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佛山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广东省佛山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9.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1-19 14:25: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佛山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 2022年1月
本试卷共10页,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B)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对应题目后面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残酷的倾向,似乎不是某一民族所特有的,它是像盲肠一样由原始时代遗留下来的劣根性,还没有被文化洗刷净尽。小孩们大半欢喜虐害昆虫和其它小动物,踏死一堆蚂蚁,满不在意。用生人做陪葬者或是祭典中的牺牲,似不仅限于野蛮民族。罗马人让人和兽相斗相杀,西班牙人让牛和牛相斗相杀,作为一种娱乐来看……这类事实引起一部分哲学家,如中国的荀子和英国的霍布斯,推演出“性恶”这样一个结论。
有些学者对于幸灾乐祸的心理,不以性恶为最终解释而另求原因。最早的学说是自觉安全说。拉丁诗人卢克莱修说:“狂风在起波浪时,站在岸上看别人在苦难中挣扎,是一件愉快的事。”卢克莱修以为使我们愉快的并非看见别人的灾祸,而是庆幸自己的安全。霍布斯的学说也很类似。他以为别人痛苦而自己安全,就足见自己比别人高一层,心中有一种光荣之感。苏格兰派哲学家如培恩(Bain)之流以为幸灾乐祸的心理基于权力欲。能给苦痛让别人受,就足显出自己的权力。这几种学说都有一个公同点:就是都假定幸灾乐祸时有一种人我比较,比较之后见出我比人安全,比别人高一层,比别人有权力,所以高兴。
这种比较也许是有的,但是比较的结果也可以发生与幸灾乐祸相反的念头。比如我们在岸上看翻船,也可以忘却自己处在较幸运的地位,而假想自己在船上碰着那些危险的境遇,心中是如何惶恐、焦急、绝望、悲痛。将己心比人心,人的痛苦就变成自己的痛苦。痛苦的程度也许随人而异,而心中总不免有一点不安,一点感动和一点援助的动机。有生之物都有一种同类情感。对于生命都想留恋和维护,凡遇到危害生命的事情都不免恻然感动,无论那生命是否属于自己。
从此可知遇着旁人受苦难时,心中或是发生幸灾乐祸的心理,或是发生恻隐之心,全在一念之差。一念向此,或一念向彼,都很自然,但在动念的关头,差以毫厘便谬以千里。念头转向幸灾乐祸的一方面去,充类至尽,便欺诈凌虐,屠杀吞并,刀下不留情,睁眼看旁人受苦不伸手援助,甚至落井下石,这样一来,世界便变成冤气弥漫、黑暗无人道的场所;念头转向恻隐一方面去,充类至尽,则四海兄弟,一视同仁,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老有所养,幼有所归,鳏寡孤独者亦可各得其所,这样一来,世界便变成一团和气、其乐融融的场所。野蛮与文化,恶与善,祸与福,生存与死灭的歧路全在这一转念上面,所以这一转念是不能苟且的。
这一转念关系如许重大,而转好转坏又全系在一个刀锋似的关头上,好转与坏转有同样的自然而容易,所以古今中外大思想家和大宗教家,都紧握住这个关头。各派伦理思想尽管在侧轻侧重上有差别,各派宗教尽管在信条仪式上互相悬殊,都着重一个基本德行。孔孟所谓“仁”,释氏所谓“慈悲”,耶稣所谓“爱”,都全从人类固有的一点恻隐之心出发。他们都看出在临到同类受苦受难的关头上,一着走错,全盘皆输,丢开那一点恻隐之心不去培养,一切道德都无基础,人类社会无法维持,而人也就丧失其所以为人的本性。这是人类智慧的一个极平凡而亦极伟大的发见,一切伦理思想,一切宗教,都基于这点发见。这也就是说,恻隐之心是人类文化的泉源。
(摘编自朱光潜《谈恻隐之心》)
材料二:
霍布斯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人天生就有一种不愿意看见自己同类受苦的厌恶心理,使他不至于过于为了谋求自己的幸福而损害他人,因而可以在某种情况下克制他的强烈的自尊心,或者在自尊心产生之前克制他的自爱心。我认为这是人类唯一具有的天然的美德;这一点,就连对人类的美德大加贬抑的人也是不得不承认的,因此,我不怕任何人提出反对的意见。我认为怜悯心是我们这样柔弱和最容易遭受苦难折磨的人最应具备的禀性,是最普遍的和最有用的美德;人类在开始运用头脑思考以前就有怜悯心了;它是那样地合乎自然,甚至动物有时候也有明显的怜悯之心的表现。且不说母兽对幼兽的温情和在危险时刻不惜牺牲性命保护它们,我们经常看到,就连马也是不愿意踩着一个活着的生物的身体跑过去的。一个动物在它的同类的尸体旁边走过时,总是感到不安的;有些动物甚至还以某种方式掩埋它们死去的同类。走进屠宰场的动物发出的哀鸣,表明它们对所看到的恐怖情景是感同身受的。
