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运输与区域发展
1.现代五种交通运输方式及其优缺点
铁路运输
优点:运量大、速度快、长距离运输成本低,受自然因素影响小、连续性好。
缺点:修建铁路造价高,消耗金属材料多,占地面积大,短途运输成本高。
货物特点:适合运输大宗、对时间要求相对较高货物的中长距离运输。如矿石、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等。
公路运输
优点:最灵活,是“门对门、户对户”的服务。周转速度快,装卸方便,短途运输成本低。
缺点:运量小,耗能多,成本高,运费较贵。
货物特点:适合运输短途量小,不易保存,容易死亡腐烂的对时限要求高的货物。如水果、海鲜等。
水路运输
优点:运量大、投资少、成本低。
缺点:速度慢,灵活性、连续性差,受航道水文状况和气象等自然条件影响大。
货物特点:适合运输大宗的货物和对时限要求不高的远程货物。如矿石、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等。
航空运输
优点:速度快,运输效率高,是最快捷的现代化运输方式。
缺点:运量小,能耗大,运费高,且设备投资大,技术要求严格
货物特点:适合运输贵重、急需、数量不大的货物。如药品、花卉、电子元件等。
管道运输
优点:运具与线路合二为一;运量大;液体不渗漏、气体不挥发,损耗小,安全性高;连续性强;运输成本低。
缺点:设备投资大,灵活性差。
货物特点:适合液体、气体、粉末状固体的运输。
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要注意“三看”:一看起点与终点之间有什么交通运输方式可供选择;二看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优缺点;三看客货运输的运量、运距和运输的迫切性等特点。货运本着“多快好省”原则,最终用优选法来确定运输方式。客运应从运行速度、运费、安全性、舒适度等方面考虑。
2.交通运输方式的发展方向
运输工具:
高速化
意义:随着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提高运行速度,缩短运行时间,增加通过能力降低运输成本,减少运输污染,促进经济发展,加强区域联系。
专业化
意义:实现装卸的机械化和自动化,减少中转环节,提高运输效率,保证安全,降低成本。
大型化
意义:扩大运输工具的装载量,提高运输能力和运输效率。
网络化、多样化
意义:多种现代交通运输方式并存;一种交通运输方式的多条线路的交织。
交通运输更加活跃、合理高效,成本降低。基础设施更加完善,促进经济发展,区域联系更加紧密。
立体化
货物运输——综合化:多重运输方式、集装箱运输。
集装箱运输:是货物运输中一种专供周转使用的大型金属容器。有利于实现杂件货物装卸的自动化和机械化,提高装卸效率,节省劳动力,加速车船周转,提高港口、车站的通过能力,并保证货物的质量,这种专业化运输,首先在美国出现,并形成热潮。
3.交通运输线区位条件分析
自然因素——制约因素,影响在变小。
地形
平原——对线路的限制较小,选线时要尽量少占好地,处理好与农田水利建设、城镇发展的关系
山地——线路尽量沿等高线修建,尽量避开地形复杂地区,在陡坡上修成“之”字形弯曲或开凿隧道
水文
线路应避开沼泽地,尽量避免跨越河流,以减少桥涵总长度。
地质
注意避开断层地带和滑坡、泥石流多发区,特别是开凿隧道时应尽量避开断层带,从背斜部位穿越
气候
工程设计应特别注意沿线的暴雨、大风等出现的强度和频率,以及冻土、积雪的深度等,桥涵孔径大小、路基高低都需要根据当地暴雨强度来设计
经济因素——决定性因素
合理布局交通运输线路,促进沿线经济发展。铁路线和公路国道线基本方向以直达为主,并适当照顾沿线重要经济点,通过城市时应从城市边缘经过;省道等地方性公路,则以满足地方经济发展和居民需要为主,可以通过当地的居民点、车站、码头等。
社会因素——主要因素
巩固国防、加强民族团结、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经济发展等。
技术因素——提供保障
使运输网伸展到更广阔的范围;克服自然条件对线路建设的障碍,并减少自然条件对车辆运行安全的威胁。
注意:交通运输线区位选择的原则——低、高、大、小
成本低——山区线路起伏要小,隧道要少;平原线路要直,桥梁要少。
安全性高——山区线路不要太陡,平原线路不宜经过地质结构不稳定地段。
经济效益大——地方性公路尽量多经过居民点,国道或高速公路以直达为主。
生态破环小——平原地区少占农田,不破坏水利设施,山区注意植被的保护。
4.交通运输点的选址
航空港(机场)
(1)距城市较远(地价低,飞机场占地广,减少投资成本;噪声污染大)但交通便利的地方。
(2)地形开阔平坦,坡度适当,地势较高的地方(利于排水)。
(3)地质条件好。
(4)风速较小,跑道延伸方向应与当地盛行风向一致(利于逆风起降),减少风阻,缩短跑道长度,提高安全性。
(5)低云、雾和暴雨天气较少。
汽车站、火车站、地铁站
1.汽车站
不同交通运输方式转换之地,是交通运输中的重要节点,人流量大,必须充分考虑人流集散。
因此应位于地势平坦开阔、交通干线的两侧、与市内外交通系统和其他对外交通有直接联系的地点。
2.火车站
1)城区外缘(地价低,减少投资成本;避免对城区造成交通拥挤和环境破坏;还能为城市发展留有余地);
2)交通干线附近,并且有便捷的干道相连(便于客货物集聚中转)。
3.高铁站
一般位于大城市或特大城市附近,与老火车站分离,远离城市中心/位于城区外缘。这样做既可以极大地发挥高铁的作用,又不对大城市产生影响。同时还有利于为城市发展拓展新的空间/促进郊区城市化,提高城市化水平。
港口
港阔水深/河宽水深,利于停泊;
位于背风避浪的海湾;
结冰期较短/无结冰期,利于通航;
陆域地质稳定,地形平坦,坡度适当,利于港口建设和港口设备安放;
以城市为依托,有铁路/公路/河流与港口相连,经济腹地广阔;
有完善的配套设施和高效率的运作服务。
5.交通运输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交通运输与区域发展是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的。交通运输会提高沿线地区的可达性,加速区域的综合发展。区域整体水平的提升,城市的发展壮大,又会促进交通运输的建设。
交通运输与城市发展
古代:
古代水运地位突出,较大的城市多沿河流发展,例如:西安、洛阳、开封、杭州、巴黎、伦敦等。
由于政治、经济和军事的需要,古代十分重视道路的建设,许多城市依托陆路交通发展起来。例如古丝绸之路沿线发展的城市:张掖、酒泉、敦煌等。
