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选题 本大题共7小题,每题3分,共21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正确的一组是( )
A、酩酊(dǐng) 船舷(xián) 荒谬(miù) 戛然而止(gá)
B、混杂(hǔn) 剔除(tī) 连累(lěi) 一模一样(mú)
C、押解(jiè) 哺乳(bǔ) 胆怯(qiè) 面面相觑(qù)
D、高涨(zhǎng) 欹侧(qī ) 债券(juàn) 吹毛求疵(cī)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容光焕发 慷慨 熔炉 指手画脚B、济事救人 戮穿 溃乱 短小精悍
C、风驰电擎 玲珑 黯淡 绿草如荫 D、良晨美景 幅射 虐待 兴高彩烈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他们的脸上既看不出高兴,也看不出失望、忧伤,总是那样平平淡淡,平淡得近
于 。
②她一向就向往着得人欢心,被人 ,具有诱惑力而被人追求。
③疼痛是我们感觉到的东西,我们只能根据各种外在的指标 他人在感受疼 痛。
④考古发现证明,旧石器时代处于长江上游今云南境内的元谋人,与黄河流域今陕西
境内的蓝田人 。
A、木然 羡慕 判断 共存 B、木然 艳羡 推断 并存
C、木讷 羡慕 判断 并存 D、木讷 艳羡 推断 共存
4.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各大娱乐公司无法舍弃“选秀”这块诱惑性极强的“蛋糕”,选秀潮将卷土重来。
B、在当前各种文学思潮日新月异风起云涌的背景下,作家应该做出怎样的选择
呢?
C、提高电价虽解了燃眉之急,但也只是权宜之计,火电行业的处境仍然非常窘迫。
D、作为农民艺术家,他善于在田间地头和锅台灶边捕风捉影,从百姓的生活中搜集素材,反映农村生活。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勘探初始阶段,由于对滩海地区的地质条件整体认识存在误区,导致勘探队多次与油层擦肩而过。
B.中国知识分子大都富有正义感,民族的荣辱、国家的盛衰,往往更能激起他们的一腔爱国报国之情。
C.这家工厂虽然不大,但曾两次荣获省科学大会奖,三次被授予省优质产品称号,产品远销全国各地。
D.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不能不充分发挥民间力量在舆论动员、监督检查等方面起到无可替代的作用。
6.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1918年5月,鲁迅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他的著作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 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等。
B、《国语》是中国最早的一部纪传体著作。记录了周朝王室和鲁国、齐国、晋国、郑
国、楚国、吴国、越国等诸侯国的历史,相传为左丘明所作。
C、《史记》作者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使《史记》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D、莫泊桑,19世纪后半期法国优秀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曾拜法国著名作家福楼拜为师。与俄国的契诃夫和美国的欧·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
7.在下面两段文字的横线处填写语句,前后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郁郁葱葱的国槐是北京的市树,“国槐绿”寄寓着北京人爱自然、爱家园的美好愿望,表达了“绿色奥运”的理念;掩映在绿树丛中的四合院,是北京城的传统民居,四合院的灰色是北京城建筑中的重要颜色,
②国家大剧院坐落在天安门广场的西侧,每当夜幕降临,它壳体上散发着点点光亮的“蘑菇灯”, ,它们映现在剧院周围的盈盈碧水之中,静静的倒影与当空的圆月构成别具一格的美丽夜景。
A.①“奥组委”把它们列入北京奥运色彩系列 ②如同夜空中闪烁的繁星
B.①它们被“奥组委”列入北京奥运色彩系列 ②如同夜空中闪烁的繁星
C.①“奥组委”把它们列入北京奥运色彩系列 ②如同繁星闪烁在夜空中
D.①它们被“奥组委”列入北京奥运色彩系列 ②如同繁星闪烁在夜空中
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8-9题(4分)
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①
陆游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注释:①师伯浑,陆游的友人。
