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上学期期末考试高三试题
的不断转换创新,追求它与境界、意境的内在契合。至少对我而言,有了这样相对系统的建筑理
念,使我能够在跨文化对话中自觉追求既有文化品位又有传统味道,同时符合现代审美要求的建
文
筑设计,努力突破建筑风格、语言和视觉感知局限,向心灵和精神层面延伸。希望建筑能如罗丹
所说“像一把发出颤声的琴”,以它特有的旋律、调式、和声给人以高层次的美的感受。
⑥快速城镇化的社会进程、多样共生的文化背景、“美丽中国”的伟大愿景,这些都是我们
考试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考察当代中国建筑设计发展必须面对的现实语境。在这一语境中,理想与困惑并存、挑战与希望
现代文阅读(35分)
个高路
同在,我们应该以具有文化特色的优秀作品,为多元化的世界文化作出中国建筑师应有贡献。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不,
,(选编自程泰宁《让当代创作更具中国气派》,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4
①创作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作品,关键还得立足于自己的文化体系。这
A.只有立足于传统文化与当下现实的中国当代文化,才能创作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
领域也好,只有在自身文化土壤滋养下才能不断生发新的方向,变得丰富而有生命力创
个“文化”绝不仅仅是传统文化,更是基于当下现实的中国当代文化。建筑也好,其他艺术创作
中国气派的作品
B.类似于将昆曲与嘻哈音乐结合的符号拼贴混搭,不是真正的继承传统,不值得尝试。
②传统是什么 传统是我们的文化之根,是流淌在我们血液中的文化基因。我们是一个有着
C.冯友兰提出的“抽象继承”就是将非物质遗存中仍有生命力的内在精神、价值判断与认
丰厚文化传统的国家,也需要建构符合当下情境的中国当代文化。传承中华文化,是在传统与当
知模式等东西融入到今天的价值、思想体系中。作
代对接中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现在有一个倾向,就是将继承传统等同于符
D.如果我们能够在深入了解不同文化精神基础上,坚持在全球化语境中的跨文化对话,坚
号拼贴。前一阵我看到一个节目将昆曲与嘻哈音乐结合在一起,作为中国当代文化介绍给全世界
持多元文化视野中自身文化精神建设,就能实现中国文艺创作突破和创新。气
我很喜欢昆曲,也很关心昆曲在当代的发展,但这样一种拼贴与混搭让我感到尴尬和别扭。这种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只,,
对待传统的做法现在并不少见作为一种尝试未尝不可,但对文化转换创新的理解还是太简单化
A.中华文化更强调打通,强调和谐关系,是复杂性、模糊性、多维性、整体性的深度统一,
对于传统,我赞成冯友兰先生提出的“抽象继承”,即透过物质与非物质遗存去理解传统的内在
对于绝对理性、工具理性,我们要辩证地扬弃。
精神、价值判断与认知模式等,将其中仍有生命力的东西融入到今天的价值、思想体系中。中国
B.文中的“境界”是指当代中国建筑理论的哲学本体层面,具体而言就是追求建筑与大环
文化如一条奔腾的大河,它从传统中来,但必须融合现代的内容、必须对当代问题作出明晰回应
境的深度统一抽象而言,就是从自然、自我角度出发,追求主客体和谐共生。
这个千呼万唤的“中国当代文化”,不会从天上掉下来。它需要建筑设计等各个领域,从自身实
C.文中的“意境”是指当代中国建筑理论的美学特征层面,就是要从人的情志和心理感受
践出发,深入比较反思,转化创新,这是一个长期的动态发展的过程
出发,不拘物象束缚,追求“象外之象”“境外之境”。当
③世界文化已经出现跨文化发展趋势,中国文化发展也必须顺应这一潮流,发展前景如何,
D.文中的“语言”是指当代中国建筑理论的载体和手段层面,就是把“语言”要摆在创作
取决于我们对不同文化的精神实质能否有较为深入和全面认识。如果只是喊着“民族化”口号,
中的中心位置,不断转换创新,追求它与境界、意境的内在契合。一,出
但在什么是传统、传统如何与现代结合的问题上没有深入研究,是“食古不化”;如果只是为他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属于“食洋不化”的一项是(3分)(平3),
方文化倾倒,不明白最应该向他人学习什么,就是“食洋不化”。“食古不化”造成“复古
A.清朝宫廷画家意大利人郎世宁在圆明园设计建造西洋楼,并创作了《圆明园铜版画》
