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四同步课时作业(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9.《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四同步课时作业(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65.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1-19 17:47: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9.1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1.下列词语中加粗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自恋(liàn) 孪生(luán) 诞生(dàn) 涎皮(yán)
B.烫手(tàng) 熨帖(wèi) 刹那(chà) 刹车(shā)
C.赢得(yíng) 赢弱(léi) 依赖(lài) 水獭(lài)
D.罪孽(niè) 分蘖(niè) 履行(lǚ) 颠覆(fù)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凝聚 背谬 报负 焦躁不安
B.想象 摄服 寥廓 计日成功
C.履行 羸弱 扫描 孤立无援
D.渊源 栽脏 遐想 归根结蒂
3.下列句子中加粗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后来幼儿开始学走路、说话和认识世界,这时同母亲的关系就失去了一部分相濡以沫的重要性, 而同父亲的关系开始重要起来了。
B.我之所以被人爱是因为我使对方快乐,而不是出于我自己的意愿——归根结蒂我不是被人爱,而是被人需要而已。
C.母亲应该相信生活,不应该惶恐不安并把她的这种情绪传染给孩子。
D.父爱应该受一定的原则支配并提出一定的要求,应该是宽容的、耐心的,不应该是咄咄逼人和专横的。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母亲热爱新生儿,并不是因为孩子满足了她的什么特殊的愿望,符合她的想象,而且是因为这是她生的孩子。
B.通过爱他就从他的自恋引起的孤独中解脱出来, 他开始体验关心他人以及同他人的统一。
C.父爱应该使孩子对自身的力量和能力产生越来越大的自信心,最后能使孩子成为自己的主人, 从而能够脱离父亲的权威。
D.—个成熟的人最终能达到他既是自己的母亲,又是白己的父亲。
5.下列各句的标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他也开始学习同人打交道,他看到如果他吃东西,母亲就微笑;如果他哭泣,母亲就把他抱起来;如果他消化好,母亲就称赞他。
B.作者的思路纵横驰骋:大至国际风云变幻,人类改造社会、征服自然的壮举,小至地方风俗、街谈巷议、个人的回忆、感想。
C.成熟的爱的原则是:“我被人爱,因为我爱人”。不成熟的、幼稚的爱是:“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
D.如果一个人只发展父亲的良知,那他会变得严厉和没有人性;如果他只有母亲的良知,那他就有失去自我判断力的危险,就会阻碍自己和他人的发展。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孟子曰:“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所谓的家国天下,乃是以自我为核心的社会连续体。每一个自我都镶嵌在家国天下的等级性有机关系之中,从自我出发,逐一向外扩展,从而在自我、家族、国家和天下的连续体中获得同一性。