8.下列对词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雪晓清笳乱起"句突出了边地风光特色,也渲染了战争气氛。
B."想关河"中的"想"是"推测"、"猜想"的意思。
C."雁门西,青海际"两句,代指宋金对峙的前线地区。
D."漏声断"中"断",是断断续续的意思。
9.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铁骑无声望似水"句,形象地描绘了军队阵容的整肃与声势的浩大。
B.词的上片写梦境,下片写梦醒后的情境和感想,衔接自然,结构紧凑。
C."清笳乱起"和"铁骑无声"一动一静,以动衬静,手法巧妙。
D.作者通过"雪晓"、"寒灯""漏断"、"月斜"等意象,写出了清冷的意境。
三、阅读《勾践灭吴》(节选),完成10—16题。(21分)
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乃号令于三军曰:“凡我父兄昆弟及国子姓,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大夫种进对曰:“臣闻之:贾人夏则资皮,冬则资絺,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也。夫虽无四方之忧,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譬如蓑笠,时雨既至,必求之。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曰:“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执其手而与之谋。遂使之行成于吴。
夫差将欲听,与之成。子胥谏曰:“不可!夫吴之与越也,仇讎敌战之国也;三江环之,民无所移。有吴则无越,有越则无吴。将不可改于是矣!员闻之:陆人居陆,水人居水,夫上党之国,我攻而胜之,吾不能居其地,不能乘其车;夫越国,吾攻而胜之,吾能居其地,吾能乘其舟。此其利也,不可失也已。君必灭之!失此利也,虽悔之,必无及已。”
越人饰美女八人,纳之太宰嚭,曰:“子苟赦越国之罪,又有美于此者将进之。”太宰嚭谏曰:“嚭闻古之伐国者,服之而已;今已服矣,又何求焉?”夫差与之成而去之。
勾践说于国人曰:“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而又与大国执仇,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此则寡人之罪也。寡人请更。”于是葬死者,问伤者,养生者;吊有忧,贺有喜;送往者,迎来者;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然后卑事夫差,宦士三百人于吴,其身亲为夫差前马。
勾践之地,南至于句无,北至于御儿,东至于鄞,西至于姑蔑,广运百里,乃致其父母昆弟而誓之,曰:“寡人闻,古之贤君,四方之民归之,若水之归下也。今寡人不能,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令壮者无取老妇,令老者无取壮妻;女子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丈夫二十不取,其父母有罪。将免者以告,公令医守之。生丈夫,二壶酒,一犬;生女子,二壶酒,一豚;生三人,公与之母;生二子,公与之饩。当室者死,三年释其政;支子死,三月释其政;必哭泣葬埋之如其子。令孤子、寡妇、疾疹、贫病者,纳宦其子。其达士,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而摩厉之于义。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勾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国之孺子之游者,无不餔也,无不歠也:必问其名。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十年不收于国,民俱有三年之食。
国之父兄请曰:“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今越国亦节矣,请报之。”勾践辞曰:“昔者之战也,非二三子之罪也,寡人之罪也。如寡人者,安与知耻?请姑无庸战。”父兄又请曰:“越四封之内,亲吾君也,犹父母也。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仇,其有敢不尽力者乎?请复战!”勾践既许之,乃致其众而誓之,曰:“寡人闻古之贤君,不患其众之不足也,而患其志行之少耻也。今夫差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不患其志行之少耻也,而患其众之不足也。今寡人将助天灭之。吾不欲匹夫之勇也,欲其旅进旅退。进则思赏,退则思刑;如此,则有常赏。进不用命,退则无耻;如此,则有常刑。” 果行,国人皆劝。父勉其子,兄勉其弟,妇勉其夫,曰:“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是故败吴于囿,又败之于没,又郊败之。遂灭吴。
