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吉安二中2012-201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西省吉安二中2012-201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8.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11-16 20:48: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吉安县第二中学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年级语文试卷
命题人:肖银媛 总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2012.10.30
第Ⅰ卷(选择题共36分)
一、语言基础知识题(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加点词语中,读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A.慰藉(jiè) 颓圮(pǐ) 玉玦(jué) 参乘(chéng)
B.攒射(cuán) 籼米(shàn) 惩创(chuāng) 瓦菲(fēi)
C.豇豆(jiāng) 通缉(jī) 婆娑(suō) 巷道(hàng)
D.忤视(wǔ) 遒劲(jìn) 发酵(jiào) 箕踞(jī)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苍茫 凄惋 骋怀 神采飞扬 B.缥缈 掩映 激亢 博闻强识
C.笙箫 莅校 疏浚 陨身不恤 D.停舶 黯然 弥漫 金壁辉煌
3、下列各项中,画线处应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1960年2月19日,中国自己设计研制的第一枚液体火箭 在了上海南汇海滩20米高的发射架上。今天,已经可以 的一个秘密是,这枚火箭的飞行高度,只有8公里!但正是这8000米的距离,为中国后来的卫星上天 了道路,使中国在走出地球,奔向太空的漫漫远征路上,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A.竖立 披露 开辟 B.树立 披露 开拓
C.竖立 透露 开辟 D.树立 透露 开拓
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 “山楂树之恋”被称作史上最纯洁的爱情,这部小说讲述的是静秋和老三这对青年男女风华正茂地工作和生活的故事。
B.大堰河,我的保姆,她希望有朝一日能在她乳儿冠冕堂皇的婚礼上,听到娇养的媳妇亲切地叫自己一声 “婆婆”。
C.凤凰卫视节目主持人鲁豫的阳光招牌笑容,非常具有亲和力。她待人一向态度谦和,不论遇谁,都付之一笑。
D.在那段苦难的日子,巴金知道“革命的洪流”无法抗拒,也只能在那样的时代里逆来顺受。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因此他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B.长篇小说《蛙》于2011年获得第八届茅盾文学奖,其作者是当今文坛颇具影响力的创作过《红高粱》等佳作的著名作家莫言之手。
C.奥斯卡金像奖设立以来,不仅对世界许多国家的电影艺术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而且反映美国电影艺术的发展进程,一直享有盛誉。
D.今年的两会上,财政部长谢旭人就“税收痛苦指数”答记者问提到,今后将逐步提高直接税比重,进一步完善和改革增值税制度,适当降低服务业的税收水平。
6、下列关于《论语》和《大卫·科波菲尔》,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论语》中的格言警句极富哲理性和启发性,如“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强调诚实,讲信用;“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强调向贤人学习,不断自我反省。
B.孔子在《论语》中提倡以天、地、君、亲、师来规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又以仁、义、智、信来规范道德标准与行为准则,这些观点都是有助于维护当时社会稳定的。
C.继父默德斯东把不到十岁的大卫·科波菲尔送去当洗涮酒瓶的童工,让他过着不能温饱的生活。母亲大权旁落,不敢过问,也不敢和大卫·科波菲尔亲近。
