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认识区域:联系与差异
课题 第四节 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 (教学设计)
一、课程标准 1.举例说出区际联系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意义。 2.举例说出河流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二、课时目标 1.了解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地理位置、范围和自然环境特征。 2.了解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发展的特征,了解其经济发展的条件。 3.理解河流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4.理解上海对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 5.了解长江三角洲区域的两翼的经济发展状况, 知道长江三角洲区域的两翼 与核心的经济联系,感悟区际联系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意义。 6.初步掌握经济地图的阅读方法。
三、重点难点 重点: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发展的特征及其经济发展的条件, 长江三角洲区域的 两翼与核心的经济联系。 难点:河流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上海对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
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 教学过程 环节一:自主学习 教师活动: 指导学生读课本 P56 页“长江三角洲地形分布” 图、 P57 页“长江三角洲区域交通分布”图和 P56 页“长 江三角洲的范围”、 P58 页“上海港”材料,完成下列学 习任务: (1) 说出长江三角洲的大致范围和位置特点。 (2) 找出“沪宁杭”、“苏锡常”、“杭嘉湖”等城市, 说 一说这些城市之间有哪些重要的交通运输方式? 自我修改区
(空白)
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发展有哪些优越的条件。 (4) 运用简洁的语言, 描述长江三角洲区域内外联系所 具备的优势条件。 (5)归纳出长江三角洲区域社会和经济发展的特色。 (6) 完成课本 P59 页“活动”4.
学生活动: 学生自主完成并交流答案。 设计意图: 落实“举例说出河流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这 条“标准”,引导学生对身边的地理问题进行思考。 环节二:合作交流 教师活动: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 P59 页文字, 小组合作交流: (1) 上海的城市性质是什么? 具有怎样的国内与国际地 位? (2)上海的经济发展有哪些明显的特征? (3)浦东的开发对上海的发展起到了哪些积极的作用? (4) 完成课本 P60 “活动”, 感悟上海对长江三角洲区域 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 学生活动: 小组内交流,教师予以指导。 设计意图: 提升学生对地理信息的分析处理能力和地理语 言概括能力。 环节三:合作学习 教师活动: 指导学生读课本 P60 页“长江三角洲区域的两 翼”部分,完成下列学习任务: (1) 找出长江三角洲区域的两翼的中心城市、主要城市 及各自的区域经济现状和它们与上海的关系。 (2)完成课本 P63 页“活动”1。 (3) 通过对长江三角洲区域两翼与核心关系的分析, 完 成课本 P63 页“活动”2。 学生活动: 学生自主完成并交流答案。 设计意图: 巩固所学知识,强化对上海核心地位的认识, 以及上海对区域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 引导学生学会阅读 经济地图的一般方法。 环节四:归纳总结 师生根据板书内容共同交流本节课的收获。
六、板书设计
七、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