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州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第I卷(选择题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
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孔子认为:“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孟子将其发挥,说道:“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这反映出当时他们
A.代表广大下层平民利益
B.体现了贵族阶层的旨趣
C.主张通过劳苦达到为仁
D.得到统治者的广泛支持
2.成书于战国后期的《吕氏春秋》是“百家争鸣”中杂家的代表著作,其特点是“兼儒、墨,合名、法”,对各家各派学说均有所采纳。这一现象折射出当时
A.思想呈现活跃局面
B.思想文化逐渐趋同
C.政治逐渐走向统一
D.诸侯争霸列国纷争
3.西周时期,“士”指代贵族中的最后一个等级,其来源主要是分封;到了春秋战国时,“士”
成为知识分子的代称,其来源有庶民中的优秀者,也有落魄的贵族。导致“士”阶层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诸侯争霸
B.铁制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
C.私学兴起
D.周王室日渐衰微和宗法制逐渐瓦解
4.荀子认为:“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董仲舒也说:“天之生民,非为王也,而天立王,以为民也。故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之;其恶足以贼害民者,天夺之。”相比于荀子,董仲舒的思想表现在
A.继承了儒家的天命观
B.初步具有了人民主权观念
C.体现了儒家民本思想
D.强调了对君主暴政的制约
5.宋代,一些民间俗语广泛流传开来,如“七不出门,八不归家”,即回家要学会八件事——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而忘记这八种做人的根本被叫“忘八端”。这一现象说明
A.理学思想阻碍社会进步
B.宋代社会经济比较繁荣
C.民众对理学的认同增强
D.文化发展促进阶层流动
6.明清之际的思想家黄宗羲提出新的君臣观,认为“君臣之名,从天下而有之者也。吾无天下之责,则吾在君为路人。”所以“臣不与子并称”。这种“君臣观”
A.带有客观唯心主义思想的色彩
B.隐含有平等和启蒙因素
C.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D.反对实行中央集权统治
7.所谓史料实证,就是依据可靠的史料对历史问题进行推理和论证。下列选项中属于史料实
证的是
A.《金史》中提到“火炮”,说明当时人们已将火药用于战争
B.“四大发明”是古代中国对人类文化进程的重大贡献
C.北宋时期,平民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D.指南针传入西方,推动了新航路的开辟与世界市场的形成
8.鲁迅曾说过“中国人发明了火药,却用来做爆竹,西方人却用来做枪炮。”而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的科学与文明》指出:“中国的发明里不仅有火药,还标明“火药用于战争技术'。”这两种不同的观点,说明
A.鲁迅观点失之偏颇但揭示了本质
B.二者是站在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
C.后者主要目的是批驳鲁迅的观点
D.中国人发明的火药用途比较全面
9.蒲松龄的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中的《小二》,塑造了一位善于经营的女性商人-小二。小二为人灵巧,对工人管理很严格也很有条理,干活卖力的工人得到奖励,偷懒的工人被罚
跪。工作之余,她还会品茶、下棋、看书,在休假日摆起酒席唱“俚曲”。这折射出当时
A.社会发展推动文学体裁创新
B.女性商人更具竞争意识
C.新式雇佣劳动得到基本普及
D.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
10.京剧自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起逐渐形成,相对于昆曲代表的特定地域文人士大夫审美,
它更接近社会底层和民间趣味,其剧目充分体现出民间性或草根性。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主流价值观念深入影响戏剧创作
B.京剧受到统治阶层的推崇
C.传统文化的经济价值被发掘利用
D.京剧世俗化倾向便于推广
11.19世纪40年代中期,魏源在《海国图志》的序中说:“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约二十年后,这三句话才被朝野上下号召“自强”的人,有节制地引以为工作的最高原则。材料可以用于说明当时
A.士大夫群体实现了普遍觉醒
B.学习西方的滞后性和必然性
C.华夷观念对国人的深刻影响
