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一、选择题(共16题)
1.下列凉山特色农产品的制作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西昌葡萄酿制葡萄酒 B.盐源苹果酿制苹果醋
C.德昌蒜苔腌制泡菜 D.雷波脐橙榨汁
2.下列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自来水蒸馏
B.食物腐败
C.粮食酿酒
D.煤的干馏
3.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苹果榨汁 B.车胎爆炸 C.燃放烟花 D.空气液化
4.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沸水汽化 B.车胎爆炸 C.高粱酿酒 D.海水晒盐
5.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石蜡熔化 B.镁带燃烧 C.滴水成冰 D.瓷碗破碎
6.下列是镁条燃烧过程中发生的现象,其中能说明镁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A.生成了白色粉末状固体 B.发出耀眼的白光
C.放出了大量的热 D.镁条逐渐变短
7.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冰川融化
B.燃放礼花
C.水滴石穿
D.轮胎爆炸
8.下列项目①颜色②密度③导电性④可燃性⑤稳定性⑥溶解性⑦状态⑧硬度⑨光泽.其中属于物理性质的一组是( )
A.①②③④⑤⑥ B.④⑤ C.①②⑦⑧⑨ D.①②③⑥⑦⑧⑨
9.1月11日1时11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中星2D”卫星发射升空,卫星进入预定轨道。中国航天2019年的首次发射实现开门红。下列发射步骤中,一定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加注燃料 B.火箭点火起飞
C.卫星与火箭分离 D.进入预定轨道
10.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酒精挥发 B.活性炭除异味 C.铁钉生锈 D.灯泡发光
11.古代“山顶洞人”从事的生产活动中,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A.采集野果 B.钻木取火 C.狩猎捕鱼 D.缝制衣服
12.下列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铁杵成针 B.燃放鞭炮 C.瓷碗破碎 D.滴水成冰
13.我们生活在物质的世界里,而物质在不断地变化。以下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大米酿酒 B.菜刀生锈 C.湿衣晾干 D.食物腐败
14.2020年世界各地爆发了“新冠肺炎”,中国人民取得了抗击疫情的重大胜利。下列防疫措施中利用了化学变化的是
A.用84消毒液消毒 B.外出配戴N95口罩
C.用水银温度计测体温 D.经常开窗通风
15.下列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红磷燃烧 B.空气经过液化、蒸发,从中得到氮气和氧气
C.一种分子变成另一种分子 D.铁丝在潮湿的空气中生锈
二、综合题(共6题)
16.高铁酸钾(K2FeO4)是具有紫色光泽的微细结晶粉末,它的氧化性超过高锰酸钾,是一种集氧化、吸水、凝聚、杀菌、灭藻于一身的新型高效多功能水处理剂。干燥的高铁酸钾在198℃以下是稳定的,受热易分解为氧化铁、氧化钾和氧气。根据上述信息,请回答下列问题:
(1)高铁酸钾的物理性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高铁酸钾中铁元素的化合价为___________;
(3)保存高铁酸钾时应注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氦气(He)在空气中含量甚微。通常它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为0.1785g/L,大约是氢气的2倍,空气的七分之一。氦气化学性质稳定,不易燃、不易爆,使用十分安全。近年来,在塑料及合成纤维工业中,诞生了一种特殊的生产工艺:将氦气的微泡入塑料或合成纤维,制成特别轻盈的泡沫塑料或纤维。例如风靡一时的“太空服”,轻巧、保暖性好,就是因为它的纤维中含有氦气微泡。氦气也可作为焊接金属和治炼金属时的保护气在标准大气压下,液氦的沸点是-268.9℃,固态氦的熔点为-272.3℃,它与“绝对零度”(-273.15℃)仅一步之遥,因此,液氦可称得上是“世界上最冷的液体”了。液氦的这种超低温特性,在生产与科学研究上有很重要的应用。
依据短文回答问题:
(1)氦气代替氢气灌充飞艇,利用氦气的物理性质是___,化学性质____。
(2)通过阅读你已了解氦气的一些用途,除此之外,请再举一例氦气可能的用途:____。
18.(1)某同学对蜡烛(主要成分是石蜡)及其燃烧进行如下探究,请填写下列空格:(1)取一支蜡烛,用小刀切下一小块,把它放入水中,蜡烛浮在水面上。由此可推导石蜡的三个物理性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点燃蜡烛,观察蜡烛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芯三层。把一根火柴放在蜡烛的火焰中,如图所示,约1s后取出,可以看到火柴梗的______(填“a”、“b”或“c”)处最先碳化。结论:蜡烛火焰的_________层温度最高。
(3)再将一只干燥的小烧杯罩在蜡烛的上方,烧杯内壁出现水雾;用另一只内壁被澄清石灰水润湿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结论:说明蜡烛燃烧的生成物中含有_________和________。由此可证明石蜡中一定含有____________元素;
(4)在该实验中,将蜡烛熄灭,灯芯上有白烟冒出。探究:蜡烛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是什么?
