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1张PPT)
第26讲 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
一、知道早期人类文明的产生:
1.农业和畜牧业是人类文明产生的前提
2.文明产生过程
二、了解各文明古国发展的不同特点,并分析、认识这些特点形成的不同时空条件:
1.知道各文明古国的概况(地域、时间、文明表现、特点)
2.认识分析不同文明特点形成的不同时空条件。
三、认识各大帝国的区域性影响和不同文明之间的联系。
1.农耕文明和海洋文明的扩展
2.古代帝国的起源和统治
3.文明交流的表现(希腊化时代)
课程标准及要求解读:
人类文明的产生 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丰富多样的世界文化 古代文明的扩展 古代世界的帝国 文明的交流+希腊化时代
2020 山东 10.古希腊智者的思想
2021 山东 10.雅典的民主政治
2020 全国I 32.雅典的民主政治
2020 全国II 32.雅典的民主政治
2021 全国甲 32.雅典的民主政治
2021 全国乙 11.希罗多德和司马迁
重点透析
人类产生后的一百多万年里都处于野蛮的状态,历史上是如何衡量人类进入文明时期了呢?
南方古猿被认为是已知最早的人类,距今约200万年
时空
观念
蒙昧时期→文明时期
根据考古发掘,公认的最早的人类文明出现在两河流域,出现在公元前3500年左右
一、人类文明的产生
文明的标志 产生原因
生产力发展,剩余产品出现,贫富差距; 战俘沦为奴隶
解决阶级矛盾和部落战争的需要
农业和手工业分离,部分手工业生产专业化
农耕文明要求定居 ; 政治宗教活动 ; 战争兼并人口增加
结合课本内容,请你依据流该程叙述文明产生的过程。
阶级分化
国家形成
社会分工
早期城市
史料 人类对大自然的依附性在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都留下了印记。但是,当人类作出划时代的新发现——不仅靠采集食物,而且通过栽培植物也可养活自己时,这一依附性大大减弱了。于是,一个崭新的世界展现在人类面前,使人类的眼界大为开阔;从此,人类告别了旧石器时代,跨入新石器时代。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思考 史料中人类的“划时代”变化是指什么?结合所学分析其影响是什么?
农业的产生
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变成食物的生产者;促进了社会分工的发展和商业的出现;人类开始定居生活,较大的定居点发展为早期城市;农业的产生是人类迈向文明世界的前提。
深化探究
二、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与丰富多样的世界文化
古代文明分布区域都有什么相同特征?
沿河或沿海;分散、孤立;多元特征;多为农耕文明。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受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交通条件限制,古代文明独立发展;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农耕经济具有自给自足的特点;
用唯物史观分析古代文明呈现多元特征互相独立的原因
时空
观念
古希腊
古巴比伦王国
古埃及
古印度
中国
古代西亚文明
地区
时间
地理环境
政治
文化 文字
文学
建筑 苏美尔人的泥偶雕像,亚述帝国的王宫,波斯王宫等。
法典
依据课本完善下列表格:
苏美尔人创造了世界上最早的文字——楔形文字。
世界上最早的史诗——吉尔伽美什
汉谟拉比法典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较完整的成文法典,反映了古巴比伦王国的各种情况,是研究古代两河流域历史的重要资料。
两河流域大部分地区干旱少雨,但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提供了充足的水源。
两河流域
公元前3500年左右,产生了最初的文明。约公元前2900年,两河下游的苏美尔地区出现一系列城市国家。
约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王国国王汉谟拉比基本统一了两河流域。
建立君主专制制度。颁布《汉谟拉比法典》,宣扬君权神授,维护奴隶主的利益和权威,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较完整的成文法典。
古代埃及文明
地区
时间
地理环境 时间
政治
文化 文字
文学 有神话、诗歌、哲理故事和散文故事
建筑 金字塔、狮身人面像以及卡尔纳克神庙
历法
医学
东北非尼罗河流域
尼罗河的定期泛滥,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尼罗河还提供了连通上下埃及的交通条件。
