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度高三语文参考答案暨评分标准
1.D “大量搜集增加翔实的新材料”中“翔实”一词有误,因为虽然“提供了不少新史料”,但有“硬性摊派,导致滥竽充数的现象”。
2.A ( B “用来证明《旧唐书》编纂者忌讳武则天”有误,当时是忌讳,但原文此处是用来证明《旧唐书》编纂沿用文字失之粗糙 C “新旧唐书”各自论述的部分①与②、③与④属优劣对照结构,而各个自然段①为分总式,②③④为总分式。 D只能证明《唐新书》编纂者对史书的整齐简洁十分注意,并不能用来证明《旧唐书》有什么特点,且“重复杂沓,失之粗糙”包含内容更为宽泛。)
3.C (A文中至少还表明:编纂者需要有对大量史料的整理能力,要能够客观严谨、力戒个人偏好; B文中有“宋祁、欧阳修都是力图改革这些弊病的支持者或参加者,因此,在《新唐书》中,他们十分注意对唐代的兴衰原因进行探索”,即支持或参与宋朝政治改革是他们对唐代兴衰原因探索的原因,但不能因果倒置,反向推论,更不能得出“凡是对历史兴衰原因进行探索者都支持改革”的结论。D.读者看唐代历史,不能只看其中一部而不看另一部,因为两部各有所长,而各有所长并不完全是指哪些章节好,而是指编纂上某些方面的优势)
4.A (文中没有此说法,申办2022年北京冬奥会,是党中央的重大决策,而“推动我国冰雪运动发展和体育强国建设”是说总书记讲话的作用)
5.B(材料四并不能表明“中小学教育是发展冰雪运动的关键”,也没有表明是因果关系)
6.(6分)(每点2分,答到其中三项即可)
①冰雪运动配套政策:各项相关配套政策措施的制订与落实。(1分)以此推动相关行业融合,注重公共设施建设、安全管理、专业人才培育等。(1分)
②加强舆论宣传:乘“北京冬奥会”之势宣传“冰雪运动”。(1分)鼓励媒体宣传冰雪旅游,引导群众参与冰雪运动,培养消费市场,并使之与相关企业形成良性互动。(1分)
③硬件设施利用与增加:利用好北京冬奥会赛后场馆、设施。(1分)鼓励相关企业扩大冰雪旅游优质产品供给,提供场地与配套设施及相关器材)。(1分)
④引导青少年参加:加强中小学“冰雪运动”教育教学。(1分)鼓励家长带小孩子积极参与“冰雪运动”。(1分)
7.C 从原文“夜间风大,每天傍晚老那都要把国旗降下来收好”可以看出,“夜间风大”只是每天收旗原因,不是换旗原因。
8.(6分)(每点2分,如果答成小说标题作用或好处不能给分)
①“巴音诺尔的旗”本身就是巴音诺尔小学每天升的国旗,国旗一升起,村民就会催孩子们上学。
②巴音诺尔小学校长“老那”这个人,他扎根乡村小学传授文化知识,是教师队伍里的一面旗(榜样)。
③老那校长的精神品格,像一面旗帜为人导航,指引学生乃至世人走好人生之路。
9.(6分)(每点2分,此题为人物塑造方法分析题,要特别注意小说的一些显著特点对塑造人物的作用,突出“匠心”)
①叙述角度交替运用:全文以第一人称叙事为主,其中夹杂了第三人称写人,“我”是叙事者又是亲历者,这样对人物就注入了更多情感,而以第三人称写人物心理与行动,又让人物形象更丰满更具感染力。(2分)(点明角度1分,分析1分)
②在人物活动情节安排上:精准把握表现人物的情节节奏,以抖包袱的方式,环环相扣逐步解迷,(如家庭情况、用奖金给学生买各种用品等)让人物形象逐渐清晰饱满,性格特征更鲜明,精神更崇高。(分析:人物刻画采用逐步深入,由表及里,由粗而细;语言由清快而深沉,情感由淡而浓。人物形象的清晰度与情感热度有机地结合,逐渐提升,突出主人公平凡中的不平凡,在读者不断回味中强化并深入人心)(或者答,小说结尾安排老那的去世与巴音诺尔小学的消失后“我们还决定回去看一看”,意味深长,更加突出了老那崇高品德与高大形象。)(2分)(点明特别的情节安排1分,分析1分)