这是纯粹的天性的运动,是先于思维的心灵的运动;这种天然的怜悯心的力量,即使是最败坏的风俗也是难以摧毁的;在剧院中,我们每天都可看到被剧中的不幸者的苦难遭遇感动得伤心流泪的观众,尽管他们当中有那么一个人身为暴君,屡屡对敌人滥施酷刑。如嗜血成性的苏拉,对不是由他造成的痛苦,也是很伤感的;又如菲尔的暴君亚历山大,尽管他每天听见被他下令杀害的许多公民的叫声无动于衷,但他从来不敢到剧院去看悲剧,因为他害怕人们看见他同剧中的昂朵玛克和普里亚姆一起叹息。
(摘编自卢梭《怜悯是人的天性》)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残酷的倾向,是普遍人性的弱点,中西方都有哲学家对此进行了研究,并推演出“性恶”这个结论。
B.卢克莱修、霍布斯对幸灾乐祸的解读类似,认为人在比较中因安全而高兴、光荣,是“性恶”表现。
C.“野蛮与文化,恶与善,祸与福”等二元关系的表述,体现了作者是在矛盾变化中看待事物的发展。
D.恻隐之心生发出“仁”“慈悲”“爱”,是伦理思想和宗教的基础,所以恻隐之心成了人类文化的泉源。
2.根据材料二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由于人们天生就有一种不愿看见同类受苦的厌恶心理,因而他能够克制他的自尊心或自爱心。
B.柔弱和容易遭受苦难折磨的人,比其他人更应该具备怜悯心,而这也是人类唯一具有的美德。
C.怜悯是纯粹的天性的先于思维的心灵的运动,怜悯心的自然性在动物身上有着较充分的体现。
D.作者认为,怜悯心的力量即使是最败坏的风俗也难以摧毁,所以世界上不存在十恶不赦的人。
3.结合两则材料,下列选项中属于作者所说“恻隐之心”的一项是(3分)
A.“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围,使我艰于呼吸视听。”(《记念刘和珍君》)
B.“格里高尔顿时鲜血淋漓,父亲顺手用手杖一钩,关上了门。”(《变形记》)
C.“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个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祝福》)
D.“我的处境这样孤苦伶仃,也就对这家人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大卫·科波菲尔》)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行文脉络。(4分)
5.新冠疫情全球肆虐,世界各国疫苗供应紧张。截至2021年11月12日,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指出“中国已成为世界上对外提供新冠疫苗最多的国家”。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中国援助行动的理解。(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这里晴雯等忙命关了门,进来笑说:“这位奶奶那里吃了一杯来了,唠三叨四的,又排场了我们一顿去了。”麝月笑道:“他也不是好意的,少不得也要常提着些儿。也是防着怕走了大褶儿的意思。”说着,一面摆上酒果。袭人道:“不用围桌,咱们把那张花梨圆炕桌子放在炕上坐,又宽绰,又便宜。”说着,大家果然抬来。麝月和四儿那边去搬果子,用两个大茶盘做四五次方搬运了来。两个老婆子蹲在外面火盆上筛酒。宝玉说:“天热,咱们都脱了大衣裳才好。”众人笑道:“你要脱你脱,我们还要轮流安席呢。”宝玉笑道:“这一安就安到五更天了。知道我最怕这些俗套子,在外人跟前不得已的,这会子还怄我就不好了。”众人听了,都说:“依你。”于是先不上坐,且忙着卸妆宽衣(己卯本点评:凡吃酒从未先如此者,此独怡红风俗。故王夫人云:“他行事总是与世人两样的”,知子莫若母也)。
一时将正装卸去,头上只随便挽着赞(cuán)儿,身上皆是长裙短袄。宝玉只穿着大红棉纱小袄子,下面绿绫弹墨袷裤,散着裤脚,倚着一个各色玫瑰芍药花瓣装的玉色夹纱新枕头,和芳官两个先划拳。当时芳官满口嚷热,只穿着一件玉色、红青、驼绒式三色缎子斗的水田小夹袄,束着一条柳绿汗巾,底下水红撒花夹裤,也散着裤腿。头上眉额编着一圈小辫,总归至顶心,结一根鹅卵粗细的总辫,拖在脑后。右耳眼内只塞着米粒大小的一个小玉塞子,左耳上单带着一个白果大小的硬红镶金大坠子,越显的面如满月犹白,眼如秋水还清。引的众人笑说:“他两个倒像是双生的弟兄两个。”袭人等一一的斟了酒来,说:“且等等再划拳,虽不安席,每人在手里吃我们一口罢了。”于是袭人为先,端在唇上吃了一口,馀依次下去,一一吃过,大家方团圆坐定。小燕四儿因炕沿坐不下。便端了两张椅子,近炕放下。那四十个碟子,皆是一色白粉定窑的,不过只有小茶碟大,里面不过是山南海北,中原外国,或干或鲜,或水或陆,天下所有的酒馔果菜。宝玉因说:“咱们也该行个令才好。”袭人道:“斯文些的才好,别大呼小叫,惹人听见。二则我们不识字,可不要那些文的。”麝月笑道:“拿骰子咱们抢红罢。”宝玉道:“没趣,不好。咱们占花名儿好。”晴雯笑道:“正是早已想弄这个顽意儿。”袭人道:“这个顽意虽好,人少了没趣。”小燕笑道:“依我说,咱们竟悄悄的把宝姑娘林姑娘请了来顽一回子,到二更天再睡不迟。”袭人道:“又开门喝户的闹,倘或遇见巡夜的问呢?”宝玉道:“怕什么,咱们三姑娘也吃酒,再请他一声才好。还有琴姑娘。”众人都道:“琴姑娘罢了,他在大奶奶屋里,叨登的大发了。”宝玉道:“怕什么,你们就快请去。”小燕四儿都得不了一声,二人忙命开了门,分头去请。于是袭人晴雯忙又命老婆子打个灯笼,二人又去。