发明世界上最早的太阳历,是目前通用公历的基础。
医学发达,防腐技术高超,制作“木乃伊”
使用象形文字,为以后的字母文字奠定了基础
公元前3100年左右,埃及初步实现统一
埃及实现统一后,实行专制统治,法老被视为神在人间的代表,掌握着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最重要的权力,法老之下,设有官员分别处理政务和地方事务。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官僚系统。
古代印度文明
地区 印度河流域、恒河流域
时间
地理环境 诞生于印度河流域的大平原上。后来雨水丰沛、植被茂盛的恒河流域逐步得到开发,成为印度历史的中心舞台。
政治 种姓等级制度: ________主掌宗教祭祀;________主要由以国王为首的武士集团构成,负责统治和保卫国家;吠舍的大多数是普通劳动者,少部分是富有的商人;________地位最低,需要为前三个等级服务。后来,在四个种姓之外,还出现了处在社会最底层的“贱民”。
宗教 婆罗门教为种姓制度提供了理论和宗教基础;佛教倡导众生平等,一定程度冲击了种姓制度。
文化 文学
数学
公元前6世纪,恒河流域形成一系列国家
婆罗门
首陀罗
刹帝利
《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是世界上著名史诗。
创造了从1到9的数字,发明了“0”,提出了按位计值的方法
古代希腊文明
地区 巴尔干半岛南部和爱琴海中的部分岛屿
时间 公元前8—前6世纪
地理
经济
政治
文化 哲学 三大哲人: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几何学 柏拉图发展了几何学,为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奠定了基础
文学
雕塑建筑 米隆的《掷铁饼者》,帕特农神庙
史学
《荷马史诗》成为后世西方文学创作的源泉;戏剧是希腊文学的最高成就
希罗多德的《历史》开创了叙事体的撰史体裁,被称为“历史之父”;
修昔底德著有《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雅典民主政治和斯巴达寡头政治
工商业发达,对外贸易繁荣。
多山少平原,多天然海港。
(2020·全国·高考真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公元前8世纪,希腊城邦兴起,为数众多的城邦一般都建在高地或山丘上,建有城墙等防御设施。城邦大多建立了大规模的神庙,是城邦的宗教中心,城市的中心广场即市政广场是城邦社会与政治活动中心。在许多城邦,人民凭着对土地的拥有权而获得公民权,可以参与城邦公共事务的讨论和执行。城邦一般以一个城市为中心,周围有大片的农村地区,这是城邦的主要经济基础。
——摘编自黄洋等主编《世界古代中世纪史》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希腊城邦的特点与城邦兴起的历史条件。
特点:公民享有参政权;建有神庙、广场、城墙等设施;小国寡民,以城市为中心。
历史条件:
(1)政治文明:希腊被山峦和海岛分割,各地区彼此相对孤立,有助于形成小国寡民的城邦,有利于形成全体公民参与的直接民主制度。
(2)经济文明:农业的不发达刺激了古希腊工商业的发展,尤其是海外贸易的发展。
(3)思想观念:商品经济必须以平等作为交换原则,这有利于古希腊人平等、互利、诚信、民主等观念的形成和民主政治的建立。
雅典民主政治
内容 公民大会 由全体成年男性公民组成,是国家______________,决定国家法律和政策
议事会 议员从公民中______产生,主要负责为公民大会准备决议草案,并参与国家日常管理
官员 由选举产生,大多一年一任,在任时需接受监督
陪审法庭 是主要司法机关,陪审员全体达6 000人之众,组成规模不等的法庭审理大小案件
实质 建立在__________之上的民主
最高权力机关
抽签
奴隶制度
雅典民主政治
在雅典,凡公民都享有充分的民主政治权利,其权利通过公民直接参与和管理城邦事物的方式来实现。公民参政的最高民主机构是公民大会......公民大会上公民对城邦大事的议案自由发言或展开激烈的辩论,最后采取投票或举手的方式,按“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做出决议,决议一旦形成不能随意更改。这种简朴的参政方式鲜明的表现了雅典民主政治的直接性。雅典法律规定,公民没有抛弃公务照管私务的自由,相反他必须奋不顾身地为城邦的福祉而努力。
——蒋云芳、胡长林《雅典民主政治的特征及对西方民主的影响》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归纳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
主权在民
轮番而治
直接民主
公民意识
法律至上