D.自强运动具有深厚群众基础
12.华东师范大学杨国强教授认为,洋务派提出的“中体西用”口号,是“借法”西方以对付西方人,“所以这段历史的“借法”是自觉又不自愿”。这揭示出洋务派
A.通过全面学习西方以改变落后状态
B.借助于西方文化以全面实现近代化
C.既要学习西方又阻止近代因素成长
D.既要改变落后状态又反对全盘西化
13.19世纪末20世纪初,部分具有进步觉悟的知识分子从日文翻译介绍社会主义学说,积极
推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翻译介绍进程。下图为1901--1912年翻译自日本的马克思主义学说刊发数量,由此可知,这一时期
A.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了广泛传播
B.中国开始从欧美转向从日本摄取新学
C.知识界对中国社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D.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具有一定的起伏性
14.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怀着“救亡图存”的使命感,希望在西方找到一种能化解中国苦难的“灵丹”。但是一战的爆发使他们认识到资本主义并不是理想的乐园,巴黎和会浇了他们一盆凉水。材料中“灵丹”的指
A.“德先生”和“赛先生”
B.三民主义
C.实业救国
D.马克思主义
15.孙中山在《建国方略》(1917-1920年)中谈到:“满清之颠覆者,此心成之也;民国之建
设者,此心败之也。夫革命党之心理,于成功之始,则被“知之非艰,行之惟艰'之说所奴,
而视吾策为空言,遂放弃建设之责任。······故先作学说,以破此心理之大敌,而出国人之思想于迷津,庶几吾之建国方略,或不致再被国人视为理想空谈也。”这反映了孙中山强调
A.思想文化建设在革命和建设中的重要性
B.辛亥革命缺乏统一的领导核心
C.革命党人要有健全的心理素质
D.民主革命比民主建设更容易成功
16.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二十八周年,毛泽东于1949年6月30日撰写了《论人民民主专政》
一文。文中指出,中国人民在几十年中积累起来的一切经验,就是实行人民民主专政。该文
A.体现了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对民主政治建设的思考
B.为中国人民政协会议制定《共同纲领》奠定了基础
C.提出了开辟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问题
D.指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17.右图为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一幅宣传画,名为《帮助妈妈学文化》。
该画反映出当时中国
A.女性的政治地位显著提升
B.重视提升民众的文化水平
C.国民教育体系的发展完善
D.教育模式借鉴了宗法传统
18.“南方谈话”是在总结国内风波和国际变局、分析国内外形势发展和我们所面临挑战的基础上产生的,既有政治上的鲜明性和针对性,也有理论上的深刻性和创造性,它把邓小平理论提到了新的高度,是邓小平理论走向成熟的集大成之作。邓小平“南方谈话”
A.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
B.打破了认识误区,坚定了改革信心
C.确立了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
D.明确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古雅典智者学派普高尔書亚提出:第一,神是否存在无法知晓;第二,如果神的意志存在,
人也无法认识它:第三,即使可以认识它,也不能完全奉行。材料主要说明智者学派
A.提倡以怀疑的态度对待传统
B.其思想带有浓厚理性色彩
C.忽视道德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D.力图纠正自己的理论缺陷
20.公元前5世纪,西方某思想家提出这样的思考:禀赋好且有前途的青年只有经过良好的教
育才能做出许多伟大的业绩,否则,如果不学无术的话,他们就会因为没有智慧而愚昧无知地干出一些坏事,从而沦为最不好、最有害的人。该思想家是
A.泰勒斯
B.普罗塔戈拉
C.苏格拉底
D.亚里士多德
21.希腊神话在古希腊文明湮灭一千多年后的14世纪,骤然成为西方文学创作的热点题材,美神阿佛洛迪忒化身为彼特拉克笔下美丽的劳拉,而爱神厄洛斯的世界则被《十日谈》作为抒情笔意所在····神明在这一时期的文学著作中是那么个性张扬,尽情地享受着世俗生活的乐趣。材料反映了
A.理性主义的社会蓝图
B.文艺复兴的价值取向
C.资产阶级的政治诉求
D.神学迷信的广泛传播
22.基督教会成立初期,为了让犯过错的信徒能够重新开始新的生活,让他们在认罪后通过某
种方式赎罪。1300年,罗马教廷决定每100年有一次禧年,售卖赎罪券给信徒抵罪,从1400-1506年,先后发展到50年、25年、5年、1年一次。教廷的这一做法表明
A.商品经济冲击宗教教义
B.西欧社会风气日渐败坏
C.天主教会日益走向腐败
D.基督教的影响逐渐扩大