③生动的细节描写及对比手法,突出老那的工作认真、大爱无私。(2分)(手法1分,分析1分,如果正侧面或心理描写适当给1分)(分析:细节上,每天升降国旗;参加颁奖大会带很多东西回来,我们的快乐场景;对比上,给学生的东西全是自己的奖金买的,而一双破胶鞋却穿了又穿;放弃跟有出息的儿子团聚,却在这里当“光杆司令”。)
10. B “遇乱奉母引王屋山”相当于“因遇乱而奉母隐居于王屋山”,“常间行求养”相当于“常间行以求养”,“镇”为柳宗元父名而非地名。
11.D. 柳州只是世人给柳宗元的“称号”并非“谥号”。因他在柳州任职,而称之为”柳州”,因籍贯在河东,人们也称之为“柳河东”或“河东先生”。
12. C. (A.先贬邵州做刺史,但未到任在路上就转贬到永州做司马;B.刘禹锡最终换得连州,是因“裴度亦奏其事”;D.那些拜他为师的人是来向柳宗元学习写作参与科举考试,不是冲着他的“为政声名”而来。
13.(1)我不忍心看着他如此困窘又没有托辞(借口或话语)来告诉他自己的母亲。如果(他母亲不去,)母子各在一方,这便成了永别。“穷”、“辞”、“白”、“异方”,各1分,句意1分。
(2)对那些已经被钱主没收的男女,柳宗元就拿出自己的私钱帮助他们的家人赎回他们,送还给他们的父母。“以"、“没”、“己钱”、“归”。各1分,句意1分。
14. C “借以劝慰友人要乐观豁达”错误,诗人描绘桃花盛开红似锦,柳絮纷飞白于棉的春天美丽景象,而面对乐景,诗人却表现出“不分”“生憎”等反感态度,可见诗人是用乐景来反衬与路六侍御离别的悲哀。故选C。
15. ⑴诗人与朋友久别重逢,乍逢又别,在这一逢一别的转眼间,表达了作者对友情的珍惜,对友人的留恋不舍,对离别的伤痛。(2分)
⑵诗人在流离转徙的动乱年代里,也不知道下次相见是在哪里,会不会有下次的相遇,这无形增加了诗人离乱中的飘零之感,茫然中的伤时、伤世之痛。(2分)
⑶从分别到相见,已距四十年了。四十年才重逢,那“更为后会”的可能性会有多大,作者没有直说后会无期,而是以诘问语发出咏叹,从中表达出人生苦短的迟暮之感。(2分)
【分析】“童稚情亲四十年,中间消息两茫然”,在兵戈满地,流离转徙的动乱年代里,朋友间失去联系已经四十年之久,想知道他的消息而又无从问讯。四十年后,好不容易相见,路六侍御又要离开梓州,回到长安去做官,这勾起了杜甫满腹心事。他设想:“倘若今后能和路六再度相见,相见的地点又将在哪里?自己能不能够也被召还朝廷?”回答是不可知的。从他自身蹭蹬坎坷的生活历程,从这次和路六的聚散离合,诗人懂得了乱世人生,有如飘蓬泛梗,一切都无从说起。表达了作者感伤离乱的飘零之感。“忽漫相逢是别筵”,他乡遇故知,本来是值得高兴的事;然而同样没有想到,久别重逢,乍逢又别;当故交叙旧之日,即离筵饯别之时。从过去到重逢,聚散离合是这样的迷离莫测,过去的分别,一别就是四十年;别时彼此都在童年,相见时俱入老境。人生苦短,“更为后会”,实际上是不大可能的。诗人没有直说后会无期,而是以诘问语发出咏叹,表达了人生苦短的迟暮之感。
16.①.无丝竹之乱耳 ②. 非丝非竹 ③. 朝菌不知晦朔 ④. 蟪蛄不知春秋 ⑤. 座中泣下谁最多 ⑥. 江州司马青衫湿
17.B(第一处:司空见惯:指看惯了就不觉得奇怪。层出不穷:接连不断地出现,没有穷尽。文中指“薜荔”意象在古诗文中常见,用“司空见惯”更恰当。第二处:随波逐流:随着波浪起伏。跟着流水漂荡,比喻自己没有主见,随着潮流走。同流合污:随着坏人一起做坏事。根据下文“活出自己的精彩”等可知,用“随波逐流”更恰当。第三处:扶摇直上:形容地位、名声、价值等迅速往上升。青云直上:形容官职升得很快很高。前者可用于事物也可用于升职;后者只用于升官又快又高。根据语境,用“扶摇直上”更恰当。第四处:心驰神往:心神飞到(向往的地方),形容非常向往。爽心悦目:指景色美丽,令人心情愉快。文中是指诗歌描写生动,不是指眼前景色美好。故用“心驰神往”更恰当。故选B。)