(2021·全国·高考真题)古希腊阿里斯托芬在一部作品中写道,雅典某陪审员对他儿子说:他一到那里,“就有人把盗窃过公款的温柔的手”递给他,并向他鞠躬:经过这么一恳求,他的火气也就消了,随即进入法庭。这可以用于说明,在古代雅典( )
A.司法审判不能体现民意 B.民主政治制度已趋于完善
C.直接民主无法确保正义 D.公民法注重调解经济纠纷
C
(2021·山东·高考真题)约公元前450至前445年间的一件铭文记载了雅典公民大会选拔女祭司的情况:(……)阿科斯提案:胜利女神雅典娜的女祭司(……)应从所有雅典妇女中(任命),……女祭司的薪资应为(每年)50德拉克玛以及公共祭祀(牺牲品)的腿和皮。”多年后,公民大会再次明确规定每年向女祭司支付50德拉克玛。由此可见,在雅典城邦
A.公民大会负责处理城邦重要事务 B.祭司是享有特权的公民群体
C.妇女在特定领域拥有政治权利 D.津贴制是民主政治的基础
A
(2021·广东·高考真题)公元前5世纪中期,叙拉古城邦推行橄榄叶放逐法,投票时使用橄榄叶,投票数没有最低限制且可以频繁使用。许多公民因担心被流放而拒绝参与国家管理,由此引发政局混乱。这主要反映了
A.公正性缺失导致城邦瓦解 B.内部矛盾扩大了社会阶层的对立
C.权力的滥用影响国家稳定 D.轮番而治削弱了平民的政治地位
C
①直接民主有一定的缺陷,容易导致国家权力的误用和滥用,易形成多数人的暴政。
②民主只属于成年男性公民,是少数人的民主。
雅典民主政治的局限性
机构 职责
公民大会 名义上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
国王 王位______,垄断了军事统帅权
长老会 实际上的最高权力机关和司法机关。议员终身任职
监察官 从全体公民中选举产生,拥有主持公民大会、审判国王等重要权力,但一年一任,______________
实质 是一种维护少数奴隶主利益的政治制度。
世袭
一般不得连任
斯巴达——寡头政治
由于有了农业,食物有了保障,人们定居下来,生活比较安定了,可以养活更多的孩子。为了养活这些人,人们就必须开垦更多的土地,于是在更多的地方出现农业。所以,农业是一种扩张的力量,它要求越来越多的土地。 ——钱乘旦
古希腊 古代亚非
文明古国
地理环境
文明类型
经济形态
政治特征
对外交往
沿海
沿河
农耕文明
海洋文明
以农业为主
以工商业为主
海外贸易和殖民扩张
文明传播和军事扩张
小国寡民的城邦政治,多种政治形态,民主政治是基本趋势
疆域辽阔,多实行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
到公元前8世纪初,这种经济上的自给自足因人口压力而遭到破坏。渴望土地的农民不得不到海上去当海盗、商人或殖民者,或者如时常发生的那样,三者兼而事之。到公元前5世纪时,包括黑海在内的整个地中海地区环布繁盛的希腊殖民地,这些殖民地成为与母邦一模一样的海外城邦。
——斯塔夫里阿诺斯 《全球通史》
材料一
材料二
三、古代文明的扩展
1.扩展的原因
(2020·上海·高考真题)古代埃及文明主要向叙利亚和巴勒斯坦扩展,西亚文明从两河流域南部向周边地区扩张,古代希腊人则以移民和殖民方式向地中海和黑海地区扩大影响。造成这种不同扩展方式的主要因素是( )
A、社会分工与生产效率 B、文明开化的程度
C、社会组织与管理系统 D、经济形态的影响
农耕文明与海洋文明的扩张存在哪些不同?
D
类型 代表 条 件 表 现 方式 影响
农耕文明 古埃及文明 武力扩张
古 西亚 两河 文明 古巴比伦文明
亚述帝国
海洋文明 古希腊文明 移民殖民
向叙利亚和巴勒斯坦扩展,达到两河流域
向周边地区扩张,实现两河流域的统一,势力伸展到地中海东岸
统一了整个两河流域和小亚细亚的一部分,一度征服埃及
东起黑海东岸、西到西班牙
文明拓展
古代
帝国
文明区连接
农耕文明水平高;
农业的发展需求;
扩张及争霸战争推动。
组织能力强;
航海技术和武器先进;
环海,山多地少,生存需求
前1553年—前1085年
埃及
新王国
前8世纪
亚述帝国
前6世纪—
前4世纪晚期
波斯帝国
前4世纪晚期
亚历山大
帝国
前27年—1453年
罗马帝国
四、古代世界的帝国
世界帝国 波斯帝国 马其顿亚历山大帝国 罗马帝国
1—2世纪繁荣
崛起时间 前6世纪--前4世纪 前336--前323年 (前4世纪) 前27年—4世纪(395年)
5世纪
1453年
征服与 扩 张
巩固统治的措施
灭亡
伊朗高原、两河流域、埃及、小亚细亚、巴尔干半岛北部,地跨亚非欧三大洲。
君主专制制度:国王。
地方行省制。
官僚体系、税收体系。
波斯人担任最重要职务。
前4世纪被亚历山大所灭
马其顿、小亚细亚、埃及、两河流域、灭波斯,征服印度河流域
君主专制制度。
地方行省制。
马其顿人、希腊人担任要职。
推广希腊文化。
前323年,解体
征服了从西班牙到两河流域的整个地中海周边地区,地中海变成罗马内海。
君主专制制度、行省制。交通。
罗马法。
200年和平。
经济联系加强、贸易发展。
基督教。
395年,分裂为东、西罗马帝国
四、古代世界的帝国
性质相似性
管理相似性
命运相似性
均是奴隶制大帝国。
均确立了专制集权体制,宣扬君权神授。
均建立了完善的管理体制,地方大都实行行省制。
均被内部或外部势力所摧毁,但都影响深远。
探究:古代世界的大帝国的共性?
