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入门 单元测试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6 小题,共 32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正确,选对得2分)
1.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
选项 操作
A 用拉得很紧的皮卷尺去测量某同学的跳远距离
B 在测量铜丝的直径时,如果把铜丝绕在铅笔上时没有排列紧密
C 使用温度计测沸水温度时,待稳定后再读数
D 使用温度计测沸水温度时,将温度计移出沸水读数
A.A B.B C.C D.D
2.一名同学用同一把刻度尺测量同一个物体的长度,测量结果分别为17.82cm,17.83cm,17.81cm,17.28cm,17.83cm,则此物体的长度为( )
A.17.8225cm B.17.823cm C.17.82cm D.17.71cm
3.燃着的酒精灯不慎打翻而着火,而火势不太大时,应采取的最合理的措施是( )
A.用干布擦净 B.用湿抹布扑盖 C.用水浇灭 D.用灭火器灭火
4.新型冠状病毒直径大约为80﹣120nm,传染性很强。在疫情期间,小张出去买生活用品,他戴好口罩后一路走向超市。在超市门口,保安拿着电子体温计往小张额头上扫了一下,便测出了他的体温是正常的,随后小张进入超市买完东西后就迅速回到家。根据以上描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小张的正常体温约为36.9℃ B.小张买了一瓶矿泉水的体积为500L
C.新型冠状病毒直径大约0.00008m﹣0.00012m D.小张走路一步的距离大约有75dm
5.下列说法最接近实际的是( )
A.人体正常的温度约为22℃ B.一间教室内空气的体积约为20m3
C.中学生的体积约为50dm3 D.一本《科学》课本的长度约为30dm
6.甲、乙两位同学使用一支已消毒显示37℃的体温计先后测量甲、乙体温,体温计的读数均为38.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的体温一定是38.5℃ B.甲、乙的体温一定都是38.5℃
C.乙的体温一定低于38.5℃ D.乙的体温一定高于38.5℃
7.如图所示实验基本操作正确的是( )
A.闻气味 B.倾倒液体
C.取固体药品 D.加热液体
8.小明周末在家帮忙照顾弟弟,妈妈让他给弟弟泡100mL的奶。小明先往奶瓶里加入适量的水,若此时小明仰视读得水的体积为100mL,如图所示。则水的实际体积为( )
A.大于100ml B.小于100ml
C.等于100ml D.无法判断
9.小安超喜欢吃奶茶里的珍珠,于是每次买珍珠奶茶时总会要求多加珍珠。一次她买了一杯320mL的珍珠奶茶,她想知道这杯珍珠奶茶中“珍珠”占了多少体积。于是把杯里的奶茶倒入了三个全新的量筒中,直到液体全部倒完,结果如图所示,则“珍珠”的体积约为( )
A.60cm3 B.180cm3 C.240cm3 D.260cm3
10.300年前,意大利科学家做了这样一个实验:在房间里挂了许多铃铛,然后让蝙蝠在房间中自由飞行,第一次未对蝙蝠有任何限制,铃铛未响;第二次蒙住蝙蝠的眼睛,铃铛也未响;第三次塞住蝙蝠的耳朵,房间中的铃铛响了。下列问题中不是该实验所研究的是( )
A.蝙蝠飞行时是靠什么躲避障碍物的
B.眼睛对蝙蝠飞行是否起作用
C.耳朵对蝙蝠飞行是否起作用
D.铃铛是怎样发声的
11.作出假设是进行科学探究的步骤之一、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观察自然现象,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就是作出假设
B.若探究方法不够科学完善,可能会作出不正确的假设
C.假设是凭已有知识或经验对问题作出的设想,故假设都是正确的
D.按探究方案进行多次实验,发现结论与假设不符,则假设可能是错误的
12.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下列是小平同学整理的“错误操作”与对应测量结果,其中不正确的是( )
选项 错误操作 结果
A 用量筒量取液体体积时俯视读数 偏大
B 木尺受潮膨胀,去测量某物体的长度 偏小
C 用温度计测沸水温度时,将温度计移出沸水读数 偏大
D 在测量头发的直径时,如果把头发绕在铅笔上时没有排列紧密 偏大
A.A B.B C.C D.D
13.下列测量木块长度的方法中,如图所示,正确的是( )
