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_______课时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第 周 星期
教学课题
观潮(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疏通文意,掌握重点词语意思。
2、整体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结构;体会、学习文章在写法上的特点。
教学重点
理解文意,积累文言词汇
教学难点
对生僻文言词语的理解;对课文内容的准确把握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教学方法
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节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一、导入
研读课文
同学们看过涨潮的壮观景象吗?谁知道我国最著名的海潮是什么?今天我们就一同去感受一下钱塘涌潮的壮观景象。
二、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1、学生介绍作者情况。
周密:字公谨,南宋文学家。
2、给下面的生字注音。(投影显示)
霆 斋 艨艟 履 倏 舸 泅 鲸 绮 僦赁
三、教师范读,学生正音,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读后师问:
1、有哪些读音和你读得不一样?
2、听了后你对钱塘潮有什么印象呢?
四、学生朗读课文内容,疏通文意。
1、根据课下注释初步理解,有疑问的地方标注出来,质疑。师生共同解决。
2、在学生初步理解课文意思的基础上,理解课文内容。
五、理解课文内容。
1、学生共同朗读第一段。
①这一段写了什么内容?(明确:写海潮的雄伟壮观)
②这一段是怎样写海潮的雄伟壮观的景象的?
(明确:先用一句"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总领全文,点示题旨,接着交待海潮最盛的时间。然后对潮水作正面描绘,最后用杨诚斋的诗句对上文作形象概括,呼应首句,又为下文作铺垫。)
③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对潮来之状进行描写的?写出了江潮怎样的特点?
(明确:作者从形、色、声、势四个方面,由远及近地写出潮,刻画了海潮的雄奇壮观。运用比喻、夸张的手法,仅用简单的"如银线""玉城雪岭""如雷霆""吞天沃日"几句,把在远方,渐近奔涌到眼前时海潮的形状、颜色、声势都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自由讨论、回答
学生介绍作者情况
给字词注音
回答问题
朗读课文,回答问题
学生共同朗读第一段,并回答问题
教学反思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第 周 星期
教学课题
短文两篇(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一)积累文言词汇,整体感知内容大意,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
(二)从优美的语言中欣赏文中所描绘的画面,感受大自然的纯净美好
教学重点
积累文言词汇
教学难点
积累文言词汇,整体感知内容大意,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教学方法
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节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导入
整体感知课文:
三、合作探究
在夜深人静,皓月当空的夜晚,月光如清水般洒落大地,一切都像笼着轻纱,若隐若现,连坚实的大地似乎也溶成了一片浮动的云烟。面对如此美景,你是否想出门欣赏一番?今天,我们来学习苏轼的一篇文章《记承天寺夜游》,看看苏轼在美丽的月色中会发出怎样的人生感慨。
1、给生字正音、朗读课文、听录音确定朗读的节奏;再次朗读。
2、指名同学范读,大家评价。
3、质疑:把预习中遇到的问题提出,同学解答,全班共同关注、探讨。
户:门。 遂:于是。 盖:大概。 但:只是。 耳:语气词。
4、听音乐《二泉映月》,品月色描写,用自己优美的语言复述描写月色的文段。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5、小组商量,以各种方式(如:小品、诗歌,散文等)复述课文内容。
6、表演。
1、作者为什么想着在初冬的夜里走出户外?
2、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去一去关键词,品修辞)
3、月夜图有什么特点?给人怎样的感受?(添一添,品意境)
4、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5、文章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6、小结:《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通过对庭中优美月色的描绘,让我们感受到苏轼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面对逆境达观处世,潇洒人生的难能可贵。
四、能力扩展:“一切景语皆情语”,请同学们看图写景抒情(电脑显示)。
五、诵读默写《记承天寺夜游》。
听、记
朗读课文
听音乐《二泉映月》,品月色描写
复述课文内容,并作表演
提示:一方面作者被皮贬,心情郁闷,想出去走走;另一方面因为月色很美,想去赏月。
提示:绘景:月色——积水空明,竹柏——藻荇交横。把“如”“盖……也”去掉,和原文相比,句子的意思有无改变?变了,原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如临其境。
皎洁、空灵、清丽、淡雅。
在“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后加上“丛中蛙鸣起伏,空中流萤飞舞,寺中人语喧哗,院外狗吠连绵”。一段话,好不好?