10.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丈夫二十不取 B谋臣与爪牙之士
C、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 D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
1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用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 B、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
C、今夫差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 D、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而摩厉之于义
12.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将免者以告 B、公与之饩C、无不歠也 D、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
13.下面和其他句式不同的句子是( )
A.夫吴之与越也,仇雠敌战之国也 B.何后之有
C.昔者之战也,非二三子之罪也 D.此则寡人之罪也
14. 下列加点字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A.贾人夏则资皮 贾人:商人 B.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 知:管理
C.越四封之内 封:疆界 D.越国亦节矣 节:节俭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四方之民归之 B. 是故败吴于囿
若水之归下也 又有美于此者将进之
C. 然后乃求谋臣 D. 葬死者,问伤者,养生者
乃致其众而誓之 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
16. 下列语句翻译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原文:生三人,公与之母。
译文:生第三个孩子,公家就给他们的母亲奖励。
B.原文:必哭泣葬埋之如其子。
译文:一定要哭泣着埋葬他,如同埋葬自己的儿子一样。
? C.原文:其达士,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
? 译文:那些通达明智之士,使他们住处整洁,衣着漂亮,使他们吃饱饭。
? D.原文:果行,国人皆劝。
? 译文:伐吴行动果决开始了,越国的老百姓都互相鼓励。
四、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7-20题。(14分)
生长在历史中的青藤
①我此来绍兴,是拜谒青藤书屋,凭吊饱受世间苦难的明代杰出文学艺术大师徐渭的。 ②走进书屋大门,迎面是一个小小的冷清的园子。园子尽头是一间后人重建的前后两室的老式瓦房。前室正中悬挂着明末大画家陈洪绶题写的“青藤书屋”匾额和徐渭的画像。
③眼前的书屋与徐渭自己所画的“青藤书屋图”已大相径庭。徐渭的画上,是几间排列不规则的草屋,正如他在画上所题:“几间东倒西歪屋”。而据他题词的下句“—个南腔北调人”来推断,徐渭的晚年直至去世都是在那几间草屋中度过的。尽管书屋为后人重建,但确是在青藤书屋的故址上,这是毋须怀疑的。书屋旁的小天井里,那十尺见方、徐渭所称“天池”的小水池还在,天池正中,树有一方形石柱,上刻“砥柱中流”四字,也是徐渭手笔。靠墙,青砖砌成的花坛上,那一棵郁郁葱葱的青藤虽为后人补植,但在那同样的位置,徐渭手植的一棵青藤也确实在那里蓊郁过。倔强孤傲长于顽石之中而终年葱绿的青藤正是徐渭的精神象征,无怪乎他以“青藤”作为自己的别号了。
④我在这徐渭狂啸过、痛哭过的青藤书屋里久久地俯仰低徊,默想着徐渭的生平,一阵阵寒意透进骨髓。这位旷世奇才,诗、文、书、画四绝的文学、艺术大家并非恃才傲物的狂狷之士,仅从他的《镜湖竹枝词》即可看出,他是热爱世俗生活的啊!可世俗生活却怎么也容不下他。一只看不见的手,在他刚刚成年时就给他预设了种种打击,直到他去世。
⑤徐渭少年时便才华显露,可连应了八次乡试,连举人也未考中。他当过幕宾,参加过抗倭斗争并立了功,参加过反奸相严嵩的斗争。曾坐牢六次,先后因受刺激自杀九次。他一生穷困潦倒,晚年靠卖书画度日。为了生存,数千卷心爱的藏书也变卖一空,最后在贫困交加中离开了人世。
⑥这便是天才的命运吗? ⑦我想,设若命运改变一下徐渭的品格,他的人生又将是怎样一种境况呢?假如他不那么张扬个性,以他的才华,在科举考试中会一路顺利,那也就成几品大员了。锦衣玉食、宝马香车少得了吗?即使科举不中,随和一些,隐忍一些,找关系,托门子,拿自己的作品当礼送,在哪家权贵门下做个清客,总是可能的吧?也可衣食无忧,免遭冻馁啊!