A. B.
C. D.
14.如图所示,温度计的示数为( )
A.28℃ B.-28℃ C.12℃ D.-12℃
15.实验室中有一瓶无色液体,小明说它可能是酒精,于是打开瓶塞闻气味。对于“打开瓶塞闻气味”这一过程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
A.提出问题 B.建立假设 C.设计方案 D.收集证据
16.我们要像科学家一样进行探究,下列对探究过程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猜想和假设可以不受限制,随意猜想 B.平时注意身边的物理现象,善于提出问题
C.收集数据要实事求是,不能随意改动数据 D.分析论证要相信科学,不要迷信权威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42分)
17.国庆期间,老师布置了自制温度计的作业。小明利用玻璃瓶、玻璃管、红墨水等器材制成了图中A、B、C三支温度计。请根据小明设计的温度计回答以下问题:
(1)玻璃瓶相当于普通液体温度计的_______。
(2)三支温度计最初液面高度相同,其中温度计_______的精确度最高。(选填“A”或“B”或“C”)
(3)小明将自制温度计放入冰水混合物和50℃水中时,玻璃管内液面高度分别为6厘米和16厘米。现将自制温度计再放入某液体中,玻璃管内液面高度为14厘米,则该液体的温度为_______℃。
18.填单位、单位换算。
(1)一枚一元硬币的直径约2______;
(2)一瓶大雪碧的体积为 2.5______;
(3)70cm3=______m3=______L;
(4)体温计的量程是______,人的正常体温约______℃;
(5)珠穆朗玛峰海拔高度8.84443______;
(6)一个量筒测量范围为500______。
19.如图所示是常见的啤酒瓶。为了估测出酒瓶的容积,小夏通过向瓶中装满水,再将水全部倒入量筒,测出的水的体积即为瓶的容积。现仅提供以下材料:待测定容积的啤酒瓶、一把刻度尺、一个可以密封的瓶塞和适量的水。
(1)根据上述材料,小蔡也设计出粗略测啤酒瓶的容积方案,请补充完整。(要求:写出测量步骤和测量的物理量)
①刻度尺测出了该瓶子底部的直径为D
②如图:在瓶内放入适量的水,塞紧瓶塞,用刻度尺测出水柱长度h1
③___________
(2)利用测量的量和已知量,写出求瓶子容积的表达式: V= ___________。
20.(1)小红用一支温度计测出了某物体温度,如图所示该温度计示数为___________。
(2)同学小华对此温度计的示数产生了质疑,于是把它和标准温度计一同插入水中,发现当实际温度为2℃时它的示数是4℃,82℃时的示数是80℃。则当这支温度计是示数是61℃时,实际温度是___________。
21.如图用两把刻度尺A和B测同一物体的长度,用A刻度尺测出物体的长度为________,用________(选填“A”或“B”)刻度尺测出的结果更精确。
22.掌握化学实验中常用仪器的特征和用途,有利于开展化学学习和研究。现有下列仪器可供选择,回答下列问题(填序号)。
(1)可用作少量试剂的反应容器且能直接在酒精灯上加热的玻璃仪器是______。
(2)用于量取液体药品但不能用作反应容器的玻璃仪器是______。
(3)用于收集或贮存气体的玻璃仪器是______。
(4)用于吸取和滴加少量液体药品的仪器是______。
23.如图在小瓶里分别装有色的、无色的、满瓶的、半瓶的水,给小瓶配一个橡皮塞,橡皮塞上插进一根细玻璃管,使橡皮塞塞住瓶口,要制作液体温度计应选择___________(选择字母)。
三、探究题(每空2分,共26分)
24.一种菊科植物从海拔500米的平原到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山都有分布,但其植株的高度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降低。现设计实验探究海拔高度是否是影响该菊科植物株高的因素,实验分组及处理如下表。请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组别 原产地 栽培地
第一组 海拔500米 a组海拔500米
海拔500米 b组海拔3000米
第二组 海拔3000米 c组海拔500米
海拔3000米 d组海拔3000米
(1)a组和b组、c组和d组都是原产地相同的同一品种,且栽培地的土壤条件适宜并相同,这是为了保证实验结果只能是由___________引起的。
(2)a组和b组的对照中,实验组是___________。
(3)实验最后测量每组各植株的高度,以___________(选填“最大值”或“最 小值”或“平均值”)为该组植株的株高。
25.某中学生物学科兴趣小组在学习了“青蛙的生殖和发育”后,开展“各种污染物对青蛙受精卵孵化率的影响”的探究活动。
①他们提出的问题是:___________?
②他们作出的实验假设是:各种污染物会降低青蛙受精卵孵化率。
③他们采集了一定数量的青蛙受精卵,以化肥、洗涤剂作为污染物,在鱼缸中进行实验观察。如下表:(蛙受精卵随机分组)
实验组号 蛙受精卵数量(只) 模拟环境
1 100 A
2 100 清水和化肥
3 B 清水和洗涤剂
回答下列问题:
(1) 他们提出的问题是:___________?
