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文艺版三年级音乐上册第4课《(听赏)森林的歌声》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湘文艺版三年级音乐上册第4课《(听赏)森林的歌声》教学设计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4.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艺版
科目 音乐
更新时间 2022-01-19 23:06: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森林的歌声》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森林狂想曲》是全世界第一张拥有纯粹大自然音效的组合专辑,是荒野探险家徐仁修、自然录音专家刘义骅、自然观察家杨雅棠、留美制作人吴金黛、金曲奖制作人及演奏音乐奖得主范宗沛,全心全意为台湾森林量身打造的自然音乐创作。制作过程耗时5年,深入全台山林实地录音,共收集台湾鸟类、蛙类、蝉类、虫类、山羌、猕猴、飞鼠、溪流……等近100种台湾自然声音。新颖并充满创意的制作概念,使乐曲中的自然音源与音乐的节奏、调性相合无间。这首乐曲由A、B、C三个乐段轮番演奏,首尾和中间穿插有实地录制的“音效”。三个乐段均为五声羽调式,B、C段是A段的变奏。A段上句结束在属音“3”,下句结束在主音“6”上,具有呼应关系。B段一开始似乎转到了大调,但随后又转到了羽调式,使乐曲增添了新鲜感。在C段中各乐句改为弱起,并且都在较高音区盘旋,但仍保留了许多A段的因素。这首乐曲既有电声乐器,又有竖笛、钢琴、小提琴等乐器演奏,与森林中各种动物、昆虫的鸣叫声和风声、雨声、流水声的录音,使人听起来犹如身临其境一般。乐曲表现了在台湾的热带雨林里各种动物、昆虫丰富、奇异而和谐的鸣叫声奏出的一首优美的森林狂想曲,同时也表现了森林居民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其乐融融的情景。
学情分析:
这阶段的学生生活范围和认知领域进一步发展,体验、感受与探索创造的活动能力增强,个性与纯真并存,情绪的发展处于高速发展期,在许多方面会呈现出矛盾交错的状态。学生在音乐审美认识、音乐审美能力以及对音乐的表现、音乐创造等方面,处在一个逐步学习、逐步积累音乐个性的状态中,音乐欣赏课还是缺乏耐心的倾听,乐理知识学生仍不是很感兴趣。这首乐曲贴近自然,能唤起学生的生活感知与共鸣感,“森林”、“动物”是学生最感兴趣的一个题材,但是乐曲本身的变化及多种乐器的参与会使学习难度大大增加,多种乐器参与、各种大自然的声音交织在一起,汇成一顿精神大餐,相反学生会出现“举筷不定”的窘境。学生能感受乐曲的背景及氛围,但是其中的调式、节奏变化,会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混淆感,所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特意对音乐做了重新的编排和剪辑,以此为基础,循序渐进把这顿“大餐”,分阶段、分步骤的让学生吸收,转换为音乐能量。
教学内容:
湖南文艺出版社小学音乐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欣赏课《森林的歌声》
教学目标:
1.创设音乐情景,感受乐曲的发展过程,结合音效树立音乐形象,培养学生音乐记忆力和想象力。
2.了解乐曲的旋律特点,感知曲式结构及特色乐器的演奏,尝试哼唱及表现乐曲主要旋律。
3.感受乐曲活泼愉快的情绪,赏析森林的无穷魅力与神奇,体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奇趣。
教学重点:
1.品析乐曲的发展,培养学生的音乐记忆力和想象力。
2.了解乐曲结构,感受乐曲活泼欢快的情绪。
教学难点:哼唱及表现乐曲主要旋律,掌握乐曲的曲式结构。
教学准备:钢琴(或电子琴)、陶笛等乐器。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播放大自然主题音乐,师生做课前准备,营造课堂气氛。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1.师生问好。
2.启发谈话。
师:很高心和同学们一块学习,今天包老师要带你们去个神秘的地方,你们想知道去哪儿吗?好那么跟我走吧!(播放课件)
3课件播放,学生赏析。
课件说明:音乐及背景音效,展现配乐视频,学生赏析。
4.过渡小结。
设计目的:师生共同进入歌曲情景,在感受音乐的同时,给学生营造一种欢快、活泼的课堂气氛。 利用清新、自然的森林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森林之旅:乐曲赏析。
