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匆匆(课件)(共4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8课匆匆(课件)(共41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1-19 16:45: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1张PPT)
匆匆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课件
第三单元
学习目标
会写“藏、挪”等6个字,会写“确乎、空虚”等11个词语。
读通课文,理清脉络。
第一课时
情境导入
同学们,转眼我们已经进入第三单元的学习了,真让人忍不住感叹——时光匆匆。
第三单元是一个习作单元,请大家先看单元首页,清新的画面上方有一句话:让真情在笔尖流露;图片下方有两句话:体会文章是怎样表达情感的,选择合适的内容写出真情实感。这分别是这一单元的习作话题和语文要素。
在习作中表达真情实感我们并不陌生,这是我们小学阶段的习作一贯的要求。可是很多同学还是感觉提笔无话可说,不用发愁,你只是没有关注到自己的感受,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七情六欲,在我们的身体里,就住着这样的情绪一家子。
此刻,你会想到哪些描写心情的词语呢?
高兴,
激动、
生气…..
这些心情一般都会伴随着很多事情,其实生活中经历的一切,都能给我们带来各种各样的情感体验。
相信你也一定有过这些感受,回忆回忆,是什么事让你产生过这样的感受呢?
愤怒
吃惊
看到这些图片,是不是也勾起了你的回忆,脑海中是不是也想到了记忆中那些最难忘、最真实的情感?这些真实的感受,就是我们的真情!怎样让我们的真情也自然流淌在笔尖,成为文字记录下来呢?让我们回到课文,看看作者是怎么流露出真情的。接下来我们一起走进朱自清的《匆匆》。
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省东海县(今连云港市东海县平明镇)。现代杰出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1916年中学毕业并成功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9年开始发表诗歌。1928年第一本散文集《背影》出版。1932年7月,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1934年,出版《欧游杂记》和《伦敦杂记》。1935年,出版散文集《你我》。
讲授新知
学习生字词。

藏:下部中的“臣”不要写成“颐的前半部分”。

蒸:中间部分是“丞”,不要漏写短横。
多音字

(zàng)
(捉迷藏)
(cáng)
(宝藏)

(qiāo)
(静悄悄)
(qiǎo)
(悄然无声)

(báo)
(薄片)
(bó)
(薄弱)
(bò)
(薄荷)