(选自《<红楼梦>脂评汇校本》第六十三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 死金丹独艳理亲丧》)
文本二:
《红楼梦》的意蕴中有一个层面:对人生终极意义的追问。过去很多人讲《红楼梦》都认为曹雪芹的世界观是讲一切归于空虚,人生没有意义。我认为这个看法可能不符合《红楼梦》的实际状况。曹雪芹的世界观体现在《红楼梦》中是把“有情之天下”作为人生的本源性存在,作为人生的终极意义之所在。“有情之天下”就在实在、生动、鲜活的生活世界之中。曹雪芹用“情”照亮了空,因此人生是有意义的。一部《红楼梦》给予读者的“悟”就在于此。怡红院群芳开夜宴,超越等级制度、等级观念,不分彼此,不拘形迹,自由平等,自由人和奴隶一起狂欢,那就是“有情之天下”。
(节选自叶朗《<红楼梦>的形而上的意蕴:有情之天下就在此岸》)
6.下列对小说《红楼梦》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是写丫头们在怡红院为宝玉举办一次私人家宴以庆贺生辰。
B.“怕走了大褶儿”的意思是“怕出大错误”,这是麝月善解人意地替林之孝家的解释。
C.“散着裤脚”写人物的衣着休闲,宝玉和芳官着装相仿,表现宝玉和芳官的关系融洽。
D.芳官右耳戴玉耳钉,左耳戴镶金大坠子,写出她追求时尚,及比其他丫头更高的地位。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红楼梦》版本多,文中“己卯本点评”表示本回材料出自脂砚斋点评的手抄本系列,其点评有助于读者解读小说。
B.第六十三回群芳开夜宴是承接第六十二回白天庆生结束来写的,塑造了勇于反抗、寻找快乐体验的青春儿女群像。
C.小说人物众多,却繁而不乱,语言描写具有强烈的个性特征,如袭人在文中主持安席和请客夜宴时都显得端方持重。
D.曹雪芹笔墨锦绣,异彩纷呈,有时却极简而通透,如文中渲染欢乐的气氛,仅多次重复一个“笑”字,便意趣盎然。
8.占花名儿是行酒令的一种,即把签放在签筒里,每根签上画一种花草,题一句诗,并附有饮酒规则。作者在写宝玉夜宴时提议要“占花名儿”,请结合文本分析这一情节对塑造人物的作用。(4分)
9.请结合材料一,谈谈你对“《红楼梦》的意蕴是对人生终极意义的追问”的理解。(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一)
后周世宗显德二年,上谓宰相曰:“朕每思致治之方,未得其要,寝食不忘。又自唐、晋以来,吴、蜀、幽、并皆阻教化,未能混一。宜命近臣著《为君难为臣不易论》及《开边策》各一篇。”
比部郎中王朴献策,以为:“中国之失吴、蜀、幽、并,皆由失道。今必先观所以失之之原,然后知所以取之之术。其始失之也,莫不以君暗臣邪,兵骄民困,奸党内炽,武夫外横,因小致大,积微成著。今欲取之,莫若返其所为而已。夫进贤退不肖,所以收其才也;恩隐诚信,所以结其心也;赏功罚罪,所以尽其力也;去奢节用,所以丰其财也;时使薄敛,所以阜其民也。俟群才既集,政事既治,财用既充,士民既附,然后举而用之,功无不成矣!彼之人观我有必取之势,则知其情状者愿为间谍,知其山川者愿为向导,民心既归,天意必从矣。凡攻取之道,必先其易者。唐与吾接境几二千里,其势易扰也。扰之当以无备之处为始,备东则扰西,备西则扰东,彼必奔走而救之。奔走之间,可以知其虚实强弱,然后避实击虚,避强击弱。未须大举,且以轻兵扰之。南人懦怯,闻小有警,必悉师以救之。师数动则民疲而财竭,不悉师则我可以乘虚取之。如此,江北诸州将悉为我有。既得江北,则用彼之民,行我之法,江南亦易取也。得江南则岭南、巴蜀可传檄而定。南方既定,则燕地必望风内附。若其不至,移兵攻之,席卷可平矣。惟河东必死之寇,不可以恩信诱,必当以强兵制之。然彼自前败,力竭气沮,必未能为边患。宜且以为后图,俟天下既平,然后伺,一举可擒也。今士卒精练甲兵有备群下畏法诸将效力期年之后可以出师宜自夏秋蓄积实边矣。”上欣然纳之。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世宗征淮南》)
(二)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节选自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今士卒精练/甲兵有备/群下畏法/诸将效力/期年/之后可以出师/宜自夏秋蓄积实边矣/
B.今士卒精练甲兵/有备/群下畏法/诸将效力/期年之后/可以出师/宜自夏秋蓄积实边矣/
C.今士卒精练/甲兵有备/群下畏法/诸将效力/期年之后/可以出师/宜自夏秋蓄积实边矣/
