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高一生物人教版必修二同步课时作业3.1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word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高一生物人教版必修二同步课时作业3.1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word版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25.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2-01-20 10:07: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3.1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2021-2022学年高一生物人教版必修一同步课时作业
1.下列关于生物遗传物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同时含有DNA和RNA的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
B.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是指一种生物的遗传物质主要是DNA
C.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DNA,病毒的遗传物质都是RNA
D.真核生物细胞核中的遗传物质是DNA,细胞质中的遗传物质是RNA
2.①DNA和RNA均可作遗传物质;②DNA是主要遗传物质。下列对①②的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就真核细胞而言,①②的叙述均正确
B.综合格里菲斯、艾弗里、赫尔希和蔡斯的实验结果,可得出结论②
C.“DNA和RNA均可贮存遗传信息”可作为①的条件但不能作为②的条件
D.②正确,因为DNA可自我复制但RNA不能,且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
3.肺炎双球菌的离体转化实验中,从活的S型菌中抽提DNA、蛋白质和荚膜物质,分别与活的R型菌混合,并进行悬浮培养。下列有关描述错误的是( )
A.肺炎双球菌中S型菌是唯一能够引起肺炎或败血症的类型
B.实验需要具备从S型菌中分离提取各种化合物的技术手段
C.若用核酶处理S型菌的DNA,再与R型菌混合,结果是部分R型菌转化为S型菌
D.R型菌转化得到的S型菌与提供DNA的S型菌的遗传物质完全相同
4.在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将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与R型活细菌混合并注射到小鼠体内后,在小鼠体内S型和R型细菌含量变化情况如图所示。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死亡小鼠体内存在S型和R型两种细菌
B.S型和R型细菌在小鼠体内均可作为抗原物质
C.曲线ab段下降是由于R型细菌被小鼠免疫系统大量消灭
D.S型细菌的遗传物是DNA,R型细菌的遗传物质则不是
5.科学家利用R型和S型肺炎双球菌进行了下图所示的实验,试管中添加R型菌、S型菌提取物及细菌培养液。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E组试管中可观察到光滑型菌落,其余各组试管中只能观察到粗糙型菌落
B. 应该用研磨方法杀死S型菌,不能用加热方法,否则实验结果将发生改变
C. 实验结果证明DNA能进入R型菌
体内,而蛋白质等无法进入R型菌体内
D. 若要使实验结果更加有效、可靠,可以采取提高各物质的分离纯度等措施
6.下列关于格里菲思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艾弗里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在两个实验中导致R型肺炎双球菌转化的因素是相同的
B.R型肺炎双球菌在体内可全部转化,而在体外只有部分转化
C.肺炎双球菌由R型转化为S型是基因定向突变的结果
D.格里菲思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艾弗里进一步证明了该结论正确
7.格里菲思和艾弗里先后进行了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以确凿的实验证据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等其他物质不是遗传物质。下列有关转化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格里菲思和艾弗里的实验均采用了转化法,且实验思路相同
