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2012学年度高唐第一学期七年级期末学业水平测试
历史试题
(分值100分 时间70分钟)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每小题2分,共50分)
1.“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据考古发现,使用磨制石器、种植粟的是
A.半坡居民 B.山顶洞人 C.河姆渡居民 D.北京人
2.相传,造出衣裳、舟车、宫室等,为后世的衣食住行奠定基础的“人文初祖”是
A.黄帝 B.尧 C.舜 D.禹
3.历史文物是后人了解历史的第一手资料。通过下图所示文物,我们可以了解哪一时期的历史
A.尧舜禹时期 B.夏朝 C.商朝 D.秦朝
4.“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孔子周游列国”,与“诸侯”“列国”的产生相关的制度是
A.禅让制 B.世袭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
5.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下列图片所呈现的汉字字体中,最早出现的是
6.你认为下列哪位历史人物的思想与行为,如果在现代最有希望得到“诺贝尔和平奖”?
A.韩非子 B.墨子 C.老子 D.庄子
7.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他对教育做出的重要贡献之一是
A.主张“为政以德” B.按出身贵贱招收门徒
C.主张“因材施教” D.以《论语》作为教材
8.作家余秋雨曾经写到:“就在秦始皇下令修建长城的数十年前,四川成都平原上已经完成了一个了不起的工程……它至今还为无数民众输送涓涓清流。”下列历史人物中,主导修筑这个“了不起的工程”的是
A.禹 B.李冰 C.商鞅 D.李春
9.下列古钱币中属于秦统一后规定在全国统一使用的是
10.毛泽东讲“百代都行秦政制”,这个“制”指的是下列哪种制度
A.分封制 B.郡县制 C.宗法制 D.世袭制
11.人们总把“秦皇汉武”并称,他们二人在以下哪个问题上采取了相反的措施
A.中央集权 B.经济发展 C.外族入侵 D.儒家学说
12.象棋中的楚河汉界与下列哪个历史事件有关
A.鸿门宴 B.张楚政权 C.霸王别姬 D.楚汉之争
13.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节目受到人们的广泛欢迎。节目中对汉武帝进行过评述,下面说法最适合他的是
A.他统一六国,建立起中央集权制度
B.他推行大一统措施,使西汉进入鼎盛时期
C.他统治时期被称为“文景之治”
D.他推行改革,促进民族融合
14.中国过去有种说法叫“半部《论语》治天下”,这种说法除了有对《论语》的赞美,还隐含有儒家思想被奉为中国封建社会正统思想的意思。中国的读书人只有学习儒家思想才能到朝廷担任官职的情况最早出现在
A.秦始皇时 B.汉武帝时 C.隋炀帝时 D.明太祖时
15.新疆地区最早隶属于中央政府管辖,成为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开始于哪个朝代?
A.秦朝 B.西汉 C.唐朝 D.元朝
16.汉朝时,派使臣出使大秦,他从长安出发,沿丝绸之路西行,先后要经过的地点是
①今新疆境内 ②河西走廊 ③西亚 ④大秦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①②④③ D.②①④③
17.有一次,华佗给一个病人动手术,可是病人因疼痛无法配合,华佗这时该怎么办呢?
A.将他打休克 B.强行动手术
C.打麻醉针 D.喂服“麻沸散”
18.张仲景被后人尊称为
A.“画圣” B.“书圣” C.“诗圣” D.“医圣”
19.“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即按书写需要裁好的丝织品)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乃造意(发明、创造)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文中的记载是下列哪一人物的发明?
