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原子的结构小节练习-2021-2022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word版 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3.2原子的结构小节练习-2021-2022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word版 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64.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2-01-19 16:04: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3.2原子的结构
一、选择题(共16题)
1.下列各微粒的结构示意图中表示阳离子的是(  )
A. B. C. D.
2.下列物质中,由原子直接构成的是(  )
A.汞
B.氯化钠
C.氧气
D.氨气
3.下列物质由离子构成的是
A.铝
B.氯化钠
C.二氧化碳
D.氖气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原子核都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B.带电的粒子一定是离子
C.相同原子可以构成不同的分子
D.该原子属于金属元素
5.为了揭开原子内部结构的奥秘,1911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进行了著名的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根据实验,不能获得的结论是
A.金原子核外电子带负电,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B.原子不是实心球体,大部分空间是空的
C.金原子核体积很小
D.金原子核带正电,且金原子核质量远远大于α粒子的质量
6.一个碳原子的质量为 mg,一个氧原子的质量为 ng,氧的相对原子质量可表示为(  )
A. B. C. D.
7.下列有关构成物质粒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A.分子和原子的根本区别是分子可以再分,原子不可以再分
B.分子、原子都是保持物质性质的粒子
C.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粒子
D.Na和Na+都属于钠元素,化学性质完全相同
8.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原子、分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B.原子都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C.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能再分。
D.在原子、分子、离子、电子、四种微粒中,只有离子是带电荷的
9.如下图中微粒均是由核外电子有三层的原子形成的,依照此示意图,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示意图①、②、③、④表示的全部是原子结构
B.示意图②原子中的核电荷数x=12
C.示意图④若表示的是原子结构,则它的最外层电子数y=8
D.示意图①的最外层电子数为8,所以它是稀有气体的原子
10.下列物质中,由原子直接构成的是
A.水 B.氢气 C.汞 D.二氧化碳
11.已知碳-12原子的质量为mg,有一种铕(Eu)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52,则铕(Eu)原子的质量为
A. B. C. D.
1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最外层电子数不相同化学性质一定不相似
B.两种原子的实际质量之比与它们的相对原子质量之比相同
C.最外层电子数少于4个都是金属元素的原子
D.钠离子的电子数多于钠原子的电子数
13.下列化学用语表达正确的是(  )
A.三个钙离子:3Ca2+
B.五个一氧化碳分子:5Co
C.四个硫酸根离子:4SO32﹣
D.两个氢原子:H2
14.锌是人体中必需的微量元素,锌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锌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电子
B.锌原子核外电子数为30
C.锌的金属活动性比铝强
D.青少年缺锌会造成生长迟缓,发育不良
15.下列说法中关于原子的定义正确的是:
A.原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B.原子质量小、体积小、不断运动
C.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D.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16.下列物质由原子直接构成的是
A.水 B.氯化钠 C.金刚石 D.二氧化碳
二、综合题(共6题)
17.“宏观一微观一符号”是化学视角认识物质的方法。根据下列图示回答问题:
(1)图1中,属于原子的是_______(填字母,下同);稳定结构的粒子是___________;属于同种元素的是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
(2)图2中的①处所填内容是________,氯化钠的符号_________。
(3)图3是某原子的结构模型,该原子的中子数是________。
18.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所取得的丰硕成果,是与实验的重要作用分不开的。结合下列实验装置图回答问题:
(1)D中仪器a的名称是___________。
(2)若用高锰酸钾制取并收集干燥的氧气,应选择装置的最佳组合是___________(填字母,下同);实验结束后,为了鉴定收集到的气体是否是氧气,小红同学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内却看不到复燃现象,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____。(写一个)
(3)若用过氧化氢溶液来制取氧气时,发生装置应选用___________(填字母),为防止气体从发生装置泄漏的必要措施是什么?___________
(4)F装置有多种用途,利用该装置收集一瓶氧气应如何操作?___________。
(5)已知一个碳12原子的质量为1.993×10-26kg,一个氧原子的质量为2.657×10-26kg,求:
①氧原子的相对原了质量(结果保留整数) ;___________
②一般情况下,一个氧原子中有多少个中子?___________
19.事物之间存在联系,找出联系、发现规律是我们学好化学的一种基本方法。
(1)A、B是实验室二种常见的玻璃仪器。
下表内已绘制其中2种仪器上部约1/4的局部特征;请你分别根据其用途补绘剩余部分。
仪器 ____ ____
主要用途 用作少量试剂的反应容器,收集少量气体,装配小型气体发生器。 用作反应物较多、加热时间较长的反应器,如制取气体等。
(2)下表是某原子的相关数据:(在中X为元素符号,Z为原子的质子数、A为该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质子数 1 1 1 8 8 9
中子数 0 1 2 8 10 9
核外电子数 1 1 1 8 8 9