D.大卫第一次婚姻很失败,他的“娃娃妻”多拉是位娇生惯养的小姐,过不了苦日子,把家庭生活搞得一团糟。
二、(9分,每小题3分)
文化创新要有世界眼光
张俊卿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历经社会变迁,中国文化之所以能有气象万千的格局,之所以能维系绵延不绝的血脉,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能够吐故纳新、完善自我。在历史上,从军事征战到贸易往来,从官方的使节互派到民间的自发沟通,文化交流都不可避免地成为人们彼此理解和接纳的重要内容。就此而言,古老中国的文化更新,正是在一次次文化交流中实现的。毫无疑问,只有在这样开放包容的交流中,我们的文化创新才有了不竭的动力和活力。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不同民族和不同国家的文化,犹如它山之石,本身就充满了新的特质。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地域之间的文化交流,犹如不同色彩的搭配,在纵横交错、明暗强弱的各式组合之中,新的“颜色”就会出现。不同“颜色”的文化,只有相互碰撞、融合,才能迸发新的魅力。当前,文化多样性的概念和生物多样性的概念一样,得到世界各国的认同。这种“多样性”的提倡,不只致力于文化的保护,更是在强调多样性文化之间的启发和借鉴。
在多样的世界文化中,我们的文化创新需要坚持开放包容的理念,切忌闭门造车。我们历史上的几个文化大繁荣时期,无一不伴随着对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引进和吸收,是学习的过程,也是再创造的过程。从历史看,埃及古文明之于希腊,希腊文明之于罗马,印度文明之于中国等,其间的消化吸收,无不证明开放包容的重要意义。就近而言,上世纪80年代,中国大陆曾兴起过一股声势浩大的“文化热”。其实质,就是在改革开放的前提下,中国社会通过引进国外经典作家和作品,大力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如今,“文化热”已经散去,但文化消化和吸收的过程却一直在继续。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我们的文化创新在吸收之中,当然还要坚持自己的特色,不能邯郸学步。我们要用世界的眼光,将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成果作为我们民族文化发展的参照系和资源库,并以此激发我们文化创新的灵感和活力。但不可忘记,世界眼光是要有立足点的,是应以“我”为主的。借鉴什么样的经验,吸收什么样的成果,这些都应从我国文化发展的现实需要出发。“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这种变异在文化创新中也同样存在。如果不注重土壤,只是简单嫁接,那么所谓文化创新,结出的就只能是苦果了。事实上,任何文化创新都是一种“扬弃”,既要力避无原则的照搬照抄,也要重视自己脚下泥土的芳香。所以,我们的文化创新要始终坚持自己正确的理想、信念和原则:既植根于民族文化的沃土,又顺应世界文化进步潮流,着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文化是一个民族走向世界的名片。当今世界,中外文化交流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深层次上展开,这为我们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不断推进文化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国文化源远流长、积淀深厚,我们应在开放包容中充分发挥这一优势,不断推动中国文化的创新、发展和繁荣。
(选自2010年7月14《光明日报》)
7.下列关于“文化创新”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文化创新是中华文化历经社会变迁,至今能有气象万千的格局、维系绵延不绝的血脉的重要原因之一。
B.在多样的世界文化中,文化创新需要坚持开放包容的理念,切忌闭门造车。这一点已经为历史所证明。
C.文化创新固然要注意吸收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成果,但要在坚持自己的特色基础之上,不能邯郸学步。
D.在中外文化交流更加活跃的今天,如何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不断推进文化创新,将面临新的要求。
8.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我们要用世界的眼光,吸收各国的优秀文化,让我们民族的文化成为世界文化的参照系。