体制相似性
都采用武力扩张的方式,形成了地跨亚非欧的大帝国
均推动了各地区间文明的交流不断发展。
发展相似性
影响相似性
史料一:为了报复地中海东岸中部城市提尔的坚决抵抗,马其顿人屠杀八千提尔人,被俘当奴隶的共约三万人!公元前336年亚历山大将底比斯夷为平地,并将所有幸存的底比斯人沦为奴隶,底比斯从此灭亡。
扩张给当地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如何正确评价古代帝国的扩张?
(以亚历山大东征为例,通过史料进行分析)
史料二:东方的天文学和数学知识也传入西方,丰富了西方的知识宝库。如:今天人们都熟知的欧几里德的几何学,阿基米德的力学、数学和物理学。
东方文化影响西方文明
史料三:叙利亚境内的帕尔米兰拉古城遗址(希腊风格)
西方文化影响东方文明
促进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
得出认识:
我们应该如何正确评价古代帝国的扩张?
一是:扩张战争充满着暴力和灾难;
(给被征服地区带来了灾难)
二是:扩张战争在客观上促进了文明的交流和发展。
领 域 传 播 途 径
农耕技术
冶铁技术
神话故事
雕刻艺术
字母文字
古代西亚字母
古代埃及字母
古代印度字母
……
东
西
总趋势:不断加强,相互影响不断扩大。
东
西
西亚的农耕技术,向东传到中亚(伊朗高原);向西传入欧洲(希腊,并进一步传到西欧和北欧);向南传入北非(埃及、利比亚等)
冶铁技术最初起源于西亚,从那里扩散到埃及和希腊等地,人类从此进入铁器时代。
西亚的神话曾传入希腊,成为希腊神话的重要内容。
希腊最初的雕刻艺术,特别是人像雕刻,在很多方面都模仿埃及。
五、文明的交流+希腊化时代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继承王位之后,于公元前334年率领希腊联军东征。经过多场激烈的战斗,他于公元前330年灭亡了领土范围包括埃及和巴比伦在内的波斯帝国。此后,亚历山大的军队一直进军到了印度河流域,建立了一个以巴比伦城为中心,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亚历山大帝国。 ——摘编自杨宁一、朱汉国主编《世界历史》
材料二 亚历山大在远征过程中,屠杀的平民多达25万人。波斯帝国战败投降后,亚历山大仍然纵兵烧杀掳掠,将富丽堂皇的波斯宫殿付之一炬。最后掳走的黄金数量惊人,需要5 000头骆驼和2万头骡子驮运。亚历山大在进军途中,建立了许多以自己名字命名的新城,今天埃及的亚历山大港就是那时兴建的。这些城市在文化、教育、城市建筑等方面受到了希腊文化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亚历山大是以何种方式进行扩张的。
(2)根据材料二,概括亚历山大远征的性质和对东西方国家产生的影响。
(1)方式: 率领希腊联军远征,以武力征服的方式建立了地跨欧、亚、非的亚历山大帝国。
(2)性质:具有侵略性质。
影响:一方面给东方人民带来巨大灾难,掠夺了东方世界的无数财富;另一方面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大交汇,加强了东西方之间的经济联系和贸易往来。
五、文明的交流+希腊化时代
希腊化时代” 含义 希腊化世界
(空间):
希腊化时代
(时间):
民族融合(“希腊化”的表现) 希腊人和马其顿人融合:
被征服地区的上层人士:
希腊文化的中心东移:
【注:西亚、北非的文化:
文化的发展 原因:
成果:
亚历山大去世后,帝国逐渐分裂为托勒密埃及、塞琉古王国和马其顿王国,它们被统称为“希腊化世界”。
从亚历山大远征到罗马最终征服托勒密埃及期间约300年被称为“希腊化时代”。
成为希腊化各国的统治阶级,保持着希腊人的生活方式。
也不同程度地接受了希腊文化。
亚历山大城、安条克和帕加马等成为新的希腊文化中心。
仍在希腊化世界保持长期影响。广大乡村仍保持原有语言、宗教、风俗。
被征服地区的文化与希腊文化的碰撞、交流的促进