中国古代社会政治关系,不是用以契约为核心的法来调节,而是以伦理性的礼乐制度构成基本的社会框架。家国一体的礼乐制度,来自西周的分封制。天子分封诸侯为立国,诸侯分封土地和人民给卿大夫为立家, 进而形成金字塔形的封建等级制度。所谓的家国天下, 就是由这样的宗法分封制联为一体的卿大夫、诸侯与天子。天子代表天下(相当于现代意义上的国),诸侯代表列国(相当于现代意义上的地方),卿大夫代表采邑(相当于现代意义上的家乡)。家国天下之间,通过层层分封与效忠而形成血缘一文化一政治共同体,既是亲戚,又是君臣,如同一个大家族。春秋战国之际,礼崩乐坏, 但家国一体却在大一统的秦汉体制中得以延续和发扬光大。到汉武帝之后,法家的郡县制与儒家的礼乐制合流,董仲舒提出的“三纲”思想成为两千年中华帝国的意识形态核心,宗法家族的父子、夫妇伦理与国家的君臣之道高度同构,王朝的政治关系是家族伦理关系的放大,伦理与政治高度一体化。
家国与天下,是肉身与灵魂的关系。天下代表了至真至美至善的最高价值,这一价值要在人间实现,必须通过宗法家族和王朝国家的制度肉身,它们由将伦理与政治合为一体的名教、典章、制度和风俗组成。天下价值不远人,就在人间的礼法秩序与日常生活之中。离开了家国的肉身,天道将沦为无所依傍的孤魂c另一方面,宗法秩序的正当性、国家秩序的合法性,无法自证其身,只能从超越的天下意识,从更高的天命、天道、天理中获取,家国对于中国人来说之所以神圣,之所以具有不可撼动的现实权成性,是因为其是天下价值的人间体现。
在以自我为出发点的家国天下连续体之中,家国不过是中介物,最重要的乃是自我和天下这两极。天下在古代中国有两个密切相关的含义:一个是普遍的宇宙价值秩序,类似于西方的上帝意志,与天命、天道、天理等同,是宇宙与自然最高之价值,也是人类社会和自我的至善所在;另一个是从小康到大同的礼治,是人类社会符合天道的普遍秩序。前一个天下,作为价值体的天命、天道、天理,不必经过家国的中介,自我便可以与其沟通,孟子有“天民”之说,后为宋明理学特别是阳明心学发扬光大——个人的内心因为先天拥有良知,可以直接与天理打通,良知即天理,天理即良知,自我与天下有直接的通道,不必经过家国的中转。后一个天下,乃是现实世界中的文化伦理秩序,个人若要与天下打通,必须经过“齐家治国”,才能达致“平天下”,家国又成为从自我到天下不可缺少的中间环节。与出世的佛教、向往天国的基督教不同,儒家的个人良知之实现,必须通过在家族与王朝的公共事务之中从事道德实践,“致良知” 中的“致”,不仅仅是对天理的领悟,更是对天理的践行。
(摘编自许纪霖《现代中国的家国天下与自我认同》)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每一个自我都存在于家国天下的等级性有机关系中,并在家国天下的社会连续体中居于最崇高的地位。
B.自西周的分封制而来的家国一体的礼乐制度在后来的历史中不复存在。
C.天下代表的最高价值要在人间实现,必须依托宗法家族和王朝国家的制度。
D.自我与天下有直接的通道,不必经过家国的中转,就能达致“平天下”。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先揭示了家国天下的内涵,接着阐明了自我、家族、国家和天下之间的关系。
B.文章借助具体的历史事实,论述了家国天下与中国古代社会政治之间的联系。
C.文章通过对“天下”两种含义的阐释,论证了家国天下连续体之中“天下”和“自我”的重要性。
D.文章开头和结尾部分都引用孟子的言论,强调了“孟子推重家国天下”这一中心论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古代社会只重视伦理性的礼乐制度,一贯无视以契约为核心的法律制度。
B.董仲舒提出的“三纲”思想后来成为两千年中华帝国的意识形态核心,政治伦理化更明显。
C.中国人认为家国是天下价值的人间体现,觉得它具有神圣而不可撼动的现实权威性。
D.儒家的“致良知”是指在从事家国事务的行动中实现良知,而不只是对天理的领悟。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美丽中国”愿景中关于改善城市面貌的内容,尤其让人期待:“要让城市融入大自然,不要花大气力去__________,很多山城、水城很有特色,完全可以__________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我国城市建设几十年来取得了瞩目成就,同时也存在一些遗憾,某些扩建的城市新区,缺乏个性和特色。从美学角度深入探究这一情况,将有助于我们提升城市建设的品质,真正实现“美丽中国”的目标。中国地域辽阔,各地风貌丰富多彩。从南到北1.8万多千米海岸线,海岸城市从南部的海口、三亚到中部的厦门、上海,再到北部的青岛、大连;从东到西,从广阔的平原、低缓的丘陵、起伏的山岭到崎岖的高原,各具特色;长江、黄河、珠江、松花江、伊犁河,以及青海湖、洞庭湖等各类水系,让神州大地__________。然而,城市街区中无论是道景观、中心广场还是民居建筑,( )。其审