A.毕升 B.蔡伦 C.李时珍 D.宋应星
20.小明想利用暑假时间阅读《史记》,在书中他不可能读到的是
A.秦始皇 B.陈胜???? C.刘备??? D.汉武帝
21.下图文物出土于
A.陕西西安 B.河南洛阳 C.湖北随州 D.河南安阳
22.魏晋南北朝时期,晋江流域得以开发的最主要原因是
A.统治者施行仁政 B.社会比较稳定
C.北方农民南迁带来先进工具和技术 D.自然条件优越
23.有一书法作品,全篇324字,凡重复的字,写法各不相同,笔法之玄妙,似有神助,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该作品是
A.《兰亭序》 B.《九成宫碑》 C.《颜氏家庙碑》 D.《玄秘塔碑》
24.“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这是《水经注》中对三峡的描述,它的作者是
A.郦道元 B.张衡 C.张仲景 D.祖冲之
25.历史图片往往包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内涵,下列图片中最能将China与中国人民的聪明才智和高超雕塑技术有机结合在一起的是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约公元前_______年,禹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夏朝;公元前_______年,秦王嬴政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
2.齐桓公任用______________为相,发展经济,改革内政,齐国很快富强起来。汉武帝采纳____________________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______________》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步纪传体通史;《______________》是我国现存的第一步完整的农学著作,也是世界农学史上的优秀著作。
4.石窟艺术体现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最高的艺术成就,其中最著名的是______________(地名)云冈石窟、______________(地名)龙门石窟。
5.___________之战后,曹操统一了黄河中下游地区;__________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三、材料解析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1.阅读下列材料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李白
“祖舜宗尧自太平,秦皇何事苦苍生。不知祸起萧墙内,虚筑防胡万里城。”
——胡曾
(1)材料中“秦王”“秦皇”指的都是谁?(1分)两位诗人对他的评价情感是否一样?(1分)
(2)材料中“防胡万里城”的诗句反映了哪一史实?(2分)
(3)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回答“秦王”“扫六合” 的历史意义。(4分)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秦始皇在咸阳宫举行的一次庆功宴上对群臣说:“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诸侯”。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汉高祖把子弟分封到外地做诸侯王,目的是让他们镇守四海,拱卫天子。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有的诸侯王逐渐在封国内各自为政,不听天子诏令,出入公然使用天子礼仪车驾,时刻图谋举兵夺取皇位。 ——引自教材
请回答:
(1)从材料一中看出,秦始皇认为春秋战国以来,天下战争不断的根源在于西周实行的什么制度?(1分) 基于以上认识,秦始皇实行了什么制度来加强对地方的控制?(1分)
(2)材料二反映了西汉时期国家出现了什么问题?(2分)
(3)汉武帝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2分)汉武帝这一措施巧妙在哪里?(2分)
3.阅读下列材料
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族姓氏,把皇族由姓拓跋改为姓元;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等。
(1)根据材料分析,它是哪次改革的措施?(2分)
(2)改革在当时起到了什么作用?(2分)
(3)试分析改革成功的原因。(2分)从改革者身上,有什么精神值得我们学习?(2分)
四、简答题(共16分)
中国是世界农业的发祥地之一。随着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生产技术的日益完善,农业生产不断得到发展,进而促进了手工业、商业的发展,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全面进步。
请回答:
(1)春秋战国时期,是古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在农具和耕作技术上出现的主要进步表现在哪些方面?(4分)商鞅变法中实行的哪些措施,促进了农业的发展?(4分)
(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国家陷入分裂割据局面,而这一时期南方经济却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你认为主要原因是什么?(6分)从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2分)
2011-2012学年度高唐第一学期七年级期末学业水平测试
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A 2.A 3.C 4.C 5.C 6.B 7.C 8.B 9.D 10.B 11.D 12.D 13.B 14.B 15.B 16.B 17.D 18.D 19.B 20.C 21.C 22.C 23.A 24.A 25.D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2070 221
2.管仲 董仲舒
3.史记 齐民要术
4.山西大同 河南洛阳
5.官渡 赤壁
三、材料解析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1.(1)秦始皇 (1分) 否(1分)
(2)秦始皇修长城(2分)
(3)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有利于人民安居乐业和社会经济文化交流发展(4分)
2.(1)分封制;(1分)推行郡县制(1分)
(2)诸侯王势力膨胀,对皇权构成了严重威胁。(2分)
(3)颁布推行“推恩令”。(2分)汉武帝不费一兵,不损寸土,就巧妙地削弱了诸侯王封国势力。(2分)
3.(1)是北魏孝文帝改革(1分)
(2)孝文帝的改革促进了北魏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安定,加速了民族融合的步伐;同时,也使中原文化得到了丰富和发展。(2分)
(3)改革成功原因有:得到了本国君主的大力支持;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推动了社会的进步;改革者本人具有非凡的意志和坚定的决心。(只要言之有理,答出其中一点即可给2分)敢于向旧势力挑战,创新精神(或不墨守成规,或不守旧,与时俱进等均可)(2分)
四、简答题(共16分)
(1)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4分)奖励生产(或: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人,免除劳役。从事商业而贫穷的人,全家罚作奴隶)。(4分)
(2)南方比较安定;(2分)北方人口南迁,补充了劳动力,带来了先进的工具和经验;(2分)南方优越的自然条件。(2分)社会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劳动力、工具、经验对于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2分)(只要言之有理,即可给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