18.D 本题,仔细阅读文中括号上下文内容与四个选项,根据括号所在的上文已经交代“夏天来了”这里就不要再说“夏日”,上文说了“风雨雷电”,这里说“天气晴朗。”先说阳光照射,后说仿佛彩霞,这样更符合逻辑,故选D。
19.C题干明确指出“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要求“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此题将病句放入文段中,本身降低了辨析、修改的难度,但方法是不变的。文中划线句子“古代文人仕途困惑,怀才不遇,身处逆境,常借薜荔抒情,以解心愁”,语病主要是不合逻辑,修改的关键是把句子的逻辑关系理顺。A、B两项,“身处逆境”包括了“仕途不顺”及“怀才不遇”的情形。不能并提。D项,“古代文人仕途不顺或怀才不遇”的说法绝对。且“仕途不顺”与“怀才不遇”有交叉,不合逻辑。C项的修改最恰当。故选C。
20.①中继轨道维持的问题 ②通讯保持畅通 ③能源持续供应的问题 (每空2分)
【解析】第一处,根据语段对环绕器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的具体阐述,可知环绕器必须“始终保持在中继轨道”才能承担中继通讯的角色,为此,在运行过程中,环绕器“进行了多次轨道维持”,因此横线①可概括为“中继轨道维持的问题”。
第二处,根据环绕器的任务角色,可知横线②为中继轨道维持的目的“通讯保持畅通”。
第三处,横线③根据“环绕器携带了2个太阳电池阵”及“优化调整器上的设备工作模式”等做法,可知这是为了解决“能源持续供应的问题”。
21.示例:①今年9月中旬至10月下旬,②因为环绕器受“日凌现象”的影响,③与地球通讯将中断,④所以“祝融号”会转入安全模式,暂停探测工作。(②③与④之间的文意要形成因果关系,并有相关词语体现2分,内容概括完整2分,文句流畅与字数限制1分)
本段中重要的信息点有发生时间“今年9月中旬至10月下旬”、事件结果“‘祝融号’会转入安全模式,暂停探测工作”、原因分析“环绕器受‘日凌现象’的影响,与地球通讯将中断”三个方面。其中“环绕器受‘日凌现象’的影响,与地球通讯将中断”是原因,“‘祝融号’会转入安全模式,暂停探测工作”是结果,使用表因果的关联词进行连贯即可。(5分)
22.(60分)(按高考作文评分标准评分)(分三档:36分以下,48分以上)
审题:
材料①孔子提出管理者的用人标准:人各有其才,要扬其长处避其短;君子要委以重任,不要因小问题放弃其大德。即作为管理者就要知人善任、人尽其才;以德为重。重点是对君子要“用之以德”。
材料②孟孙对秦巴西“前逐后迎”委以重任,看重的就是秦巴西的德。秦巴西的德就是对弱者的“弗忍”,为人的“诚实”与“无私”。孟孙在关键问题上用人不含糊就是做到了孔子的“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可以说材料②是对材料①的说明。
材料③习总书记强调的选拨干部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就是新形势下选拔人才的标准:德第一,才第二,德才兼备。可见材料③是对材料①②的提升。三个材料形成一定的逻辑关系。
引导语“上述材料给了你怎样的启发与思考”明确写作要从三个材料中引发出观点,“以‘用人以德’为主题”进一步明确写作方向,即要围绕我们如何“用人以德”展开写作。“用人以德”,用人应把“德”放在怎样的位置与顺序来考量?要先考察其德,然后考查其才,使其达到“德才兼备”,方可选用。
立意:
根据写作主题要求可以得出如下立意:(立意必须注意“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或以德为重”,“德”“才”分析必须注意思辨)