(jīn)
(jìn)
(禁不住)
(情不自禁)
理解词义
涔涔:形容汗、泪、水等不断往下流的样子。
徘徊: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
游丝:蜘蛛等所吐的飘荡在空中的丝。
确乎:的确。
潸潸:流泪不止的样子。
整体感知,理清结构
1.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说说课文主要是围绕哪句话展开的。
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这个问题在文中出现了几次?都在什么位置?用横线画出来。
这是作者对时光匆匆的直接提问,以这个问句开篇,又以此问句结尾,在写作方法上是首尾呼应。这句话一定是作者要重点表达的一个内容,是课文的灵魂。
讲授新知
理清结构层次
作者从不同的角度写了时光是如何匆匆而过的。
第1自然段:提出问题。
第2~4自然段:具体说明。
第5自然段:照应开头。
说一说本文的主要内容,朱自清先生想告诉我们什么?
作者开篇提出问题: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接着从不同角度写了时光是如何匆匆而过的,最后照应开头,表达了对时光匆匆的感慨,告诉我们要珍惜时间。
课堂小结
同学们,《匆匆》这篇散文写于1922年3月,当时朱自清24岁,是一个积极向上的知识青年,受当时政治环境的压迫,他苦恼、彷徨,为时光的流逝而惋惜,但他并不甘心沉沦,在冷静地沉思后,没有停止追求进步的脚步,后来抓紧每一分每一秒,笔耕不辍,又写下了许多作品,激励后人前进。
板书设计
匆匆
提出问题
具体说明
照应开头
学习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语言美,体会作者对于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背诵课文。
抓住关键句段,感悟作者直抒胸臆、流露真情的表达方法,将抽象事物具象化的写法。仿照课文第3自然段,写出自己对时光流逝的感触。
能仿照作者运用接连追问、巧用修辞等表达方法,将自己的真情流露笔尖,完成练笔。
第二课时
讲授新知
研读第1、4自然段,感悟接连追问抒胸臆
1.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回顾主要内容。
2.集体研读第1自然段,边默读边批注,思考:作者用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对时光匆匆的感悟?
对比——自然万物的循环往复和我们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作对比
讲授新知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
排比,描写自然万物的循环往复
问句——直接问、连续问,自然流露对时光一去不复返的感慨
月亮缺了,有 的时候;
叶子黄了,有 的时候;
太阳落了,有 的时候;
,有 的时候。
仿说小练习
请大家在刚才我们学习第1自然段的基础上自主研读第4自然段,思考:第4自然段和第1自然段有什么相似之处?作者写下这段文字时又是一种怎样的心情?
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罢?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什么呢?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地回去吧?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时光难以把握,徘徊惆怅
比喻
惆怅不安
六连问
整体连起来读读这两个自然段,体会作者用一连串问句来表达的好处。
好处:用问句更加畅快,直接,直抒胸臆,直至内心,能紧紧吸引读者的目光,更加让人感受到作者对时光流逝的不安,甚至不甘,具有撼动人心的力量。
研读第2、3自然段,体会融于事例发感触
默读第2、3自然段,想想作者是怎样把看不见、摸不着的时间写得形象可感呢?把你认为作者描写得形象可感的词句画下来。
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比喻
把溜去的八千多日子比作针尖上的一滴水,把时间的流比作大海,把看不见、摸不着的时间写得像流水、像大海一样具体可感了。而且针尖上的一滴水和大海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形象地写出了日子的渺小以及消逝得迅速、无声无息,表现出作者十分无奈的愁绪。
(1)你找到时间都从哪些地方流逝了吗?
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思考:作者描写时间的流逝,可写的事例很多,为什么偏偏要写吃饭、洗手、睡觉这些平常的事呢?
这些事如此寻常,人们不易察觉,甚至淡忘,选取这样的事例更能让人感受到时光流逝的匆匆。作者把自己的情感直接地融入到事例的写法也值得我们借鉴。
(2)作者是怎样描写时间在这些场景中流逝的呢?
太阳它有脚啊,轻轻悄悄的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
作者借助丰富的想象把太阳想象成一个活泼的少年,把抽象的时光形象化,让人切身感受时间的流逝,形象可感。
这些词语都和行走有关,读着这些词语,你是不是也感觉到时间就像个机灵的小家伙,一不留神就溜走了,我们的感受也更真切了,我们更应该抓紧时间,去做有意义的事情。
同学们,朱自清先生的日子是这样过的,你的日子又是怎样过的呢?你对时间的流逝有什么感触?你也能选用平常的小事,仿照这样的句式试着说一说吗?
回归整体,尝试表达,落实任务
总结写法
接连追问抒胸臆
融于事物发感触
运用修辞表真情
接连追问抒胸臆
我加快了步伐,继续走着,忽然看到前面有一个影子,我回头一看,咦?怎么没人?我看花眼了吗?难道是鬼不成?有人跟踪我?藏起来了?我的心快跳到嗓子眼了,顿时头皮发麻……
融于事物发感触
看着金灿灿的奖状,整个上午我都沉浸在无比快乐之中。放学了,我哼着小曲走在回家的路上,阳光洒下来,格外温暖。鸟儿为我歌唱;花儿冲我微笑;落叶都为我舞蹈,一股甜滋滋清凉凉的风,掠过我的心头!
运用修辞表真情
今天又是这么多的作业!我的头脑里像炸了马蜂窝,嗡嗡作响。作业像一座座大山压得我喘不过气来,它们面目狰狞,露出可怕的坏笑,像我直逼而来,作业啊,你为什么要折磨我呀?什么时候我才能脱离苦海?
教给方法,落实任务。
同学们,现在你是不是也能用上这样的方法让你的真情直接抒发出来,流淌笔尖呢?
还记得开课时自己想到的那些情绪词吗?相信现在你一定能让自己的真情在笔尖流露了,能干的你,也可以同时运用三种写法哦!课后试着写写吧。
板书设计
匆 匆
——朱自清
接连追问抒胸臆
融于事例发感触
运用修辞表真情
课后作业
背诵第三自然段。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