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 万有引力定律
7.2 万有引力定律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万有引力定律》,选自新教材人教版普通高中物理教科书,必修第二册第七章第二节的内容。
下面从六个方面来谈谈我对本节课及学生的理解.
一、课标要求
通过史实,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过程。知道万有引力定律。认识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重要意义。
二、核心素养 从物理观念看:
构建任何物体间都存在引力的物理观念,能科学描述与万有引力定律相关的运动和相互作用观.
从科学思维看:
通过构建匀速圆周运动模型,推导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公式,体会逻辑推理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性.
从科学探究看:
经历探究万有引力定律发现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模型建构能力和科学推理能力;利用“月地检验”培养学生的科学论证能力.
从科学态度与责任看:
通过认识万有引力定律发现的重要意义,体会科学家们实事求是、坚持真理、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三、教材分析
1、对教材的认识
①整合原教材内容的意图
新教材将原教材中的“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与“万有引力定律” 这两节合为一节,从问题的提出、科学家们的思考、依据牛顿运动定律和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进行的推导、进一步的假设与推理、结论的得出、检验论证等,恰好是万有引力定律建立和检验的全过程,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一次极好素材。
②体现双线编排的思路
明线是知识线,暗线是方法线。
③调整叙述知识顺序
原教材先叙述了万有引力大小(公式)的推导过程,后补充说明“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的方向沿着两者的连线”。新教材先构建了行星绕太阳做匀速圆周运动模型,再根据学生已有的基础,确定力的方向, 最后推导万有引力大小的表达式,这更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思维特征。
④增强教材的五个意识:
●问题意识
●实验意识
●探究意识
●理论联系实际意识
●物理思想方法意识
由此可见,本节的重要地位:
万有引力作为基本性质力,是经典力学的一座丰碑。
本节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上承圆周运动,下启卫星运动。学习本节内容,既是对力和运动、曲线运动等运动与相互作用观念的深化, 又为科学思维、科学态度与责任素养的提升提供了学习机会和具体案例。
2、教学目标
①知道万有引力存在于任意两个物体之间,知道其表达式和适用范 围。
②知道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使地球上的重物下落与天体运动完成了 人类认识上的统一。
③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推导过程,认识在科学规律发现过程中大胆猜 想与严格求证的重要性。
④会用万有引力定律解决简单的引力计算问题。知道万有引力定律公 式中 r 的物理意义,了解引力常量 G 的测定在科学史上的重大意义。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万有引力定律的推导以及定律的内容和表达式. 教学难点:万有引力定律发现的思路.
以上是我对教材的认识和分析,下面说说对学生的分析: 四、学情分析
从知识层面讲:
学生具有初步的运动和相互作用观。学过力、重力、速度、加速度、向心力、向心加速度等重要概念,也知道牛顿运动定律、匀速圆周运动和开普勒三大定律等有关知识。
从能力层面讲:
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推理转化等探究能力,但与探究万有引力定律所需要的思维能力相比还略显不足,教学中需要教师加以适当引导。从认知水平上讲:
对天体运动的实际图景缺乏真实的感性认识,对天体运动的本质原因缺乏认真的思考和研究,对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过程了解不够系统和准确。
基于以上我对教材和学生的理解,我确定了以下的教法和学法. 五、教法学法
对于教法:我以视频动画为切入点,以创设问题情景为突破点, 以科学探究为落脚点,以启发归纳为增长点。
对于学法:以学生交流发言为中心,以问题引领为中心,以学生探究为中心,以自主学习为中心。
希望通过教法和学法的改变,来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真正落实物理学科的核心素养。
最后谈一谈我的教学过程: 六、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播放神州十三号飞船发射运行视频、太阳系运动的动画导入新课,激发兴趣,吸引注意力。
2、新课教学
活动一:搜集史实——了解科学家们对行星运动原因的猜想
活动一:搜集史实——了解科学家们对行星运动原因的猜想
(提前 1-2 天布置给同学们)
科学家 主要猜想
吉尔伯特
开普勒
笛卡儿
伽利略
布利奥
胡克、哈雷
牛顿
牛顿之前或与牛顿同时代的科学家在探究引力问题上,前进道路上的困难是什么?为什么牛顿能取得成功?
让学生提前搜集资料,然后在课堂上交流发言。
经过同学们积极的发言和激烈的讨论后,我对同学们的表现进行点评,尤其会给予充分的鼓励。然后我用 PPT 把科学家对行星运动原因的主要猜想与他们达成共识。
活动二:再现历史 ——让学生经历“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过程
问题 6:太阳对行星的作用力只跟行星的质量有关吗?还能从什么角度帮助我们向前更进一步? 问题 7:牛顿第三定律能否帮助我们得到 F m太 ?想到 F m太 的原因是什么?这是 r 2 r 2 推理还是创新?
环节 4 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
问题 8:根据 F m 、 F m太 和 F F ,你能归纳出什么? r 2 r 2
通过设置问题链的形式,引导学生经历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之旅”,启发学生大胆猜想,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和创新能力。
活动三:月地检验——通过比较月球和苹果的运动检验规律正确性
教师引入合理的模型,同时启发学生设问,引导学生定量计算,用无可辩驳的事实证明猜想的正确性,增强学生的理性认识。
活动四:大胆推广 ——得出普遍意义下的万有引力定律
通过动画视频的展示,并在教师的设问下,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分析,使学生体会到卡文迪什扭秤实验精巧的方法,知道科学研究的长期性,提高学生的科学价值观。
通过介绍我国华中科技大学引力中心团队在引力常量的测量中作出了 突出贡献,增强同学们的使命感、责任感和自豪感。
活动六:规律应用 ——进一步理解万有引力定律
应用 1:我们人与人之间也应该存在万有引力,可是为什么我们感受
不到呢?
估算两个质量 50 kg 的同学相距 0.5 m 时之间的万有引力约有多大?
应用 2:已知地球的质量约为 6.0×1024kg ,地球的半径为 6.4×106m, 请估算其中一位同学和地球之间的万有引力又是多大?已知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则其中这位同学所受重力是多少?并比较万有引力和重力?
应用 3: 一个篮球的质量为 0.6 kg,它所受的重力有多大?试估算操场上相距 0.5 m 的两个篮球之间的万有引力。
让学生对身边的例子估算和比较,从中锻炼学生的估算能力,体会万有引力常量数量级的重要性,加深对万有引力定律的理解。
活动七:课堂小结—— 温故知新
科学真是迷人!根据零星的事实,增添一点猜想,竟能取得这么大的成就!
4、课后作业
(1)复习今天学习的内容.
(2)课本 P54 第 1—4 题.
(3)查阅资料,写一篇关于卡文迪什实验室的科技小论文,内容包含卡文迪什实验室的发展历程和作出的主要贡献等。
5、板书设计
7.2 万有引力定律
一、对行星运动原因的猜想二、再现历史
三、月地检验四、大胆推广五、实验验证六、规律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