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多彩的光同步练习题(1)2021-2022学年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5套打包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四章多彩的光同步练习题(1)2021-2022学年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5套打包word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科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2-01-19 07:53:38

文档简介

第四章多彩的光同步练习题(1)2021-2022学年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
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下列观察仪器的选择与观测范围相匹配的是(  )
A.观察新冠病毒适用光学显微镜
B.观察酵母菌适用放大镜
C.观察蜗牛适用光学显微镜
D.观察太阳适用哈勃望远镜
2.当蜡烛、透镜甲和光屏放置在如图所示位置时,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现保持蜡烛和透镜的位置不变,将透镜甲更换为透镜乙后,将光屏向左移动距离s,方可在光屏上再次成清晰的像,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透镜甲的焦距为20cm B.透镜甲的焦距比乙的小
C.光屏移动的距离s<10cm D.第二次成的像是倒立、缩小的
3.如图所示的光学现象中,下列描述或解释正确的是(  )
A.图(a)中,小孔成像成的是倒立的虚像
B.图(b)中,人配戴的凹透镜可以矫正近视眼
C.图(c)中,神十航天员王亚平太空授课情景,她面前的水球相当于凹透镜
D.图(d)中,漫反射的光线杂乱无章,所以不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4.下列光学作图中,错误的是(  )
A.光的反射 B.平面镜成像
C.光从空气射入水中 D.光的色散
5.如图所示,“影”是生活中常见的光现象,下列各种“影”中,其中与物理知识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A.手影——光的反射 B. 投影——平面镜成像
C.摄影——凸透镜成像 D.倒影——光的折射
6.小红在平静的湖边看到“鸟在水中飞,鱼在鸟上游”,如图所示,对画面中的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
A.水中的“鸟”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
B.水中的“鸟”是实像
C.看到的“鱼”比实际位置深
D.看到的“鱼”是虚像
7.当物体到该透镜的距离为18cm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物体到凸透镜距离为10cm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则该凸透镜的焦距f的范围为(  )
A.10cm<f<18cm B.5cm<f<9cm
C.9cm<f<10cm D.18cm<f<20cm
8.2021年09月28日第十三届中国航展在珠海进行,换上了“中国心”的歼﹣20以新的姿态、新的装备首次飞过珠海上空,如图甲、乙是一位军事爱好者用一架焦距不变的相机在同一位置先后两次拍到的同一架歼﹣20的画面,关于此画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拍照时歼﹣20处于相机的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
B.拍摄甲画面时,歼﹣20战机和相机的距离比拍乙远
C.拍完甲之后再拍摄乙照片,此时需要将相机镜头缩短
D.拍摄画面时,相机所成的像是歼﹣20倒立缩小的虚像
二、填空题
9.眼睛长时间盯着手机屏幕,容易导致视力下降,患上近视眼,如图______(甲/乙)是近视眼的光路示意图,可以佩戴______(凸/凹)透镜进行矫正。
10.如图所示,表示物体,是经凸透镜所成的像,F是透镜焦点,f是透镜的焦距,、分别是物、像与主光轴之间的夹角则______,______。(选填“>”、“<”或“=”)
11.凸透镜的焦距是12cm,当物体放在凸透镜左边离透镜30cm时,成______、______的______像,若想看到放大的像,要将凸透镜向______边移动______cm以上。
12.如图所示,一支固定好的激光笔向空水槽底部固定点O打出一束激光.向水槽内加水使水面上升至A点,此时光斑在O点______侧,这是因为发生了______现象。
13.如图所示,装有水的长方体水槽水平放置,固定在左壁上的激光笔发出的一束红光射到水面上的O点,红光与水面夹角是45°,折射光射到右壁上的A点,反射光射到右壁上的B点,则A点到水面的距离_______(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下同)B点到水面的距离;往水槽内注水,水面上升2cm后反射光线与折射光线的夹角_______90 ,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_________90 。
14.小明在做探究光的折射规律的实验时,入射光从介质A射向介质B,得到如下表格;
入射角i 0° 10° 20° 30° 40° 41.8° 50°
折射角r 0° 15.2° 30.9° 48.6° 81° 90°