D.今士卒精练甲兵/有备/群下畏法/诸将效力/期年/之后可以出师/宜自夏秋蓄积实边矣/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策,古代称应试者对答的文字为策。也指一种议论文体。
B.比部,古代官署名。原掌稽核。后为刑部所属四司之一。
C.江北,特指长江以北。相对江南而言,主要指江淮地区。
D.檄,针对内部不同意见而发的文书,多用于晓喻或责备。
12.下列对文本(一)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周世宗致力于改革,认为当下吴、蜀、幽、并四个地方未能统一,应下令写作《为君难为臣不易论》和《开边策》。
B.王朴分条列举出“收其才”“结其心”“尽其力”“丰其财”“阜其民”的具体措施,是为了说明民心所向的条件。
C.王朴在表述自己的观点时,运用举例论证,以唐为例子,指出攻打敌军的战术,应从其薄弱环节入手。
D.王朴主张对于不同的地方应用不同的方式对待,如河东地区不可以用恩德诚信利诱,必须要用强大的兵力进行制衡。
13.下列对文本(二)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在开篇即开宗明义,用兼带感叹语气的反诘句道出此文中心论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B.作者以庄宗得天下、失天下史例为论据,通过一盛一衰的强烈对比,使文章中心更加突出,增强了文章说服力。
C.作者的笔触进一步深化,指出“忧劳”“逸豫”“忽微”“所溺”皆为人事,希望以后唐灭亡的历史教训警醒世人。
D.文本(二)融叙事、描写、议论、抒情为一体,叙事生动晓畅,描写具体形象,论证层层深入,感情深沉浓烈。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宜且以为后图,俟天下既平,然后伺,一举可擒也。
(2)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游英州碧落洞
(宋)苏过①
千尺琅玕翠入云,神仙已去洞仍存。寒崖但见悬钟乳,流水无穷泻石门。
未到朱明真洞府②,先看峡口小昆仑。舍舟欲问桃源路,安得渔人与共论。
注:①苏过,字叔党,苏轼子。苏轼谪岭南,叔党随行奉侍,本诗写广东省清远市英德县碧
落洞,该洞是一处地上河袭穿地下河而形成的“穿洞”,为道教中人所崇尚的仙境。
②朱明真洞府:“朱明”是道教十大洞天的第七洞天,即“朱明耀真之洞天”。在广东省惠州
市博罗县的罗浮山。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诗首联写千尺翠竹入云天,神仙已去,碧落洞仍存,交代了碧落洞的环境特征。
B.颔联描写寒崖上悬垂钟乳石,流水源源无尽泻落石洞,从不同角度写出洞的神奇。
C.颈联写诗人要先经过峡口的小昆仑山到达朱明的真洞府,以叙述游踪来照应题目。
D.诗歌的语言清新自然,盈溢着山水气息,给人以清幽宁静,淡泊悠远的意境感受。
16.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孔子在《论语·雍也》中通过对比手法,写出“文”与“质”辩证关系的两句是:
“ , 。”
(2)《过秦论》中最能表现秦始皇以暴政奴役天下,致使人民起来反抗的一句是“
”,贾谊指出秦的过失即灭亡的原因在于“ ”。
(3)古代诗人常用“水”和“月”这一组意象表达时间的流逝、人生的短暂,借以抒发愁苦之情。唐代诗人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就写过这样的诗句:“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当前,许多城市正在推进绿道建设。城市建设者将城市的各个部分当作一个整体来经营,他们将公园、绿地、江河、社区用绿道依次串联在一起, 地绘就了一幅当代的《富春山居图》。诗境、画境与城景融于一卷,人们在此间“可居、可游”。
城市绿道如同一面镜子,从细微处 出一座城市的舒适程度和文明高度。在一个个鲜活的绿道建设案例里,我们能够看到良好的“互动”关系。建设者通过注入了历史、文化、艺术、科技等元素,绿道为城市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交互界面。人们漫步绿道,便是在阅读这座城市,与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进行对话。
美好城市从来都不是一日建成的,需要一代一代城市建设者 地有机更新、不断调节,更需要居住在这座城市里的人们拥有与这座城市相宜的人生品味。有了绿道,城市居民真正与这座城市 、相依相契,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也更加深入人心。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行云流水 映射 持之以恒 患难与共 B.别具匠心 折射 锲而不舍 患难与共
C.行云流水 映射 锲而不舍 休戚与共 D.别具匠心 折射 持之以恒 休戚与共