提出问题:蜡烛刚熄灭时,总会有一缕白烟冒出,它的成分是什么?
提出假设:
A.白烟是燃烧时生成的二氧化碳
B.白烟是燃烧时生成的水蒸气
C.白烟是石蜡蒸气凝成的石蜡固体
实验探究:针对上述三个假设进行实验,①吹灭蜡烛,立即用一个沾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住白烟,其目的是为了验证假设________(填序号)。
②吹灭蜡烛,立即用一块干而冷的玻璃片放在白烟上,玻璃片上没有出现水雾,说明白烟不是_____________ 。
③吹灭蜡烛,立即用燃着的木条去点白烟。(注意不要接触烛芯),发现蜡烛重新被点燃,说明白烟具有可燃性,这为假设___________提供了证据。同时可排除假设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__。
19.碳铵哪儿去了?
[资料信息]
A.碳铵的化学名称是碳酸氢铵,纯净的碳铵是一种无味、易溶于水的白色固体。其特点是在低温、干燥的条件下,能稳定存在,但是当温度稍高(10℃以上)或湿度稍大,碳铵就易消失。碳铵不能使湿润的酚酞试纸变红。
B.二氧化碳气体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碳铵也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C.氨气能使湿润的酚酞试纸变红,常用于检验氨气。
[探究过程]
提出问题:
碳铵加热会消失,此过程发生的是什么变化?
作出假设:
(1)①碳铵受热消失,是由于它变成了碳铵蒸气,发生了___________变化。
②碳铵受热消失,是由于它变成了别的物质,发生了___________变化。
收集证据:
(2)完成表格
实验内容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和解释
将干燥的碳铵在试管中加热 管口有水珠 ①有________生成
将湿润的酚酞试纸放在试管口 酚酞试纸变红 ②有________生成
将碳铵与湿润的酚酞试纸接触 ③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
获得结论:
(3)___________
交流评价:
(4)①仅仅通过碳铵加热时颜色、状态、气味的变化来验证碳铵所发生的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的方案是否严密?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
②能不能根据“产生的气体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这一现象判断碳铵加热属于什么变化?___________,原因___________。
③实验证明,碳铵加热确实有二氧化碳生成,写出碳铵加热的文字表达式:___________
④碳铵是农业上常用的一种化肥,根据本次实验探究,你认为在使用和储存碳铵时应注意什么问题:___________(答一条即可)。
20.根据化学实验的操作规则,请用适当的数据填空:
(1)初中化学实验中所选用的托盘天平一般精确到_____;
(2)向酒精灯内添加酒精,不能超过酒精灯容积的_____;
(3)某学生采用“左码右物”的方法称得5.6g食盐(lg以下用游码),则他实际称量的食盐质量为_____g
21.某生在老师指导下探究蜡烛燃烧的产物。
步骤一:点燃蜡烛,将一支干冷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几秒后取下烧杯,迅速向烧杯内倒入少量澄清的石灰水并振荡。
步骤二:另取一个漏斗倒扣在蜡烛火焰上方,将燃着的木条伸到漏斗尖口处。
(1)步骤一可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
(2)步骤二中可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产生该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
(3)从反应的整个过程上看,蜡烛燃烧与人的呼吸具有的一点相似之处是_______。
22.某同学对蜡烛(主要成分是石蜡)及其燃烧进行了探究.其实验步骤有:
①点燃蜡烛,紧贴烛芯将火柴梗放入火焰中约1秒后取出 ②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冷而干燥的小烧杯; ③用火柴去点白烟; ④切下一块石蜡,放入水中; ⑤熄灭蜡烛;⑥迅速倒转烧杯,加入澄清石灰水,振荡.
请回答以下问题:
(1)参看(2)的实验记录,以上操作步骤的正确排序是________.
(2)按要求填写下列实验现象及其结论.
探究步骤 对实验的观察和描述
点燃前 石蜡放入水中观察到的现象________
燃着时 ①点燃蜡烛,把一根火柴梗放在蜡烛的火焰中,如图所示,约1s后取出可以看到火柴梗的________(选填图中字母)处最先炭化,说明此处温度________; ②干冷的内壁出现________现象,澄清的石灰水________.
熄灭后 吹灭蜡烛,观察到一缕白烟.立即点燃白烟时可看到________
结论:蜡烛燃烧生成________.