食洋不化”则导致“模仿”。
1B.19世纪末叶及20世纪初,少数外国建筑家和一些中国留学生将希腊罗马哥特等式样似
④如果我们能够在深入了解不同文化精神基础上,坚持在全球化语境中的跨文化对话,坚持
是而非地移植到香港、上海乃至内地。
多元文化视野中自身文化精神建设,实现中国文艺创作突破和创新,大有可期。具体到建筑界,
C.对于中国建筑取一种神秘态度,或含糊地骄傲地用些抽象字句来对外人颂扬它;至于其
方面需要我们从建筑本体出发,对现代建筑有清醒全面的了解和认识,另一方面也需要在现代
结构上的美德及真正的艺术上的成功,则非常缺乏了解,因,
喜
化、全球化语境下解读传统,建立起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D.将梁思成论述的中国建筑的文法,如斗拱结构、“石作做法“小木作做法”“彩画作
⑤结合中国建筑创作现状和发展,我一直在思考,能不能从中国哲学出发找到属于当代中国
做法”和“瓦作做法”等继承并发扬光大。
必终小
人对世界、对建筑的认知方式。相对于绝对理性、工具理性,中华文化更强调打通,强调和谐关
4.请简要分析文本的论证特点。(4分)
系,是复杂性、模糊性、多维性、整体性的深度统一。“往来无碍,归于自然”,在古今中外之
5.请结合文本,探究中国建筑如何才能创作出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优秀作品。(4分)
间往来无碍、在天地人跟建筑之间往来无碍,这就是由“境界”“意境”“语言”这三个层次构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成的建筑理论。其中,以“境界”为哲学本体,就是从自然、自我角度出发,追求主客体和谐共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69题一实虽支,“,详来
生,追求建筑与大环境“浑然天成”;以“意境”为美学特征,就是要从人的情志和心理感受出
文本
发,超越物象束缚,追求“象外之象”“境外之境”,使建筑更具艺术感染力;以“语言”为载
云朵遇见了风/它就有了不一样旅途/山川平野、鸟兽虫鱼一站有一站的风景/飞瀑遇见了雨
体和手段,就是要摆正“语言”在创作中的位置,避免片面追求形式的倾向,同时通过“语言
/它就有了不一样的激情/奔流倾泻、玉练高悬/沿途风景就变得雄浑/我遇见了袁妈妈/就有了一
高三语文第1页共8页
高三语文第2页共8页2021—2022 学年上学期期末考试高三试题答案
语文
1.A 解析:B项,不合原文“作为一种尝试未尝不可”的表述。C项,以偏概全,原文有“物质
与非物质遗存”。D项,过于绝对。
2.D 解析:夸大其词,原文是说摆正“语言”在创作中的位置。
3.B 解析: A 项是满足帝王创建“万园之园” 的奢侈好奇心理。C 项是“食古不化”。D 项是
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做法。
4.①论证结构:围绕“让当代创作更具中国气派”的话题,按照总分总的结构形式展开论述,
首尾呼应,中间先纵后横,结构严谨,层次清晰。②论证方法:运用例证法和对比论证,使文章
具有说服力且富有文化内涵。③论证语言准确严密,鲜明生动,如“这个“文化”绝不仅仅是传
统文化,更是基于当下现实的中国当代文化”,如“像一把发出颤声的琴”。④论证思路:首先提
出创作出具有中国气派的作品关键在立足于自己的文化体系的观点,然后纵向论述如何继承传
统,接着横向论述在多元文化视野中提出中国人对建筑的理论,最后结合现实语境对中国建筑师
提出希望。(答出一点给 2分,两点 3分,三点 4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
可酌情给分)
5.①立足于自己的文化体系——传统文化与当下现实的中国当代文化。②“抽象继承” 传统,
在传统与当代对接中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③顺应世界跨文化发展趋势,对
不同文化的精神实质有较为深入和全面认识,坚持在全球化语境中的跨文化对话。④从建筑本体
出发,对现代建筑有清醒全面的了解和认识。⑤建立起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构建由“境界”“意
境”“语言”构成的建筑理论。⑥结合快速城镇化的社会进程、多样共生的文化背景、“美丽中国”
的伟大愿景构成的现实语境。(答出一点给 2 分,两点 3 分,三点 4 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