1、政治品德是选拔人才的首要条件(前提),然后才是考查与职位相应的才能,因为国家与人民容不得有重大损失。
2、重要的岗位必须选择德才兼备的能人来担任,即德必配位,唯有如此才能不负人民。
3、做一个德才兼备的新时代的青年,不负韶华,接受人民的挑选。
4、选拔一支品德过硬、德才兼备的干部队伍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保证。
评分标准:按高考要求,严重偏题36分以下;能从德才兼备,突出德为先,有较好的思辨性,语言流畅,层次清晰48以上(立意与后三项都好55分以上);立意稍有偏差,则在40分上下;立意正确,写作上有所不足,则在44左右打分。
古文翻译:
柳宗元,字子厚,他的先祖大概是河东人。是后魏侍中济阴公的远世子孙。曾伯祖父柳奭做过中书令,是唐高宗时的宰相,因得罪了武则天,死于唐高宗在位时。父亲柳镇,是太常博士,天宝末年遇到动乱,就隐居在王屋山侍奉母亲,经常得空就出去寻求养家门路,后来迁徙到吴地。唐肃宗平定了叛贼,柳镇向皇帝上书进言,被提拔为左卫率府兵曹参军。后在朔方郡府辅佐郭子仪,经过累次升迁做到殿中侍御史一职。因事触犯窦参,被贬为夔州司马。返朝后,终于侍御史一职。
柳宗元小时候,聪明机警,超群出众,特别精通西汉的文赋、《诗经》与《离骚》。作文构思精巧,与古人相匹敌。精心削减,缜密细致;言辞璀璨宛若珍珠。当时文林同辈都推崇他。参加科举考试中进士第,又应考中宏辞科,被授予校书郎,调任蓝田(今陕西)县尉。贞元十九年(803),柳宗元任职监察御史里行。
唐顺宗即帝位后,王叔文、韦执谊掌权用事,认为柳宗元有特别的奇才而重用他。等他们掌权后,将他和监察吕温悄悄地引入禁宫之中,和他们商谋大事。柳宗元又转为尚书礼部员外郎。王叔文想重用他,但恰逢任职不久,王叔文就失败了,柳宗元便跟七名同辈一起被贬谪了。柳宗元被贬为邵州(今湖南宝庆)刺史,在赴任途中,二次被贬为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马。柳宗元既遭贬逐,又身处南蛮瘴疠之地,自放崎岖阻塞山泽之间,内怀骚人抑郁悲愤之情,所以抒情叙事,只要一动笔就一定行走文章。写作骚体文章十多篇,阅读的人都为之感动凄恻哀婉。
元和十年(815),柳宗元按旧例被移作柳州(今属广西)刺史。那时,朗州司马刘禹锡被移作播州(今贵州遵义)刺史,诏书下达时,柳宗元同自己所亲近的人说:“刘禹锡有老母在家,如今他要到蛮方远郡去做刺史,在西南边境,来回有上万里的路程,哪能让他和老母一起前往。我不忍心看他如此困窘,又没有托辞来告诉自己的母亲。如果他母亲不去,母子各在一方,这便成为永别。我和刘禹锡是好友,怎么忍心看着他母子这样的情形呢?”于是起草奏章,请求把柳州授给刘禹锡,自己却前往播州。恰巧裴度也奏请照顾刘禹锡母子,因此,刘禹锡最终得以改授连州(今广东连县)刺史。
柳州当地风俗,用男孩或女孩作为抵押去借钱,如果过期没还钱赎回,人质便被钱主没收为奴婢。柳宗元到了柳州,便想方设法制定了各种方案,革除这种风俗,让他们都赎买回去,特别贫困的,让他们写雇佣的文书,等看工价能够相抵时,就归还他的人质。对那些已被钱主没收的男女,柳宗元就自己出私钱帮助他的家人将他们赎回,归还给他们的父母。长江至岭南之间,凡是想考进士的人,不以千里为远来跟随柳宗元,拜他为师向他学习写作。凡是入门经他指点过的人,一定会成为名士。柳宗元著述很多,在当时名声震动,当时人称他为“柳州”。著有文集四十卷。元和十四年(819)十月五日去世,终年四十七岁。观察使裴行立为他办理了丧事,并护送他的妻子儿女返回到京城,当时的人都称赞裴行立很有义气。
2新余市2021-2022学年上学期期末质星检测
高三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注意事
