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唐诗三首 石壕吏 课件(共23张PPT)+教案+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24 唐诗三首 石壕吏 课件(共23张PPT)+教案+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1-19 11:51:27

内容文字预览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4 石壕吏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与诗人有关的文学常识,背诵并默写诗歌,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意思和情感。
2.揣摩诗歌语言,品味诗意
过程与方法
3. 反复诵读,把握诗歌内容,感受诗歌所反映的社会现状。反复诵读,说出文章大意及重要文言词语的准确含义。
4.赏析诗中名句,感悟诗人心怀劳苦人民的胸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5.培养忧国忧民、立志振兴中华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
品味诗歌语言的凝练性,抓住言简义丰的重点字词,理解诗歌深层意蕴,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
感受杜甫诗作沉郁顿挫的风格以及忧国忧民、悲天悯人的“诗圣”情怀,品味诗歌在写法上的巧妙构思。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1、 背景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咱们中国古代有一位特别爱哭的诗人,你知道是谁吗?我们一起来读读他的诗句。(课件展示诗句,学生朗读)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大家猜出来了吗?对,他就是杜甫
二、自主探究,整体感知
1.作者介绍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市襄州区),自其曾祖时迁居巩县(今河南巩义西南)。许多优秀作品显示出唐代由开元、天宝盛世转向分裂衰微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与李白齐名,世称“李杜”。宋代以后被尊为“诗圣”。代表作有《兵车行》《春望》《三吏》《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有《杜工部集》。
2.背景简介
公元755年,唐朝发生了由胜而衰的“安史之乱”,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冬末,杜甫回到洛阳,看看战乱后的故乡。可是不到两个月,形势发生逆转,唐军在邺城大败,郭子仪退守河阳,洛阳一带又骚动起来。诗人这时被迫离去,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回到华州。一路上他所看到的都是征夫怨妇们的愁眉苦脸,所听到的都是出征时的哭声。杜甫将这番经历写成了著名的“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石壕吏》因构思巧妙、情节生动而流传最广。
3.知识链接
古体诗和近体诗区别
古体诗:(1) 字数句数不限,可以是四、五、七言,也可以是杂言;最少可以是两句,如傅玄《杂言》;最多可以达三百多句,如《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共357句。(2)押韵不严格,可以换韵,可以通押,可以用平声韵,也可以用仄声韵。(3)不讲平仄。(4)不讲对仗。
近体诗:(1)字数和句式:字数分五言,六言,七言。绝句是四句,律诗是八句,八句以上的是长律(排律)。(2)讲究平仄,绝句要求严格,律诗相对宽松。(3)讲究对仗,词语在相同的位置上相互映衬,以增加词语的表现力和韵味的对偶。绝句要求严格,律诗相对宽松。(4)讲究押韵,绝句是二四句和一二四句,必须押韵两种,律诗相对来说宽松一些。
4.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节奏和停顿。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5.译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讲故事。
【点拨】傍晚我投宿在石壕村,正碰上有差役在趁夜抓壮丁。老翁吓的翻墙逃跑了,老妇赶忙出门察看。差役的叫嚷多么暴怒!老妇哭的又是多么悲苦!只听见老妇上前对差役说话:“我三个儿子都到邺城防守了。一个儿子托人捎信回来说两个儿子最近战死了。家里实在没有能打仗的男人了,只有一个吃奶的孙子。因为有孙子,所以他的母亲还没有离去,她进进出出连件完整的衣服都没有。老妇我虽然年老力衰,但请您让我跟您连夜归营。赶快去应征河阳的兵役,还能来得及给军营准备早饭呢。夜深了,说话的声音逐渐消失,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泣声。天亮后我继续赶路,只能与返回家中的老翁告别了。
6.归纳主旨
【点拨】《石壕吏》是一首五言叙事诗,通过叙述差吏到石壕村乘夜捉人征兵,连年老力衰的老妇也被抓走的故事,揭露了官吏的残暴和兵役制度的黑暗,表达了作者对安史之乱中人民遭受的苦难的深切同情。
3、 细读课文,品味探讨
(一)听老妇之诉
1、读老妇致词,分析老妇的“苦”体现在哪些方面。
【点拨】(1)丧子之苦。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2)困窘之苦。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3)应征之苦。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分层次指导朗读,读出不同的情感,体会老妇致词感情是一步步增强的。
2、老妇人说:“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这句话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点拨】在官吏的一再威逼下,老妇人怕儿媳被抓,饿死孙子,为了掩护老翁,她挺身而出,请求去服兵役,实则不得已而为之,有可见敢于承担苦难的精神
3、导致老妇遭受如此苦难的原因。
【点拨】自读课下注释1,了解安史之乱相关背景资料。
(二)观官吏之举
1、想象官吏与老妇的对话,同桌互相读。
石壕吏:_____________               
老妪: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石壕吏:______________              
老妪:室中更无人。
石壕吏:______________               
老妪: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石壕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妪: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点拨】石壕吏的问话和下面老妪答话能够符合即可。
2、“有吏夜捉人”在文中起什么作用?为什么用“捉人”而不用“征兵”“招兵”?
【点拨】“有吏夜捉人”一句,起到了总领全文的作用,它是全篇的提纲,后面的情节都从这里生发出来。
用“捉人”而不用“征兵”“招兵”,因为“捉”字暗示当时老百姓都不愿意去当兵,但是官吏不顾及百姓们的意愿,采取捉的方式,强迫百姓当兵,表现了官吏们的凶残和霸道。
3“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两个“一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点拨】“一何”加重了感彩,有力地渲染出官吏如狼似虎、叫嚣隳突的横蛮气势,并为老妇的诉说制造出悲愤的气氛。
(三)察作者之情
1、通过哪句诗能让我们仿佛看到一个充满忧思,难以入眠的诗人?
【点拨】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2、“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独”字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点拨】“独”字暗示老妇已被带走。诗人日暮投宿,老翁与老妇共同接待,一夜之间,只剩老翁,“独”字表现了使人的凄苦、悲愤之情。
4、 品读课文,写法鉴赏
【点拨】
1、寓褒贬之情于叙事之中。
《石壕吏》作为一首杰出的现实主义的叙事诗,它的最显著的艺术特色,就是尽量避免主观色彩,不发抽象的议论,把自己的思想感情融在客观事实里面,融化在具体的形象里面;尽量让事实本身说话,让事实本身去直接感染读者,说服读者,教育读者,唤起读者的爱与憎。
2、叙事精炼概括,前后照应。
诗的开关部分和结尾部分都写得很简练,重点放在中间部分,其中心是老妇的申诉,写得具体详细。诗中老妇人的形象,主要是通过她的诉苦来完成的,刻画得栩栩如生。其他人如差吏、老翁、儿媳等人物,虽着墨不多,但都很鲜明,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五、课堂练习,拓展延伸。
把《石壕吏》改写成一则小故事。方法提示:增加景物描写,渲染气氛;善于运用想象刻画人物动作、语言、神态;补充被诗人隐去的故事情节。
板书设计
石壕吏
杜甫
诗圣
怜 憎
老妪 官吏
(苦) (恶)

