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雷雨
1.下列各项中,加粗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A.谛(tì)听 雪茄(jiā) 昧(mèi)心 勾(gòu)当
B.缜(zhěn)密 伺(sì)机 本分(fèn) 间(jiān)接
C.弥(mí)补 浑(hún)浊 对峙(zhì) 棕榈(lǘ)
D.侍(shì)奉 涔涔(chén) 惊愕(è) 规矩(ju)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烦燥 涣发 喝彩 胶柱鼓瑟
B.通考 欠收 靡费 民生凋弊
C.功夫 贤慧 家俱 口密腹剑
D.窟窿 坐落 部署 鹅行鸭步
3.下列各句中加粗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一只小黄狗在网络上蹿红,因为它不仅没有把奄奄一息的鱼当食物叼走,还不停地用嘴往鱼身上撩水,帮它争取时间,小黄狗的举动令无数人动容。
②近来他个人发表的论文从质量和数量上来说,都令我们望其项背。
③小巷逼仄,靠着运河的一侧,各种小店铺鱗次栉比, 间隔不远就会有一家餐馆,到处弥漫着咖啡的香味和食物煎炒煮蒸的味道。
④在台湾花莲地震救灾期间,蔡英文不顾民众安危,连连发表让人生厌的不刊之论,遭到海内外华人的挞伐。
⑤过去,男女婚嫁十分讲求门当户对。
⑥航天员们以无所不为的勇气,攻坚克难,他们是新时代军人的杰出代表。
A.①②④ B.③⑤⑥ C.②④⑥ D.①③⑤
4.下列句子中破折号的用法与“我是你的——你打的这个人的妈”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你叫警察杀了矿上许多工人,你还——
B.我——我——我只要见见我的萍儿。
C.我看你的性情好像没有大改,——鲁贵像是个很不老实的人。
D.你现在没有资格跟我说话——矿上已经把你开除了。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五大道历史体验馆”项目以五大道历史为背景,以洋楼文化为主线,结合历史图片、历史资料、历史物品、历史人物,通过多媒体手段,展现当年的洋楼生活。
B.“全民阅读”活动是丰富市民文化生活,引导市民多读书、读好书,使读书成为一种体现百姓精神追求的生活方式。
C.由于自贸区致力于营造国际化、法治化、市场化的营商环境,使更多金融、物流和IT等专业人才有机会不出国门,就能拿到远超同行水平的“国际工资”。
D.一个民族的文明史实质上就是这个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即使经历了深重灾难,也绝不放弃文化的传承与融合,从而促进自我发展的精神升华历程。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问题。
一种美味
巩高峰
他清晰地记得,六岁那年夏天的那个傍晚,当他把一条巴掌大的草鱼捧到母亲面前时,母亲眼里第一次出现了一种陌生的光。他甚至觉得,他在母亲眼里一定是突然有了地位的,这种感觉在随后下地干活回来的父亲和两位哥哥眼里也得到了证实。
他有些受宠若惊。此前,他的生活就是满村子蹿,上树掏鸟窝,扒房檐摘桃偷瓜。因此,每天的饭都没准时过,啥时肚子饿了回家吃饭,都要先挨上父亲或母亲的一顿打才能挨着饭碗的边儿。
那天不一样,母亲把双手在围裙上擦了又擦。母亲终于接过那条鱼时,他忽然有一点点失望,那条本来大得超出他意料的鱼,在母亲的双手之间动弹时,竟然显得那么瘦小。
准确地说,在那之前他没吃过鱼,唇齿间也回荡不起勾涎引馋的味道。他相信两个哥哥应该也极少尝过这东西。在母亲的招呼下,他们手忙脚乱地争抢母亲递过的准备装豆腐的瓷碗。豆腐,是跟年联系在一起的东西了。天!为了那条鱼,母亲要舀一瓷碗的黄豆种子去换半瓷碗的豆腐来搭配。隐隐约约地,他有了美味的概念,还有慢慢浓起来的期待。
父亲坐在灶前一边看着火苗舔着锅底,一边简单地埋怨了几句,似乎是嫌母亲把鱼洗的太干净了,没了鱼腥味。这已经是难得的意外了,平日里,父亲一个礼拜可能也就说这么一句话。父亲埋怨时,母亲正在把那条鱼放进锅里,她轻手轻脚,似乎开了膛破了肚的草鱼还会有被烫痛的感觉。父亲笑了笑,带着点儿嘲意。母亲嗔怪着说,你笑什么笑!鱼真的还没死,还在锅里游呢。说着,母亲还掀了锅盖让父亲看。父亲保持着笑意,不愿起身。