B.S型肺炎双球菌的高尔基体等细胞器能参与其荚膜中多糖的合成
C.将S型细菌的DNA注射到小鼠体内,预计一段时间后小鼠存活
D.体内转化实验和体外转化实验均以确凿的证据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8.下图为“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的部分过程示意图。图中亲代噬菌体用32P标记,A、C中的方框代表大肠杆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用含32P的培养基培养噬菌体,得到含32P标记的噬菌体
B.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后,子代噬菌体少数具有放射性
C.保温时间过短,可导致离心后上清液也有一定的放射性
D.要达到实验目的,还要设计一组用35S标记噬菌体的实验
9.“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 实验流程是:标记T2噬菌体→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短时间保温、搅拌、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放射性→检测子代噬菌体的放射性。实验分两组:第一组实验用35S标记噬菌体,第二组实验用32P标记噬菌体。若赫尔希和蔡斯的假设是:噬菌体的蛋白质进入大肠杆菌而DNA未进入,蛋白质是噬菌体的遗传物质,则支持该假设的预期结果是( )
选项 第一组的放射性 第二组的放射性
上清液 沉淀物 子代噬菌体 上清液 沉淀物 子代噬菌体
A 高 低 有 低 高 无
B 低 高 有 高 低 无
C 高 低 无 低 高 有
D 低 高 无 高 低 有
A.A B.B C.C D.D
10.下列有关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用乳酸菌替代大肠杆菌进行实验,可获得相同的实验结果
B.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保温时间的长短会影响实验结果
C.子代噬菌体的DNA全部来自亲代,蛋白质全部来自大肠杆菌
D.用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沉淀中出现放射性可能是基因突变造成的
11.下列关于DNA是主要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首先通过确凿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科学家是格里菲思
B.肺炎双球菌的体外转化实验能够证明DNA是肺炎双球菌的遗传物质
C.肺炎双球菌的体外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基本思路不同
D.用被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大肠杆菌后,需要进行搅拌并离心,搅拌时间过短会导致上清液放射性较强
12.如图表示科研人员探究“烟草花叶病毒(TMV)遗传物质”的实验过程,据此推断正确的是( )
A.水和苯酚的作用是分离病毒的RNA和蛋白质
B.烟草细胞膜上有RNA的载体
C.该实验证明TMV的遗传物质主要是RNA
D.烟草细胞的遗传物质是RNA
13.科学家从烟草花叶病毒(TMV)中分离出a、b两个不同品系,它们感染植物产生的病斑形态不同。下列4组实验(见下表)中,不可能出现的结果是( )
实验过程 实验结果
病斑类型 病斑中分离出的病毒类型
① a型TMV→感染植物 a型 a型
② b型TMV→感染植物 b型 b型
③ 组合病毒(a型TMV的蛋白质+b型TMV的RNA)→感染植物 b型 a型
④ 组合病毒(b型TMV的蛋白质+a型TMV的RNA)→感染植物 a型 a型
A.实验① B.实验② C.实验③ D.实验④
14.将TMV型病毒的蛋白质与HRV型病毒的RNA结合在一起,组成一个组合型病毒,用这个病毒去感染烟草,则在烟草体内分离出来的子代病毒为( )
A.TMV型蛋白质和HRV型RNA B.HRV型蛋白质和TMV型RNA
C.TMV型蛋白质和TMV型RNA D.HRV型蛋白质和HRV型RNA
15.图甲表示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图乙所示的是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利用同位素标记法完成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部分实验过程。请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图甲写出噬菌体侵染细菌的正确顺序是:B→________→C。