反射能量 5% 7% 26% 43% 84% 100% 100%
(1)光的折射现象一般都会伴随着反射现象的发生,当入射角增大时,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的夹角______(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2)当入射角i=42°时,光线______(选填“能”或“不能”)从介质B中传播出来;
(3)当入射角i≥______°时,折射光消失,反射光会变得更亮,即发生光的全反射现象;图像中的图线______(选填“a”或“b”)反映了上述实验中的两角关系;
(4)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特点可知,如果光从空气射向玻璃,______(选填“能”或“不能”)发生全反射现象,原因是______。
15.检查视力时要求被检查者与视力表相距5m。小明同学在学校医务室检查视力,由于空间有限,用甲图方式检查,她应距平面镜_______m。经检测小明患上了近视眼,乙图中_______(选填“a”或“b”)图能简易说明近视眼的形成原因;检查后小明站起来后向镜子走了0.5m,此时他与镜中自己像的距离是________ m。同时镜中所成像的大小________(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16.一盏探照灯的灯光射向水池,如图所示,在没有水的池底C处形成一个光斑。在逐步注水的过程中,B处的人看到池底的光斑会_______。(选填:在原地不动;先向左移再向右移;向左移动;向右移动)。
三、试验题
17.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1)实验器材有:______、光屏、凸透镜、蜡烛和火柴等;
(2)首先记下凸透镜的______;
(3)安装实验装置时,应使凸透镜和光屏的中心跟烛焰的中心大致在______,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
(3)实验中,小明将蜡烛、凸透镜和光屏放在如图所示位置。在找像的过程中,小明将光屏一直向右移动,当出现了清晰的像,便开始记录数据,同组的小华认为小明的找像过程不妥,两人商量后进行了必要的操作并找到了像的位置,请写出他们的必要操作过程______。在归纳实验结论时,要将从光具座上读出的______的值分别跟凸透镜的______相比较,并记录相应的成像情况。
18.在学完凸透镜成像规律后,小明选择了一块焦距未知的凸透镜,对凸透镜成像特点作了进一步探究。
(1)小明将蜡烛由距透镜200cm处移至距透镜150cm处的过程中,在光屏上所成的像与透镜间的距离均约为10cm。透镜的焦距约为___________ cm,小明运用这种方法测出来的焦距与实际相比_________ (偏大、偏小、相等)。
(2)小明按图1组装好实验装置。在只移动透镜的情况下,他发现都不能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由此,你猜想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____;
(3)如图2所示,蜡烛在光具座上A处时,可在B处的光屏上成一清晰的像,若把蜡烛从A处向左移动距离s到C,为在光屏上再次成清晰的像,则他应将光屏向_________(填“左”或“右”)移动距离s′,移动距离s′___________ s。(填“大于”或“小于”或“等于”)
(4)当烛焰、凸透镜位于如图3中刻度对应的位置时,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该像是一个倒立、 _______(选填“放大”或“缩小”)的实像,________ (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与此时所成的像性质相同,只将蜡烛和光屏的位置互换一下,光屏上_______(能/不能)成清晰的像。
(5)对于焦距相同的凸透镜,一个物距应该对应唯一的一个像距,但从各组汇报数据中发现,物距均为12.0cm时,有三个小组所测像距分别为23.0cm,24.0cm,26.0cm。若他们的数据差别不是因为长度测量误差导致的,你认为出现这种情况的操作原因是_________。
参考答案
1.D
2.D
3.B
4.A
5.C
6.D
7.B
8.C
9.【答案】乙 凹
10.【答案】= <
11.【答案】20 浅 暗
12.【答案】左 折射
13.【答案】大于 大于 等于
14.【答案】减小 不能 41.8 a 不能 要发生全反射,入射角要小于折射角,若光从空气斜射向玻璃,则入射角大于折射角
15.【答案】2.4 a 3.8 不变
16.【答案】向右移动
17.【答案】光具座 焦距 同一高度上 使像能够成在光屏中央 见解析 物距和像距 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
18.【答案】10 偏大 蜡烛与光屏间距离较小 左 大于 缩小 照相机 能 像没调到最清晰的位置就进行测量第四章多彩的光同步练习题(2)2021-2022学年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
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光从空气斜射到水面发生光的反射和折射时,已知入射光线与水面的夹角为30°,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入射角等于30° B.反射角等于60°
C.折射角大于60° D.折射角等于30°
2.天气晴好时,大厦的玻璃幕墙看上去会很“耀眼”,这属于光的(  )
A.直线传播现象 B.反射现象 C.折射现象 D.小孔成像现象
3.我们经常提到的像:①小孔成像②平面镜成像 ③放大镜成像 ④电影屏幕上的像 ⑤相机胶片上的像,其中(  )
A.属于实像的是①④⑤ B.属于虚像的是②③⑤