不好。改变了原文明净幽闲,清丽的淡雅的味道。
“月色入户,欣然起竹”。“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贬官的悲凉,落寞,赏月的欣喜,自我解嘲的达观。
教学反思
课件32张PPT。观 潮周密教学目标:
1.能熟练地朗读课文。
2.掌握文章中常用文言词语,了解文章内容。
3.体会文中自然美与风俗民情美相融合的特点简介南宋观潮盛事 杭州在南宋时称临安,是国都。观潮地当时在临安城南(今由于江水改道已移至浙江海宁),每年八月十八日举行观潮盛典。迎潮前有水军演习,潮到时又有吴地少年弄潮争标的表演。当日从宫廷到民间争相观看,万人空巷,十分狂热。本文描写的水军演习、弄潮表演以及观潮情景,既衬托了钱江涌潮的奇伟壮丽,又共同组成了南宋都城生活的风俗画,表现了人与自然搏斗的勇敢精神。作者简介 作者周密,字公谨,号草窗。原籍济南,后迁吴兴(今属浙江)。南宋文学家。宋末曾做过义乌县官等职,宋灭之后不再做官。他的诗文都有成就,又能书画。《观潮》选自《武林旧事》,是他进入元朝后所写。词语反馈练习:
1.天下之伟观也
2.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
3.方其远出海门
4.仅如银线
5.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
6.吞天沃日景象农历十六日当……时发、起仅仅连接着天用水淋洗7.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
8.既而尽奔腾合五阵之势
9.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
10.如履平地
11.倏尔黄烟四起
12.人物略不相睹
13.随波而逝
年穷尽马舞动举踩,走忽然一点儿也不去14.吴儿善泅者数百
15.皆披发文身
16.出没于鲸波万仞中
17.珠翠罗绮溢目
18.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
19.而僦赁看幕
20.虽席地不容间也游泳画花纹,动词巨波满高租用许,使翻译课文钱塘江的潮水是天下伟大的奇观.从农历十六日到十八日是最高潮的时候.当潮远远地从钱塘江入海口处涌来的时候,仅仅像一条银线;接着渐渐靠近,就像玉城雪岭一样连天涌来.声音大得像雷声轰鸣,波涛汹涌澎湃,震撼人心,浪花冲刷岸边,好像要吞掉天空给太阳洗个澡一样,气势极其雄壮豪迈. 杨诚斋的诗说,海浪涌起来的时候,像银子砌成的城郭,浙江横着,潮水给它系上一条白玉的腰带.就是指这样的景象.每年(农历八月)京都临安府长官来到浙江亭检阅水军,战船几百艘分别列在两岸,接着演习五阵的阵势,忽而疾驶,忽而腾起,忽而分,忽而合,极尽种种变化.并且有在水面上乘马,舞旗,举枪,舞刀的人,就好像在平地上踩一样.忽然黄色的烟雾从四面八方起来,人和物彼此一点儿看不见. 水军用的一种爆炸武器,轰隆隆的响.声音就像山崩地裂,一会儿,烟雾消失,波涛平静,一条船的踪影也没有了,只有假设的敌方的战船被火烧毁,随着波浪漂去.潮来前:人山人海潮来时闷雷滚动形成一道白色城墙犹如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潮去时余韵犹在雄伟壮观全文分为四个自然段,请同学们概括出每一段的大意。涨潮奇观水军演习吴儿弄潮观潮盛况风景画风俗画明确:第一段写海潮的雄伟壮观。
第二段写水军演习的动人情景。
第三段写弄潮健儿的英姿。
第四段写观潮人众之多。第一句“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总起全文接下来作者从形状、颜色、声音、气势四个方面对钱塘江潮水进行了描绘,请说出下面句子或词语是描写潮水的哪些方面。仅如银线 玉城雪岭(形、色)大声如雷霆(声)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势)文章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潮水的?由远到近的顺序1、水军演习写得扣人心弦,水军表演的精彩之处表现在哪里?明确:参加演习的船只众多,演习中阵势变化多样,水兵作战技艺娴熟,演习中战斗激烈,声势浩大,演习结束后撤退迅速。2、一场惊心动魄的演习,却结束在“烟消波散”的静景中,这采用的什么写法?明确:这是一种动静相衬的写法,
为下文别开生面的另一场水上表演作了铺垫。
第三自然段用了哪些动词来描写吴中健儿在惊涛骇浪中所作的精彩表演?请摘记出来。持、争、鼓、溯、迎、出没、腾身等动词。运用了披、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你认为第三自然段中哪一句是赞叹弄潮儿本领的?
“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
“虽席地不容间也。”
说明了什么?
写观潮的人多,对描写潮水有什么作用?从侧面说明了“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这句话。涨潮奇观水军演习吴儿弄潮观潮盛况风景画风俗画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浙江之潮,天
下之伟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