母亲拿着装了葱段蒜末的碗,就那么站着等水烧开。
他则坐在桌前,看这一切时他是不是双手托着腮 他忘了。反正所有的记忆都是那条鱼和围绕着那条鱼而产生的梦一般陌生的气息。那天什么活都不用他干,他是这顿美味的缔造者,可以游手好闲。父母的举动让他觉得他有这个资格。
在豆腐到来时,母亲甚至都没来得及埋怨一下一贯喜欢缺斤短两的豆腐贩子,因为豆腐马上就被切成块下了锅。美味,让他带着很多的迫不及待,还有一点点的张皇。张皇什么呢 鱼都在锅里了,它还能游回村头那条沟里去 不过这种张皇让他有点儿熟悉,在沟里捉到鱼时他也这么心慌来着,因为连他自己都不相信,那条沟里竟然会有鱼。
来不及细细回味了,豆腐一下锅,屋子里顿时鲜香扑鼻。他是第一次知道,鱼的味道原来是这样的,新鲜的让人稍稍发晕。在鱼汤从锅里到上桌之间,他拼命地翕动鼻翼,贪婪地往肺里装这些味道。他相信装得越多,回味的时间就越长。
至于那锅鱼汤具体是什么滋味,他倒完全不记得哪怕一点儿细节。因为全家吃饭喝鱼汤的状态都有些鲁莽,只有嘴唇和汤接触的呼呼声,一碗接一碗时勺子与锅碰撞的叮当声,还有一口与另一口之间换气时隐约的急促。
那天饭桌上的气氛也不一样,一家人习惯的默不作声完全没了踪影,父亲开口谈天气了,两个哥哥则说了今年可能的收成。而母亲,只是嘴含笑意,一遍又一遍地给大家盛汤。
最后,父亲说了一句有点儿没头没脑的话,父亲说,三子该上学了。
他就叫三子。如今回想起来,对鱼汤食不知味的原因应该就是这句话。两个哥哥没进过一天学校的大门。现在到了他三子,父亲说他该上学了。该,就是要,快要的意思。他忘了两个哥哥投过来的眼神的内容,他忘了鱼汤是什么味道,他忘了那个晚上的一切细节。
美味 美味是什么味呢 当他终于能背着书包从村头墙角中出来,扭捏地走进学校的大门,他离美味的书面意思越来越近。但是,他知道美味的真正意思并不是之后的上学,仍然是有鱼的那天晚上——两个哥哥忽然就饱了,先后离开桌子回屋睡觉,可是鱼汤每个人起码还可以盛两碗。他们没解释为什么,也不用解释,地里的活要起早贪黑,否则这种鱼加豆腐的美味只能还是好多年享受一次。父亲愣了愣,恢复了以往不苟言笑的表情。母亲端着碗,出神,她似乎用眼神示意过父亲别口不择言,但是现在她卸去了笑容,朝着屋外黑糊糊的夜空,一直出神。
可是羊要进圈,牛要喂草,猪还要吃食。都这么愣着不能解决一点儿问题。他起身去做,也只有他还有心情做。
坐在灶前添柴火煮猪食时,已经是最后一件事了。把火点着,添第二把柴火的时候,他就抓着了一个黏黏软软的东西,凑到灶前的火光里一看,是那条鱼!从锅里蹦到地面,它显然已经超越了极限。现在,它早已死了,只是眼里还闪着一丝诡异的光。
(本文有删改)
(1)理解文中加粗词语的含义。
①陌生的光:______________
②陌生的气息:_________________
(2).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3).“一种美味”有多重意蕴,试简要分析。
(4).小说设置了一个意外的结尾,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7.为展示“走进汉字历史,探究字形变化”的研究性学习成果,请给下面的《汉字字形演变表》配写一段说明性文字,介绍汉字字形的演变特点。要求:①至少答出两个特点;②语言准确、简明、连贯;③不少于40字。
8.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人体内有两种生物酶同酒精代谢相关。一种叫乙醇脱氢酶,能使酒精转化为乙醛;①_________,能使乙醛转化为乙酸,最终分解为水和二氧化碳,排出体外。决定人的酒量大小的是乙醛脱氢酶。如果一个人的乙醛脱氢酶活性较低,②____________,乙醛容易蓄积在体内,少量饮酒就会出现脸红、心跳加速等现象。而那些酒量大的人,③__________,能迅速将乙醛代谢。他们少量饮酒后,脸色并无变化;但若过量饮酒,脸色会发青,身体也会受到很大伤害。
9.下面是《雷雨》中的一段台词:
周朴园 (仁慈地,拿着周萍的手)你是我的长子,我不愿意 当着人谈这件事。(停,喘一口气严厉地)我听说 我在外边的时候,你这两年来在家里很不规矩。
周萍 (更惊恐)爸,没有的事,没有,没有。
周朴园 一个人敢做一件事就要当一件事。(甲句)
周萍 (失色)爸!