C.由于反射而成的像是②③④ D.由于折射而成的像是①③④⑤
4.物体距凸透镜20cm时,可在光屏上得到一个缩小的实像,若把物体向透镜方向移8cm,又可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放大的实像,则透镜的焦距可能是(  )
A.20cm B.10cm C.9cm D.5cm
5.如图所示,线段AB为一凸透镜成像的物距倒数和像距倒数的对应关系。下列推测,正确的是(  )
A.该凸透镜的焦距等于5m
B.物距为0.3m时所成像为正立放大虚像
C.物距从0.1m增至0.8m过程中所成像为倒立缩小实像
D.当物距从0.25m增至1m的过程中所成像逐渐变小
6.小明做作业时,动手操作了如下的实验探究:找了一个圆柱形的玻璃瓶,里面装满水,把一支普通铅笔放在玻璃瓶的一侧,透过玻璃瓶,可以看到那支笔,如图所示,把笔由靠近玻璃瓶的位置向远处慢慢移动,不会观察到的现象是(  )
A.先成虚像,后成实像
B.笔尖一直变长变大
C.到某一位置,笔尖突然改变方向
D.笔尖先变长变大,后变短变小
7.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时,将点燃的蜡烛放在距凸透镜30cm处,在透镜另一侧距离透镜18cm处的光屏上得到烛焰清晰的像。则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①光屏上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②若蜡烛远离透镜,要使光屏上出现清晰的像,光屏应靠近透镜
③该透镜的焦距一定满足9cm④将远视镜片放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要使光屏上出现清晰的像,光屏远离透镜
A.只有①和③ B.只有②和④ C.只有②和③ D.只有①和④
8.下列光现象与其形成原因的对应中正确的是(  )
A.立竿见影——光的折射 B.潭清疑水浅——光的反射
C.小孔成像——光的折射 D.镜中花水中月——光的反射
二、填空题
9.如图所示是投影仪的示意图,它是利用凸透镜成像的原理制成的。其中平面镜的作用是______。在练习调节投影仪的实践活动中,小明使屏幕上出现了清晰画面,这时,教室后排同学要求他将画面调得大一些。为此,小明的操作应当是:适当______(增大/减小)投影仪与屏幕的距离,并将凸透镜适当向______(上/下)移动。
10.当光从一种透明介质射入另一种透明介质中时,传播方向______发生偏折(选填“不一定”或“一定不”)。站在河边,看到水中岸上景物的倒影是光的______现象;海市蜃楼是光的______现象形成的;通过弯管看远处灯光,管中漆黑一片是光______现象。
11.通过两个多月的物理学习,相信你一定能完成以下与物理相关的问题:
(1)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___________m/s,在玻璃中的传播速度为___________m/s,故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中会发生___________现象。
(2)生长在沙漠中的仙人掌的针头叶子,可以有效的减少自身水分的____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有助于其生存。
(3)炎热的夏季,空调室内机中的氟利昂循环到室外机后用___________的方式发生____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如此反复使室内的温度降低,故窗户玻璃的___________填“内”或“外”表面上常出现小水珠。
(4)我国的最低气温可达-50℃,根据表中数据,要制作在我国通用的寒暑表,可以用___________作为测温物质;在研究水的沸腾实验中,温度计用___________作为测温物质更适合。
熔点 沸点
酒精 -107℃ 78℃
水银 -39℃ 357℃
水 0℃ 100℃
(5)小明看见一只燕子在平静的湖面上飞过,水中,燕子与鱼儿结伴游泳。水中的燕子是由于光的______形成的;小明看见水中鱼的位置比实际位置______填“高”或“低”是由于光的_______形成的虚像;我们能从不同方向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是由于光射到物体上时,发生了______的缘故。
12.停放于我县大街小巷的共享电动车“小黄”大大的方便了人们的出行。使用时通过手机扫描车体上的二维码来开启车锁。用手机扫描二维码时,手机镜头相当于________透镜,二维码通过透镜成________(选填“倒立”或“正立”)的_______(选填“实”或“虚”)像;当手机镜头靠近二维码扫描时,物距_______(选填“变大”或“变小”),像距______(选填“变大”或“变小”),像_________(“变大”或“变小”)
13.小明给弟弟变了个魔术,他将装有一枚硬币的碗放在弟弟面前,如图所示,弟弟在A处看不到硬币,这是因为 _______传播。小明向碗中缓缓注水后,弟弟能看到硬币了,这是由光由_______传到________时产生的折射现象,弟弟看到的是硬币的________(选填“实”或“虚”)像。然后小明将一只铅笔放入碗中,人从侧面斜着看铅笔,发现“水中铅笔”看起来向________(选填“上”或“下”)“弯折”了。
14.如图所示,一束光在空气和玻璃两种介质的界面上同时发生反射和折射的现象,其中反射光线是OC,折射角等于38度,分界面的______侧是玻璃。(选填“上”、“下”、“左”或“右”)
15.用铁丝绕成内径约为4mm的圆环,将圆环在清水里浸一下后取出,如图甲所示,布满圆环的水膜犹如一个透镜,将水膜靠近书上的字,若出现如图乙所示的情况,则该水膜是___________透镜,若一束激光通过某透镜的传播路径如图丙所示,则该透镜是___________透镜。
