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4张PPT)
自题金山画像
苏轼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此诗以自嘲的口吻,抒写平生到处漂泊,功业只是连续遭贬。
且看后两句“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一反忧伤情调,以久惯世路的旷达来取代人生失意的哀愁,自我解脱力是惊人的。苏轼认为自己一生的功业,不在做礼部尚书或祠部员外郎时,更不在阀州、徐州、密州(作者曾在此三地作过知府)。恰恰在被贬谪的三州。真是“满纸荒唐言”,然而这位“东坡看”最能够“白首忘机”。失意也罢,坎坷也罢,他却丝毫不减豪放本色,真是乐观旷达的不可救药。
赋
赋是我国古代一种文体,兼具诗歌和散文的特点。是一种专事铺叙的用韵散文,介于诗歌与散文之间,讲究文采。其特点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有时虚设主客,通过“抑主伸客” 的方式阐述观点。
赋体发展到中唐,在古文运动影响下,赋又出现了散文化的趋势,不讲求骈偶,音律,句式参差,押韵也比较自由,形成散文式的清新流畅的气势,叫做文赋。杜牧的《阿房宫赋》、苏轼的《赤壁赋》都是文赋的佳作。
走进作者,了解背景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 、坡仙 ,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美食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
全才式的艺术巨匠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苏轼与黄州
苏轼的生命起点是眉州
苏东坡的生命起点是黄州
对内心强大的人来说,挫折是上天赐予的恩典。北宋文坛宗师也是苏东坡的老师欧阳修说过,“诗穷而后工”,只有经过一番艰难险阻的磨砺,经过身体与心灵的脱胎换骨,才能真正写出深入灵魂的作品。这句话,就是说给苏东坡的。
苏东坡的前半生恰似“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般顺风顺水。十九岁考中进士,差一点成为状元。进入政坛,颇得神宗皇帝和几个太后的赏识。但性格决定命运,苏东坡的刺头性格又让他的后半生吃尽苦头。因为才高,苏东坡备受嫉妒,一场“乌台诗案”,让苏东坡锒铛入狱,差一点就呜呼哀哉。苏东坡甚至在狱中写下了绝命诗给弟弟苏辙,安排后事,“与君世世为兄弟,再结来世未了情。”
苏轼与黄州
苏轼的生命起点是眉州
苏东坡的生命起点是黄州
但命运总会给优秀的人一次机会,苏东坡因为高才而招祸,亦因高才而被赦。他被贬到黄州做团练副使,可能相当于乡镇的武装部副部长。地方偏远,官职卑微,但这一次被贬,却成为苏东坡命运之路的转折点,这一次。命运成就了苏东坡,也成就了黄州。
这一次被贬,苏东坡完成了从文学青年到文坛宗师的转变;而黄州也从一个默默无闻的乡邑,完成了向苏东坡精神家园、文学圣殿的精彩蝶变。苏东坡与黄州,像一对冥冥中注定相见的、久别重逢的恋人,“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在灵与肉的融合中互相成就,成为彼此的精神家园。
苏轼与黄州
苏轼的生命起点是眉州
苏东坡的生命起点是黄州
按苏东坡在黄州之前的作品,他可能与那个极丑的“剑吼西风贺鬼头”的贺铸差不多,但经过在黄州的四年艰苦生活的打磨,苏东坡在艺术上实现了“井喷”,在黄州,苏东坡天天“放卫星”,在黄州,奠定了苏东坡一代文宗的坚实基础。
在黄州,
他写给别人的信成了“天下第二行书”的《寒食帖》;
他写下了经典永流传的雄文《赤壁赋》,将错就做地成就了黄州赤壁的美名;
他写出了“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旷达;
苏轼与黄州
苏轼的生命起点是眉州
苏东坡的生命起点是黄州
他写出了“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的孤寂;
他写出了“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千古豪迈;
他写出了“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看透命运的《满庭芳》;
他写出了“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的深刻思索;
他写出了“心安之处是吾乡”的随遇而安的心境。
苏轼与黄州
苏轼的生命起点是眉州
苏东坡的生命起点是黄州
我们现在看到苏东坡大部分经典作品,那些幽怨的,幽默的,达观的,清雅的诗词书画,大部分出自黄州的四年,可以说,没有这四年,就没有苏东坡,没有这四年,黄州又何以能有黄州的大名?