(2)第1组实验中,A应是___________;第3组实验中,B应是_______,其原因是___________。
(3)实验时需要定时观察记录的内容是___________。
(4)支持上述假设的实验结果是___________。
26.柿子有清热润肺,生津止渴,健脾化痰等功效,还没熟透的柿子,是青色的。把青柿子放到米缸里,过一段时间柿子就会变成红色。柿子成熟的快慢和什么因素有关呢?对于这个问题,某科学兴趣小组进行了以下实验:选取品种、大小、色泽、软硬相同,成熟度相似的青柿子70个,分成7组,分别置于不透光的盒内,放置于不同的温度下,经过三天的时间,结果如下:
组别 第1组 第2组 第3组 第4组 第5组 第6组 第7组
温度/℃ 17 20 23 26 29 32 35
颜色 青色 青黄色 偏黄 有点红 泛橙红 偏红 红色
软硬 硬 硬 偏硬 有点硬 有点软 偏软 很软
(1)该兴趣小组研究的是问题是___________?
(2)该兴趣小组是如何判断三天后柿子的成熟情况?___________。
(3)该兴趣小组做实验时每组用10个柿子而不是1个柿子,目的是为了___________。
试卷第页,共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详解】
A.皮卷尺拉得太紧,那么标准长度变大,根据“长度的测量结果=”可知,测量结果会偏小,故A错误。
B.铜丝没有排列紧密,由于中间有缝隙,因此测出的直径的和会偏大,则计算出的铜丝的直径会偏大,故B错误。
C.使用温度计测沸水的温度时,当示数稳定时再读数,故C正确。
D.使用温度计测沸水的温度时,如果将温度计移出沸水读数,那么示数会偏小,故D错误。
故选C。
2.C
【详解】
在这五个测量值中17.28cm有明显的错误,因此应该把这个数据排除在外。
物体的长度
故选C。
3.B
【详解】
燃着的酒精灯不慎打翻而着火,而火势不太大时,可以用湿抹布铺盖,通过隔绝空气和降低温度的方法进行灭火,故B正确,而A、C、D错误。
故选B。
4.A
【详解】
A.人的正常体温维持在36.5℃~37℃间,故A正确;
B.一瓶矿泉水的体积为500mL,故B错误;
C.新型冠状病毒直径大约为80~120nm,合8×10-8m~1.2×10-7m,故C错误;
D.人正常一步的距离是45cm~60cm,故D错误。
故选A。
5.C
【详解】
A.人体正常的温度一般为37℃左右,所以22℃不符合,故A不接近实际。
B.一间教室的体积=长×宽×高=8m×6m×3m=144m3,所以有100多立方米,故B不接近实际。
C.一位中学生体积,人的密度近似水的密度,一位中学生的质量约为50kg,故一位中学生的体积约为50dm3,故C接近实际。
D.一本科学生长度大约为30cm,不应该为30dm太长,故D不接近实际。
故选C。
6.A
【详解】
体温计的初始温度为37℃,测量甲的示数为38.5℃,因为示数升高,因此甲的体温是准确的,肯定是38.5℃。再测量乙的示数仍然为38.5℃,即示数没变,那么乙的体温可能低于38.5℃,可能为38.5℃,故A正确,而B、C、D错误。
故选A。
7.A
【详解】
A、该同学采用的是“招气入鼻法”,操作正确,符合题意。
B、倾倒液体时瓶塞没有倒放,试管没有倾斜,操作不正确,不符合题意。
C、因为药品大多有腐蚀性、有毒,所以不能用手直接接触药品,该选项中用手抓药品,操作不正确,不符合题意。
D、该选项中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液体的量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试管底部与灯芯接触,操作不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A。
8.A
【详解】
使用量筒测量液体体积时,量筒必须放平,视线要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再读出液体的体积;如果仰视会使读数偏小,所以用量筒取液体时仰视读数为100mL,则量取的实际体积大于100mL。
故选A。
9.A
【详解】
由图知,奶茶中液体的体积为260mL,
已知总体积为320mL,
所以“珍珠”的体积为
320mL-260mL=60mL
故选A。
10.D
【详解】
A.通过第一次、第二次和第三次实验可以研究蝙蝠飞行靠什么躲避障碍物的,故A选项是该实验所研究的。
B.通过第一次和第二次的实验可以研究眼睛对蝙蝠飞行是否起作用,故B选项是该实验所研究的。