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6. C 解析:A 项,“顽劣不懂事”错,蓝朵朵有自闭症,这是她高小桥的依赖。B 项, “封建
迷信思想” 错,这只是一种不好的心理暗示。D 项,过于绝对,原文有“一经发现、动员、组
织,就会被触动、激发出来”这样的条件。
7. C解析:比喻错,这里应该是拟物。
8. ①从读者角度来看,开篇以诗歌总起,诗意盎然,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富有感染力。②从情
节来看,通过诗歌的描述,交待高小桥是受袁妈妈、麦老师的影响而选择支教的,为后文表现她
的坚定执著做铺垫。③从人物形象来看,既抒发了对袁妈妈、麦老师的赞美,也暗示了高小桥懂
得感恩与对支教理想的坚定。④从主题来看,有力烘托了支教这一事业的美丽与伟大。(答出一
点给 2分,两点 4分,三点 6 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9.①《续断桥》塑造了以高小桥为代表的一批热爱祖国、热爱教育、热爱学生、坚守清贫、献
身支教事业的青年志愿者人物形象,体现了志愿文学的固有内涵——“对社会负有特殊的职责、
富于时代使命感”。② 《续断桥》以小见大,体现了青年支教者为社会公益付出的实践、牺牲,
展现了他们对理想的执著与对祖国的赤诚,充分体现了志愿文学作为参与“灵魂的创造事业”的
精神文化品质。③《续断桥》所展现的支教老师与学生之间的爱、支教老师与支教老师之间的关
爱与救助等,充分地体现志愿文学应有的“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精神。④阅读《续断桥》
可以使广大青年从自我审美力的修养和践行方面达到自我提升。
高三语文卷答案 第 1 页 共 3 页
(答出一点给 2分,两点 4分,三点 6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0. A. 解析: 原文:父老曰:‘不然,郭君善善不能用,恶恶不能去,所以亡。’今陛下知庐江
之亡,其姬尚在,窃谓陛下以为是。审知其非,所谓知恶而不去也。”
11. B解析:天下,是东亚民族对宇宙的专有概念。字义上的意思为"普天之下",没有地理、时
间和空间的限制,是语境可以不断扩展的词。(1) 多指中国范围内的全部土地;全国。(2) 世界、
人世间、社会上(3) 自然界、天地间。(4)其他:指国家的统治权;中国人的精神信仰,仁义道
德;特指中华民族等。D.古代汉语表示分数的方法:(1)“分母+分+之+分子”。如《史记 货殖列
传》:“故关中之地,于天下三分之一。”(2)“分母+分+名词+之+分子”。如《史记 淮南衡山王列
传》:“方今大王之兵众不能十分吴楚之一。”(3)“分母+名词+之+分子”。如《左传 隐公元年》:
“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⑷“分母+之+分子”。如《左传 隐公元年》:“大都不过参国
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5)“分母+分+分子”。如《史记 律书》:“子一分,丑三分二,
寅九分八,卯二十七分十六。”(6)“分母+分子”。如《史记 匈奴列传》:“会天寒,士卒墮指者
十二三。
12. B解析:郭公并非“善恶不分”而是明知故犯。
13.(1)庐江王不行道义,杀了她的丈夫而纳她为妄,怎么会不灭亡呢 (“不道”、 “贼”、“何
有”各 1 分,句意 1分)
(2)太宗派太常少卿祖孝孙用乐律来教授宫中的乐人,因这些乐人的技能没有长进,孝孙多次
被皇上责怪。(“进”、“数”、“让”各 1 分,句意 1分)
14. ①王珪以诚待人,进荐善 言,并常常存心规劝。 ②如今陛下知道庐江王灭亡的原因,他的
美姬还在你的身边, 我看陛下认为这样做是对的。③彦博惧怕, 谢罪,但王珪不谢罪④王珪能
公正评价同僚与自己的优缺点。
附译文:王珪,字叔玠.性情沉静恬淡,为人正直,安于所遇,与人交往不苟且附和。当时太宗
任命他为谏议大夫。太宗曾经说:“君臣同心同德,那么国家就会安定。我虽不是贤明之君,但
幸而有各大臣常加规劝及纠正我的过失,但愿这样可以使天下太平吧。”王珪进言说:“古时天子
有七个进谏规劝的大臣,都因谏言不被采用,而相继死亡。现在陛下发扬你的美德,采纳像我们
这样的草野之人的意见,我愿竭尽愚钝之力,效力辅佐陛下。”王珪以诚待人,进荐善言,并常
常存心规劝,太宗更加信任他。一天,王珪进见,看见有一美人在皇上身边侍候。太宗指着她说:
“庐江王不行道义,杀了她的丈夫而纳她为妄,怎么会不灭亡 呢 ”王珪离开座位回答说:“陛
下认为庐江王做得对还是不对 呢 ”皇上说:“杀了人却纳那人之妻,竟然还问我是对还是错, 为
什么呢 ”王珪回答说:“我听说齐桓公到郭国,问老百姓: ‘郭公为什么灭亡 ’老百姓回答说:
