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课题目 第四节 地形图的判读
教学对象 拟初一学生
教材选用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
学情分析 同学们上节课地图的阅读,但很多情况下,我们的地图是通过等高线表示的,因此,我们需要走进课堂,学习等高线的判读,并运用到生活中。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运用地图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 2.会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峰、山脊、山谷、陡崖、鞍部 3.会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过程与方法: 1.能够运用等高线地形图找出山峰、山脊、山谷、陡崖、鞍部 2 .能够运用地形图上分辨出五种主要地形类型 运用地形剖面图,判读地势高低起伏、坡度陡缓并能绘制简单的 地形剖面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根据需要选择常用地图,查找所需要的地理信息,养成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地图的习惯,并在运用中发现祖国大好河山,领略祖国之美。
教学重点 1.理解海拔和相对高度。 2.理解等高线与等深线。 3.了解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
教学难点 1.识别五种山体类型。 2.区分山脊与山谷、山顶与洼地,判读山坡的陡缓等。 3.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一览祖国大好河山,展示风景图吸引同学们的兴趣, 再问这些风景在地图上怎么表示,引出等高线地形图。 一、等高线地形图 1.师问:表示高度的方法有哪些? 学生阅读书本P24,找出相对高度和海拔的定义。 通过海拔图,指出甲地的海拔高度为1500米,乙地海拔高度为500米,甲乙之间的相对高度为1000米。 归纳小结: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称为海拔。 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叫做相对高度。 注意:地图上出现的高度一般情况下的都是海拔。 2.提问:相对高度怎么算? 通过珠穆朗玛峰和死海的海拔对比,学生算出相对高度,得出相对高度大,总结地球地形特点:地表起伏大,高低悬殊。 3.学生观看视频,理解等高线是如何绘制的。 4.引导学生理解等高线的特点,总结归纳。 等高线:海拔相同的点连成线。 等深线:把海洋中深度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 等高距:相邻两条等高线之间的高度差。 地表各种高低起伏的形态总称为地形。 用等高线表示地形的地图,叫做等高线地形图。 5通过图文让学生认识陡坡与缓坡,并通过做题学会区分。 等高线密集:陡坡。 等高线稀疏:缓坡。 学生观看视频,通过图中动画认识到等高线的判读,并能够初步分析山体的不同部位。 通过动画图文,学生理解山体不同部位的判读,并通过超链接到每个山体部位,以图片形式展示,更加直观,使学生更加充分了解教学难点——山体不同部位的判读。 学生对比山脊与山谷数值,并区分出山脊与山谷,山脊:凸低为脊,凸高为谷;山脊是分水线,山谷是集水线。 学生对比山顶与洼地数值,并区分出山顶与洼地,山顶:等高线呈闭合曲线,数值从中心向四周逐渐降低,山谷:等高线呈闭合曲线,数值从中心向四周逐渐升高。 分层设色地形图 引出分层设色地形图的概念:根据等高线和等深线的原理,把不同高度和深度的范围,着上不同的颜色绘制而成。 学生观察世界地形图,初步认识分层设色地形图。 论述分层设色地形图的特点:1.陆地上随着海拔的升高,颜色由绿色系过渡到黄色系。2.绿色越深,海拔越低,黄色越深海拔越高。海洋蓝色越深,海底越深。 展示五种地形图,并通过图文,引导学生小组讨论答案。 拓展我国地形的特点:我国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让学生意识到祖国之美。 通过我国地形图,分别找出五种地形类型:高原、平原、盆地、山地、丘陵,并以图片的形式展现各种地形类型。 总结归纳五种地形基本特征。 地形剖面图 引导学生绘制地形剖面图,并引导学生把未完成的地形剖面图补充完整。 先请同学们自己看书,看看地形剖面图是怎么制作出来的?(课件展示制作过程) 同学们,如果你们有兴趣的话,课后可以自己试着制作一下。 地形剖面图的应用,表示五种地形类型。 通过课堂互动环节,以歌谣的形式回顾本节课的内容。 归纳总结 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回顾本节课的内容。 课后习题,让学生学以致用,掌握等高线知识点。 3.课后应用,学会看地形图。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一定要明白什么是海拔和相对高度,在生活中准确的认识到二者的区别。学会如何绘制等高线地形图及在等高线地形图上正确的识别山脊、山谷、山峰、陡崖等不同的地形部位。
教学反思 本堂课我运用了多媒体演示教学方法以及大量风景和地图的展示,引起学生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但时间上还需要精确掌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