19.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划双横线句子“互动”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一个“东洋婆”走过来了,拿摩温为着在主子面前显出他的威风,和对东洋婆表示管督的严厉,打得比平常格外着力。(《包身工》)
B.披肩上的图案沁染汗渍已无法辨认,一颗食肉动物的犬牙配上铜托系在右手腕上当作抵抗“邪眼”的护身符。(《百年孤独》)
C.即使硬干,也要犯毛主席早就批评过的“闭塞眼睛捉麻雀”“瞎子摸鱼”的错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
D.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拿来主义》)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建设者通过注入历史、文化、艺术、科技等元素,让绿道为城市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交互界面。
B.建设者通过注入了历史、文化、艺术、科技等元素,让绿道为城市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交互界面。
C.建设者通过注入历史、文化、艺术、科技等元素,绿道为城市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交互界面。
D.建设者注入了历史、文化、艺术、科技等元素,绿道为城市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交互界面。
(二)语言文字运用ⅠⅠ(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元宇宙的概念最早出现在1992年美国作家尼尔·斯蒂芬森的科幻小说《雪崩》,可理解为“平行秩序”或“镜像空间”,是综合运用AI、VR、AR、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手段所塑造的虚拟社会——这是完全抽离于现实世界的存在, ① ,个体将会拥有全新的身份角色、价值使命和人生轨迹。一些网络游戏的本质就是在构建 ② ,而每个用户都可在那个世界通过控制自己的“虚拟分身”进行一系列的社会活动。元宇宙始于游戏, ③ 。就在2020年,超过1200万名玩家参与了一场在游戏《堡垒之夜》上进行的沉浸式虚拟演唱会。演唱会歌手演出最新单曲,配合惊艳的游戏场景特效,给参与者带来了别样的沉浸式体验。除了娱乐活动,严肃的学术会议也与元宇宙扯上了关系。2020年,顶级学术会议ACAI(算法、计算和人工智能国际会议)选择在任天堂的游戏《动物森友会》上举行研讨会,演讲者在游戏中播放幻灯片并发表讲话。
21.学校校报准备报道与“元宇宙”活动有关的消息,请你就文中划波浪线部分内容,拟写
两则一句话新闻,要求准确、简洁,每句不超过35个字。(5分)
第一则:
第二则: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资治通鉴·汉纪》中记载了刘邦与群臣的对话,刘邦说:“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老子》第三十三章有言:“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结合材料,写一篇议论文,给学校文学刊物的“经典与成长”栏目投稿,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佛山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答案
1.B【解析】B项曲解文意。“都是“性恶'的表现”理解错误,材料一的第2段首句说“有些学者对于幸灾乐祸的心理,不以性恶为最终解释而另求原因”,从下文可知,卢克莱修和霍布斯就是这些学者。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2.C【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整合文中信息进行推断的能力。
A项绝对化。原文是“因而可以在某种情况下克制他的强烈的自尊心,或者在自尊心产生之前克制他的自爱心。”
B 项无中生有,范围扩大。原文并无比较“其他人”,原文是“我认为这是人类唯一具有的天然的美德”。
D 项强加因果,原文只是强调“怜悯心的力量,即使是最败坏的风俗也是难以摧毁的”并没有对“世界上不存在十恶不赦的人”做出判断。
3.A【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中的观点,分析论点、论据的能力。
根据原文表述,恻隐之心是“将己心比人心,人的痛苦就变成自己的痛苦”“有生之物都有一种同类情感。对于生命都想留恋和维护,凡遇到危害生命的事情都不免恻然感动。”
A项写出了鲁迅对于逝去青年的感受,这种同类情感的难受是恻隐之心。
B项写出了格里高尔父亲对儿子苦难的残酷。
C项写出了四叔对祥林嫂死去的冷漠。