美效果是,如果只看建筑风貌,人们不知道身处哪一座城市,也不知道城市所在地域,城市就与自然__________开来。让城市美丽起来,不仅仅需要建筑师、规划者、开发者进一步提升美学境界,更需要其反思以前建立在西方古典宇宙观基础上的城市美学误区。这就要发扬中华美学精神,立足中国本土,在城市美学理论上有所运用、有所研究、有所建树。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劈山填海 依托 丰富多彩 割裂
B.夷为平地 依仗 流光溢彩 割裂
C.劈山填海 依托 流光溢彩 分裂
D.夷为平地 依仗 丰富多彩 分裂
(2)下列填人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人们直观感受到城市所在地域的特征是很难的
B.城市所在地域的特征很难让人们直观感受到
C.人们很难直观感受到城市所在地域的特征
D.都很难让人直观感受到城市所在地域的特征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这就要发扬中华美学精神,立足中国本土,在城市美学理论上有所建树、有所研究、有所运用。
B.这就要立足中国本土,发扬中华美学精神,在城市美学理论上有所研究、有所建树、有所运用。
C.这就要发扬中华美学精神,立足中国本土,在城市美学理论上有所研究、有所建树、有所运用。
D.这就要立足中国本土,发扬中华美学精神,在城市美学理论上有所研究、有所运用、有所建树。
8.下面是一则新闻报道的部分内容,请根据材料内容写 —则新闻短评,表明自己的观点,100字左右。
2018年4月4曰,《中国诗词大会》第三季总决赛上,来自杭州的外卖小哥雷海为夺冠。雷海为说,自己7岁开始读诗,喜欢诗词的韵律感,至今仍随身携带一本《唐诗三百首》。从20岁离家起,雷海为在外漂泊多年。做礼品销售那几年,每周末他都会去书店看诗词, 在书店里背完,回家后默写下来,下次去书店校对一遍。如今做起了外卖小哥,在等餐间隙,其他人都在用手机看直播、打游戏......雷海为却拿起手机背诗。尽管物质生活并不如意,但是在他看来,“诗与远方”是一种永恒的追求,是一种精神上的寄托,挥之不去。
9.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考古学是利用古人遗迹遗物重建古代历史的学科,尽管先民的物质遗存作为古史研究的直接史料有益于重建古代物质文化的历史,但仅满足于人类物质文化历史的建设,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理由很简单,人类社会的历史不仅包括物质文化历史,也应包括精神文化的历史,我们不仅要关心古人是如何生活的,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意味着真正的考古学研究,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同时更要通过这些物质遗存研究先民精神文化的成果。
10.请描述下面这幅漫画的内容并说明其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120个字。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D
解析:A项,涎(xián);
B项,熨(yù);
C 项,赖(tǎ)。
2.答案:C
解析:A项中“背”当为“悖”,“报”当为“抱”;B项中“摄”当为“慑”,“成”当为 “程”;D项中“脏”当为“赃”。
3.答案:A
解析:“相濡以沫”比喻同处困境,相互救助;表示人与人之间关系密切应用“休戚相关”,意思是“彼此间祸福互相关联"。
4.答案:C