B.以“我”为主,在借鉴经验、吸收成果的时候,都应从我国文化发展的现实需要出发。
C.在文化创新时实行“扬弃”,既力避无原则的照搬照抄,也重视自己脚下泥土的芳香。
D.文化创新要始终坚持自己正确的理想,信念和原则,建设中国式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9.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从历史的角度看,人们要想彼此理解和接纳,就只有通过文化交流才能够实现。
B.提倡文化“多样性”,不仅为了保护文化,更强调多样性文化之间的启发和借鉴。
C.上世纪80年代中国大陆兴起的“文化热”,就是大力吸收世界优秀文化的成果。
D.中国文化源远流长,积淀深厚,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进行文化创新的优势更大。
三、(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2题。
李时勉,名懋,以字行,安福人。成童①时,冬寒,以衾裹足纳桶中,诵读不已。中永乐二年进士。选庶吉士,进学文渊阁,与修《太祖实录》。授刑部主事,复与重修《实录》。书成,改翰林侍读。
性刚鲠,慨然以天下为己任。十九年,三殿灾,诏求直言。条上时务十五事。成祖决计都北京。而时勉言营建之非,忤帝意。寻被谗下狱,岁余得释,杨荣荐复职。
洪熙元年复上疏言事。仁宗怒甚,召至便殿,对不屈。命武士扑以金瓜,肋折者三,曳出几死。明日,改交阯道御史,命日虑一囚,言一事。章三上,乃下锦衣卫狱。时勉于锦衣千户某有恩,千户适莅狱,密召医,疗以海外血竭,得不死。仁宗大渐②,谓夏原吉曰:“时勉廷辱我。”言已,勃然怒,原吉慰解之。其夕,帝崩。
宣帝即位已逾年,或言时勉得罪先帝状。帝震怒,命使者:“缚以来,朕亲鞫,必杀之。”已,又令王指挥即缚斩西市,毋入见。王指挥出端西旁门,而前使者已缚时勉从端东旁门入,不相值。帝遥见骂曰:“尔小臣敢触先帝!疏何语?趣言之。”时勉叩头曰:“臣言谅阴③中不宜近妃嫔,皇太子不宜远左右。”帝闻言,色稍霁。徐数至六事止。帝令尽陈之。对曰:“臣惶惧不能悉记。”帝意益解,曰:“是第难言耳,草安在?”对曰:“焚之矣。”帝乃太息,称时勉忠,立赦之,复官侍读。比王指挥诣狱还,则时勉已袭冠带立阶前矣。
宣德五年修《成祖实录》成,迁侍读学士。帝幸史馆,撒金钱赐诸学士。皆俯取,时勉独正立。帝乃出余钱赐之。正统三年以《宣宗实录》成,进学士,掌院事兼经筵官。六年代贝泰为祭酒。八年乞致仕,不允。十二年春乃得请。朝臣及国子生饯都门外者几三千人,或远送至登舟,候舟发乃去。
英宗北狩,时勉日夜悲恸,遣其孙骥诣阙上书,请选将练兵,亲君子,远小人,褒表忠节,迎还车驾。景泰元年,得旨褒答,而时勉卒矣,年七十七,谥文毅。
(选自《明史》,有删节)
[注]①成童:十五岁以上。②大渐:病重。③谅阴:居丧。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千户适莅狱 适:到……去
B.或言时勉得罪先帝状 状:情形,状态
C.趣言之 趣:赶快
D.比王指挥诣狱还 比:等到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 冬寒,以衾裹足纳桶中 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王
B. 而时勉言营建之非 朝济而夕设版焉
C. 时勉于锦衣千户某有恩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D. 其夕,帝崩 吾其还也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时勉性格刚毅耿直,曾多次上疏言事,因直言敢谏屡次触怒龙颜;其忠诚终被宣宗发现,因此受到了重用。
B.杨荣被人诬陷下狱,一年多才得以释放,后来李时勉举荐杨荣,杨荣才官复原职。
C.李时勉被关入锦衣卫监狱时几乎死去,恰巧碰到一位自己曾经帮助过的锦衣卫千户,此人请来医生治好他。
D.李时勉待人平和宽厚,所以深得同僚和学生敬重。
第Ⅱ卷(共114分)
四、(28分)
13、翻译下面的句子。(12分)
⑴ 命武士扑以金瓜,肋折者三,曳出几死。(4分)
译文:
⑵ 帝乃太息,称时勉忠,立赦之,复官侍读。(4分)
译文:
⑶ 朝臣及国子生饯都门外者几三千人。(4分)
译文:
14、阅读下面这首唐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塞下曲
戎 昱
北风凋白草,胡马日骎骎①。夜后戍楼月,秋来边将心。
铁衣霜露重,战马岁年深。自有卢龙塞②,烟尘飞至今。
[注]① 骎骎(qīn qīn):马跑得很快。②卢龙塞:古地名。
⑴ 请概括首联描写的“塞下”环境的特点,并分析其作用。(4分)
答:

⑵ 这首诗刻画了怎样的边将形象?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4分)
答:

15、古诗文填空(8分)
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 。
⑵ 寻梦?撑一支长篙 ;满载一船星辉, 。
⑶ ;不仁;失其所与,不知; ,不武。
⑷ 高渐离击筑, , ,士皆垂泪涕泣。
五、(21分)
森林
陈世旭
在整个世界,除了水,我最喜欢的就是森林。
森林有诗。
要摆脱无名的羁绊,我最想走向森林;要拯救疲惫的灵魂,我最想走向森林;要吟唱隐秘的心曲,我最想走向森林。
花与树的缠绵,云与雾的交融,风与雨的相伴,泉与湖的交响,无处不是诗的流淌。云聚云散是诗,花谢花开是诗,草飞草长是诗,月圆月缺是诗。森林是诗的宠儿。
走向森林,是我的梦想,我的渴望。
在森林任何一个无人知晓的角落,都会有风吹落潮湿的种子。季节更替,森林里到处荡漾着的,是人的自由意志。倾听森林的语言,你将成熟,聪明,坦荡,洞悉真理……生活的困惑与感伤随风而逝。走在森林,你会发现你是快乐的,森林是无声的呼唤,充实了你原本空洞的灵魂。
因为惰性和缺乏勇气,我任随自己长年被囚禁在嘈杂的城市:城市也是森林。楼群像树林,只是没有枝叶没有花朵没有果实,没有令人蒜恋的狗尾巴草的清香。楼群的颜色顽固,隐去了季节的界限;窗口在夜晚筛下星星,挤窄了无边际的想象;钢筋水泥傲然挺立,带来了坚硬工具的压抑。这是化工森林。在这里,人们掩起私下里表情丰富的脸庞,让善意和温情在陌生中蛰伏窥望。
只有森林才会有真正的歌唱。森林的歌,嘹亮、清逸而深远。森林里最多的是树,每棵树都是歌手。
走进森林,走进歌声,走进激动的曲调和流畅的节奏,离开城市的喧嚣,演奏自己的乐章。让漫天的音乐的羽毛,化作无边的新绿与嫩黄。等待心灵的撞击,等待灵魂的再生。
我见识过世界的不只一处森林。每次我都会力图进入森林的深处。穿过茂密的、散发着浓郁的树脂和草莓香味的松树林,心里泛起一种甜丝丝的快感。林中的湖泊像美人的镜子,波光粼粼地闪烁在无边森林的怀抱,映照着蓝天的纤尘不染和青山的雄浑与妩媚。
那些树林是没有猎人也没有伐木者的。那里的鸟是不害怕被人惊扰的。树桠上,站着不知名的鸟。它们大大方方、满不在乎地站着,不时懒洋洋地一跳。有时候落到离你很近的地方,然后又扑扑地飞起。柔顺的、毛茸茸的松鼠就在附近无忧无虑地跳来跳去,有时会突然停下来,蹲在离你最近的树枝上和灌木丛中,睁大眼睛滴溜溜地打量你。所有的生灵都充分享受着作为这片树林的天然主人的特权。
森林无疑有一种凝重的隐喻性质,暗示出生活最为深沉的一面。森林是生命的典范,告诉人们生命的原始法则。
潮湿的凉意从四面八方袭来。鸟悄悄地离开被太阳晒得温暖的树梢,振起翅膀,依恋地、默默地飞进树林深处。雾在林中飘荡。雾是半透明的,并不妨碍仰望树缝中的天空。被树枝分割的天空特别明亮,让我想起南方家乡闪烁的星光,被星光照亮的丰沛的河流、绿树中的城市和织锦般的田地。莱蒙托夫说得不错:“当我们远离尘世而跟大森林接近时,大家都不由得变成孩子了,心灵摆脱了种种负担,恢复了本来面目。”托尔斯泰则给森林赋予了道德意义:“置身于令人神往的大森林之中,心中难道能留得住敌对感情、复仇心理或者嗜杀同类的欲望吗?心中的恶念应该在与作为美与善象征的大自然接触时消失。”如果有一天,你坐在森林之外的地方;梦想曾经的家园,你便会知道,失去绿荫,灵魂就失去了庇护。混浊的噪声从耳边掠过,你将嫉妒并且哀怨,谁曾拥有过那片森林?
我多么愿意住在这样的树林:在森林幽静的小径徘徊,鼻翼里全是青涩的气味,看或枯或荣的草在夕阳下泛着柔柔的光,像长发飘逸;在绿叶沙沙的伴奏下唱歌,唱消失的爱情和不可知的未来;听或深或浅的水在林子的深处汩汩流动,像精灵呢喃。
等有一天终于不能呼吸的时候,我就溶入树下的泥土,无声地悠悠地去到森林的漩涡深处,肃穆,庄严,神秘,颤栗。然后在返青的季节,同蚂蚁、蚯蚓和飞虫,同所有卑微的生命一起,用柔软的头颅叩开泥土的门,迎接春天的来临。一声鸟鸣,心便永不寂寞。 (选自2011年第1期《散文选刊》,有删改)
16.在文中,作者写了城市中的“化工森林”,用意是什么?(6分)
答:

17.文章联想丰富,但始终围绕作者的感情而展开,而且感情的发展层层深入,请梳理作者的感情发展脉络。(5分)
答:

18.结合文章内容了探究“森林是生命的典范,告诉人们生命的原始法则”一句中“生命的原始法则”的意蕴。(6分)
答:

19.下列对这篇散文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作者认为,森林会消除人们的困惑和感伤,会使人们空洞的内心得到充实,会让人们变得成熟、聪明、坦荡、洞悉真理等。
B.“等待心灵的撞击,等待灵魂的再生”的意思是,在喧嚣的城市,人们的心灵将受到世俗的冲击,但走进森林,将可能获得重生。
C.文中引用莱蒙托夫、托尔斯泰的话,写出了森林的巨大作用,揭示了文章的主旨: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应该和谐相处。
D.文章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这和比喻、拟人等修辞的运用密不可分,如“湖泊像美人的镜子”、“睁大眼睛滴溜溜地打量你”等。
E.文章以第一人称为主,有时插入第二人称,不同人称的运用既丰富了文章的叙事手段,有助于思想感情的表达,又使文章显得亲切。
六、语言综合表达(15分)
20、古人见浮云联想游子,见落叶联想衰老,见桃花联想美丽的新嫁娘,通过贴切精彩的联想,可以呈现更优美动人的情境,因此,培养、发挥联想力是语文学习的重要课题。请以“笔的联想”为题,写一篇短文,至少使用两种修辞手法。(不少于200字)
七、(50分)
21、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50分)
闻一多在《色彩》中吟道:“生命是张没有价值的白纸,自从绿给了我发展,红给了我热情,黄叫我以忠义,蓝教我以高洁,粉红赐我以希望,灰白赠我以悲哀······从此以后,我便溺爱于我的生命,因为我爱他的色彩。”
的确,人生本来就是一张白纸,烛之武在国难当头时能顾全大局,为他的生命着以红色;荆轲在易水河视死如归,为他的生命着以黄色;项羽在“鸿门宴”中三贻误战机,为他未来的生命着以灰色……我们在历史的长河中看到了许许多多传奇人物的生命色彩。今天。就让我们拿起心中七彩画笔,描绘出属于我们自己的色彩。
请根据以上材料,自立题意,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吉安县第二中学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年级语文答题卷
2012.10.30
一、二、三(36分,每小题3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
四、(28分)
13、(12分)
⑴(4分)
                               
⑵(4分)
                          
⑶(4分)
                          