国家
(战乱)(共23张PPT)
24 石壕吏
部编版 八年级下
新知讲解
新知导入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一个爱哭的诗人?!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市襄州区),自其曾祖时迁居巩县(今河南巩义西
南)。许多优秀作品显示出唐代由开元、天宝盛世转向分裂衰微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
史”。与李白齐名,世称“李杜”。宋代以后被尊为“诗圣”。代表作有《兵车行》《春
望》《三吏》《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有《杜工部集》。




新知导入
合作探究
新知讲解




公元755年,唐朝发生了由胜而衰的“安史之乱”,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冬末,杜甫回到洛阳,看看战乱后的故乡。可是不到两个月,形势发生逆转,唐军在邺城大败,郭子仪退守河阳,洛阳一带又骚动起来。诗人这时被迫离去,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回到华州。一路上他所看到的都是征夫怨妇们的愁眉苦脸,所听到的都是出征时的哭声。杜甫将这番经历写成了著名的“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石壕吏》因构思巧妙、情节生动而流传最广。
新知讲解
古体诗和近体诗区别
古体诗:(1) 字数句数不限,可以是四、五、七言,也可以是杂言;最少可以是两句,如傅玄《杂言》;最多可以达三百多句,如《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共357句。(2)押韵不严格,可以换韵,可以通押,可以用平声韵,也可以用仄声韵。(3)不讲平仄。(4)不讲对仗。