16.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小明用手指遮住了凸透镜的左半部分,则光屏上蜡烛的像______。(选填“变暗”、“变亮”、“少一半”或“不变”),______(选填“能”或“不能”)成完整的像。
三、试验题
17.小明用凸透镜、蜡烛、光屏和刻度尺等器材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为了测出凸透镜的焦距,小明同学将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再把光屏放在它的另一侧,改变凸透镜与光屏的距离,直到光屏上出现一个___________的光斑,如图所示,则该凸透镜的焦距为___________cm。
18.细心的小雪发现利用如图所示的实验既可以探究光的反射特点,又可以探究光的折射特点,图中是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时的光路。通过实验还得到如下数据,根据实验现象及表中数据,可得出结论:
入射角α 0° 15° 30° 45° 60°
反射角β 0° 15° 30° 45° 60°
折射角γ 0° 11° 22.1° 35.4° 40.9°
(1)光从空气射到水面时,发生了 ___________现象;
(2)光从空气斜射到水面时,当入射角增大时,你所发现其它两个角的变化特点是 ___________;
(3)实验中发现,反射光线、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及法线 ___________;
(4)根据表中信息和图中信息,你还能够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A
2.B
3 A
4.C
5.D
6 B
7.C
8.D
9.【答案】改变光路 增大 下
10.【答案】不一定 反射 折射 沿直线传播
11.【答案】MN CO OA 60o 左
12.【答案】凸 倒立 实 变小 变大 变大
13 【答案】光沿直线 水 空气 虚 向上
14 【答案】下
15 【答案】凸 凹
16 【答案】变暗 能
17 【答案】最小最亮 10.0
18 【答案】光的反射和光的折射 反射角和折射角都增大 在同一平面内第四章多彩的光同步练习题(3)2021-2022学年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
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某班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记录并绘制了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u跟像到凸透镜的距离v之间关系的图像,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该凸透镜的焦距是20cm
B.当u=25cm时,光屏上不能成像
C.当u=15cm时成缩小的像,投影仪就是根据这一原理制成的
D.把物体从距凸透镜11cm处移动到20cm处的过程中,像移动的速度比物体移动的速度快
2.小强同学在光具座上做“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当光屏、透镜及烛焰的相对位置如图所示时,恰能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由此判断,他所用凸透镜的焦距(  )

A.一定大于20cm
B.一定在10cm到15cm之间
C.一定小于10cm
D.一定在15cm到20cm之间
3.对于下列四个图的说法正确的是(  )
A.a图中烛焰通过小孔成的像,实际是烛焰的影子
B.b图中为观察到蚂蚁正立、放大的像,蚂蚁离透镜的距离须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
C.c图中用相机拍照时,物体只能放在相机镜头前二倍焦距之外
D.d图中人通过平面镜成像,人离平面镜越远,像离平面镜越近,像越小
4.某学生需要用一块焦距为8-16 厘米的凸透镜,他利用光具座保持物体与凸透镜的距离为16厘米,分别更换凸透镜a、b、c,并调节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结果a、b凸透镜分别能成倒立缩小和倒立放大的像,c凸透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则符合学生要求的凸透镜的是(  )
A.a凸透镜 B.b凸透镜 C.c凸透镜 D.三者都可以
5.如图所示,F1、F2是凸透镜的焦点,S是放在凸透镜前的点光源,S’是S经凸透镜所成的像。其中a、b是由S发出的两条经凸透镜折射后会聚到S’的光线。当光源S沿平行主轴的方向向透镜移动时(始终保持u>f),像S'移动的情况是 (  )
A.远离透镜,沿平行主轴方向 B.靠近透镜,沿O与S'连线方向
C.远离透镜,沿F2与S'连线方向 D.靠近透镜,沿F1与S'连线方向
6.关于实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光屏能接收到的像是实像 B.物体经凸透镜一定成实像
C.物体经平面镜可以成实像 D.实像一定是正立的
7.下列关于光现象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日食和月食都是由光的直线传播引起的
B.电视遥控器发出的是人眼看不见的红外线
C.光的三原色是红、黄、蓝
D.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光的传播方向有可能不变
8.物体放在焦距为16厘米的凸透镜主光轴上,在透镜的同一侧得到一个放大的像,则该物体离透镜的距离可能是(  )
A.10厘米 B.20厘米 C.30厘米 D.40厘米
二、填空题