⑧当我踱回展室,看见《黄甲图》和《墨葡萄图》时,立即否定了自己荒唐的设想。徐渭笔下的汪洋恣肆,乃是一个天才画家内心深度焦虑的疯狂宣泄。正是这种宣泄,构成了他艺术的精魂。它是那样的孤高,那样的自信,那样的卓尔不群,那样的反叛正统。要这样的艺术天才、反传统的斗士去迎合时尚、摧眉折腰是不可想像的。如果他真的放弃坚守,出卖自己,他还能做这水墨淋漓、恣肆放纵的绘画吗?还会有强心铁骨、才横笔豪的书法吗?还会有血气奔涌悲声如诉的诗文吗?不,不会有了。那就不会有我们现在称道的徐渭了。往深里想,命运也是公正的,在他那神秘之手的一再敲打下,徐渭落魄、困顿、遭受垢辱,在贫病中死去。但同是这敲打,又造就了徐渭独特的、后人难以企及的艺术品格。 ⑨命运之手敲打过古人,也敲打着我们所有的今人。我本是来凭吊徐渭的,本以为能在凭吊之后走笔行文,痛斥当年的大人先生们,痛斥当时龌龊的世俗,发几声长叹,给徐渭以深深的悲悯,不想倒是徐渭先生悲悯我了。尽管我未遭冻馁,但我有属于我自己的不说是王国,哪怕一小片精神领地吗?有徐渭那种“深山无人收,颗颗明珠走”,坚信自己是明珠的自信吗?
⑩我站在书屋前,久久地、久久地凝视着眼前的青藤。这株在人们心目中存活了400多年的青藤啊,时间的推移,只会使它愈益葱茏。这株青藤已经长在人类历史中了。
17.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 )
A.青藤书屋的前室正中,悬挂着明末大画家陈洪绶题写的“青藤书屋”匾额,徐渭的晚年就是在绍兴的这几间老式瓦房中度过的。
B.作者写道书屋旁的“天池”及出自徐渭手笔的“砥柱中流”四字,证明了此地的确是青藤书屋的旧址,也透露着徐渭的志趣。
C.徐渭曾在靠墙的花坛处亲手种过一株青藤,并将“青藤”作为自己的别号。青藤倔强孤傲、终年葱绿,正是他精神的象征。
D.徐渭曾将参加国抗倭斗争和反奸相严嵩的斗争,正因为有过这样的斗争经历,他
的作品才会具有强心铁骨,才会才横笔豪。
E.徐渭笔下的汪洋恣肆,是内心深度焦虑的宣泄。是命运的敲打,造就了他独特的艺术品格,所以作者说“命运也是公正的”。
18.请具体说说,作者感到“一阵阵寒意透进骨髓”的原因是什么?(4分)
19.第⑦段中作者假设了徐渭品格改变后可能出现的人生境况,这样写有什么好处?(3分)
20.文章以“这株青藤已生长在人类历史中了。”一句做结,有什么作用?(3分)
五、21.作文 (40分)
请以《在这非常的日子里》为题作文。
要求:文体:记叙文,不少于700字。
北京市育园中学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年级期中考试试题
必修1语文答题纸
一、二、三、大题共16小题,8、9题每题两分,其余每题3分,共46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答案
题号
8(2分)
9(2分)
10
11
12
13
14
答案
题号
15
16
总分
答案
三、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7-20题。(14分)
17.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 )、( )
18.请具体说说,作者感到“一阵阵寒意透进骨髓”的原因是什么?(4分)
答:
19.第⑦段中作者假设了徐渭品格改变后可能出现的人生境况,这样写有什么好处?(3分)
答:
20.文章以“这株青藤已生长在人类历史中了。”一句做结,有什么作用?(3分)
答:
北京市育园中学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年级期中考试试题
必修1语文答题纸
一、二、三、大题共16小题,8、9题每题两分,其余每题3分,共46分。
三、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7-20题。(14分)
17.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 A )、( 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