上面画线的甲句,有的版本为:“一个人敢做,就要敢 当。”(乙句)你认为哪句更好?请列出两条理由。要求: ①理由充分、合理;②语言表达准确、简明。
10.下面是某服务中心为方便群众办事而提供的流程图,请把这个图转写成一段文字介绍,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90个字。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C
解析:A.谛 dì;B. 间 jiàn;D.涔 cén。
2.答案:D
解析:A.燥一躁,涣一焕;B.通一统,欠一歉,弊一敝;C.俱一具,密—蜜。
3.答案:C
解析:①奄奄一息:只剩下微弱的一口气,形容临近死亡。使用正确。
②望其项背:能够望见别人的颈的后部和脊背,表示赶得上或比得上 (多用于否定式)。不合语境。
③鳞次栉比:像鱼鳞和梳子的齿一样, —个挨着一个地排列着,多形容房屋等密集。符合语境。
④不刊之论:不能改动或不可磨灭的言论,形容言论确当,无懈可击。望文生义。
⑤门当户对:男女双方家庭的社会地位和经济状况相当,结亲很合适。符合语境。
⑥无所不为:没有什么不干的,指什么坏事都干。褒贬失当。
4.答案:C
解析:A.表示语言、声音的中断;B.表示声音的延长;C.表示话题转换;D.表示解释说明。
5.答案:D
解析:A.不合逻辑,历史资料包含了历史图片、历史物品、历史人物,并列不当。
B.搭配不当,“全民阅读”活动是“生活方式”,主宾搭配不当。
C.主语残缺,删去介词“由于”。
6.答案:(1)(1)①与平时的不满和责备不同。②表达了母亲的惊奇、赞赏与欣慰。
(2)①与平时家庭气氛苦涩沉闷不同。②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期待与想象。
(2)①“示意”“卸”等神态细节描写,包含对照意味,细致刻画出母亲嗔怪、不安、沉重等微妙的心理变化。
②“出神”两次出现,强调了母亲沉浸在茫然、忧心和无奈的心理状态中。
③“黑糊糊的夜空”,是实景的描写,也是母亲心境的形象写照——为未来生活负担加重而忧虑,因儿子不能均享读书机会而愧疚。
(3)①在物质匮乏的年代,“鱼汤”,或仅仅是对“鱼汤”的渴望,便成了满足口腹之欲的一种“美味”。
②围绕“鱼汤”的烹制,是一家人快乐、亲情和希望的酝酿,这种处于生活重负下的情感“美味”弥足珍贵。
③在此过程中,“他”由天真懵懂到初通人事,是自我的一次重要发现与成长,更是能够滋养一生的特殊“美味”。
(4)①情节在结尾处突然逆转,在出人意料的戏剧性效果上,与“欧·亨利式”的结尾有暗合相通之处。
②因前文设置的伏笔若有若无(“掀锅盖”“不记得细节”“忘了味道”等),让结尾呈现出某种魔幻色彩。
③结尾情节安排表明“鱼未入汤”,诡异之处有深意,引发读者对美味意蕴作深度的思考与探究。
④结尾提示了“美味”的含义有表里两层,与标题“一种美味”构成呼应。
解析:(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必须把它放到具体语境中来分析。(1)“陌生的光”里的“光”是指眼光。“我”以前总是调皮,没少挨父母的打,可今天拿回来一条鱼,母亲在此情此景中眼光自然不一样,细心的“我”敏锐地感知到了这一点。要在对比中,来解释其“陌生”。 (2)“陌生的气息”里的“气息”在特定语境中应该是指气氛。因为贫 穷,过去家里的气氛总是沉闷的,是默不作声的,难得说一句话的父亲今天开口谈天气,两个哥哥说起今年可能的收成,母亲满嘴笑意。这些都是“陌生”的。据此,可分析出这“陌生”就是一种精神状态, 尤其要看出深层隐藏着的对只知调皮的“三子”也能做出一点有益的 事情了的欣慰和对美好事物的期待与想象。
(2)这个句子出现在全家其乐融融地喝鱼汤,父亲不经意间说出“三子该上学了 ”的话,两个哥哥忽然就饱了,先后回屋睡觉去了,父亲愣了愣,恢复了不苟言笑的表情的时候。这吋,描写母亲的神态、动作,自然都与这些情景有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赏析这个句子:句子使用了哪些词语,有何特殊含义;使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什么内容,达到了什么效果。