C.通过第一次和第三次实验的可以研究耳朵对蝙蝠飞行是否起作用,故C选项是该实验所研究的。
D.铃铛是怎样发声的本题并未涉及,故D选项不是该实验所研究的。
故选D。
11.D
【详解】
A、观察自然现象,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根据已有知识或经验作出假设,A错误。
B、若探究方法不够科学完善,可能会作出不正确的结论,B错误。
C、作出假设是对研究对象的未知性质及其原因或规律的某种推测,假设不一定都是正确的,C错误。
D、当实验的结果与假设出现矛盾时,可能是假设不正确,那么就需要进一步查找资料,重新作出假设,也可能是实验过程中的某一环节出了问题,那么就需要重新进行实验,D正确。
故选D。
12.C
【详解】
A.用量筒量液体体积时读数时视线要与液体的凹液面相平,否则测量的液体体积会不准确,俯视读数会比实际值要大,故A正确。
B.木尺受潮膨胀,导致分度尺偏大,所以测量物体的长度会偏小,故B正确。
C.用温度计测沸水温度时,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否则温度计示数会降低,测量结果偏小,故C错误。
D.在测量头发的直径时,如果把头发绕在铅笔上时没有排列紧密,会导致头发丝的宽度测量结果偏大,所以计算的直径偏大,故D正确。
故选C。
13.B
【详解】
A.图中刻度尺有一定的厚度,这样放置刻度不能紧贴物体,读数时会不准确,所以错误。
B.图中刻度尺放置方向与被测长度一致,且刻度紧贴物体,所以正确。
C.图中刻度尺有刻度的一侧没有紧贴物体,读数时会不准确,所以错误。
D.图中刻度尺方向与被测物体方向不一致,且刻度没有紧贴长度,所以错误。
故选B。
14.D
【详解】
温度计进行读数时,看清楚量程、分度值。图中的从-10℃到-20℃间隔十个小格,说明分度值为1℃,对应示数即为-12℃。
故选D。
15.D
【详解】
打开无色液体,闻气味,是为了获得相关的现象,属于收集证据,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16.A
【详解】
A.科学的猜想是有依据的,尊重事实的,而不是随意猜想,故A错误,符合题意;
B.针对生活中的现象,提出合理的问题,符合科学探究过程,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探究过程中,收集的数据要以事实为准,不能修改数据,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分析论证过程中,以数据和现象为依据,得出科学的结论,不能盲目相信权威,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7. 玻璃泡 C 40
【解析】
【详解】
(1)[1]玻璃瓶相当于普通温度计的玻璃泡。
(2)[2]玻璃管内径越小,玻璃泡越大,液体的热胀冷缩会更明显,精确度越高,故C符合要求。
(3)[3] 小明将自制温度计放入冰水混合物和50℃水中时,玻璃管内液面高度分别为6厘米和16厘米,则每上升一厘米所表示的温度为
玻璃管内液面高度为14厘米,则该液体的温度为
18. cm L 7×10-5 7×10-2 35℃~42℃ 37 km mL
【解析】
【分析】
【详解】
(1)[1]一枚一元硬币的直径约2cm。
(2)[2]一瓶大雪碧的体积为 2.5L。
(3)[3]70cm3=70×10-6 m3=7×10-5 m3;
[4]70cm3=70×10-3 m3=7×10-2dm3=7×10-2L。
(4)[5][6]体温计的量程是35℃~42℃,人的正常体温约37℃。
(5)[7]珠穆朗玛峰是世界最高峰,海拔高度为8844.43m=8.84443km。
(6)[8]一个量筒测量范围为500mL。
19. 将瓶倒置,用刻度尺测出瓶底空气柱长度h2
【解析】
【分析】
【详解】
(1)①中已经测出瓶子的底部直径,②中测出水面的高度,可根据圆的面积公式计算出底面积,再根据V水=Sh1计算出水的体积。记下来要测量倒置使空瓶部分的体积,只需测出空气柱的长度h2,再次利用V'=Sh2计算出空瓶部分的体积即可。
(2)瓶中水的体积
瓶子空气柱的体积
则瓶子的容积为
。
20. -8℃ 62℃
【解析】
【详解】
(1)[1]如图所示该温度计分度值为1℃,示数为-8℃。
(2)[2] 温度计一个小格表示的温度等于
则当这支温度计是示数是61℃时,实际温度是
2℃+=62℃
21. 4.25 A
【解析】
【分析】