23.《老实人》是法国作家伏尔泰创作于1759年的哲理小说,描写的是主人公老实人起初信奉
乐观主义哲学,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完美的,最终现实让他认识到社会的残酷和冷漠。该作品
A.抨击了资本主义政治的腐朽
B.表达了对理性王国的失望
C.代表了现实主义的文学风格
D.体现了对封建制度的批判
24.20世纪初,德国有科学家提出了著名的量子概念,标志着量子理论的诞生和新物理学革命时代的到来。该科学家
A.提出了全新的时空观、运动观和物质观
B.完成了自然界认识史上的第一次理论大综合
C.提供了新的关于自然界的表述方式和思考方法
D.道出了人类脱离加之于自己不成熟状态的真谛
25.德国作家歌德的小说《少年维特的烦恼》描述了一名带有丰富感性和热烈情感的年轻作家
的故事,它以浓郁的诗意和喷涌的激情叙写了维特的痛苦,憧憬和绝望,将他个人恋爱的不幸放置在广泛的社会背景中,热情地宣扬了个性解放和感情自由。此作品体现了
A.古典主义特征
B.浪漫主义特征
C.现实主义特征
D.现代主义特征
第II卷(综合题:50分)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6小题21分,第27小题14分,第28题15分,共计50
分。请把答案写在答题卷相应的位置上。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1分)
材料一 唐代有一整套的学校体制。中央所设的高等学校主要是“六学”,即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由国子监统一领导。此外,还在门下省设弘文馆,东宫设崇贤馆,称为“二馆”,太医署、司天台也各招生徒传授医学、天文历算等专门技术知识。中央六学之中,前三学传授儒家经典及其注疏,后三学为专业性学校,分别学习律令、书法和文字学、数学。这些学校不仅招收国内学生,同时也招收各国留学生。唐太宗贞观六年(632年),各类高等学校学生有三千多人。随后,增筑学舍一千二百所,扩大招生名额,高丽、百济、新罗、高昌、日本诸国纷纷派遣子弟入唐求学。万方辐辏,盛况空前。六学二馆的学生达到八千多人,这可以说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学府了。
——摘自刘海峰《试论唐代文化教育的开放性》
材料二 中世纪早期,欧洲的文化教育事业处于基督教垄断之中。中学与小学教育由修道院承担,高等教育由主教掌握,这就决定了宗教思想在教育中的主导地位,即使是医学、法律这一类与世俗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科也必须在基督教正统的范围内发展,任何异端思想都会受到严厉的制裁。中世纪晚期,经济的发展需要数学计算知识和商业经营技能,但以宗教为主的教育无法满足现实的需要,一些商人集中的城镇逐渐打破宗教垄断教育的局面。13世纪,西欧出现了很多新创建的大学,既有规模较小的专业学校,如法学学校、医学学校,也有规模庞大的综合性学校。大学教授也逐步摆脱宗教束缚,可以讲授希腊、罗马古典名著或是物理学、天文学等课程。
——摘编自沈之兴《西方文化史》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唐代学校教育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1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世纪晚期欧洲文化教育领域出现的变化及其影响。
(9分)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经济和社会结构发生的变化,超出了旧的经济制度所能够承载的范围;随着社会变革的推进,新式学堂纷纷建立,新式出版机构与介绍西方知识的图书增多。面对日益深重的民族危机。仅靠教化的作用和世道人心的固守是不能解决问题的,洋务派面对“数千年未有之变局”所采取的解决之道,客观上越来越背离儒家的治国之道,虽说洋务派非有意为之,但它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中国传统的一元文化模式逐渐解体。
——摘编自齐艳苓《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的文化基础研究》
材料二 康有为努力改革的中心目标是以西方为主要模式,以救济中国政治、经济以及学术思想的改变。方法是按照近代西方的样板,以缓进的步调,使古老的中国传统进入近代世界的价值系统。中国的专制必须结束;但考虑到政治发展的阶段,它必须先经过君主立宪制的中间阶段,然后才能达到完全的民主。落后的农业经济必须改为工业经济;私有资本主义,而非社会主义化,才是其原动力。在近代生活方式到来之前,必须先有社会与思想上的准备;但本土文化中的有效因子不能一扫而光。
——摘编自萧公权《康有为思想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一元文化解体的时代背景。(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的学知识,指出康有为维新思想的主要内容,并评价康有为的维新思想。(8分)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一 从文艺复兴开始,“再生”和新生的思想就作为一种纲领和追求,伴随出现在文艺复兴运动的各个方面……“再生”这个概念所肯定和颂扬的东西,却恰恰是重新返回对古代、