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座位号和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回答选择题时,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卷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
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答主观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对应位置,写在本试卷上无
第I卷阅读题(70分)
现代文阅读(36分)
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旧唐书》修纂于五代,不少修纂者生于磨末,有“时近迹真,见闻亲切”的条件,
由于官方重视,唐初以来,经过令狐德棻、吴兢等人不断修纂,元和以前已有纪传和编年两
套国史、实录。后梁、后唐也不断搜集史料。这些丰富的第一手资料,也给修纂提供了有利
条件。《旧唐书》史料价值不言而喻,
②但《旧唐书》编纂很草率,成书过快,留下不少毛病。其一,重复杂沓,失之粗糙
像《唐绍传》“先天二年,今上讲武骊山”,这是《玄宗实录》旧文称“今上”,而书中没有
改;萧颖士、杨朝晟都是一人两传,编者没发现;“皇太子弘薨于合壁宫之绮云殿”(《高
本纪》)“庶人贤薨于巴州”(《则天皇后本纪》)都是当时史官为武则天毒死李弘和逼死李
贤掩饰的话,却沿用在书中。此外,一事重见数处,一文叠出数卷现象也屡见不鲜。其
全书前后极不相称。徳德宗贞元及以前,由于有国史、实录为基础,本纪简明扼要,列传详尽
明晰。而穆宗长庆之后,由于没有底本,编纂者便粗制滥造,本纪杂乱繁复,列传事迹寥寥
误百出。如钱大昕《廿二史考异》所举《高祖本纪》记高祖在位九年事仅6814宇,而《哀
帝本纪》记哀帝不满三年事就用了13000字;《四库全书总目》所举的《武宗纪》记右庶子
吕让所进婚状,《夏侯孜传》只记历官履历,《朱补传》只记其相昭宗一事等,都是明显创子
其三,对唐代历史缺乏深刻见解,体例、内容上沿袭旧史,无所革新。编者没对唐代历史进
过深刻研究,也没有明确目的,对唐代历史的看法是残缺不成系统的。例如宦官专权好僚
有这回事似的,这说明了《旧唐书》修纂者历史见解的肤浅和史学观念的淡蓐。因此,他
们对唐重大历史现象,如藩镇置废、兵制演变、考选制度等都没有十分重视。
⑧《新唐书》针对《旧唐书》缺陷来修纂。首先,修纂者在搜集史料上下了功夫。由于
宋代政局稳定,各种逸书佚史不断被发现,给重修《唐书》提供了不少新史料。其次,《新
唐书》有《旧唐书》的“前车之鉴”,对史书的整齐简洁十分注意。如《哀帝本纪》在《
唐书》中极为繁琐,在《新唐书》中便砍去三分
新唐书》不仅没有一人两传的现象
就连一事分见数处、一文别见数卷的现象,也尽量做到以一处为主,互相参见。再次,《新
唐书》的修纂者不仅对唐代兴亡盛衰有比较清醒的认识,改修目的也很明确。北宋自真宗以
来,国势目益衰颓,宋祁、欧阳修都是力图改革这些弊病的支持者或参加者,因此,在《新
唐书》中,他们十分注意对唐代的兴泉原因进行探索,也着重叙述了那些在历史上有举足轻
重的影响的人物和事件,针对各种制度的重大改苹、演变专门立了志
④然而,《新唐书》矫枉过正,又带来了新的缺陷。比如,他们用删减诰诏章疏、简炼
字的方法来浓缩史料,删削太过。为了增加史实,叫“在馆学士,人供《唐书》外故事两
件”’,硬性摊派,导致滥竽充数的现象。还有欧阳修、宋祁两人,一个“专以贬笔削自任”
高三语文试题第1页(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