D项写出了“我”因自己的孤苦而产生了对别人的情感依赖,不属于恻隐之心。
4.首先,以人类残酷的普遍性为缘起,(1分)
接着引出幸灾乐祸和生发恻隐之心的心理,(1分)
然后进一步强调二者一念之差的重要性,(1分)
最后得出结论:恻隐之心是人类文化的泉源。(1分)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分析文章论证方法的能力。考生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5.①新冠疫情全球肆虐,面对某些国家防疫资源不足,深受疫情困扰的现状,中国进行了对外援助,这是恻隐之心的体现。(2分;疫情下的反应,1分,中国的援助的性质,1分)
②这表明了中国视四海为兄弟,对他国一视同仁,守望相助,希望世界将变得更加美好。(2分;恻隐之心的内容1分,结果1分)
③中国援助也体现了怜悯心这一人类美德。在新冠疫情全球肆虐时,中国克服自身人口基数巨大、疫苗供应紧张的现实困难,提供新冠疫苗最多,这是怜悯心的表现,为战胜疫情作出中国贡献。(2分;性质1分,内容分析1分)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概括文中的观点态度,运用文中观点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考生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6.D 此处外貌描写仅能表现芳官的时尚,不能表现她“比其他丫头更高的地位”。【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学作品内容的理解、对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分析鉴赏能力。
7.B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法、品味语言表达艺术、赏析作品内涵的能力。“勇于反抗”理解错误。
8.①宝玉否定麝月的“拿骰子咱们抢红罢”,提议“占花名儿”,表现了宝玉的情趣高雅;
②宝玉说:“咱们也该行个令才好。”麝月就笑着提出:“拿骰子咱们抢红罢。”虽然宝玉否定麝月的提议,但写出了麝月的率真可爱;
③宝玉提议“占花名儿”,晴雯笑着说道,早已想弄这个。写出了晴雯与宝玉心意相通,聪慧可人。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掌握理解文学作品的人物形象塑造、品味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每点2分;分析1分,概括1分。答对任两点给4分。宝玉夜宴时提议要“占花名儿”这一情节起到了塑造小说人物的作用。分析只要观点与材料匹配即可,不需全部写出。
9.①“怡红群芳开夜宴”描写了一场欢乐的庆生活动,丫头们置酒、备果子给宝玉办生日,这个活动实在、生动、鲜活;
②在夜宴中,宝玉和众丫头脱去正装,围炕团座,超越等级制度、等级观念,不分彼此,不拘形迹,自由平等,一起狂欢,展现了一个“有情之天下”;
③这活动体现了《红楼梦》的意蕴,也展现了曹雪芹对人生终极意义的追问,即对自由平等的理想的向往、追求,启发读者去领悟人生的意义。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赏析作品内涵的能力。每点2分,材料二观点1分,材料一分析1分。三点给6分。
10.C 原文断句如下:今士卒精练,甲兵有备,群下畏法,诸将效力,期年之后,可以出师,宜自夏秋蓄积实边矣。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借助句读知识,整体理解文意,剖析重点语句结构的综合能力。
11.D.【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借助文本语境推断正误能力,借助教材已知知识推断未知常识的能力。
根据文本意可推知,檄文并非用以针对内部不同意见而发的文书。檄文作为古代官府往来的文书,常常针对敌对面而发,多用于声讨和征伐。而移文则针对内部不同意见而发,多用于晓喻或责备。
12.B.【解析】本题考查考生获取信息、理解掌握信息和整合梳理信息的能力。
B项中“是为了说明民心所向的条件”有误,其实际目的是为了聚集人才、稳定局势,进而夺取吴、蜀、幽、并这些地方。
13.D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获取信息、理解掌握信息和整合梳理信息的能力。
D项中“描写”有误,文本(二)没有描写语句。
14. 【解析】本题考查准确锁定关键词语,翻译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1)应当暂且把他们作为今后之计,等到天下已经太平,这样之后等待(时机),一动手就可以擒获。
关键点,各1分:“以为”,把······作为;“俟”,等到;“伺”,等待。大意1分,落在最后一个分句。
(2)或者探究他成功或失败的事迹,都出自人的原因吗?