14、(8分)
⑴(4分)


⑵(4分)


15、(8分)




五、(21分)
16、(6分)答:
       
       
       
17、(5分)答:                          
       
       
       
18、(6分)答:                          
       
       
       
19、(4分)( )
六、(15分)
20、(15分)
第二中学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年级语文参考答案
2012.10.30
1.C(A.shèng;B.xiān;D.jìng)
2.B(A.婉;C.殒;D.泊,碧)
3.C(树立:建立,多用于抽象的好的事情;竖立:物体垂直,一端向上,一端接触地面或埋在地里。披露:发表,公布;透露:泄露或显露消息、意思等。开辟:打开通路或开拓扩展;开拓:开辟或拓展市场等)
4.D(A.风华正茂不能做状语;B.应改为富丽堂皇;C.付之一笑:一笑了之表示毫不介意)
5.A(B.作者是……莫言之手,句式杂糅;C.不仅,而且语序颠倒;D.改革和完善)
6.C(母亲去世后)
7.A(根据原文,原因是“吐故纳新、完善自我”)
8.A(“让我们民族的文化成为世界文化的参照系”有误,原文为“将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成果作为我们民族文化发展的参照系和资源库”)
9.B(A“就只有通过文化交流才能够实现”不准确,太绝对;C“就是大力吸收世界优秀文化的成果”不准确,与原文第三段表述的意义不对;D“世界其他国家相比,进行文化创新的优势更大”原文无据。)
10.A(适:恰好,正巧)
11.B(A介词,用/连词,表目的,B连词,表转折,C介词,对/介词,比,D代词,表指示,那/副词,表商量语气)
12.B(是李时勉被人诬陷下狱,一年多才得以释放,经杨荣举荐,李时勉才官复原职。)
13、⑴ 仁宗命令武士用金瓜打他,李时勉被打断了三根肋骨,拖出去时差点死了。(4分)(“扑以金瓜”,状语后置句,1分,补出主语“皇帝”或“仁宗”、“ 李时勉”1分,曳1分,大意1分)
⑵ 宣宗皇帝长长地叹息一声,赞扬李时勉忠诚,马上就赦免了他,恢复他的侍读官职。(4分)(太息 1分,称1分,赦1分,大意1分)
⑶ 在都门外给他饯行的朝中大臣和国子监学生将近三千人。(4分)
(“朝臣及国子生饯都门外者”定语后置句,1分;“饯”后面省略介词“于”,饯1分,大意1分)
14.⑴ 特点:自然环境险恶.军情紧急(2分)。作用:营造了萧杀的氛围,渲染了边塞紧张的战争气氛,为边将的出场勾勒背景(或为边将出场作铺垫)。(答对两点即可2分)
⑵ 刻画了一个饱受戍边之苦、思乡之愁的边将形象(2分)。表达了对战争给边塞将士带来的苦难的同情和对从古至今延绵不断的战争的厌倦(1分),寄寓了诗人渴望和平的美好愿望(1分)。
15、⑴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⑵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⑶ 因人之力而敝之 以乱易整 ⑷ 荆轲和而歌 为变徵之声
16、(6分)①和真正的森林构成对比(1分),突出了“我”对嘈杂,冷漠的城市的厌弃(1分),对自由、充满温情的真正的森林的向往(1分),②引出下文(1分),正是因为厌弃了城市(1分),“我”才会走进森林,演奏自己的乐章(1分)