(2)根据图乙实验结果可知,用于标记噬菌体的同位素是________,请完成标记T2噬菌体的操作步骤:①配制适合细菌生长的培养基,在培养基中加入用放射性标记的________,作为合成DNA的原料。②在培养基中接种细菌,培养一段时间后,再用此细菌培养T2噬菌体。
(3)图乙实验结果表明,经离心处理后上清液中具有很低的放射性,请分析该现象出现的可能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一种即可)。
(4)噬菌体侵染细菌后,合成子代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需要________。
A.细菌的DNA及其氨基酸 B.噬菌体的DNA及其氨基酸
C.噬菌体的DNA和细菌的氨基酸 D.细菌的DNA及噬菌体的氨基酸
(5)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A
解析:同时含有DNA和RNA的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A项正确;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是指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B项错误;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DNA,RNA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而DNA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C、D项错误。
2.答案:C
解析:就真核细胞而言,其遗传物质为DNA,而不能描述为DNA是主要遗传物质,A项错误;综合格里菲斯、艾弗里、赫尔希和蔡斯的实验结果,可得出DNA是遗传物质的结论,不能得出DNA是主要遗传物质的结论,B项错误;DNA和RNA均可贮存遗传信息是其作为遗传物质的原因之一,但不能作为DNA是主要遗传物质的原因,C项正确;②正确,因为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另外,DNA和RNA均可自我复制,D项错误。
3.答案:D
解析:A、在众多肺炎双球菌菌株中,光滑型(S)菌株是唯一能够引起肺炎或败血症的类型,这种菌株在培养基上能长成光滑的菌落,A正确;
B、该实验需要分离S型菌中的各种化合物,分别与活的R型菌混合,排除其他物质干扰,以弄清转化因子究竟是什么物质,因此需要具备从S型菌中分离提取各种化合物的技术手段,B正确;
C、核酶是具有催化功能的RNA分子,能特异性结合并切割特定mRNA序列,不能降解DNA,因此处理后的S型菌的DNA仍能将部分R型菌转化为S型菌,C正确;
D、R型菌转化为S型菌的过程是由于S型菌的DNA整合到R型菌的DNA上,获得的新S型菌同时含有R型菌和S型菌的遗传物质,与提供DNA的S型菌的遗传物质不完全相同,D错误。
故选D。
4.答案:D
解析:因为是将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与R型活细菌混合注射的,所以在小鼠体内存在$型和R型两种细菌,导致小鼠死亡的是S型菌,A正确。S型和R型细菌在小鼠体内都可以作为抗原物质引起机体的免疫反应,B正确。曲线b段下降是由于R型细菌被小鼠免疫系统大量消灭了,C正确。S型和R型菌的遗传物质都是DNA,D错误。
5.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肺炎双球菌的体外转化实验。菌落的特征应该在固体培养基上才能观察到,而图示试管中为液体培养基,A项错误;该实验不能破坏S型菌的化学成分,因此不能研磨,该实验应该用分离提纯技术,B项错误;实验结果证明DNA能将R型菌转化为S型菌,而蛋白质等不能将R型菌转化为S型菌,但是不能证明S型菌的各种成分是否能进入R型菌,C项错误;为使实验结果更加有效、可靠,可采取提高物质分离纯度等措施,D项正确。
6.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相关知识。在两个实验中导致R型肺炎双球菌转化的因素都是S型细菌的DNA,A正确;R型肺炎双球菌在体内和体外都只有少量个体发生了转化,B错误;肺炎双球菌由R型转化为S型是S型细菌的DNA进入R型细菌细胞中并整合到其DNA分子上导致的,属于基因重组,C错误;格里菲思的实验没有证明DNA是遗传物质,D错误。
7.答案:C
解析:格里菲思做的是体内转化实验,艾弗里做的是体外转化实验,两者都采用了转化法,但体外转化实验是将DNA和蛋白质等分开,单独地、直接地观察它们的作用,体内转化实验没有将这些物质分开研究,两者的实验思路不同,A错误。肺炎双球菌是原核生物,其细胞中没有高尔基体,B错误。S型细菌有毒性,而S型细菌的DNA本身没有毒性,将S型细菌的DNA注射到小鼠体内,不会导致小鼠死亡,C正确。格里菲思的体内转化实验没有证明DNA是遗传物质,只证明了被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体内存在某种“转化因子”,D错误。
