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古诗词诵读《书愤》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古诗词诵读《书愤》学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9.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1-19 17:46: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书愤》学历案
【设计者】富源县第一中学 尹亚娟
【内容出处】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书愤》
【课标要求】
1.反复诵读诗歌,理解诗歌大意,获得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促进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思维品质的提升。
2.在本课学习中,通过诵读,感悟诗歌语言美;通过理解,感悟诗歌情感之美,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拓展文化视野,增强文化自觉,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文化。
【学习目标】
1. 理解诗歌内容,以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作者感情。
2. 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3. 体会陆游的爱国主义精神,感悟南宋爱国词人的情怀。
4.培养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评价任务】
通过活动1了解陆游生平,体会他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满腔激愤,检测学习目标1;
2.通过活动2反复诵读诗歌,体会诗歌情感意境,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诗歌,并且准确找出作者所书之事与所发之情,检测学习目标2。
3.通过活动3小组合作结合诗句分析本诗的情感,小组合作 体会陆游的爱国主义精神,检测学习目标3。
4.学习本课,培养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检测学习目标4。
【学习过程】
活动任务一 文学积累
一、知人论世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绍兴)人。出生于两宋之交1125年。靖康之难的前一年。
(一)少年立志
靖康之耻:靖康二年四月,金军攻破汴京,俘虏了宋徽宗、宋钦宗父子,以及大量赵氏皇族、后宫妃嫔及贵卿、朝臣等共三千余人北上金国。金兵烧杀抢掠,东京城中公私积蓄为之一空。
靖康之耻导致了北宋的灭亡,深深的刺痛了汉人的内心,国家的不幸,家庭的流离,给他幼小的心灵带来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少年时陆游就立下了“扫胡尘,靖国难”的志向。
(二)官场遇阻
陆游初试为第一,因秦桧之孙秦埙居陆游名下,次年复试,秦桧指示主考官将其除名。
范成大举荐陆游为锦城参议。主和派诋毁他“不拘礼法”、“燕饮颓放”,范成大迫于压力将陆游免职。陆游自号“放翁”。
陆游为礼部郎中,何澹弹劾他“喜论恢复”“不合时宜”,朝廷以“嘲咏风月”为名将其罢官。
军旅不顺
46岁,王炎宣抚川陕,驻军南郑,召陆游为幕僚。王炎委托陆游草拟驱逐金人、收复中原的战略计划,陆游作《平戎策》。在此期间,陆游常到战略要塞大散关(宝鸡)一带巡逻。
朝廷否决北伐计划,调王炎回京,幕府解散
大散关一带的军旅生活只有八个月,是陆游唯一一次亲临抗金前线的军事实践。
(四)晚年抱憾
66岁直至去世的二十年间,陆游隐居故乡,过着简朴、宁静的乡村生活。但抗击金兵,收复中原的壮志从未真正消失。
嘉定二年(1210),85岁的老诗人,抱着“死前恨不见中原”的遗恨,离开人世。临终作诗仍念念不忘北伐和收复失地。
他的大量诗歌既表达了昂扬的斗志,也倾诉了深沉的悲愤之情。临终之际陆游写下绝笔《示儿》作为遗嘱
写作背景
南宋时,金兵入侵,中原沦陷在即。那时南宋当局却偏安江南,不思北伐。陆游主张抗金,触犯了投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击排斥,多次被罢官。这首有名的七律作于宋孝宗(赵眘)十三年(1186年),此时陆游已61岁,在山阴闲居了6年,少年时“扫胡尘” “靖国难”的志向眼看就要化为泡影,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在悲愤失望中他挥毫写下了这首诗。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满腔激愤。
解题
书:书写
愤:愤慨,愤懑
标题的含义是:书写愤慨的意思
任务活动二 诵读诗歌,置身诗境
书 愤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学习任务1】
1.初读诗歌,结合课下注释梳理生字词读音,并用“/”划分朗读节奏,能流利的诵读诗歌。
2.再读诗歌,结合注释梳理诗歌大意,体会诗人情感,能有感情的诵读诗歌。
任务活动三 品味诗歌,体味诗情
【学习任务2】
合作探究一:全诗来看作者所“书”何事?
合作探究二:全诗来看作者因何事而愤”?
合作探究三:诗人如何抒“愤”?
【拓展训练】
1.陆游的《诉衷情》: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身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2.辛弃疾《破阵子》: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3.岳飞《小重山》: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他们所书的都是什么?是什么造成的?
【学后反思】
富源县第一中学 高二语文组
学完这一课的内容,你对鉴赏古诗有怎样的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