17、(5分)①开宗明义,点明“最喜欢森林”;②渴望、梦想走向森林;③走进森林,进入森林的深处;④愿意住在森林;⑤死后愿意和森林完全融为一体。(每点1分)
18、(6分)①生命是自由的、快乐的;②各种生物都是自然的主人,相互之间应该和谐相处。③大自然是生命的家园,人类应该保护大自然。(答对一点得2分)
19、BC(4分,每项2分)(B语意理解错,原句的意思是:人们离开喧嚣的城市,进入森林,心灵将产生震撼,将获得新生;C“人类之间也要和谐相处”偏离文章主旨)
20、略
21、略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李时勉,名懋,凭字号行于世,安福人。少年时,冬天寒冷,他常用被子裹着脚放在桶中,诵读不止。永乐二年中进士。选为庶吉士,进学文渊阁,参与编修《太祖实录》。被授予刑部主事之职,又参与重修《太祖实录》。编修完成,改任翰林侍读。
李时勉性格刚正耿直,常慷慨激昂,把治理天下当作自己的责任。永乐十九年,三殿遭火灾,成祖皇帝下诏征求大臣的直言之谏。李时勉上奏章列举十五件时事的弊端。明成祖决定迁都北京,然而李时勉却说了许多营建北京的不利之处,违背了成祖的心意。不久,李时勉被谗陷下狱。一年多才得以释放,经杨荣举荐,李时勉才官复原职。
洪熙元年他又上疏谈论政事。仁宗非常愤怒,把他召到便殿,李时勉对答不屈服。仁宗命令武士用金瓜打他,李时勉被打断了三根肋骨,拖出去时差点就死了。第二天,李时勉被改任交陆道御史,仁宗让他每天审理一名囚犯,上奏一件事。上了三次奏章,李时勉就被关入锦衣卫监狱。李时勉曾对一个锦衣千户有恩,恰好这位锦衣卫千户到监狱时遇到他。此人秘密找来医生,用海外血竭治疗,李时勉才得以不死。仁宗病重,对夏原吉说:“李时勉在朝廷上侮辱我。”说完,勃然大怒,夏原吉劝慰了半天才消除了仁宗的怒气。那天晚上,仁宗皇帝就死掉了。
宣宗皇帝即位一年后,有人对他说起当初李时勉如何得罪先帝的事。宣宗皇帝听后非常生气,命令使者说:“把他绑了来,我要亲自审问他,一定要把他杀了。”过后,又命令王指挥即刻就把他绑起来在西市斩首,不想再见他了。王指挥从端西旁门出去,先前的使者却已经绑着李时勉从端东旁门进入朝廷,没碰上。宣宗皇帝远远看见李时勉,就大骂:“你这个小臣竟敢触犯先帝!上疏都说了些什么话?赶快告诉我!”李时勉说:“我说居丧期间不宜亲近宠幸妃嫔,皇太子不宜远离皇帝身边。”宣宗皇帝听剑这样的话,怒色渐渐平息。李时勉慢慢数到第六件事就停了。宣宗皇帝让他全都说出来。李时勉回答说:“我恐怕已经记不全了。”宣宗皇帝的怒气越发消解,说:“这只是难说罢了,奏章草稿在哪里?”同答说:“烧掉了。”宣宗皇帝长长地叹息一声,赞扬李时勉忠诚,马上就赦免了他,恢复他的侍读官职。等到王指挥从监狱回来,李时勉已经穿好官服站在台阶前了。宣德五年,《成祖实修完成,之后,李时勉升任侍读学士。宣宗皇帝到史馆视察,抛撒金钱赐给众学士。学士们都趴在地上捡钱,只有李时勉一个人正身站立。宣宗皇帝于是就把其余的钱赏赐给他。正统六年李时勉接替贝泰做了国子监祭酒。正统八年请求退休,英宗皇帝没同意。正统十二年春天才得到批准。在都门外给他饯行的朝中大臣和国子监学生将近三千人,有的还远远地把他送上船,等到船开了才离去。
英宗皇帝身陷北方,李时勉日夜悲恸,派他的孙子李骥到朝廷上书,请求朝廷选拔将领,训练士兵,亲近君子,疏远小人,褒奖表彰忠臣节士,把英宗皇帝接回来。景泰元年得到代宗皇帝的嘉奖回信,然而此时李时勉已经去世,享年七十七岁。朝廷追封谥号为“文毅”。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