古典、希腊和罗马价值观的有计划研究。文艺复兴开始,文化的觉醒就首先表现在从艺术到文
明生活的各个领域里对人、对人的价值的重新肯定。所以,从初始阶段起,作家和历史学家们
最关心的题材就是人、人的世界和人们在世界上的活动……在这样的现实中人的历史、人的命
运、人的形象和人的身体成为关注的中心。
——[意]欧金尼奥·加林《文艺复兴时期的人》
材料二 社会中应有“共同意志”,我们每个人都以其自身及其全部的力量共同置于公意的最高指导之下,而且我们在共同体中接纳每一个成员作为全体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于是,
这一结合行为立刻就产生了一个道德的与集体的共同体,以代替每个订约者的个人。这是至高
无上的人民主权,不可侵犯,不得转让,不受限制,不准分割……为维护这一主权,必须使人
人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包括立法、司法、守法、受法律保护、受法律制裁各方面的平等……
政府官员只是人民委派的工作人员,不享有主权。随着政府职位诱惑力的加大,人民应采取更
有力的监督手段……人民在行使自由权时,绝不允许损害他人的自由,否则他自身也就不自由
了。这时,共同意志就要通过法律手段制裁他,“强迫他自由”。
——摘编自卢梭《社会契约论》
(1)根据材料一指出文艺复兴中“再生”概念的内涵。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文艺复兴的历史背景。(5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卢梭思想的主要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10分)
钦州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 史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50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C C B D C B A B D D B D D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A A B B B A C B C D C B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6小题21分,第27小题14分,第28题15分,共计50分。
26.(21分)
(1)特点:学校教育体制化;政府主导(或政府统一管理);儒学教育与专业技术教育并重; 教学内容具有多样性(教学内容以儒家经典和文科知识为主兼顾一些实用知识);招生对象具有开放性;学校规模宏大。(6分)
成因:唐代经济繁荣促进教育的发达;唐代国力强盛,政府重视教育;高度的民族自信心促使统治者实行开明开放政策;科举制度的发展完善;儒家思想居于正统地位。(6分,任答三点即可)
(2)变化:宗教垄断教育局面逐渐被打破;出现专业性学校;教育自由度提升,内容日趋多元化。(3分)
影响:推动世俗教育的发展,冲击宗教权威;培养实用人才,促进工商业的发展;传承希腊罗马文化,为文艺复兴运动准备了思想文化基础;为后来的科学革命奠定基础。(6分,任答三点即可)
27.(14分)
(1)背景: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民族危机日益深重;儒学治国理念受到挑战和质疑;西方民主思想的传入;洋务运动的推动。(6分,任答3点即可)
(2)主要内容:主张用君主立宪制代替君主专制;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保留传统文化的有效因子(或有益部分)。(4分,任答两点即可)
评价:在面临严重民族危机的背景下,康有为的思想直接服务于维新变法运动,是符合时代潮流的爱国的进步思想,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对本土文化中的有效因子持保留态度,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其思想为后来的探索提供了有益的借鉴。(4分)
28.(15分)
(1)内涵:复兴古典文化(古希腊罗马文化)。(1分)
历史背景:工商业经济的发展;市民和世俗知识分子(或新兴资产阶级)的成长;教会压抑人性(或宗教文化钳制思想)。(4分,任答两点即可)
(2)内容:主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提出人民主权说;社会契约论。(4分,任答两点即可)
影响:否定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成为法国大革命的理论武器;为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和民主政治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推动了亚非拉地区的民族民主运动。(6分,任答三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