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中国的地域差异
课题 第一节 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教学设计)
一. 课程标准 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二. 课时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阅读教材 图 5 -1“秦岭、淮河位置示意”, 了解秦岭、淮河的位置及走向。 2.认识秦岭-淮河线的地理意义,分析此线南北两侧自然和人文地理的差异。 3.阅读教材 图 5 -8“中国四大地理区域”,说出中国四大地理区域的界线、 范围,分析其划分的依据。 过程与方法: 1.在 图 5-1 “秦岭、淮河位置示意”中找出秦岭—淮河线说明其地理意义。 2.在 图 5-8“中国四大地理区域”中描画四大区域的分界线,标注其名称。 3.通过比较说出中国四大地理区域的自然和人文差异。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四大地理区域差异, 充分认识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依存、相互 影响、相互制约、对立统一的关系, 树立因地制宜、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思 想。
三. 重点难点 重点: 比较说出中国四大地理区域的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差异。 难点: 1.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2.四大地理区域划分的主导因素。
四. 教具准备 音视频: 1.秦岭—淮河——南北分界线 2.秦岭—淮河南北地域文化景观差异 3.四大地理区域 图片: 4.秦岭、淮河位置示意图 5.秦岭南北地理差异 6.淮河水系图 7.中国四大地理区域图 8.中国 400 毫米年等降水量线示意图
五. 教学过程 环节一:(新课导入+计划用时 2 分钟) 教师活动: 同学们,我国地域辽阔,东西横跨 5200 多千米,南 北纵贯 5500 余千米,涵盖了从沿海到内陆、从寒温带到 热带的各种自然景观, 表现出显著的区域地理差异。中国 各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今天, 就让我们来认识中国地理区域的划分, 看看这些区域都有 哪些差异! 设计意图: 自我修改区
引导学生对前面所学知识进行回顾, 达到“温故知 新”的目的, 实现新旧知识的融合, 使学生在愉悦的情绪 中进入本课的学习。
环节二:(秦岭—淮河一线+计划用时 25 分钟) 教师活动: 教师多媒体出示有关秦岭、淮河南北两侧地理景观图 片,观察南北两侧在哪些方面存在着差异? 课件展示秦岭、淮河景观图片 提问:长江水系与黄河水系的重要分水岭是什么? 学生活动一: 阅读教材 “秦岭和淮河”的阅读材料完成下列活 动。 1.在图中找出秦岭与淮河, 看一看秦岭的走向、淮河 的流向有什么特点?
2.找出秦岭、淮河通过的主要省级行政区域单位。 3.下列省级行政区域单位中位于秦岭—淮河线以北 的是( ) ①湖北 ④山东 4. 学生阅读教材 P3 “秦岭和淮河”,回答问题。 设计意图: 教师多媒体出示有关秦岭—淮河一线南北两侧地理 景观图片, 引导学生观察秦岭—淮河南北两侧自然环境的 差异, 对此学生就会生发出“为什么? ”, 增强学生的问 题探究欲。
学生活动二: 秦岭—淮河线是中国东部重要的地理界线。在它的南 北两侧, 自然环境、地理景观和居民的生产生活习惯等都 有着明显的差异。结合前面所学知识和本节教材知识完成 表格的填写。 秦岭—淮河线南北两侧的地理差异
秦岭—淮河线以北 秦岭—淮河线 以南
1 月平均 气温 <0 ℃
河流封 冻状况 不封冻
年降水 <800 毫米
2
量
植被类 型 暖温带落叶阔叶林 为主 亚热带常绿阔 叶林为主
耕地类 型 水田为主
主要粮 食作物 小麦、玉米
作物熟 制 一年两熟、两年三 熟或一年一熟
主要经 济林木 苹果、柿、枣 柑橘、茶叶、 油桐
主要运 输方式 公路、铁路、 水运
设计意图: “活动二”的设计以表格形式呈现, 从九个方面对秦 岭—淮河一线南北两侧的地理差异(自然和人文)进行对 比,形成较为完善的知识体系,便于学生记忆。
学生活动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活动。 材料一 1 月发生强寒潮时,秦岭北侧的西 安最低气温为- 20.6 ℃,而秦岭南侧的安康最低气温为- 7.6 ℃;1987 年 1 月寒潮时, 秦岭北侧的宝鸡的最低气温 为- 15.6 ℃,而秦岭南侧的汉中市最低气温为- 5.3 ℃; 1998 年 12 月寒潮时, 秦岭北侧的延安市最低气温为- 18.6 ℃,秦岭南侧的商洛市最低气温为- 7.6 ℃。 材料二 秦岭— 淮河一线南北两侧的降水量存在着 较大的差异, 一般来说, 秦岭— 淮河一线以南年降水量在 800 毫米以上, 秦岭— 淮河一线以北年降水量小于 800 毫 米。 1.阅读上述材料,并结合教材 P4 图 5 -6“沿 109°E 线陕西省南部地形剖面”、图 5 -7“陕西省南部地形分 布”,请解释多年来造成两地气温差异的原因。
2.分析造成秦岭— 淮河线南北两侧降水量差异的主 要原因。
设计意图: “秦岭—淮河”一线的学习, 教师没有大量讲解, 而是 设置了三组活动,采取学生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的形式, 引导学生对新知识进行探究, 突出学生课堂学习的主体地
3
位。 教师活动: 总结: 秦岭海拔较高, 又是东西走向的山脉, 冬季能 明显阻挡寒冷的冬季风,使秦岭以南的地区冬季气温较 高; 夏季风从秦岭以南吹来, 在秦岭南坡形成丰富的降水, 而北坡是夏季风的背风坡降水较少。 设计意图: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 达到对活动结论的归纳梳理的目 的。
环节三:(四大地理区域+计划用时 18 分钟) 学生活动一: 1.在中国地图上,按照秦岭—淮河线、 400 毫米年等 降水量线和青藏高原边缘线这三条重要的地理界线, 并根 据实际情况作一定的调整,把中国划分为四大地理区域, 即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 2.阅读教材 P5“400 毫米年等降水量线”。 3.活动探究: (1)在教材P4 图5 -8“中国四大地理区域”中用彩笔 描画秦岭—淮河线、 400 毫米年等降水量线和青藏高原边 缘线。 (2)结合“秦岭—淮河线”的学习, 说一说中国南方地 区与北方地区有哪些显著的地理差异, 以及产生这些差异 的主要原因。
(3)议一议, 确定西北地区与北方地区界线的主导因素 是什么, 确定青藏地区与其他三大地理区域界线的主导因 素又是什么。
(4)总结:秦岭—淮河线的地理意义。 秦岭-淮河线是我国 1 月份____℃等温线通过的地方, 同 时它也是______毫米年等降水量线经过的地方, 是我国温 度带中________带与________带的分界线,在干湿地区 中,这条线还是________地区与________地区的分界线, 四大地理区域中是__________地区与________地区的分 界线。 教师活动: 教师进行订正并提问: 1.四大地理区域中哪两个区域之间没有相邻? 2.四大地理区域中哪个区域耕地以旱地为主? 哪个
4
区域粮食作物主要是水稻?哪个区域因海拔高, 气候非常 寒冷?哪个区域因地处我国内陆,气候干旱?
设计意图: 通过“活动探究”强化了两方面的重点知识: 一是我 国四大地理区域划分的“三线”;二是结合教材图 5-8“中 国四大地理区域”明确区域位置。 通过教师提问, 引发学生对中国四大地理区域划分因 素的思考。
六. 板书设计
七.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