近现代:近现代公路网、铁路网的修建,带动了沿线城市的发展。
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发展
交通运输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提高了可达性;
更强化了区位优势;
促进各种生产力要素的流动和集聚;
形成经济带。
经济带——以交通干线为主轴,以途径的大中城市为依托,以发达的产业为主体的带状经济区域。可分为沿海型、沿河型、沿路型、复合型等类型。
沿海型经济带——以港口城市为核心,以沿海航线和交通干线为发展轴。如:东部沿海经济带。
沿河型经济带——由河流干流及支流、城市、工业区等构成的经济带,以河流为发展轴,以主要城市和交通枢纽为增长极。如:长江经济带
沿路型经济带——以铁路、干线公路为发展轴,以大中城市和交通枢纽为增长极。如:陇海—兰新经济带
复合型经济带——依托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交通运输方式,逐步形成综合交通运输网络。
补充:
长江经济带——2013年我国提出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将长江经济带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转型的重要支撑。
长江经济带的基本概况:
(1)范围: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等省市;
(2)土地面积:约205万平方千米,占全国的 21%;
(3)人口和经济总量:均超过全国的40%。
长江流域的自然地理特征:
气温:绝大部分地区暖热,有利于作物的生长,生物量多,产出快,生物资源丰富。河流无结冰期,四季通航,利于河运发展。
降水:降水丰富,有利于作物的生长。河流水量大,利于河运发展。但雨季长,降水的变率大,伏旱、洪涝、台风等气象灾害是本流域的不利因素。
地形:东、中部地形以平原和低山丘陵为主;西部主要为高原山地,为农业发展多种经营提供了有利条件。但地形的复杂也给交通造成不便。
水资源与水能资源丰富。
水生生物资源衰退;水污染严重。
旅游资源丰富。
长江经济带发展经济的优势条件:
①位置和交通优势:承东启西,接南济北,通江达海;
②资源优势:丰沛的淡水资源,储量大、种类多的矿产资源,众多旅游资源和丰富的农业生物资源;
③产业优势:我国钢铁、汽车、电子、石化等现代工业的精华大部分汇聚于此;农业产业基础好
④人力资源优势:人才荟萃,科教事业发达;技术与管理先进;
⑤市场优势:人口密集,收入水平高,具有各种消费需求,对国内外投资者有很强的吸引力。
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限制性因素:
①大气污染、水污染严重;生态恶化、化石能源短缺、自然灾害频发。
②沿江交通基础设施不完善;
③产业同质化;
④上、中、下游之间经济联系薄弱;
⑤能源资源不足。
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战略定位:
长江经济带是我国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内河经济带。
区位——长江“黄金水道”的独特作用(称为“黄金水道”的原因①长江水量大,水位变化小,无结冰期,四季通航。②长江干流长度长,支流多,南北对称分布,横贯东西,联系南北,江海联运,营运里程长。③长江流域,工农业发达,物产丰富,城市密集,人口众多,运输需求量大,河运廉价)
发展途径——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推动沿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城市群。
发展目标——成为充分体现国家综合经济实力、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内河经济带
长江经济带是我国东、中、西互动合作的协调发展带。
区位——长江上游、中游、下游地区各自优势
发展途径——统筹人口分布、经济布局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发挥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辐射引领作用,促进中上游地区有序承接产业转移。
发展目标——成为推动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示范带。
长江经济带是我国沿海、沿江、沿边全面推进的对内对外开放带。
区位——海陆双向开放的区位资源。
发展途径——创新开放模式,促进优势互补,培育内陆开放高地,加快同周边国家和地区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
发展目标——成为横贯东中西、连接南北方开放合作的走廊
长江经济带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带。
区位——江河湖泊丰富多样的生态要素。
发展途径——推进长江经济带生态文明建设,构建以长江干支流为经脉,以山水林田湖为有机整体、江湖关系和谐、流域水质优良、水土保持有效、生物种类多样的生态安全格局。
发展目标——成为水清、天蓝、地绿、产业优的生态廊道。
长江经济带的发展格局:长江经济带的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形成“一轴、两翼、三极、多点”的空间格局,建立区协同合作机制,更好地推进长江上下游协同发展、东中西部互动合作。
“一轴”是以长江黄金水道为依托,发挥上海、武汉、重庆的核心作用,以沿江主要城镇为节点,构建沿江绿色发展轴;
“两翼”分别指沪瑞和沪蓉南北两大运输通道;
“三极”指的是长江三角洲、长江中游和成渝三个城市群依此为主体,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打造长江经济带三大增长极;
“多点”是指发挥三大城市群以外地级城市的支撑作用,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不断完善城市功能,发展优势产业,建设特色城市,加强与中心城市的经济联系与互动,带动地区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