整理《荷马史诗》、古典希腊的悲剧、史学、地理学作品;欧几里得《几何原本》;阿基米德的物理学;埃拉托斯提尼对地球周长的计算;解剖尸体对人体神经、消化系统的基础研究。
“希腊化时代”文化具有多元性和开放性的特点
统治阶层
五、文明的交流+希腊化时代
材料一:西域都护定远侯班超遣甘英使大秦、条支,穷西海(波斯湾)而还,皆前世所不至,莫不备其风土,传其珍怪焉。及安息西界,临大海,欲渡,船人谓英曰:“海水广大,往来者逢善风,三月乃得渡,若遇迟风,亦有二岁者;故入海,人皆赍三岁粮,海中善使人思土恋慕,数有死亡者。”英乃止。 ——《资治通鉴》第48卷
材料二:(大秦)“以金银为钱,银钱十当金钱一。与安息、天竺交市于海中,利有十倍。其人质直,市无二价。谷食常贱,国用富饶。邻国使到其界首者,乘驿诣王都,至则给以金钱。其王常欲通使于汉,而安息欲以缯彩(缯zēng,古代对丝织品的总称)与之交市,故遮阂不得自达。至桓帝延熹九年(166年),大秦王安敦遣使自日南(汉朝郡名)徼外(塞外)献象牙、犀角、玳瑁,始乃一通焉。其所表贡,并无珍异,疑传者过焉。” ——《后汉书 西域传》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汉朝与罗马帝国交往的特点。
①从间接经贸和文化交流到直接交往;
②通过丝绸之路;
③以经济联系为主,互相交换特产。
深化探究
为何以中原文明为主体的中华文明能绵延至今?
古代中华文明 古代奴隶制帝国文明
政治
思想文化
外交
......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成熟的官僚体制
统一国家
儒家思想
华夏认同
民族凝聚力、向心力
中庸之道
和合文化
不称霸,树敌少
官僚体系不完善
地方权力过大
松散的军事行政联合体
民族成分复杂
各自风俗、宗教、文化等
缺乏民族认同感、向心力
崇尚武力 对外扩张
他国不满 树敌多
“亚历山大在所征服地区兴建了许多城堡,有些逐渐发展成经济文化中心,使希腊文化传播到东方,一种混合着希腊和东方因素的文明诞生。”以上材料说明亚历山大帝国的征服( )
A.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 B.促使希腊文明走向衰落
C.促使东方文明走向衰落 D.促使东西方文化被毁灭
A
“(汉代)丝绸之路以商队运输形式从中国到古罗马,连接了欧亚大陆的两端。丝绸之路流通着大量的、品种多样的手工业品和农产品。商人、传教士和其他一些旅行者,也带着他们的信仰、价值观念和宗教信念来到远方。”(《新全球史》)这反映了( )
A.欧亚大陆两端的连接是丝绸之路出现的条件
B.汉代丝绸之路改变了中国人的信仰和观念
C.汉代丝绸之路加强了东西方联系和文明传播
D.丝绸之路促成西汉王朝与罗马帝国的官方往来
C
(1)解答时注意史料与材料的选择的时序性和运用双重证据法(3分)。不难得出史料A、B、D,在时间上都出现在汉代以前,与第二种观点在时间上一致,且史料A、B、D的文献和考古成果可以相互印证。答案具有时序感,并且能判断不同史料的权威性的(2分);答案具有时序感,但证据意识较差(1分);答案时序感混乱的(0分)。
(2)能根据具体问题,判断不同类型史料的真实性、权威性(4分),如最有效的证据是直接史料,即沉船。因为沉船既能了解沿途航行路线,同时船上的物品也能与坦桑尼亚、马来西亚出土的瓷器相互印证。答案回答条理不够清晰者(2分)。
(3)能阅读地图,并根据所学知识,解决证据链问题(3分),如由地图信息可知,沉船主要发现于中国的东海和南海,这还不能构成一条完整的证据链,还需要沿着海上丝绸之路的线路继续寻找古沉船,以补充更多的实物证据。答案回答较笼统。(1分)
(4)能根据情景,进行多维度的解释(3分),如丝绸之路长盛不衰的原因,可从中原封建王朝经济、政治、文化因素的合力支撑,中外商人商品贸易的推动、不同社会的政治、宗教、生活方式、物种等交流的需求等角度分析。能根据情景,从一个维度进行解释者(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