分析以上数据,得出的结论之一是同种元素可以有不同的______。
(3)A、B、C、D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A由两种元素组成,按元素出现的先后顺序计算两元素的质量比为3:1,A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6,A在C中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B在常温下是暗紫色的固体。反应①中可观察到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放出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的现象。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下图所示。图中“一”表示两端的物质能发生化学反应,“→”表示物质间存在转化关系,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及反应条件均己略去)。
回答不列问题:
Ⅰ、A的化学式为______;
Ⅱ、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其反应的基本类型为______(选填“氧化”、“分解”或“化合”)反应。
20.(1)用符号表示或说出符号的意义:
①2个氮原子_______
②2个氢分子_______
③3H+_______
④2H2O_______
(2)2019年是“国际化学元素周期表年”。
①人们很早就意识到物质都是由几种亘古不变的基本成分一“元素”组成的。古人曾认为水是组成物质的元素之一,在你学过的知识中能说明“水不是元素”的实验事实是____________
②根据化学元素周期表我们无法得知的是某元素(______)
A 一个原子核内的质子数
B 一个原子的质量
C 一个原子的核外电子数
D 是金属还是非金属元素
③中国科学家姜雪峰当选为“全球青年化学家元素周期表硫元素大使”。右图是硫原子结构示意图。硫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______________硫离子的符号为_____________,硫离子与硫原子的化学性质_____________(填“相同”或“不同”)。
(3)用微粒的观点解释下列问题,将对应的字母序号填入空格内。
a 分子结构不同
b 微粒间隔变大
c 微粒在不断运动
d 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
①用水银温度计测量体温,温度升高,温度计示数变大的原因是______。
②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碳单质,它们的物理性质差别很大的原因是______。
(4)根据原子相对原子质量的相关知识进行回答:
①原子个数相等的铁、镁、铝三块金属,质量最大的是____________。
②等质量的铁、镁、铝中,所含原子个数最多的是____________。
21.化学就在我们身边,人类的生活离不开化学。请回答下列问题:
(1)以下是探究物质或微粒性质的实验。请据图回答问题:
①实验Ⅰ中坩埚钳自上而下缓慢伸入集气瓶的目的是______。
②实验Ⅱ集气瓶中水的作用是______。
③实验Ⅲ中发生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______。
④实验Ⅳ探究的目的是______。
(2)“加铁酱油”、“钙镁片”、“富硒大米”中的“铁、钙、镁、硒”都是指______。
(3)请写出下列化学符号的意义:
①Mg2+:______。
②2H:______。
22.某兴趣小组做以下实验探究分子的性质。请回答实验中的相关问题:
(1)实验I:向盛有少量酚酞溶液的试管中滴入浓氨水,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
(2)实验Ⅱ(如图),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从微观度解释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_____。
参考答案
1.B
【详解】
A、核内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属于原子,故A错误;
B、核内质子数大于核外电子数,原子失去了电子,带正电荷,属于阳离子,故B正确;
C、核内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属于原子,故C错误;
D、核内质子数小于核外电子数,原子得到了电子,带负电荷,属于阴离子,故D错误。故选B。
2.A
【详解】
A.汞是由汞原子构成的,符合题意;
B.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不符合题意;
C.氧气是由氧气分子构成的,不符合题意;
D.氨气是由氨气分子构成的,不符合题意;
故选:A。
3.B
【详解】
A. 铝由铝原子构成,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B. 氯化钠由氯离子、钠离子构成,此选项符合题意;
C. 二氧化碳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D. 氖气由氖原子构成,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B。
4.C
【详解】
A、氢原子核中无中子,不是所有的原子核都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错误。
B、电子、质子都带电。带电的粒子不一定是离子。错误。
C、相同原子可以构成不同的分子。如氧原子可以构成O2,O3。正确。
D、质子数=原子序数,该微粒为第9号元素的原子。第9号元素为氟元素,属于非金属元素。错误。
故选C。
5.A
【详解】
A、该实验的三种现象根本不能说明核外电子所带电荷情况,以及原子核的组成,故A说法错误;
B、大多数α粒子能穿过金箔且不改变原来的前进方向,说明原子核的体积很小,原子核外空间很大,故B说法正确;
C、有极少数的α粒子被反弹了回来,说明金原子核体积很小,故C说法正确;
D、一小部分改变了原来的方向,又因为α粒子带正电,所以遇到了带正电的微粒才改变了方向,说明了金原子核带正电,有极少数的α粒子被反弹了回来,说明遇到了质量很大的东西,即原子核质量很大,故D说法正确。
故选:A。
6.A
【详解】
一个碳原子的质量为 mg,一个氧原子的质量为 ng,氧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故选A。
7.C
【详解】
A、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分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所以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能再分,故错误;
B、由分子构成的物质,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分子,由原子构成的物质,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原子,故错误;
C、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是分子、原子、离子,故正确;
D、因最外层8电子是稳定结构,则Na的化学性质活泼,与Na+化学性质不同,故错误。
故选:C。
8.D
【详解】
