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选择性必修2课时作业
2.4.1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含答案详解)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我国人口现状与前景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我国人口急剧增长的主要原因是人口基数大和逐渐降低的死亡率
B.我国人口发展正处于低增长率、低增长量的态势
C.计划生育是我国采取的控制人口增长的政策
D.人口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口与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的协调发展
解析:选B。我国人口发展正处于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明显下降的状态,但由于人口基数大,我国人口增长量并不低。
2.下列关于人口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世界各国都普遍存在人口增长过快的问题
B.人口增长越慢越好
C.城市人口急剧增长现象集中出现在发达国家
D.人口增长必须与资源、环境相协调
解析:选D。人口增长过快问题主要集中在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应与资源及环境相协调。
3.下列因素中能够影响人口数量变化的是( )
①计划生育政策 ②迁入率和迁出率 ③战争 ④粮食
⑤年龄结构 ⑥一年四季的温度变化 ⑦性别比例
A.①②③④⑤⑥⑦ B.①②③④⑤⑦
C.②③⑦ D.①②④⑤⑦
解析:选B。①③是社会因素;②⑤⑦是种群的数量特征;④是(粮食)资源;只有⑥对人口的数量变化一般无影响,有影响的是①②③④⑤⑦,故选B。
4.生态承载力是指某区域在一定条件下区域资源与环境的最大供应能力。生态足迹是指某区域满足人口生存所需的、具有生物生产力的地域面积。下图中没有生态赤字的省份是( )
A.新疆 B.西藏
C.山西 D.河北
解析:选B。生态赤字是指人均生态足迹大于人均生态承载力,通过坐标图可判断出西藏为生态盈余,其余三省为生态赤字。
5.下列有关生态足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态足迹是指维持全人类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源的土地和水域面积
B.多食牛肉、少吃野菜,有利于减少生态足迹中草地面积的占用
C.生态足迹越大,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越大
D.经济发达国家的人均生态足迹远小于不发达国家的人均生态足迹
解析:选C。生态足迹除包括维持全人类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源的土地和水域面积外,还包括吸纳废物的土地和水域面积,A错误;与食用野菜相比,食用牛肉会增大生态足迹,B错误;经济越发达的国家人们的消费水平越高,如开车出行增加了对道路、停车场的直接占用面积,同时增加了吸收尾气所需要的林地面积等,由此推测,经济发达国家的人均生态足迹应大于不发达国家的人均生态足迹,D错误。
6.近年来我国尤其是北方居民深受雾霾天气的严重影响,生态环境的变化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下列有关生态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人口众多对我国的生态环境虽还未产生沉重的压力,但不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造成了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
B.可持续发展观念是针对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等形成的新思维,它追求的是自然、经济、社会的持久而协调的发展
C.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包括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土地荒漠化、环境污染和生物多样性丧失等
D.富营养化是水体中N、P等植物必需的元素含量过多引起的
解析:选A。人口众多对我国的生态环境已经产生了沉重的压力,A错误;可持续发展观念是针对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等形成的新思维,它追求的是自然、经济、社会的持久而协调的发展,B正确;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包括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土地荒漠化、环境污染和生物多样性丧失等,C正确;富营养化是由水体中N、P等植物必需的元素含量过多引起的,D正确。
7.(2021·宁夏银川高二检测)我国三峡工程所提供的清洁、廉价、强劲、可再生的电能,相当于每年燃烧3 000 万吨原煤的火力发电厂生产的电能。因此,三峡工程有助于控制( )
①温室效应 ②二氧化硫的排放 ③白色污染 ④烟尘
⑤氮氧化合物的排放
A.①③④ B.②④⑤
C.①②④ D.③④⑤
解析:选C。原煤中含有的碳和硫会随着燃烧以氧化物的形式释放出来,二氧化碳的增加会造成温室效应,二氧化硫的排放会造成酸雨,同时原煤燃烧还能形成烟尘。
8.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下列措施最合理的是( )
A.通过生物技术手段,转化淀粉生产可再生能源
B.使用化学农药防治病虫害,保证粮食稳产
C.发展生态农业,实现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
D.大力开垦湿地,扩大粮食种植面积
解析:选C。转化淀粉生产可再生能源,能量利用率不高;使用化学农药防治病虫害,容易导致环境污染;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应发展生态农业,实现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大力开垦湿地,易导致生态系统被破坏。