新知讲解
近体诗:(1)字数和句式:字数分五言,六言,七言。绝句是四句,律诗是八句,八句以上的是长律(排律)。(2)讲究平仄,绝句要求严格,律诗相对宽松。(3)讲究对仗,词语在相同的位置上相互映衬,以增加词语的表现力和韵味的对偶。绝句要求严格,律诗相对宽松。(4)讲究押韵,绝句是二四句和一二四句,必须押韵两种,律诗相对来说宽松一些。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节奏和停顿。
新知讲解
石 壕 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译:傍晚我投宿在石壕村,正碰上有差役在趁夜抓壮丁。老翁吓的翻墙逃跑了,老妇赶忙出门察看。差役的叫嚷多么暴怒!老妇哭的又是多么悲苦!
逃跑。
投宿。
多么。
新知讲解
新知讲解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 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捎信回来。
走上前去(对差役)说话。
最近。
防守。
停止,这里指生命结束。
还在吃奶的孙子。
完整的衣服。裙,这里泛指衣服。
老妇。
新知讲解
译:只听见老妇上前对差役说话:“我三个儿子都到邺城防守了。一个儿子托人捎信回来说两个儿子最近战死了。家里实在没有能打仗的男人了,只有一个吃奶的孙子。因为有孙子,所以他的母亲还没有离去,她进进出出连件完整的衣服都没有。老妇我虽然年老力衰,但请您让我跟您连夜归营。赶快去应征河阳的兵役,还能来得及给军营准备早饭呢。
新知讲解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译:夜深了,说话的声音逐渐消失,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泣声。天亮后我继续赶路,只能与返回家中的老翁告别了。
形容低微、断续的哭声。
新知讲解
合作探究
新知讲解




《石壕吏》是一首五言叙事诗,通过叙述差吏到石壕村乘夜捉人征兵,连年老力衰的老妇也被抓走的故事,揭露了官吏的残暴和兵役制度的黑暗,表达了作者对安史之乱中人民遭受的苦难的深切同情。
(一)听老妇之诉
1、读老妇致词,分析老妇的“苦”体现在哪些方面。




(1)丧子之苦。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2)困窘之苦。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3)应征之苦。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合作探究
2、老妇人说:“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这句话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在官吏的一再威逼下,老妇人怕儿媳被抓,饿死孙子,为了掩护老翁,她挺身而出,请求去服兵役,实则不得已而为之,有可见敢于承担苦难的精神
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
新知讲解
(二)观官吏之举
1、想象官吏与老妇的对话,同桌互相读。
石壕吏:_____________               
老妪: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石壕吏:______________              
老妪:室中更无人。
石壕吏:______________               
老妪: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石壕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妪: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新知导入
合作探究
2、“有吏夜捉人”在文中起什么作用?为什么用“捉人”而不用“征兵”“招兵”?
“有吏夜捉人”一句,起到了总领全文的作用,它是全篇的提纲,后面的情节都从这里生发出来。
用“捉人”而不用“征兵”“招兵”,因为“捉”字暗示当时老百姓都不愿意去当兵,但是官吏不顾及百姓们的意愿,采取捉的方式,强迫百姓当兵,表现了官吏们的凶残和霸道。
新知导入
合作探究
3“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两个“一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一何”加重了感彩,有力地渲染出官吏如狼似虎、叫嚣隳突的横蛮气势,并为老妇的诉说制造出悲愤的气氛。
新知导入
合作探究
(三)察作者之情
1、通过哪句诗能让我们仿佛看到一个充满忧思,难以入眠的诗人?
2、“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独”字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独”字暗示老妇已被带走。诗人日暮投宿,老翁与老妇共同接待,一夜之间,只剩老翁,“独”字表现了使人的凄苦、悲愤之情。
新知导入
合作探究
1、寓褒贬之情于叙事之中。




《石壕吏》作为一首杰出的现实主义的叙事 诗,它的最显著的艺术特色,就是尽量避免主观色 彩,不发抽象的议论,把自己的思想感情融在客观事实里面,融化在具体的形象里面;尽量让事实本身说话,让事实本身去直接感染读者,说服读者,教育读者,唤起读者的爱与憎。
新知导入
合作探究
2、叙事精炼概括,前后照应。
诗的开关部分和结尾部分都写得很简练,重点放在中间部分,其中心是老妇的申诉,写得具体详细。诗中老妇人的形象,主要是通过她的诉苦来完成的,刻画得栩栩如生。其他人如差吏、老翁、儿媳等人物,虽着墨不多,但都很鲜明,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新知导入
课堂练习
把《石壕吏》改写成一则小故事。
方法提示:增加景物描写,渲染气氛;善于运用想象刻画人物动作、语言、神态;补充被诗人隐去的故事情节。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