参考答案
1.D
【详解】
A、葡萄酿制葡萄酒,有新物质酒精生成,属于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
B、苹果酿制苹果醋,有新物质醋酸生成,属于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
C、蒜苔腌制泡菜,发生缓慢氧化,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
D、脐橙榨汁,只是形状的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符合题意。
故选D。
2.A
【详解】
A、自来水蒸馏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正确;
B、食物腐败生成有害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错误;
C、粮食酿酒,酒精是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错误;
D、煤的干馏生成焦炭、煤焦油、焦炉气等,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错误。
故选A。
3.C
【详解】
A、苹果榨汁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B、车胎爆炸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C、燃放烟花的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正确;
D、空气液化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故选C。
4.C
【详解】
沸水汽化、车胎爆炸、海水晒盐都没有其他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高粱酿酒有其他物质生成,是化学变化。
故选C。
5.B
【详解】
A、石蜡熔化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B、镁带燃烧过程中有新物质氧化镁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C、滴水成冰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D、瓷碗破碎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故选:B。
6.A
【详解】
判断镁条在氧气中燃烧是化学变化需抓住其本质特征产生新物质,发出耀眼的白光、放出大量的热、镁条变短都不能说明产生了新物质;生成了白色粉末状固体说明有新物质生成,是判断发生化学变化的依据。故选A。
7.B
【详解】
A、冰川融化指的是冰川融化成液态的水,该过程没有生成新的物质,属于物理变化。A错误;
B、燃放礼花指的是燃烧烟花中的化学药品,使其反应生成新的物质,属于化学变化。B正确;
C、水滴石穿指的是水滴将石头打穿,该过程没有生成新的物质,属于物理变化。C错误;
D、轮胎爆炸指的是轮胎炸裂,轮胎内的气体逸散到大气中,该过程没有生成新的物质,属于物理变化。D错误。
故选B。
8.D
【详解】
颜色、密度、导电性、溶解性、状态、硬度、光泽等方面的性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故选D。
9.B
【详解】
A、加注燃料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B、火箭点火发射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正确;
C、卫星与火箭分离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D、火箭进入预定轨道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故选B。
10.C
【详解】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则属于化学变化; 反之,则是物理变化。A. 酒精挥发,没有新的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 B. 活性炭除异味,没有新的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 C. 铁钉生锈,有新的物质生成,是化学变化; D. 灯泡发光,没有新的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故选C
11.B
【详解】
试题分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解:A、采集野果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A错误;
B、钻木取火的过程中发生燃烧,有二氧化碳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B正确;
C、狩猎捕鱼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C错误;
D、缝制衣服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D错误
故选B.
12.B
【详解】
A、铁杵成针,只是形状发生了改变,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B、燃放鞭炮,有二氧化硫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符合题意;
C、瓷碗破碎,只是形状发生了改变,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D、滴水成冰,只是水的状态发生了改变,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3.C
【详解】
试题分析: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则属于化学变化;反之,则是物理变化。
15.B
【详解】
试题分析:化学变化是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二者的本质区别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红磷燃烧有新物质生成;空气经过液化、蒸发,从中得到氮气和氧气,没有新物质生成只是混合物的分离;一种分子变成另一种分子有新物质生成;铁丝在潮湿的空气中生锈有新物质生成;故选择B
16.紫色光泽的微细结晶粉末 +6 避免潮湿和受热
【详解】
(1)高铁酸钾的物理性质是具有紫色光泽的微细结晶粉末,故填紫色光泽的微细结晶粉末;