8.答案:A
解析:A项,噬菌体是病毒,无细胞结构,只能寄生在活细胞中进行代谢繁殖,因此不能在无机培养基上直接培养噬菌体,故A项叙述错误。B项,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后,根据DNA的半保留复制原则,子代中只有少数的噬菌体具有放射性,故B项叙述错误。C项,若侵染过程中保温时间过短,部分亲代噬菌体还未来得及侵染到大肠杆菌内,离心后会被分离到上清液中,导致上清液也有一定的放射性,故C项叙述正确。D项,探究蛋白质和DNA究竟哪一种是遗传物质是本实验的实验目的,因此为了达到实验目的还要设计一组用35S标记噬菌体的实验,目的是在标记的过程中能同时标记蛋白质观察其子代的放射性,与32P标记噬菌体互相对照,均为实验组,故D项叙述正确。
9.答案:B
解析:第一组实验用35S标记噬菌体,则标记的是蛋白质,若噬菌体的蛋白质进入大肠杆菌而DNA未进入,则上清液中放射性低,而沉淀物中放射性高,且子代噬菌体含有放射性;第二组实验用32P标记噬菌体,则标记的是DNA,若噬菌体的蛋白质进入大肠杆菌而DNA未进入,则上清液中放射性高,而沉淀物中放射性低,且子代噬菌体无放射性。故选:B。
10.答案:B
解析:A、噬菌体专一性侵染大肠杆菌,若本实验用乳酸菌替代大肠杆菌,则不能得到相同的实验结果,A错误;
B、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保温时间过长,有部分子代噬菌体会从大肠杆菌中释放出来;时间过短,亲代噬菌体的核酸不能完全注入到大肠杆菌内,因此保温时间过长或过短都会导致上清液中的放射性会偏大,B正确;
C、子代噬菌体的DNA部分来自亲代,部分为新合成的,蛋白质全部是新合成的,C错误;
D、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时,沉淀中存在少量放射性,可能是搅拌不充分所致,D错误。
故选:B。
11.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历程。格里菲思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证明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活细菌转化为S型活细菌,但没有证明DNA是遗传物质,A错误;肺炎双球菌的体外转化实验能够证明DNA是肺炎双球菌的遗传物质,B正确;肺炎双球菌的体外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思路都是设法单独地、直接地观察DNA和蛋白质等物质的作用,基本思路相同,C错误;用32P标记的噬菌体感染大肠杆菌,被标记的DNA进入大肠杆菌细胞内,最终进入子代噬菌体中,离心后位于沉淀物中,因此,即使搅拌时间过短,噬菌体没有与大肠杆菌完全分离,对上清液的放射性影响也不大,D错误。
12.答案:A
解析:从图示分析,TMV放入水和苯酚中震荡后,RNA和蛋白质分离,故水和苯酚的作用是将病毒的RNA和蛋白质分离,A正确;烟草细胞膜上无RNA的载体,B错误;此实验证明TMV的遗传物质是RNA,而不是蛋白质,没有证明TMV的遗传物质主要是RNA,C错误;烟草细胞的遗传物质是DNA,D错误。
13.答案:C
解析:实验③病斑中分离出的病毒类型应为b型,因为组合病毒中使用了b型TMV的RNA。
14.答案:D
解析:因为用TMV型病毒的蛋白质与HRV型病毒的RNA结合在一起,组成一个组合型病毒,用这个病毒去感染烟草,对于病毒来讲,RNA为遗传物质,侵染后会在受体细胞内利用HRV型病毒的RNA作为模板,用烟草细胞的原料合成HRV型病毒的RNA和蛋白质。
15.答案:(1)D→A→E
(2)32P;(4种)脱氧核苷酸
(3)①培养时间过短,部分噬菌体未侵入细菌体内;②培养时间过长,增殖的子代噬菌体从细菌体内释放出来(答一种即可)
(4)C
(5)DNA是噬菌体的遗传物质
解析:(1)根据题图甲写出噬菌体侵染细菌的正确顺序是:B(吸附)→D(注入)→A(合成)→E(组装)→C(释放)。
(2)根据图乙实验结果可知,用于标记噬菌体的同位素是32P,标记的是噬菌体的DNA。噬菌体没有细胞结构,是寄生在细菌中的,所以标记T2噬菌体的操作步骤:①配制适合细菌生长的培养基,在培养基中加入用放射性标记的4种脱氧核苷酸作为合成DNA的原料。②在培养基中接种细菌,培养一段时间后,再用此细菌培养T2噬菌体。
(3)图乙实验结果表明,经离心处理后上清液中具有很低的放射性,可能原因:①培养时间过短,部分噬菌体未侵入细菌体内;②培养时间过长,增殖的子代噬菌体从细菌体内释放出来。
(4)噬菌体侵染细菌后,合成子代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需要噬菌体的DNA作模板,细菌的氨基酸作原料,故选C。
(5)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结论是DNA是噬菌体的遗传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