(3)题目虽然只是从理解“一种美味”出发设题,但对“一种美味” 多重意蕴的理解,涉及民族心理背景、人文精神启示。解答此题,需要仔细阅读全文,画出相关信息文字,如出现“美味”的几个地方,如母亲煮鱼汤时,尤其是第14段提到“知道美味的真正意思”,到底是什么意思?要从表层到深层,逐层探析。从满足口腹之欲的鱼汤这个物质意义上的“美味”,到一条小鱼换来家庭成员间气氛的改变这种精神意义上的“美味”,再到两个哥哥心里明白的“地里的活要起早贪黑,否则这种鱼加豆腐的美味只能还是好多年享受一次”这种更具深远意义的“美味”,靠勤奋劳动换来幸福的真正美味。这里传扬的不仅是民族文化、勤劳精髓,更是一种不懈奋斗的民族精神。正是这种精神,使我们的民族不丧失希望,不断走向繁荣。
(4)这样一个结尾,显然具有逆转作用。前面大力渲染全家人高兴地品尝鱼汤的美味,结果,鱼却早已蹦出锅掉在地上。读文至此,人们心里便突然觉得很不是滋味。一家人真正是在享受一次精神的“鱼汤”。那鱼眼里闪着一丝诡异的光,在贫困中的人类可能不理解、 怀疑,但那其实是在暗示:人类呀,真的应该看看“外界”是怎么看待我们自己的。文章的意蕴又上升了一个层次。可以从逆转的形式、预埋伏笔、深意暗示和文章呼应等角度分析。
7.答案:示例:汉字演变具有象形程度逐步减弱、字形由繁到简的特点。从“鱼”“马”等字来看,小篆及之前的汉字与图画相关,象形性强,笔画繁复;之后汉字象形程度减弱,字形逐步简化。
解析:本题要求至少写两个特点。横向看不难看出,从甲骨文到楷书,字形由繁到简,越来越简单好写,再具体地看每一个字,会发现小篆及之前的字跟图画有关,象形性比较强,笔画也多,也就是说从甲骨文到楷书,汉字的象形程度逐步减弱。总结出特点后,还得进一步分析,可以举两个例子来具体说明变化,如“鱼”“马”“车”等。
8.答案:①另一种叫乙醛脱氢酶;②代谢乙醛的能力较差;③体内乙醛脱氢酶活性较高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准确的能力。本题①处根据前文的“有两种……一种叫乙醇脱氢酶……”以及后文的“能使乙醛转化为乙酸”和“决定人的酒量大小的是乙醛脱氢酶”,可知①处应该填写:另一种叫乙醛脱氢酶。②处,根据语境,需要概括如果一个人乙醛脱氢酶活性较低,会出现什么样的后果;根据后文“酒量大的人……能迅速将乙醛代谢”可知此处可填写:代谢乙醛的能力较差。③处前面“而那些酒量大的人”表示转折,说明相反的情况,对应上文“如果一个人乙醛脱氢酶活性较低”,可填写:体内乙醛脱氢酶活性较高。
9.答案:示例一:①甲句更好。①甲句中两次出现“一件事”,表明周朴园很重视这“一件事”。②甲句使用长句,语气缓和,与前面的“严厉”形成对照,表现了周朴园复杂的心态。
示例二:乙句更好。①乙句突显了动词“做”和“当”,表明周朴园希望周萍做事要敢于担当,符合剧情的发展。②乙句使用短句,中间增加了语音停顿,合乎口语习惯,语气较周朴园前面的话更严厉。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找出句子具有的特点。可以从长句与短句的特点,语意的重点,停顿的重音,文字的使用,修辞手法的使用,语体与文体的不同,口语与书面语的特点,言说者的身份、心态、目的、性格等方面作答。
10.答案:群众办事应提供相关材料,服务中心受理后,属于协办件的要弄清协办原因;属于代办件的要明确代办承诺;属于即办件的就即收即办,然后将受理结果反馈给办事的群众,并做好汇总上报。
解析:本题考查图文转换和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准确的能力。此图是为方便群众办事而提供的流程图,故可以从“群众”开始叙述, 然后根据箭头的指向逐步描述即可。如先“提供材料”,“服务中心受理”后,把事情分成“协办件”“代办件”“即办件”三个部分,“协办件”要弄清协办的原因,“代办件”要明确代办的承诺,“即办件”要即收即办,接着就要把受理的结果反馈给群众,最后汇总上报。答题时要注意字数的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