解析:A项,关联词语搭配不当,应把“而且是”改为“而是”,与前面“不是”呼应;B项,缺少介词,应在“自恋引起”前加上“由”;D项,成分残缺,应在“父亲”后加 “的高度”,使之充当前面“达到”的宾语。
5.答案:D
解析:A项第一个逗号应用冒号。B 项“壮举”后应为分号,“回忆、感想”改为 “回忆和感想”。C项两个句号都应该在引号内。
6.答案:(1)C; (2)D; (3)A
解析:(1)A.“在家国天下的社会连续体中居于最崇高的地位"曲解文意, 原文只是说“以自我为核心”“从自我出发”。B.“在后来的历史中不复存在”说法有误,原文是“春秋战国之际,礼崩乐坏,但……董仲舒提出的‘三纲’思想成为两千年中华帝国的意识形态核心”。D.由原文“前一个天下……自我与天下也直接的通道……后一个天下…… 个人若要与天下打通,必须经过‘齐家治国’,才能达致‘平天下’ ”可知,选项说法有误。
(2) “强调了‘孟子推重家国天下’这一中心论点”错误,孟子的言论只是作者论证观点的论据,本文重在阐述家国天下的内涵、发展以及对中国社会政治的巨大影响等。
(3) “只重视伦理性的礼乐制度,一贯无视以契约为核心的法律制度”错误,原文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关系,不是用以契约为核心的法来调节,而是以伦理性的礼乐制度构成基本的社会框架”,由此可知“一贯无视……法律制度”说法错误。
7.答案:(1)A; (2)D; (3)B
解析:(1)①劈山填海:用人力或爆破等方式开山,用开下的山体填海。比喻花大力气干某事或者干某事意志坚定。夷为平地:铲平使成为一块平地或把地面以上的物体全部摧毁。结合语境可知,应选用“劈山填海"。②依托:依靠;为达到一定目的而假借某种名义。依仗:靠別人的势力或有利条件。结合后面的“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可知,应选用“依托”。③丰富多彩:内容丰富,种类多样。流光溢彩:形容光彩流动闪烁。结合语境可知,应选用“丰富多彩”。④割裂:把不应当分割的东西分割开(多指抽象的事物)。分裂:使整体的事物分开。结合语境可知,应选用“割裂”。
(2)根据上文“无论是……还是……”可推知,括号内的句子要用“都”领起,据此排除A、B、C三项。故选D。
(3)画线句存在两处语病:一是“发扬中华美学精神,立足中国本土”语序不当,应改为“立足中国本土,发扬中华美学精神”;二是“有所运用、有所研究、有所建树”逻辑不当,应先“有所研究”,再“有所建树”,最后“有所运用”。
8.答案:
尽管雷海为的物质生活并不如意,但是他有着超脱的精神追求,值得我们很多人学习。对大部分人来说,艰苦的生活是乏味的, 诗意离自己很远。然而,雷海为却告诉我们,艰苦的生活中,阅读是抵达诗意最便捷的方式。
解析: 注意将材料中的“看诗词"“背诗”以及“诗与远方”"永恒的追 求”“精神上的寄托”等与“物质生活并不如意”进行对照,来分析物质与精神、生活与诗意的关系。
9.答案:①显然不足以重建一部完整的历史
②更要关心他们是如何思想的
③既要揭示先民的物质创造
解析: 第①空,结合上文“重建古代物质文化的历史”“仅满足于人类物质文化历史的建设”可推知,此空涉及重建历史方面的内容。第②空,根据上文“我们不仅要关心古人是如何生活的”可推知,此空应该是表递进关系的句子;再结合前文“精神文化”等信息可推知,此空涉及思想方面的内容。第③空,根据下文“更要通过这些物质遗存研究先民精神文化的成果”可推知,此空涉及物质创造方面的内容。
10.答案:内容:画面上,一个年龄大的男子坐在沙发上,手里拿着鸡毛掸子正欲打向拦腰抱着的另一个手拿鸡毛掸子的男子,嘴上说着:“爸爸跟你说了多少遍了,不要打你儿子!”而一个小孩正趴在沙发的扶手上。
寓意:【示例一】正人先正己。【示例二】不能以身作则,说的和做的自相矛盾,起不到训诫的作用。【示例三】讽剌那种语言和行为自相矛盾的人。
解析:本题考查图文转换和语言表达简明、连赏、准确的能力。描述漫画内容时,要抓住画面中的要素,不能有遗漏,如两个拿着鸡毛掸子的大人、一个趴着的小孩,还有图中文字。分析漫画寓意时,要联系现实,看其是否讽刺、批判、指责了社会生活中的某种现象、问题。 答案用简洁的语言表述出来即可,注意字数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