9.如图为PPE怪圈,它是指“生活贫困—人口增长—环境退化”的恶性循环。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贫困、人口和环境之间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
B.贫困、人口和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C.部分的性能状态制约着整体的性能状态
D.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解析:选B。人口的增长导致环境退化、人均资源占有量减少,这样又导致人们由于缺乏资源而不能更好地发展经济,使生活贫困,生活贫困导致人们向自然界索取更多的资源,使环境更进一步恶化。由此可见,贫困、环境和人口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
10.生态足迹是人们所消耗的每种消费品的生物生产面积的总和。有效生态承载力是自然能够对人类提供的生态服务。下表是世界上部分国家的人均生态赤字资料(单位:公顷/人)。
国家 生态足迹 有效生态承载力 生态赤字 国家 生态足迹 有效生态承载力 生态赤字
新加坡 6.9 0.1 -6.8 冰岛 7.4 21.7 14.3
比利时 5.0 1.2 -3.8 新西兰 7.6 20.4 12.8
美国 10.3 6.7 -3.6 秘鲁 1.6 7.7 6.1
英国 5.2 1.7 -3.5 澳大利亚 9.0 14.0 5.0
日本 4.3 0.9 -3.4 巴西 3.1 6.7 3.6
根据计算,1993年全球的人均生态赤字为-0.7公顷/人,1997年全球的人均生态赤字为-0.8公顷/人。下列叙述中,与这两个数据说明的问题相吻合的是( )
A.生物的多样性不断减少
B.地球上的交通和通信越来越发达
C.人类离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越来越近
D.地球的生态环境处在不断改善之中
解析:选A。由资料可知,人均生态赤字在不断增加,则人地矛盾将越来越严重,必然会造成生物多样性减少,A项符合题意;人均生态赤字的增加,与地球上的交通和通信是否发达没有必然关系,B项不符合题意;人均生态赤字的增加,意味着人类离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越来越远,C项不符合题意;人均生态赤字在不断增加,说明地球的生态环境在不断恶化,D项不符合题意。
11.下面是反映人与环境关系的三种模式图,下列对“环境容纳量”的理解,错误的是( )
A.环境容纳量是指生态系统对人口的承载能力
B.随着生产的发展,环境容纳量在不断加大
C.人类可以局部地改造环境,但却不能使人口数量长期超越环境容纳量
D.生物圈的稳态是人类生存的前提和人类改造自然的基础
解析:选B。由图可知,环境容纳量是指生态系统在平衡、协调发展的情况下所能供养的最大人口数,A正确;由图可知,随着生产的发展,人口过度增长会造成对资源的过度利用,导致新的环境容纳量比原有环境容纳量小,B错误;综合三个图可知,人口数量总是低于环境容纳量,即使暂时高于环境容纳量(图Ⅱ、Ⅲ),最终还是会降下来,C正确;人类活动要以生态系统的稳态为基础,否则就会受到自然环境的报复,D正确。
12.(2021·河北邢台高二月考)某科技实践小组在某河流上设置了3个监测点,相关水质指标检测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河流受到轻微污染仍保持清澈属于抵抗力稳定性
B.发生水华现象最严重的是2号监测点
C.1号监测点的水生生物可能会大量死亡
D.可以利用捕食关系治理河流中的水华
解析:选C。河流受到轻微污染后仍能保持清澈,体现的是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A正确;分析图中物质含量相对值可知,2号监测点的水华现象最严重,依据是该监测点藻类叶绿素a的浓度最大,溶氧量最低,B正确;2号监测点的水华现象最严重,水下植物因不能得到足够的阳光而生长受阻,甚至死亡,水中溶氧量降低,进而引起水生生物大量死亡,C错误;可以通过投放适量植食性鱼类来治理河流中的水华,植食性鱼类以藻类为食,两者存在捕食关系,D正确。
二、非选择题
13.“二孩政策”“巴黎气候变化大会”所倡导的“低碳生活、减少环境污染”获得人们普遍认同。请回答下列问题:
(1)人口的数量常常随着环境资源、社会发展等因素的改变而发生波动。最新预测我国60岁以上的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如下表所示:
2020年 2030年 2040年 2050年
16.6% 23.3% 26.5% 28.7%
表中数据说明我国人口呈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特点。到2050年,我国人口的年龄结构属于____________,这将严重影响劳动力来源,导致经济衰退和养老负担加重,因此我国适时放开“二孩”政策。
(2)2015年全球多数国家气温监测显示:年平均气温较往年持续升高。右图是与温室气体有关的循环示意图。
①图中B代表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__________;a代表的主要生理过程是____________。
②在物质循环的过程中,同时伴随着______________。若生产者有2 500 kg,位于第三营养级的生物最多可增重__________kg。
③温室效应是由于以__________为主的温室气体增多,打破了生物圈中__________的平衡,为了减少温室气体的含量,有效措施之一是加大图中__________(用箭头和图中字母表示)的途径,也可开发太阳能、水能、核能等新能源,减少人类对燃烧煤炭、石油等化石燃料的依赖。
解析:(1)表中数据显示我国60岁以上的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逐渐增加,说明我国人口呈现老龄化程度加剧的特点,到2050年,我国人口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这将严重影响劳动力来源,导致经济衰退和养老负担加重,因此我国适时放开“二孩”政策。(2)①图中A指向C,C指向A,A、D、E都指向B,A、D、E又指向C,说明C是大气中的CO2,B是分解者,A是生产者,D、E是消费者,a代表CO2进入生产者体内,属于光合作用。②在物质循环的过程中,同时伴随着能量流动,生产者有2 500 kg,位于第三营养级的生物最多(按20%计算)可增重2 500×20%×20%=100 kg。③全球气候变暖(即温室效应)是由于以CO2为主的温室气体增多,这主要是由人类自身的活动引起的:一方面是由于现代化工业的迅速发展,人类大量燃烧煤炭、石油等化石燃料,导致温室气体短期内大量排放,打破了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另一方面是人类大面积地砍伐森林,使得吸收CO2的植物大量减少。为了减少温室气体的含量,有效措施之一是加大图中生产者的光合作用,即图中C→A途径。