9.一个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当蜡烛距它15cm时,在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_______(填“放大”、“缩小”或“等大”)的像;此成像原理与_________(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相似;将蜡烛向透镜移近7cm后,在光屏上__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成像。
10.小华陪爷爷去湖里叉鱼,看到了河里游动的小鱼和自己的倒影,根据这个情景回答如下问题:(1)小华看到的“鱼”比实际位置______了(升高/降低),这是光的______现象造成的。若小华将电筒光对着看到的“鱼”射入,______(能/不能)照亮鱼。
11.夏季的晚上,当你在泳边漫步时,有时会看到高为4米的路灯刚好映在池底。你看到的路灯的倒影是由于光的______形成的像,看到的池底由于光的______形成的______(实、虚)像。由此可知池水深度______(大于、小于、等于)4米。
12.一物体放在焦距为10厘米的凸透镜前,在凸透镜另一侧的光屏上成一个放大的 __像(选填“虚”或“实”),则物体离透镜的距离是 __,像离透镜的距离是 __(选填“10厘米~20厘米”、“大于20厘米”或“小于10厘米”)。
13.如图所示是人眼的成像原理图,晶状体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光屏,当物体在很远的地方时,物体成像在视网膜上,当人眼在由远到近的观察物体时,晶状体的焦距会________(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所以人们又清晰地观察到物体,但长期看近处的物体会形成近视。小芳在探究近视眼的缺陷时,把近视眼镜放在发光体和凸透镜之间,光屏上的像成像清晰,移去近视眼镜,光屏上的像变模糊了,此时她应将光屏______(选填“靠近”或“远离”)透镜,又可以在光屏上得到了发光体清晰的像。
14.小明利用电脑上的视频摄像头给自己拍数码登记照。试拍后发现左边的脸白,原来脸的左侧放有台灯,这是由于光的___造成的;如果觉得像偏小,他应该___(填“靠近”或“远离”)镜头。
15.站在湖边能清晰的看见白云形成的像,若湖水深2m,则白云的像到水面的距离______2m。(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还可欣赏到鱼在水中自由自在的游动,我们“看到鱼”是光从_______中射入到_______中,进入人眼后引起视觉。
16.如图所示为一束光射向空气与水分界面后发生反射与折射现象,由图可知,折射角是_______度,界面的_______(选填“上”“下”“左”或“右”)侧是空气。
三、试验题
17.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1)如图甲,平行光正对凸透镜照射,光屏上出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则凸透镜的焦距f=______cm, 然后在光具座上从左到右分别放置蜡烛、凸透镜和光屏,将焰心、透镜中心、光屏中心调在______;
(2)实验过程中,当蜡烛与凸透镜的距离如图乙时,在光屏上可得到一个清晰的倒立、______(填“放大”或“缩小”)的实像。若保持蜡烛和光屏位置不变,移动透镜至______刻度线处,光屏上能再次星现清晰的像.此时成的是倒立、______的实像;
(3)如图丙,保持蜡烛位置不变,移动透镜至16cm刻度线处,则人眼在图中______处能观察到烛焰的像;
(4)实验过程中,燃烧的蜡烛在不断缩短,导致光屏上的像向______(选填“上”或“下”)移动。
18.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将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上50cm刻度处,光屏和点燃的蜡烛分别放在凸透镜的两侧,如图所示。
① 为使像成在光屏中央,应该进行的实验操作是:调节凸透镜和光屏的中心,使之与_______;
② 调节好之后,恰能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则像的性质是_______像,该透镜的焦距范围是_______。
参考答案
1.D
2.B
3.C
4.B
5.C
6.A
7.C
8.A
9.【答案】放大 投影仪 不能
10.【答案】升高 折射 能
11.【答案】反射 折射 虚 大于
12.【答案】实 10厘米~20厘米 大于20厘米
13.【答案】变小 靠近
14.【答案】反射 靠近
15.【答案】大于 水 空气
16.【答案】38 上
17.【答案】10.0 凸透镜的主光轴上 放大 40 缩小 B 上
18.【答案】与烛焰中心在同一高度 倒立、缩小的实第四章多彩的光同步练习题(4)2021-2022学年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
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物体放在凸透镜前20厘米处,在透镜另一侧离透镜12厘米的光屏上成一个倒立缩小的像。该凸透镜的焦距可能为(  )
A.5厘米 B.6厘米 C.7厘米 D.10厘米
2.下列光现象中,与“日环食”形成原理相同的是(  )
A.凸面镜成像 B. “手影”游戏
C.海巿蜃楼 D.水中的“倒影”
3.在进行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时,把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距离凸透镜2倍焦距以外的地方,调节光屏位置,可以看到烛焰清晰的图像,这个图像是图中的(  )