刻度尺使用注意事项:1选择合适的刻度尺;2观察量程和最小分度值;3测量物体时有刻度的一端与被测物体对齐;4正确读数;5单位和估读;刻度尺的最小分度值越小的读出来的结果更加准确。
【详解】
[1]如图所示A刻度尺的起始为0cm,0~1cm之间有10格,每一格为1厘米,最小分度值为1mm,故读数为4.25cm;
[2]A刻度尺的最小分度值为1mm,B刻度尺的最小分度值为0.5cm,故A刻度尺测出来的结果更加准确。
22. A C F H
【解析】
【分析】
【详解】
(1)可用作少量试剂的反应容器且能直接在酒精灯上加热的玻璃仪器是试管,即图A。
(2)用于量取液体药品但不能用作反应容器的玻璃仪器是烧杯,即图C。
(3)用于收集或贮存气体的玻璃仪器是集气瓶,即图F。
(4)用于吸取和滴加少量液体药品的仪器是胶头滴管,即图H。
23.A
【解析】
【详解】
在小瓶里装满带颜色的水,配一个橡皮塞,橡皮塞上插进一根一端封闭的细玻璃管,把细玻璃管封闭的一端加热,使玻璃管内的空气跑出一些,迅速用橡皮塞塞住瓶口,这样就制成了一个简易温度计,故要制作液体温度计应选择A图。
24. 海拔高度 b组 平均值
【解析】
【分析】
在科学实验中,要保证变量的唯一。为研究变量对研究对象的影响,需要设计对照实验,对照实验设计原则:一个探究实验中只能有一个实验变量,其他因素均处于相同理想状态,这样便于排除因其他因素的存在而影响、干扰实验结果的可能,要探究的实验因素应是变量。
【详解】
(1)对照实验是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这个不同的条件,就是唯一变量。所以a组和b组、c组和d组都是原产地相同的同一品种,且栽培地的土壤条件适宜并相同,这是为了保证实验结果只能是由海拔高度引起的。
(2)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的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除实验变量不同外,其他环境条件都应该相同,所用实验材料及其数量也应该相同。所以a组和b组的对照中,实验组是b组,对照组是a组。
(3)在处理实验结果时,为了使的实验结果更具有说服力,防止出现偶然性,应多做几组实验,最后取平均值。
25. 各种污染物对青蛙受精卵孵化率有影响吗? 清水 100 试验材料的数量应该是相等的 孵化的蛙卵数量 第1组中孵化率最高
【解析】
【分析】
青蛙属于两栖动物,发育过程包括受精卵→蝌蚪→幼蛙→成蛙,为变态发育,该兴趣小组以水质为变量设置了一组对照实验,目的是探究各种污染物对青蛙受精卵孵化率的影响,进而说明人类活动会破坏生物的生存环境,导致生物的灭绝,从而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
【详解】
(1)生物学科兴趣小组开展“各种污染物对青蛙受精卵孵化率的影响”的探究活动,所以该兴趣小组提出的问题是:各种污染物对青蛙受精卵孵化率有影响吗?
(2)对照实验是唯一变量实验,因此,在探究“各种污染物对青蛙受精卵孵化率的影响”的实验时,唯一变量是否含有污染物,其它条件都相同且适宜。表中2组清水和化肥、3组清水和洗涤剂,因此1组中,A应是清水。实验组3中,B应是100,原因是实验材料的数量应该是相等的,才能保证有唯一变量。
(3)实验时需要定时观察并记录被孵化的蛙卵的数量,从而得出污染物对青蛙受精卵孵化的影响。
(4)如果各种污染物会降低青蛙受精卵孵化率,则实验结果是1组中蛙卵的孵化率最高。
26. 温度是影响柿子成熟快慢的因素吗? 观察三天后柿子的颜色和软硬,越软、越红的柿子越成熟 防止一个柿子存在偶然性,实验结果缺少说服力
【解析】
【分析】
(1)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2)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是的就是对照组,解答即可。
【详解】
(1)从表格中看出唯一不同的变量是温度,因此该兴趣小组是温度对柿子果实成熟的影响。
(2)由图表格中可以发现随着温度的增加,柿子的颜色越来越红,软硬程度是越来越软,故可观察三天后柿子的颜色和软硬,越软、越红的柿子越成熟。
(3)该兴趣小组做实验时每组用10个柿子而不是1个柿子,目的是为了避免偶然性,实验中偶然因素很高,所以要多次实验求平均值,为了避免偶然性。
试卷第页,共页
试卷第页,共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