一个人经过挫折才会反思,而反思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在黄州,苏东坡经过了深刻的反思。苏东坡说,“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他写信给朋友说,你看到的苏东坡是“旧我”而不是“新我”,意思是说自己要化蛹成蝶了。
苏轼与黄州
苏轼的生命起点是眉州
苏东坡的生命起点是黄州
但化蛹成蝶脱胎换骨,必然要经过一番痛彻心肺的挣扎。苏东坡刚到黄州时,举目无亲也无立锥之地,但苏东坡喜欢交朋友,全国各地也不乏“苏粉”,很快就在朋友的帮助下搞到几十亩荒地,过起了陶渊明式的耕读生活。虽然生活清苦,但也天遂人愿,因为苏东坡一直是陶渊明的铁杆粉丝,他说“梦中了了醉中醒,只渊明,是前生”,他恍惚觉得陶渊明是他的前生,他是陶渊明的后身。
苏东坡给自己起了个“东坡居士”的名字,从此苏轼成了苏东坡,而黄州也因苏轼耕读的东坡,从此开始与众不同。
苏轼与黄州
苏轼的生命起点是眉州
苏东坡的生命起点是黄州
苏东坡开始了耕读生活,他自己动手建了房子,起了一个诗意的名字叫“雪堂”,并书写了座右铭挂于“雪堂”之中,他说,“出舆入辇,蹶痿之机;洞房清宫,寒热之媒;皓齿娥眉,伐性之斧;甘脆肥脓,腐肠之药”,所谓的香车宝马美女美食对人有害无益,真正快乐的是无纷扰的灵魂。
苏东坡已经从汲汲于世俗之乐的人,变成了洞彻人生的智者。苏东坡开始出入佛老,用老子的“无为”冷静自己;用佛家的“四大皆空”安慰自己;用“人生至味是清欢”的生活方式来提纯自己。他在黄州完成了人生观的巨大转变。
苏轼与黄州
苏轼的生命起点是眉州
苏东坡的生命起点是黄州
人多的时候最寂寞,这就是苏东坡。苏东坡一面和朋友谈笑炎炎,一面却寂寞无边。这种寂寞体现在他的词中。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醒。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苏东坡就是独往独来的幽人;就是寂寞沙洲冷的孤鸿。我们可以想象,多少次苏东坡立于临皋亭上,面对着滔滔的江水,将“栏杆拍遍”,但“无人会登临意
苏轼与黄州
苏轼的生命起点是眉州
苏东坡的生命起点是黄州
谁能了解一个心怀天下的书生,却被命运牵绊到这蛮荒之地?苏东坡的心里充满了幻灭感。人生犹如梦境,看起来很美,但现实却很鬼魅,于是苏东坡犹如李煜晏几道,犹如秦观,开始喜欢做梦,喜欢将美好的梦境诉诸笔端。你看他笔下的梦吧,分明写着人生的苦,人生的痛,人生的虚幻和悲伤。
“人似秋鸿有来信,事如春梦了无痕”;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苏轼与黄州
苏轼的生命起点是眉州
苏东坡的生命起点是黄州
但一个坚强的人,绝不会永远陷入梦幻之中而不肯醒来,倘如此,苏东坡就是肝肠寸断的李后主;就是一肚子单相思的晏几道;就是悲悲切切女孩子般柔软的秦观,历史上也绝不可能有中国文化史上的珠穆朗玛。
苏东坡绝不是轻易认输的人,他一肚子幽默,一肚子乐观,纵然是一肚子不合时宜,苏东坡照样在无常的人生中,活的有趣好玩。
他在挫折的时候遇见了老庄,遇见了佛陀,遇见了“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他从老子庄子那里学到了达生达观任性自然,所以他决定“一蓑烟雨任平生”,所以他说“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苏轼与黄州
苏轼的生命起点是眉州
苏东坡的生命起点是黄州
他渔樵耕读亲近自然,他练气功练瑜伽,他重视养生之道,又恢复了一个吃货的本色,他发明美食酿造美酒,要知道对于一个热爱生活的人来说,哄好自己的胃,就能哄好自己的灵魂。
他从佛家中找到了医治心灵的灵丹妙药,佛经就是他的忘忧草。他去安国寺焚香静坐,诵读《金刚经》,他认识到“达人自达酒何功,世间是非忧乐本来空”,他已经透彻了万事本空的人生真谛。
苏轼与黄州
苏轼的生命起点是眉州
苏东坡的生命起点是黄州
他从“担水砍柴无非妙道”中悟到禅机,达到诗意的大自在的境界。他已经从一个汲汲于功名利禄的文学青年变成了一个“世路如今已惯,此心到处悠然”的宗师,这种悠然的境界就是“也无风雨也无晴”,就是《金刚经》中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他从孔子的“知其不可而为之”中,学到了人生纵然有苦难也应积极进取的价值观,他安贫乐道视富贵如浮云,纵然年华老去,但他依然坚信“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苏轼与黄州