A. B.
C. D.
4.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时,某小组测量出物距和像距的数据,并绘制成如图所示的图像,根据图像可知(  )
A.该凸透镜的焦距为20cm
B.当物距为30cm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C.当物距为8cm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D.把物体从距凸透镜15cm处移至30cm处的过程中,像逐渐变大
5.小洋坐在岸边,看到的以下景和物,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是(  )
A.绿树的影子 B.凉亭的倒影 C.空中的飞鸟 D.水中的鱼
6.下列光现象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是(   )
A.“小兔”的影子
B.花朵在水珠中成像
C.筷子在水中“弯折”
D.丹顶鹤的倒影
7.2020年6月21日发生了21世纪以来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日环食,这样的日环食也被称为“金边日食”,下列与发生这种天文现象的形成原因相同的是(  )
A.水中望月 B.海市蜃楼 C.雨后彩虹 D.如影随形
8.下列光现象中,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是(  )
A.小孔成像 B.雨后彩虹 C.水中倒影 D.海市蜃楼
二、填空题
9.小明和同学周末去汾河游玩,他们发现一只小鸟在离河面10米的上空飞行,则小鸟在湖里所成的像与它的距离是______m,又看到湖中的“鱼”在“白云”中游来游去,他看到的“鱼”的位置比实际鱼的位置______(选填“深”或“浅”),看到的“白云”比实际白云更______(选填“亮”或“暗”)。
10.在烧杯中漂浮着一个正方体木块,观察发现水面以下的部分看起来比水面以上的部分要大一些,如图所示.这是因为烧杯和水起到了______(凸/凹)透镜的作用,从而形成了一个放大的______(实/虚)像,投影仪所成像的原理与此______(相同/不相同)。
11.在森林中旅游时,导游会提醒你,不要随意丢弃饮料瓶。这是由于下雨时瓶内灌了雨水,太阳出来后,它对光线有___________作用,可能会引起森林火灾。小华去森林探险,看见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在地上留下圆形光斑,这是由于___________(填光学原理)形成的光斑。小华想利用平面镜将太阳光束反射进一个水平山洞(如图所示),则他应将平面镜与水平地面成___________夹角放置。
12.如图所示,空杯底部放一枚硬币,移动杯子,使眼睛刚刚看不到硬币,保持眼睛和杯子的位置不变,慢慢向杯子里倒水,随着水面升高,将会看到_________(硬币本身/硬币的虚像/硬币的实像),这是光的___________现象,硬币上有A、B两点,先后看到这两点时的入射角________(不变/变小/变大)。
13.小明给弟弟变了个魔术,他将装有一枚硬币的碗放在弟弟面前,如图所示,弟弟在A处看不到硬币,这是因为 _______传播。小明向碗中缓缓注水后,弟弟能看到硬币了,这是由光由_______传到________时产生的折射现象,弟弟看到的是硬币的________(选填“实”或“虚”)像。然后小明将一只铅笔放入碗中,人从侧面斜着看铅笔,发现“水中铅笔”看起来向________(选填“上”或“下”)“弯折”了。
14.夏季的晚上,当你在泳边漫步时,有时会看到高为4米的路灯刚好映在池底。你看到的路灯的倒影是由于光的______形成的像,看到的池底由于光的______形成的______(实、虚)像。由此可知池水深度______(大于、小于、等于)4米。
15.如图,来自于物体MN的三束光线a、b、c平行于主光轴,O是透镜的光心,a经过透镜后的光线过主光轴的一点;
(1)MN经透镜所成像的性质是_______(选填“倒立缩小的实像”“倒立放大的实像”或“正立放大的虚像”);
(2)若透镜不动,物体MN往透镜方向移动2cm,则a经过透镜后的光线过主光轴的点_______(选填“向左移动”“向右移动”或“不动”);
(3)晚上广州海心桥上的灯光亮起,岸上实景与江中“倒影”交相辉映,形成一幅绚丽多彩的图案。已知桥上一彩灯距水面13m,则该彩灯“倒影”距水面________m;若河水再上涨0.5m,则该彩灯与其对应“倒影”相距___________m,彩灯在江水中“倒影”大小___________(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16.在水边游玩时,能看到树木在水中的“倒影”,这是 _________现象;“倒影”看起来比树木本身要暗一些,是因为有一部分光在水面发生了 ________入水中。
三、试验题