试题分析;能直接过程物质的粒子有分子(如 水)原子(如 铁) 离子(如氯化钠) 故A是正确的 原子都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故B是正确的: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故在化学变化中不可再分,故C是正确的;分子原子本身不显电性,离子是带电的原子,电子带负电因而电子 离子都带电荷故D是错误的。
9.B
【详解】
A、原子中质子数和电子数相等,示意图①不是原子结构。不正确。
B、 原子的核电核数等于核外电子数,②原子的核电荷数x=12。正确。
C、图④若表示的是原子结构,则它的最外层电子数y=7。不正确。
D、图①是离子,其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应为1,不是稀有气体原子。不正确。
故选B。
10.C
【详解】
A、水由水分子构成。错误。
B、氢气由氢气分子构成。错误。
C、汞由汞原子构成,正确。
D、二氧化碳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错误。
故选C。
11.C
【详解】
相对原子质量是碳-12原子质量的1/12与该原子实际质量的比值。设铕原子的质量为x
故选C。
12.B
【详解】
A、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原子的元素化学性质不一定相似,如:氦和镁,说法错误;
B、根据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两种原子的质量之比等于它们的相对原子质量之比,说法正确;
C、最外层电子数少于4个的原子都是金属元素的原子错误,如氢元素、氦元素等,说法错误;
D、钠原子失去电子形成钠原子,钠离子的电子数少于钠原子的电子数,说法错误;
故选:B。
13.A
【详解】
A、三个钙离子表示为3Ca2+,故A正确;
B、五个一氧化碳分子表示为5CO,故B不正确;
C、四个硫酸根离子表示为4SO42﹣,故C不正确;
D、2个氢原子表示为2H,故D不正确。故选A。
14.C
【详解】
A、锌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2,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最外层的两个电子,A正确;
B、由图可知,锌原子核外电子数为 ,B正确;
C、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铝在锌之前,因此铝的金属活动性比锌强,C错误;
D、青少年缺锌会造成生长迟缓,发育不良等,D正确。
故选:C。
15.C
【解析】
试题分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选C
16.C
【详解】
A、水是由水分子构成,故不符合题意;
B、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故不符合题意;
C、金刚石属于固态非金属单质,是由碳原子直接构成的,故符合题意;
D、二氧化碳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故不符合题意。
17.(1)
【分析】
(1)
图1中,粒子C、D中,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属于原子是CD;A、B、D粒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均为8,是具有相对稳定结构的粒子;质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由粒子的结构示意图可知,A、C的质子数相同,属于同种元素的粒子,故填:CD;ABD;AC;质子数相同。
(2)
氯化钠是由钠离子与氯离子构成的,所以图2中的①处所填内容是离子;氯化钠中钠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氯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其化学式为NaCl,故填:离子;NaCl。
(3)
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由结构示意图可知,该原子核内的3个粒子有2个质子,1个中子,所以该原子的中子数是1,故填:1(或一或1个或一个)。
18.
(1)集气瓶
(2) BD 收集的气体不纯净(或装置漏气,没有收到氧气)
(3) A 长颈漏斗下端要插到液面以下
(4)装满水,从b端通入氧气(或倒掉瓶内液体,从c端通入氧气)
(5) 相对原子质量= 8
【解析】
(1)
仪器a是集气瓶,常用于收集并储存气体。
(2)
高锰酸钾制取氧气需要加热条件,故应选择装置B作发生装置,氧气不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可用排水法和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气体,若需收集干燥的氧气应采用向上排空气收集,故应选择装置D作收集装置。氧气具有助燃性,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该操作中未观察到木条复燃可能是由于氧气不纯,氧气的浓度不足以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其原因可能是装置气密性不好,或者集气瓶内的空气未完全排净就停止了收集。
(3)
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时不需要加热,应选择装置A作发生装置。利用该装置制取氧气时,为防止气体从发生装置泄漏,长颈漏斗的下端应伸到液面以下进行液封。
(4)
氧气不易溶于水,利用该装置收集氧气时应先将装置装满水,然后从b端通入氧气,从c端排出水,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排出水收集气体的目的。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也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气体,此时装置不装水,从c端通入氧气,然后从b端排出空气。
(5)
①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以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为标准,其它原子的质量与它相比较所得到的比,故氧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②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氧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16,氧原子核内的质子数是8,故一般情况下,一个氧原子中的中子数=16-8=8。
19. 原子 CH4 化合
【详解】
(1)用作少量试剂的反应容器,收集气体,能作为小型气体发生器,是试管所具有的特点;用作反应物较多,且能制取气体,所以用锥形瓶比较合适。故答案如下图:
仪器: 、
(2)由表格可知,同种元素质子数和电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原子不同,故同种元素可以有不同的原子。