苏轼的生命起点是眉州
苏东坡的生命起点是黄州
苏东坡像一个酿酒大师,将儒道佛三家思想精华,加上自己打不死的小强的性格,酿成一坛老酒。在灰暗的人生中,等待阳光。他喝一杯老酒,吃一口东坡肉,写下经典诗篇,和朋友开个“河东狮吼”的玩笑,吹着“小舟从此逝,江海度余生”的牛皮,有滋有味的活下去,直到把自己活成宗师,活成中国文人的图腾。
苏东坡之于黄州,恰似一对恋人,将每一次相见,都当成了命中注定的久别重逢。黄州在苏东坡的暗黑时刻,接纳了他,黄州成就了苏东坡,而苏东坡也成就了黄州,就像他成就了杭州、徐州一样。苏轼在黄州蜕变为苏东坡,黄州在苏东坡的加持下,成为中国文人的精神家园。
黄州时期部分文学作品(753)
《初到黄州》(诗)
《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
《浣溪沙五首》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东坡八首》(始号“东坡居士”)
《赤壁赋》《后赤壁赋》
《念奴娇·赤壁怀古》
《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
《南乡子·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猷》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满庭芳·三十三年》
《定风波·常羡人间琢玉郎》
《记承天寺夜游》
《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
《别黄州》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任务活动一 总体阅读文章,整体把握。
何人 何情 何索
何时 听到了什么 何情
何地 想到了什么 何理
何故 表达了什么
何景 展现了什么
何人
苏子与客
何时
元丰五年,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黄州赤壁之下
何地
因乌台诗案(元丰二年)被贬谪黄州(今湖北黄冈)。
何故
第一段
叙事、写景融为一体
何种表达方式
何景
清风、水波、月亮、白露、水光、小船、江面
清爽静谧、澄明开阔
何情?
乐
三、雅事:泛舟游赤壁
把酒诵歌诗
二、美景:
1.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2.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3.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4.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在何处
一、良辰:七月既望
客有吹洞箫者
其声呜呜然
如怨如慕
如泣如诉
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想象
(比喻)正面
比喻
夸张(侧面)
悲凉、幽怨、婉转悠长、动听
听到了什么?
通感
1、第二段的感情基调发生了什么变化?
由乐转悲
2、悲从何来?
(1)想起与“美人”天各一方。
(2)为客人的箫声。
3、“美人”是指什么?
(1)内心思慕的人
(2)君主
(3)理想
美人不得喻自己被贬黄州,志不得伸的忧思与苦闷
1、第三段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
哀
2、客人的箫声为何而哀伤?
(1)为英雄落幕、吾辈渔樵而哀伤
(2)为天地阔远、自身渺小而哀伤
(3)为人生短暂、理想难得而哀伤
想到了什么?
情怀阐发
对比:
古今人物——曹操,吾与子
赤壁江山触发他想到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当年何等英雄,而今安在 何况吾辈渔樵江渚之上!
比喻:
人生短暂,感触生悲
蜉蝣(天地) 粟(沧海) 哀(吾生) 羡(长江)
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理想: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现实:不可乎骤得
想到了什么?
2.第三段是怎样将情、景、理结合在一起的?