17.如图,小明同学用一个凸透镜、蜡烛、光屏、光具座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1)实验前,小明测出凸透镜的焦距是10cm,在安装调节时发现所成像在光屏的位置如图甲,则他应首先向______(选填“上”或“下”)调整光屏,使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上;
(2)当蜡烛、凸透镜位于图乙中的位置时,移动光屏得到一个清晰的像,该像是一个______(选填“放大”或“缩小”)的______(选填“实”或“虚”)像;
(3)如果在实验过程中,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在光屏上都得不到像,请你指出一条可能的原因______。
18.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华华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
(1)按图甲所示操作,测得凸透镜的焦距为______cm;
(2)调节蜡烛、凸透镜、光屏的位置如图乙所示,发现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_______(选填“放大”、“缩小”或“等大”)的清晰实像;
(3)若蜡烛和光屏的位置保持不变,将凸透镜移动到60cm处,光屏上的像模糊不清,这与_______(选填“近视眼”或“远视眼”)相似,应将光屏向_______(填“靠近”或“远离”)凸透镜的方向移动。
参考答案
1.C
2.B
3.B
4.B
5.D
6.D
7.D
8.C
9.【答案】20 浅 暗
10.【答案】凸 虚 不相同
11.【答案】会聚 光的直线传播 30°
12.【答案】硬币的虚像 折射 不变
13.【答案】光沿直线 水 空气 虚 向上
14.【答案】反射 折射 虚 大于
15.【答案】倒立放大的实像 不动 13 25 不变
16 【答案】光的反射 折射
17.【答案】上 放大 实
18.【答案】10.0 放大 近视眼 靠近第四章多彩的光同步练习题(5)2021-2022学年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
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通过显微镜和天文望远镜(天文望远镜目镜是短焦距的凸透镜,物镜是长焦距的凸透镜)观察物体时,你注意过像的正倒吗?如果还没注意过,请你通过实际观察,然后做出判断。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用显微镜观察时像是正立的,用天文望远镜观察时像是倒立的
B.用显微镜观察时像是正立的,用天文望远镜观察时像是正立的
C.用显微镜观察时像是倒立的,用天文望远镜观察时像是正立的
D.用显微镜观察时像是倒立的,用天文望远镜观察时像是倒立的
2.在许多高速公路上,在传统的交通标志白线上每隔2m安装了一个凸起的纯玻璃元件,这种元件叫“夜精灵”。晚上只要汽车的灯光一照,司机就能看到附近地上的“夜精灵”亮起来(如图所示)。夜精灵的工作原理是利用了(  )
A.光的直线传播 B.光的反射
C.红外线 D.紫外线
3.现代生活,智能手机给人们带来了许多便利,但长时间盯着手机屏幕,对视力影响较大。如图所示是一束来自远处物体的光经某同学眼睛的角膜和晶状体折射后所成的像落在视网膜之前,则该同学是(  )
A.近视眼,需要用凸透镜矫正
B.近视眼,需要用凹透镜矫正
C.远视眼,需要用凹透镜矫正
D.远视眼,需要用凸透镜矫正
4.在利用太阳光测量凸透镜的焦距时,小华将凸透镜正对阳光,再把一张白纸放在它的下方,如图所示,当在纸上呈现一个并非最小的光斑时,测得这个光斑到凸透镜的距离为L(L保持不变),然后另一同学将自己的近视眼镜放在凸透镜与太阳之间,纸上呈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则凸透镜的焦距f与测得的距离L的关系正确的是(  )
A.f >L B.f 5.很多道路口安装了高清晰智能摄像头,实现全天监控,这种摄像头工作原理与人眼相似,像距不变,镜头焦距可以调节。如图所示,某人被锁定并在成像板上成清晰的像,此时镜头的焦点在F处,此后该人在成像板上的像总保持清晰,该人在靠近摄像头的过程中(  )
A.在成像板上总成正立缩小的实像
B.镜头的焦点总在F处不变
C.镜头的焦点可能移至图中的a点
D.镜头的焦点可能移至图中的b点
6.一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将点燃的蜡烛从离凸透镜18cm处沿主光轴移到45cm处的过程中,像的大小和像距的变化情况是(  )
A.像变大,像距变大 B.像变大,像距变小 C.像变小,像距变大 D.像变小,像距变小
7.平静的池面上映出了空中飞翔的小鸟,小明说:“快来看,鸟和鱼在水中比赛呢!”他看到的“鸟”和“鱼”实际上是(  )
A.“鸟”是光的折射形成的实像,“鱼”是光的反射形成的的虚像
B.“鸟”是光的反射形成的虚像,“鱼”是光的折射形成的虚像