‘因为他能分清什么是善什么是恶。’齐桓公说:‘如像你们这么说,他就是一个明君了,可为什
么会到了灭亡的地步呀 ’老百姓说:‘不是这样的,郭君知 道是好的意见却不采纳,知道是错
的事情却不停止做,所以灭亡。’如今陛下知道庐江王灭亡的原因,他的美姬还在你的身边, 我
看陛下认为这样做是对的。知道那是错的事情(但还要继续 做),这就是所谓知道不对的却不停
止去做啊。”太宗十分欣赏他说的话。 太宗派太常少卿祖孝孙用乐律来教授宫中的乐人,因这些
乐人的技能没有长进,孝孙多次被皇上责怪。王珪与温彦博共同进言说: “孝孙是恭谨之士,陛
下让他来教女乐,又责备他,国人岂不认为皇上太轻视士人了吗 ”太宗十分愤怒地说:“你们这
些人都是我心腹之臣,竟然附顺下人欺瞒我,替人游说说情吗 ”彦博惧怕,谢罪,但王珪不谢
罪,他说:“我本来侍奉前皇太子,罪当受死, 陛下您怜惜我的性命,任用我,让我担任重要的
职务,并要求我忠诚效力。现在陛下因私心而怀疑我,这是陛下对不起我,我没有辜 负陛下。”
高三语文卷答案 第 2 页 共 3 页
皇上默不作声,感到惭愧,于是就不再追究了。当时,王珪与玄龄等一同辅佐朝政。太宗对他说:
“你给我评评玄龄等人的才干,并且说说,你与这些人相比谁更贤能 ”王珪回 答:“勤恳奉公
为国,朝中事情没有不关心处理的,我不如玄龄; 文才武略,将相之才兼备,我不如李靖;上奏
详尽明了,思虑恰当,我不如彦博;治理繁重事务,事事必办妥,我不如戴胄;把谏 诤作为自己
的职责,以国君不及尧舜为耻辱,我不如魏征。至于抨击坏人坏事奖励好人好事,疾恨邪恶喜好
善美,我和他们相比有一 点点长处。”太宗称好。
15.C解析:“委婉”不对,应该是直接抒发。
16.①铜兽是王族宫殿才能使用的装饰,是高阶层地位的象征,如今却暗随着秋露而落泪,古今
对比,勾画出闽越国灭亡后遗址的萧索、孤寂寥落,读来令人黯然神伤。②用“秋露、夕阳”这
凄凉、冷峻的字眼象征时序变迁、人事代谢。③用“暗、泣、背、还”这些阴森、悲苦的词语隐
指繁华盛世的没落与千年间王朝的更替。(答出一点给 2分,两点 4分,三点 6分,意思对即可。
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7.(1)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
(2)顺木之天以致其性 其莳也若子
(3) 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杜甫《蜀相》“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
空好音”;白居易《琵琶行》“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陆游《书愤》“塞上长城空自
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姜夔《扬州慢》“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李白《蜀道难》“又闻子规啼夜
月,愁空山”。
18. D解析:整个句子是层层递进的语意。
19.A解析:第一空,掩映:1、 遮蔽;隐蔽。2、谓或遮或露,时隐时现。3、 遮映衬托。4、
盖过,压倒。映照:1、呼应。2、照射。此处写树叶遮映衬托着鸟窝,应选“掩映”。第二空,
幻化:其一变化,变幻;其二佛教语,谓万物了无实性。变幻:没有规律,难以揣测的变化。此
处侧重于变化,应选“幻化”。第三空,行云流水:形容非常洒脱自然,毫无拘束。①形容诗文、
书画、思维等自然流畅。②形容事物流转不定,易于消逝。③形容速度快,而且动作轻巧。水流
云散:比喻时过境迁,人各一方。此处侧重于日子的自然流畅,应选“行云流水”。
20. A解析: 必须有“如何”与上文“教孩子如何”呼应,排除 C、D。必须先“收捡起来”,才
能“储藏好”,排除 B。
21.①常做体力活动②做多少轻度家务和重度家务③相比很少做家务的老年人
22.①研究结果/论②研究方法/途径③研究数据
23. 【写作指导】
①核心话题:赶考精神。
②话题诠释:赶,应对,奔赴;考:考验。赶考精神就是应对考验时所体现出来的谦虚、谨慎、
不骄、不躁的作风,艰苦奋斗、不断拼搏的精神。
③话题建构:赶考精神与目标(酬壮志、报国家)
【参考立意】
①面对人生/民族/国家发展的大考,我们要勇于拼搏;
②只有面对已有的成绩谦虚谨慎、不骄不躁,我们才能应对新的大考;
③面对人生/民族/国家发展的大考,我们要谦虚、谨慎,勇于拼搏;
④面对人生/民族/国家发展的大考,我们要艰苦奋斗;
高三语文卷答案 第 3 页 共 3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