关键点,各1分:“抑”,或者,还是;“本”,考察,探究;“迹”,事迹。大意1分,落在第2个分句。
【参考译文】
(一)后周世宗显德二年,世宗对宰相说:“我每次思索使国家在政治上安定清平的办法,不能得到其中的要义,睡觉吃饭都不能忘记。又从唐朝、晋朝以来,吴地、蜀地、幽州、并州都妨碍教化,不能一统天下。应该命令亲近的臣子写《为君难为臣不易论》和《开边策》各一篇。
比部郎中王朴献上计策,认为:“中国失去吴地、蜀地、幽州、并州,都是由于违背道义,现在必须先看失去这些地方的原因,这样之后知道得到这些地方的方法。这些地方开始失去时,没有不是因为君主昏庸无道臣子不正派,士兵骄横百姓疲乏,背叛的人在内部气焰高涨,武士在外面横行霸道,因为小的方面导致大的方面,微小的东西经过长期积累变得显著。现在想得到这些地方,不如反其道而行。晋升有才能的人辞去品行不正的人,是收揽人才的方式;恩宠诚信,是沟通心灵的方式;奖赏功劳惩罚罪过,是充分发挥才能的方式;去除奢侈节省费用,是使资财丰裕的方式;按照时令役使百姓而不误农时,少收赋税,是使百姓安宁的方式。等到有才能的人们已经聚集,政府施政已经安定,财富已经充裕,士兵百姓已经归附,这样之后推选而任用,成效没有不能达成的。那些人看我有必定攻取的形势,那么了解其中情形状况的人愿意成为间谍,熟知这些地方的山和水的人愿意成为向导,民意已经归向,天意必定顺从。凡是攻打敌军的战术,应该先从敌军的薄弱环节开始。唐与我们接壤约二千里,它的形式容易搅乱。搅乱它应当从没有防备的地方开始,防备东边就搅乱西边,防备西边就搅乱东边,对方必定奔走援救。奔走期间,可以探知对方的虚假真实、强大弱小等内部情况或势力,这样之后避开真实击打虚假,避开强大击打弱小。不需大兴军旅,就能用轻装部队搅乱他们。南人懦弱胆怯,听到一点风声都会有所警惕,一定要全军出动救助他们。军队多次出动,那么百姓疲乏并且财物用尽,(如果对方)不全军出动,那么我们可以趁着空虚无备攻打。像这样,长江以北的各个州将全部被我占有。已经占有长江以北地区,那么任用那里的百姓,施行我的法则,长江以南也容易夺取。占有长江以南地区,那么岭南、巴蜀地区可以发布晓喻或声讨的文书就使局势安定。南方已经安定,那么燕地必定看着风声归附(我们)。如果他们不来,调动军队攻打他们,像卷席子一样很快可以平定。唯独黄河以东地区是下定决心拼死的敌人,不可以用恩德诚信利诱,必须要用强大的兵力制衡。但是他们自从高平战败,力气衰竭、气馁,一定没有能够成为边境的祸患。应当暂且把他们作为今后之计,等到天下已经太平,这样之后等待(时机),一动手就可以擒获。现在士卒精明干练,武器有所装备,群臣敬畏法律,各位将领为国效力,一年之后,可以完成大业,应该在夏天、秋天积蓄财物充实边疆。”世宗高兴地接受。
(二)啊!国家兴盛与衰败的道理,虽说是天意,难道不是人的作为吗?探究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和失天下的原因,可以知道这个道理了。
难道真是得天下难而失天下易吗!或者探究他成功或失败的事迹,都出自人的原因吗?《尚书》说:“满招损,谦受益。”忧患、勤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乐可丧失性命,这是自然的道理。
所以当庄宗气势旺盛时,整个天下豪杰,没有人能同他对抗;等到他衰败时,几十个伶人围困他,使他命丧国亡,被天下人耻笑。(可见,)祸患常常是由极小的事积累而成的,聪明勇敢的人常被所溺爱的人或物困扰,难道仅仅是伶人的事吗?
15.C【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诗歌作品内容、赏析作品艺术手法、思想内容的能力。
此联并非实写游踪,“朱明”是道教十大洞天的第七洞天,即“朱明耀真之洞天”。在广东罗浮山。如苏轼《次韵正辅同游白水山》:“朱明洞里得灵草,翩然放杖凌苍霞。”
16.(1)想舍舟探问去那桃源的通路,怎么才能找到渔人来交谈呢!(句意翻译基本理解3分)
(2)借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宕开一笔,拓宽境界,展露出山水情意,抒发了对山林(田园)隐居生活的向往。(深层意蕴理解3分)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涵的把握、鉴赏诗歌艺术的能力。考生如有其它答案,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参考译文】
千尺翠竹青青入云天,神仙已去,碧落洞仍存。只见寒崖上悬垂的钟乳石,流水源源无尽泄落石洞之门。还没去到真正的朱明洞天,先看了峡谷口的小昆仑山。想舍舟探问去那桃源的通路,怎么才能找到渔人来交谈呢。
17.(1)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2)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3)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或: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默写古代诗文常见名篇名句的能力。错、多、漏字,则该空不得分。
18.D【解析】本题考查考生根据具体的交际情景,正确辨析和使用词语,准确表情达意的能力。
行云流水:比喻自然不拘执(多指文章、歌唱等);别具匠心:具有与众不同的巧妙构思,多用于写文章、绘画、工程设计等。这里指城市建设者进行绿道设计,应选“别具匠心”。
折射:①光线、声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物体阻挡而改变方向的现象。②比喻通过某种方式反映出事物的表象或实质来;映射:照射、映照。这里指通过“城市绿道”反映出“一座称式的舒适程度和文明高度”,应选“折射”。“映射”一般只做动词,无其他引申含义。