(3)A 由两种元素组成,且两种元素的质量比为3:1,A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6,A为甲烷,A在C中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所以C是氧气,B 在常温下是暗紫色的固体,会生成氧气,所以B是高锰酸钾,反应①中可观察到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放出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的现象,硫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放出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二氧化硫,所以D是二氧化硫,经过验证,推导正确,所以A是CH4;反应①是硫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二氧化硫,化学方程式为,该反应符合“多变一”的特点,所以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由于氧化反应不属于基本类型故不选。
20.2N 2H2 3个氢离子 2个水分子 水通电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 B 6 S2- 不同 b d 铁 镁
【详解】
(1)①由原子的表示方法,用元素符号来表示一个原子,表示多个该原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故2个氮原子表示为:2N;
故填:2N
②由分子的表示方法,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表示多个该分子,就在其分子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则两个氢分子可表示为:2H2;
故填:2H2
③离子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离子的个数,故3H+意义为:3个氢离子;
故填:3个氢离子
④化学式前面的数字表示分子个数,故2H2O意义为:2个水分子;
故填:2个水分子
(2)①水通电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说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所以水属于物质,不属于元素;
故填:水通电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
②A.根据元素周期表一格中的信息,右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原子序数=质子数,可以判断一个原子核内的质子数,选项A说法正确;
B.根据元素周期表一格中的信息,元素名称正下方的数字表示该元素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不能判断一个原子的质量,选项B说法不正确;
C.根据元素周期表一格中的信息,右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原子序数=质子数,在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可以判断一个原子的核外电子数,选项C说法正确;
D.根据元素周期表一格中的信息,元素名称,可以判断一种元素是金属还是非金属元素,选项D说法正确。
故选B。
③由硫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硫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6;
故填:6
由硫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硫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6,得到2个电子就达到8个电子相对稳定结构,此时成为硫离子,就带两个单位电荷,故硫离子符号表示为:S2-;
故填:S2-
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其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特别是最外层电子的数目有关,硫离子与硫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不同,故化学性质不同;
故填:不同
(3)①用水银温度计测量体温,温度升高,温度计示数变大的原因是微粒间隔变大;
故选b
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碳单质,它们的物理性质差别很大的原因是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
故选d
(4)①铁、镁、铝的相对原子质量分别是56、24、27,相对原子质量越大,一个原子的质量就越大,当原子个数相等时,相对原子质量越大的元素,质量最大,即为铁;
故填:铁
②铁、镁、铝的相对原子质量分别是56、24、27,当质量相同时,含有原子数最多的是相对原子质量最小的元素,即为镁。
故填:镁
21.
(1) 充分利用瓶中的氧气 吸收二氧化硫,防止造成空气污染 Fe+O2Fe3O4 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2)元素
(3) 一个镁离子或一个镁离子带两个单位的正电荷 两个氢原子
【解析】
(1)
①用坩埚钳将木炭从上往下缓慢伸入集满氧气的集气瓶中,可充分利用瓶中的氧气;
故答案为:充分利用瓶中的氧气;
②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硫是一种有毒气体,二氧化硫能溶于水,因此实验Ⅱ集气瓶中水的作用是吸收二氧化硫,防止造成空气污染;
故答案为:吸收二氧化硫,防止造成空气污染;
③在点燃的条件下,铁与氧气反应生成四氧化三铁,符号表达式为Fe+O2Fe3O4;
故答案为:Fe+O2Fe3O4;
④实验Ⅳ中,观察到酚酞溶液慢慢变成红色,这是因为浓氨水具有挥发性,挥发出来的氨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与酚酞溶液中的水结合成氨水,氨水显碱性,能使酚酞溶液变红色,因此实验Ⅳ探究的目的是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故答案为: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2)
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加铁酱油”、“钙镁片”、“富硒大米”中的“铁、钙、镁、硒”都是指元素;故答案为:元素;
(3)
①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或原子团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因此Mg2+表示一个镁离子或一个镁离子带两个单位的正电荷;故答案为:一个镁离子或一个镁离子带两个单位的正电荷;
②元素符号在微观上可以表示该元素的一个原子,元素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原子的个数,因此2H表示两个氢原子;故答案为:两个氢原子。
22.溶液变红色 B烧杯中的酚酞溶液变红色 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详解】
(1)向盛有少量酚酞溶液的试管中滴入浓氨水,氨水显碱性,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因此观察到溶液变红色。
(2)氨分子是不断运动的,当运动到B中时,和其中的水结合生成氨水,从而使B中溶液变红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