(2)高铁酸钾中钾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氧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设铁元素的化合价为x,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的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则+1×2+x+(-2×4)=0,x=+6,故填+6;(3)高铁酸钾受热易分解为氧化铁、氧化钾和氧气,是一种集氧化、吸水、凝聚、杀菌、灭藻于一身的新型高效多功能水处理剂,所以保存高铁酸钾时应注意避免潮湿和受热,故填避免潮湿和受热。
17.氦气的密度比空气密度小 稳定、不易燃、不易爆 可做霓虹灯
【详解】
根据题目中给出的氦气的性质和生活经验可以知道灌装飞艇需要密度小的空气。
(1)氦气的密度比空气密度小;
(2)考虑到飞艇的安全性则利用到氦气化学性质稳定、不易燃、不易爆;
(3)由于稀有气体在电离时会发出彩色的光则可以用作填充霓虹灯。
18.质软 不溶于水 密度比水小 a 外焰 水 二氧化碳 碳和氢 A 水蒸气 C AB 二氧化碳和水蒸气不能燃烧
【详解】
(1)用小刀切下一小块,把它放入水中,蜡烛浮在水面上,据此判断石蜡质软、不溶于水、密度比水的密度小;
(2)蜡烛的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层;温度越高,木条碳化的越快,进行分析;
(3)从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进行分析;
(4) ①根据二氧化碳可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从而判断是验证哪种假设,据此进行分析;
②熄灭蜡烛,并立即用一块干而冷的玻璃片放在白烟上,发现玻璃片上没有出现水雾,据此进行分析;
③熄灭蜡烛,并立即用燃着的木条伸到白烟处(不接触烛芯),发现蜡烛重新被点燃,这说明白烟具有可燃性,据此进行分析。
解:(1)取一支蜡烛,用小刀切下一小块,说明石蜡的硬度小;把它放入水中,蜡烛浮在水面上,说明石蜡不溶于水、密度比水的小;
(2)蜡烛的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层;把一根火柴梗放在蜡烛的火焰中约1s后取出,取出可以看到火柴梗的a处最先碳化,说明蜡烛火焰的外焰温度最高;
(3)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将一只干燥的小烧杯罩在蜡烛的上方,烧杯内壁出现水雾;用另一只内壁被澄清石灰水润湿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结论:说明蜡烛燃烧的生成物中含有水和二氧化碳。由此可证明石蜡中一定含有碳和氢元素;
(4) ①二氧化碳可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熄灭蜡烛,并立即用一个沾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住白烟,其目的是为了验证假设A;
②吹灭蜡烛,立即用一块干而冷的玻璃片放在白烟上,玻璃片上没有水雾,说明白烟不是水蒸气;
③熄灭蜡烛,并立即用燃着的木条伸到白烟处(不接触烛芯),发现蜡烛重新被点燃,这说明白烟具有可燃性,这就证明了假设C正确;又因为水蒸气和二氧化碳都不能燃烧,所以同时可排除假设AB,因为水蒸气和二氧化碳都不能燃烧。
19.
(1) 物理 化学
(2) 水 氨气 酚酞试纸没有颜色变化 碳铵不能使酚酞试纸变红
(3)碳铵受热消失,发生了化学变化
(4) 不严密 因为颜色、状态、气味的改变不一定生成了新物质 不能 碳铵蒸汽也可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碳铵氨气+水+二氧化碳 存放时应避光、避热、密封(答一条即可)
【分析】
(1)
①碳铵受热消失,是由于它变成了碳铵蒸汽,发生了物理变化;
②碳铵受热消失,是由于它变成了别的物质,发生了化学变化;
(2)
将干燥的碳铵在试管中加热,管口有水珠,说明生成了水;
将湿润的酚酞试纸放在试管口,酚酞试纸变红,说明生成氨气;
将碳铵与湿润的酚酞试纸接触,观察到酚酞试纸没有颜色变化,说明碳铵不能使酚酞试纸变红;
(3)
因为有水、氨气生成,所以可以得出碳铵受热消失,发生了化学变化;
(4)
①化学变化是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所以不严密,是因为因为颜色、状态、气味的改变不一定生成了新物质;
②因为碳铵蒸汽也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所以不能说明是否发生化学变化。
③碳铵加热分解生成氨气、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
④当温度稍高(10℃以上)或湿度稍大,碳铵就容易消失,因此存放时应避光、避热、密封。
20.0.1g 4.4g
【详解】
(1)初中化学实验中所选用的托盘天平一般精确到0.1g;
(2)向酒精灯内添加酒精,不能超过酒精灯容积的;
(3)实际称量的食盐质量:5g﹣0.6g=4.4g。
21.
(1)烧杯壁上有水雾、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2) 火柴熄灭 生成的二氧化碳和水不助燃
(3)都有氧气参加反应、都生成二氧化碳
【分析】
(1)
点燃蜡烛,蜡烛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故将一支干冷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烧杯壁上有水雾出现,几秒后取下烧杯,迅速向烧杯内倒入少量澄清的石灰水并振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故填:烧杯壁上有水雾、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2)
另取一个漏斗倒扣在蜡烛火焰上方,将燃着的木条伸到漏斗尖口处。由于蜡烛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生成的二氧化碳和水不助燃,故现象是:火柴熄灭;
(3)
由以上分析可知,蜡烛燃烧消耗氧气,生成二氧化碳,而人的呼吸消耗氧气,放出二氧化碳,故填:都有氧气参加反应、都生成二氧化碳。
22.④①②⑥⑤③ 浮于水面,难溶于水 a 最高 水珠 变浑浊 蜡烛重新被点燃 二氧化碳和水
【详解】
试题分析:根据实验的顺序可以知道:先将石蜡用小刀切一块,探究其密度,然后点燃蜡烛,把一根火柴梗放在蜡烛的火焰中,约1s后取出可以看到火柴梗的碳化强弱,探究温度的高低,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冷而干燥的小烧杯;迅速倒转烧杯,加入澄清石灰水,振荡,熄灭蜡烛;用火柴去点白烟;因为外焰温度最高,所以a处先碳化,干冷的烧杯内壁出现水珠现象,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因为产生二氧化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