锲而不舍:原义是不断地镂刻,比喻有恒心、有毅力;持之以恒:有恒心地坚持下去。两个词都可形容“有恒心”,但“锲而不舍”是带有比喻性,更加形象;而“持之以恒”是直陈性的。这里应该是直接呈现“一代一代城市建设者”“有恒心”坚持下去,应选“持之以恒”。
休戚与共:彼此之间忧喜祸福都共同承受,形容同甘共苦;患难与共:共同承担困难和危险。这里指“绿道”对“城市居民真正与这座城市”的关系,应该是共同承担忧喜祸福的,应选“休戚与共”。而“患难与共”只侧重承担困难和危险,没有欢喜和幸福的分享。
19.B【解析】本题考查考生运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B项和题干都是表示强调,有特殊含义;A项表示特定称谓;C项表示引用;D项表示讽刺和否定,反语。
20.A【解析】本题考查考生掌握基本的语法规范,判断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有两处语病:一是成分残缺,“建设者”缺谓语,可在“绿道”前加“让”;二是不合逻辑,“通过”强调方式,“了”强调完成,依照文本应强调方式,应删去“了”。
B项还存在语病二;C项还存在语病一;D项虽已完成修改,但与语境背离,所以不是修改最恰当的一项。
21. 第一则:一场超过1200万人参加的沉浸式虚拟演唱会在游戏《堡垒之夜》上进行。或者:超过1200万名玩家参与了在游戏《堡垒之夜》上进行的沉浸式虚拟演唱会。
第二则:顶级学术会议ACAI在任天堂游戏《动物森友会》举行研讨会。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正确运用语言文字进行准确、简明的能力。在筛选信息的过程中,要保留具有新闻价值的信息,去掉具体描述性的信息。第一则给3分,第二则给2分。
一句话新闻往往采用主谓句句式,包括陈述对象和事件/行动。
第一则的“陈对象”为沉浸式虚拟演唱会,“事件”是演唱会在游戏《堡垒之夜》进行;或者把“陈述对象”设定为1200万名玩家,相应的“事件”是参与了在游戏《堡垒之夜》上进行的沉浸式虚拟演唱会。
第二则的“陈述对象”为顶级学术会议ACAI,“事件”是会议在任天堂游戏《动物森友会》举行研讨会。
22.①置身其间 ②虚拟的环境 ③但绝不止于游戏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准确的能力。每写出一处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字数不合要求,酌情扣分,如有其它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解答此类题,在通读文段的基础上,瞻前顾后,拟写前从形式(句式)上和内容上敲定。第一个空,看前面“这是完全抽离于现实世界的存在”和后面“个体将会拥有全新的身体角色……”,要填写前后的衔接词语,可填“置身其间”或“置身其中”等。
第二个空,前面是谓语“构建”,后面应该填写宾语,与后面内容对应,可填“一个虚拟的环境”或“一个虚拟的世界”。
第三个空,结合前面“元宇宙始于游戏”,加之后文列出三次不同于游戏的活动,可填“但绝不止于游戏”等,注意一定有表转折的关联词。
23.【审题参考】
(一)材料解析
材料由一段历史人物语录和一则诸子名言组成。
第一则材料选自《资治通鉴·汉纪》中刘邦夺取天下后与群臣之间的对话。刘邦说:在大帐内出谋划策,在千里以外一决胜负,我不如张良;平定国家,安抚百姓,供给军饷,不断绝运粮食的道路,我不如萧何;联合众多的士兵,打仗一定胜利,攻占一定取得,我不如韩信。这三个人都是人中豪杰,我能够善用他们,这是我取得天下的原因。刘邦所言体现了自知与知人的智慧。
“自知”是指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的个性特点、长处和短处等。“自知”的意义是使自己更明智更谦逊,是自强的前提;“知人”是指了解他人,了解他人的个性特点、长处和短处等。“知人”的意义是反观自知,更周全更富于智慧,把自己和他人放在更合理的关联位置上;“自知”和“知人”的关系可以互为因果,互为前提或相辅相成。
第二则材料节选自《老子》第三十三章,意思是:善于知人是智慧,能够知己是心明;战胜别人叫有力,战胜自己是坚强。强调人欲知人,必先自知,人欲胜人,必先自胜,故以“自知”“自胜”为立身之本。
“胜人”是在“知人”的基础上,比权量力,凭借自身才华、能力、品质,在比较中凸显优势,这是对自身的一种肯定;“自胜”是在“自知”的基础上,超过现在的自己;或是克服自己的不良习性、贪念欲望等弱点,以强大的毅力保持足够的清醒和严格的自律。
(二)引导语解析
“结合材料”,只要在自己和他人的辩证关系中,论以下任一组都属于结合材料:自知与知人,知己知彼,胜人与自胜,自知与自胜。
“写一篇议论文”,要有明确的文体特征。
“给学校文学刊物的“经典与成长”栏目投稿”,写出历史人物的经典语录和诸子名言对个人“成长”的启迪意义,关注“我”的学生身份。
“体现你的感悟和思考”,这句引导语启发学生要有独立思考的精神,对材料要有自己的认识。
(三)要求解析
选准角度,六个角度,从知人的角度,从自知的角度,从胜人的角度,从自胜的角度,从知人和自知对立统一的角度,从胜人和自胜的对立统一的角度。
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不少于800字,400~800字,按正常作文评分,每少50字扣1分;200~400字,20分以下评分;不足200字,10分以下评分;有两句话,给2分;一句话,给1分;只有标题,给1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