力强大。10分
(2)组成:皇帝制、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4分
(3)历史功绩:灭六国,完成大一统,奠定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础;敢于创新制度,其创立的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对现固大一统,促进经济、文化的发展有重大意义,并为后世所沿用,影响深远。6分
【详解】
(1)原因:根据材料“结東诸侯割据局面,完成封建国家的统一事业,是春秋战国以来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可知,统一成为历史发展的潮流;根据材料“由于生产力的提高,社会经济的发展,各地区的经济联系已有一定程度的加强”可知,生产力发展,各地经济联系加强;根据材料“封建割据以及由此引起的纷争混战,给农民带来了难以忍受的痛苦和负担”可知,统一成为各阶层民众的共同愿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地主阶级力量增强,积极推动国家统一;根据材料“从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即位,到秦王政公元前238年亲自执政,共历六代123年,关东六国一个一个衰败下去,唯独秦国越战越强”可知,自商鞅变法以来,秦国实カ日益强盛,军力强大。
(2)组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包括皇帝制、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
(3)历史功绩: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国灭六国,完成大一统,奠定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础;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敢于创新制度,其创立的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对现固大一统,促进经济、文化的发展有重大意义,并为后世所沿用,影响深远。
26.
(1)察举制、九品中正制4分
(2)进步性: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特权;加强了中央集权;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僚队伍的文化素质;有利于社会稳定。8分
(3)三省六部制;审核诏令,不妥驳回4分
(4)租庸调制意义: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保障了政府的赋税收入。4分
【详解】
(1)选官制度:根据材料“全国优秀青年,受国家大学教育,凭其成绩,补郎补吏,加入政府”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代实行察举制;根据材料“乃由中央指定各地域服务中央政府官吏中之性行中正者,采访同乡舆论,开列各地区人才,造成表册,送政府作为录用之根据。”可知,魏晋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
(2)进步性:根据材料“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特权;根据材料“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加强了中央集权;科举制实行自由投考,有助于扩大了统治基础;科举制将读书、做官、考试结合起来,提高了官僚队伍的文化素质;科举制有利于社会稳定。
(3)制度:根据材料中中书、门下、尚书三省运行机制可知,这是三省六部制。职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门下省审核诏令,不妥驳回 .
(4)制度:根据材料“每丁岁入租粟二石。调则随乡土所产,绫、绢、拖各二丈……凡丁,岁役二旬。若不役,则收其庸,每日三尺”可知,唐初实行租庸调制。意义:“若不役,则收其庸”,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保障了政府的赋税收入。
27.(1)积极:科举制把读书考试和做官结合起来,形成了持续的社会尚学风气,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形成产生积极作用;打破世家大族对官场的垄断,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强化;保证了专制政府的人才来源,有利于官员文化素质的整体提高;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公平、公正。
(2)消极:忽视了对从政人员品行的考察;考试内容没有跳出儒家经义范畴,特别是明清八股取士禁锢士人思想,被选拔人才缺乏进取精神和创新意识;导致古代中国专心从事科技研究的人才相对薄弱,是近代中国落后于世界的重要原因之一。12分
【详解】
积极,根据材料“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士子应举,原则上允许自己报名参加,不必非得由公卿大臣或州郡长官特别推荐”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把读书考试和做官结合起来,有助于形成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推动中华民族文化的形成产生了积极影响;根据材料“科举制改善了之前的用人制度,彻底打破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的垄断”可知,科举制的实行打破世家大族对官场的垄断,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强化;根据材料“部分社会中下层有能力的读书人进入社会上层,获得施展才智的机会”可知,科举制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公平公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归纳出,科举制的实行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专制政府的人才来源,有利于官员文化素质的整体提高。消极,根据材料“锢智慧”、“坏心术”、“滋游手”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把考试科目限定在四书五经,特别是明清时期八股取士的形式,进一步禁锢人们的思想,不利于培养具有创造性和进取精神的人才,也是导致古代中国专心从事科技研究的人才相对薄弱,是近代中国落后于世界的重要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