主问
客答
古人事迹
现实人生
孟德遗诗
孟德遗迹
渔樵江渚
蜉蝣天地
安在哉
平凡渺小人生苦短
悲之缘由
第三段
写景
议论
抒情
1、第四段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
转哀为喜
2、苏子从哪些方面阐发观点来劝慰客人?
(1)从“变”与“不变”的角度,借水的流逝,月的盈缺,来说明人生无常,生老病死,总在变化;而人类世代相承,繁衍生息,又是永恒。
(2)物各有主,所以人不能有非分之想,僭越之心。
(3)吾与子共同享用大自然的无尽宝藏。
水 月 人
变
不变
逝者如斯
盈虚如彼
生老病死
未尝往也
卒莫消长
代代相承
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现实中的“水月”
历史中的“水月”
哲理中的“水月”
——柔和之美——欣赏风月(实)
——苍凉之意——凭吊古人(虚)
——人生须臾——体悟人生(虚)
乐甚——愀然——喜而笑
整体感知
1. 文章大致写了什么内容?
2. 客与苏子的人生看法有什么不同?
3.苏轼与客游赤壁时心情是如何变化的?
试从文中找出关键词。
夜游赤壁,抒发对人生的感慨。
客-悲观 苏子-乐观
4、文章的结构是怎样的?
(根据情感的变化划分段落)
乐
悲
乐
泛舟游赤壁
把酒诵歌诗
闻箫声悲凉
叹人生苦短
妙语解惆怅
主客尽欢颜
(第1段)
抒情
说理
写景
(第2、3段)
(第4段)
赤 壁 赋
苏轼
景(乐)
情(悲)
理(乐)
情因景生
景以情显
移情于理
山水之乐
达观之乐
3、你认为当时真的有一场主客问答吗?
他们分别表现了什么样的人生态度?
你从中得到了什么样的启示?
主和客其实是苏轼人生的两个层面:
1、主——作为积极者的苏轼
—乐观:因缘自适,随遇而安
2、客——作为消极者的苏轼
—悲观:生命渺小,人生苦短
以坦然的心境欣赏“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
到大自然中寻求精神寄托。
你如何看待苏轼的这种人生观?
(结合生活谈谈你的理解)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刺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
余秋雨《苏东坡突围》
积累重点实词、虚词、句式
1)重点实词:如“横”“纵”“凌” “歌”“危”“适”等
2)通假字:如“属”“冯”“缪”等
3)古今异义:如“徘徊”“茫然”等
4)词类活用:名词活用、动词活用、形容词活用等
5)文言句式:倒装句、被动句、判断句等【需要帮助学生一起总结出来】
仿真高考,综合研读
一、阅读《赤壁赋》,完成1-4题。
1、下列各句中,加红色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B .顺流而东也
C .侣鱼虾而友麋鹿
D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C
2、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既望:过了望日后的第一天,通常指农历每月十六日。既,已经。望,农历每月十五日。
B .美人:所思慕的人。古人作品中常用“美人”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
C .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唐宋八大家”另外七人是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辙、司马光、王安石。
D .斗牛: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二十八宿中的两个。我国古代天文学家把天上某些星的集合叫宿。
C
3、下列对文章后两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以水、月作比,说明世间万物和人生都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
B 大自然是个无穷宝藏,可以作为人们的精神寄托,所以苏轼认为人对自然万物,不该取的不取,如“清风明月”;该取的就取,如“非吾之所有”。
C .苏轼讲完了道理,客人听了以后想通了,心中的悲意没有了,心情又变得舒畅起来,于是,客人开心地笑了,洗干净酒杯重新斟上酒。
D .文章的结尾可能是向政敌的一种暗示:我虽然受迫害,贬谪黄州,但我的日子过得并不错,既不寂寞也不苦恼。这实际上是一种抗议,“主”“客”实为一体,分别反映了作者内心的积极和消极心态。
B
4、翻译下列句子。
(1)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2)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3)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二、情景默写:
(1)(2020·全国I)苏轼在《赤壁赋》中发议论说,江水不停地流去,“ ”;月亮时圆时缺,“ ” 。
(2)(2019·全国II)苏轼在《赤壁赋》中以“ , ”两句,写出了婉转悠长、延绵不尽的乐声之美。
(3)(2018·全国 II )苏轼《赤壁赋》中描写明月初升的句子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