C.“鸟”和“鱼”都是光的反射形成的虚像
D.“鸟”和“鱼”都是光的折射形成的实像
8.购物支付已进入“刷脸”时代。如图所示,消费者结账时只需面对摄像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经系统自动拍照、扫描等,确认相关信息后,即可迅速完成交易。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光经过摄像头成像利用的是光的反射
B.“刷脸”时,面部应位于摄像头二倍焦距之外
C.为了使像变小,消费者应靠近摄像头
D.“刷脸”时,面部经摄像头成正立缩小的实像
二、填空题
9.我们现在处在一个电子信息时代,但是长期使用电子产品会导致______(选填“近视”或“远视”),看远处物体时像成在视网膜的______(选填“前方”或“后方”),需要配戴______(选填“凸透镜”或“凹透镜”)来矫正。
10.李潇同学在水塘中看到形状特殊的“虾”。
(1)如图甲所示,他看到的“虾”是因为光的_______而形成的_______像,真正的虾在水中_______ (C/D/E/F)处。他用激光笔从A点向___________(B/C/D/E/F)处射出光束,可以把虾照亮;
(2)拍照得到虾的胶片后,他用如图乙所示的幻灯机展示给同学们看。胶片上虾的头部朝___________(上/下)。要使像变得更大,应将凸透镜向________(左/右)移,并将幕布向___________(左/右)移。
11.如图所示,在不透明的杯底部画一个黑点A,向杯中倒入适量水,眼睛位于P点看到A点的像A'。
(1)这个像是由于光发生 ___________形成的 ___________(填“虚像”或“实像”)。
(2)请作出眼睛看到A'点的光路图。(______)
(3)用激光笔对准像A'照射,光 _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照到杯底A点。
12.小明给弟弟变了个魔术。他将装有一枚硬币的杯子放在弟弟面前,使弟弟在A处恰好看不到硬币。当小明向杯中缓缓注水后,弟弟又能看到硬币了,这是由光的______产生的现象。弟弟看到的是硬币的______(选填“实”或“虚”)像。
13.如图所示,是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中时发生反射和折射的光路图,已知∠3=∠6,则入射光线是______,界面是______,界面的______边是玻璃。
14.如图,两束光分别射向并通过甲、乙两透镜。由图可知:______(甲/乙)透镜是凹透镜,因为凹透镜对光有______(会聚/发散)作用。
15.如下图所示,光屏上出现了清晰的烛焰的像,根据图中提供的数据,可判断出此凸透镜的焦距大致在______范围之内。
16.如图练习调节投影仪实践活动中,小明通过调节,使屏幕上出现了清晰画面,但是画面超出了屏幕范围。为此,小明的操作应当是:适当 ______(填“增大”或“减小”)投影仪与屏幕的距离,并将凸透镜适当向 ______(填“上”或“下”)移动。在屏幕上发生的是______(选填“镜面”或“漫”)反射。
三、试验题
17.小明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所用凸透镜的焦距为15cm如图甲所示,移动光屏找到清晰的蜡烛的像,这个像是图乙中的______,利用此原理可以制成______(选填“照相机”、“幻灯片”或“放大镜”)。
18.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中,进行了以下的操作并得到了相关结论,请完成下列问题。
(1)将蜡烛、透镜和___________安装在光具座上,调整它们的中心在同一___________上;
(2)点燃蜡烛,保持透镜不动,将蜡烛移动到距离透镜二倍焦距以外的地方,反复移动光屏,直至光屏上出现烛焰清晰的像为止,这个像是___________立缩小的,生活中的___________就是用这个原理工作的;
(3)将蜡烛继续移动到距离透镜一倍焦距与二倍焦距之间,可在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放大的___________像,生活中的___________就是利用这个原理工作的;
(4)实验过程中,随着蜡烛燃烧,烛焰的像逐渐移动到光屏的上方,要使像仍成在光屏的中央,应将凸透镜向___________(上或下)移动,或将光屏向___________(上或下)移动。
参考答案
1.D
2.B
3.B
4.B
5.C
6.D
7.B
8.B
9.【答案】20cm~40cm 高
10.【答案】折射 虚 E B 下 左 右
11.【答案】折射 虚像 能
12 【答案】折射 虚
13 【答案】OC EF 右
14.【答案】乙 发散
15 【答案】5.0 cm 16.【答案】减小 上 漫
17.【答案】D 照相机
18.【答案】光屏 高度 倒 照相机 实 投影仪 下 上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