答案:(1)老龄化程度加剧 衰退型
(2)①分解者 光合作用 ②能量流动 100 ③CO2 碳循环 C→A
14.近年来,巢湖在每年的梅雨季节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水华现象,下面是发生水华现象时,巢湖生态系统中一些成分的关系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水华现象发生的环境因素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水华现象发生后,
一般不会导致巢湖生态系统的崩溃,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微囊藻是造成水华现象的主要生物之一。当巢湖水中的N、P等元素含量变化时,对微囊藻的环境容纳量是否有影响?________,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中a、b分别代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水华现象发生后,会导致水体污染加重,这一调节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
解析:(1)引发水华现象的原因主要是水体富营养化、温度较高、光照较强等,这些因素也易导致水生植物繁殖过快,消耗水体中的大量氧气,同时一些水体微生物产生有毒物质,这些都会使鱼类等水生生物死亡,致使水体变臭。由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水华发生之后,一般不会导致巢湖生态系统的崩溃,而会在一定时间内恢复正常。(2)水中的N、P等矿质元素是植物需要的营养物质,其含量发生变化时,会影响微囊藻的环境容纳量。(3)一种因素加速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因素的变化的现象为正反馈。水华现象发生后,会导致水体污染加重,这属于正反馈调节。
答案:(1)水体富营养化、温度较高、光照较强 巢湖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2)有 在其他环境条件适宜、空间充裕等情况下,营养物质将是限制生物环境容纳量的重要因素(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3)水体中的溶解氧、有毒物质 (正)反馈调节
15.实施西部大开发,要切实搞好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大力开展植树种草,治理水土流失,防治沙漠化等。回答下列问题:
(1)从生态因素分析,改善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必须首先解决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________。
(2)“退耕还林、还草”的生态学原理是提高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保护环境、保持生态平衡的关键是保护________。
(3)近年来北京等地频繁出现沙尘暴和泥雨,其主要原因是黄土高原和内蒙古地区的森林等植被遭到破坏。这说明森林等植被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4)荒漠化加速了西部生物多样性的进一步丧失,这是因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西部耕地要做好除草、治虫等工作,从能量流动的角度看,除草、治虫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治虫措施中大量喷施化学杀虫剂会污染和破坏环境,控制使用化学杀虫剂的方法:一是用________________替代化学杀虫剂,二是用基因工程的手段将________________植入农作物中,培育新的抗虫作物品种。
解析:(1)改善西部地区生态环境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干旱,所以首先解决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水。(2)“退耕还林、还草”增加了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提高了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保护环境、保持生态平衡的关键是保护生态系统的第一营养级,也就是植被。(3)森林植被在防风固沙和保持水土等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4)荒漠化加速了西部的干旱情况,会使西部的生物多样性进一步丧失,导致生态系统遭到破坏,自我调节能力减弱,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下降。(5)从能量流动的角度看,除草、治虫是减少农作物的竞争者和捕食者,从而使能量尽可能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生物杀虫剂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基因工程中获得抗虫作物品种的目的基因即抗虫基因,将其植入农作物中,可培育新的抗虫作物品种。
答案:(1)水
(2)自我调节能力 植被
(3)防风固沙、保持水土
(4)生态系统遭到破坏,自我调节能力减弱
(5)使能量尽可能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 生物杀虫剂 抗虫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