(一)乐曲初探。
1.聆听与感受。
①画音乐。
②课件播放音乐《森林狂想曲》,学生聆听并画一画。
③交流反馈。
④师过渡小结。
2.复听:音画合一。
①提示引导
A课件出示问题:①给你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那一幕场景?动物们在干什么?你都发现了那些动物?②听了音乐、看了画面后,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或一个词是什么
B教师强调问题。
②带问题,配乐视频赏析。
③交流反馈。
3.乐曲简介。
4.乐器与旋律变化。
①这首乐曲除了有各种真实的森林音效,还运用了多种乐器,老师想考考同学们,你们从乐曲中听出那些动物的叫声?还听出了那些乐器的声音?你能在画面中找到吗?可以边听和边和你身边的同学小声交流,并记录在纸上。
②课件播放。
③学生对照聆听
④交流反馈。
A你听出了那些动物的声音?(学生说一说)
B提问:
C课件出示:示例乐器,教师简介
⑤结构及旋律
D指导学生观察色块及旋律线
5.巩固复听。
①师:
②课件播放情境画面,带动学生听音乐、看画面、比划:钢琴、小提琴、吉他、笛子的演奏动作。
(设计意图:这是综合认知及感受的环节,坚持用听来获取音乐感受的原则,通过动手画、相互合作、直观旋律线等方式,帮助学生多角度,了解这首乐曲,构建音乐形象,注重用情景、音画合一的手段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二)主题乐句赏析及学唱。
1、过渡
2、A段旋律学习。
①课件出示:A段的旋律,学生聆听第一主题,用非洲鼓让学生体验乐曲活泼,欢快的情绪。引导学生感受小动物欢歌时的热闹场面。
②学生跟钢琴用DI母音进行旋律模唱。(演唱要求:声音轻巧富有弹性,面部表情自然,放松。)
③合作表现:师吹奏或弹奏学生模唱
2. B段旋律学习
①课件出示:B段的旋律。聆听第二主题、学生跟音乐哼唱旋律
②引导学生用不同方式参与表现感受歌曲的情绪
③教师范唱、学生跟琴用LU学唱旋律.
合作表现:师吹奏或弹奏学生模唱
3.学习C段的旋律。
①课件出示:C段的旋律。
②聆听第三主题,感受歌曲情绪。组织学生用La哼唱,
③合作表现:师用碰铃表现歌曲,引导学生学唱旋律。
4.初涉曲式结构
①课件出示三个主题的旋律。
②游戏:小小音乐家
A采用自荐或推荐的方式选择三个同学,(也可以是三组同学,2-3各位一组,扩大参与度)
B请学生出题:到讲台指一指,或者到操作电脑前,自己点击(或老师代劳)
C说说这是那个主题。
D小结
③课件播放曲式动画进程图,学生对比、参照、记忆。
(设计意图:分解音乐主题,结合音乐段落,细化教学,帮助学生理解音乐章节借助已有知识经验,把音乐隐喻在实践中帮助学习。)
(三)合作填表:曲式辨析。
1、教师分发曲式格子图表
A教师强调
B课件播放完整音乐。
2、订正及说明
①举手反馈:同桌填写一样的有哪些,不一样有哪些?争议在哪一个部分?
②师:音乐学习就是有争议才有进步,就像这首音乐的创作者们,为什么经历了五年时间,就是经历了再斟酌、在思考、和再讨论,我们一起对照进程图看一看你的想法正确吗?
③复听矫正。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综合能力及乐曲本身的难度出发,利用合作的方式,通过听、复听的方式,降低学习难度,学生总结及发现乐曲的结构变化。重欣赏感受,轻乐理分析,目的要给学生一个完整的音乐鉴赏及想象的空间,既要尊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又要兼顾学生的能力及兴趣养成。)
三.课堂拓展。
1.留给我
这首乐曲通过巧妙地曲式安排,帮助我们对森林产生了无限的遐想和期望? 下面老师带来了一首好听的歌曲要和同学们,一起分享,想想要是这一切没了、我们还能剩下什么?
①师:
②音乐赏析《留给我》。
2.自省自悟。
①结合课件说一说:这一切都没了,我们还剩下什么?
②教师小结。
师:
设计目的: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直观的展现当一切都逐渐消失之后我们的身边还剩下什么?学生直观的感知会加深自然环境保护、珍爱地球的综合认知。延续教学的情景创设,结合教学内容特点,坚持在音乐的载体上开展情感教育活动,开展音乐知识补充和认知,
学生自主感悟,杜绝说教。
四.总结,授课结束。
1.师:很高兴和同学们,度过愉快的40分钟,老师和你们畅游在奇趣的大森林,完成了一趟奇妙的旅行,老师期待和你们再次学习的机会,同学们,再见。
2.伴随音乐,走出教室,授课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