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找最大公因数 北师大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找最大公因数 北师大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6.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2-01-19 16:15: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五年级数学上册找最大公因数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五数学上册P45-46(找最大公因数)
教材分析:
教材直接呈现了找公因数的一般方法:先用想乘法算式的方式分别找出12和18 的因数,再找出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在此基础上,引出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的概念。教材用集合的方式呈现探索的过程。这种找最大公因数的方法看上去比较“原始”,但是非常通俗易懂,便于学生掌握,也有利于学生理解“最大公因数”等概念的意义。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这个方法并会运用。
学情分析:
本册一单元,学生已经理解了因数和倍数的意义,能用乘法算式、集合等方式列举出一个数的因数。因此用列举法找最大公因数没有困难。而利用因数关系、互质数关系、短除法找还有一定的难度。因为学生不易发现这两个数具有这些关系。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探索找两个数的公因数的方法,会用列举法找出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过程与方法:经历找两个数的公因数的过程,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观察、分析和归纳等数学活动,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感受数学思考的条理性。
教学重点:
1、探索找两个数的公因数的方法,会用列举法找出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2、在探索中学习并初步掌握几种特殊的找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几种特殊的找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教学关键:
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理解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等概念。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教师谈话:我们在一单元已学会了找一个数的因数,学习新知识前我们来回顾一下已学知识。
多媒体呈现:
1、填一填。
12 =( )×( )=( )×( )=( )×( )
18 =( )×( )=( )×( )=( )×( )
2、想一想。
在算式3×4=12中。
3和4是12的什么?
师:12的因数除了3和4以外还有那些呢?(引入新知)
二、探究新知。
1、多媒体呈现。
12的因数 18的因数 请把12和18的因数列举
1 2 3 1 2 3 出来填在圈内(学生口答,
4 6 12 6 9 18 教师同步展示)。
师:在12和18的因数中,有没有相同的因数,相同的因数有哪几个?(学生口答)
师:这几个相同的因数就是12和18的公因数。
板书:几个数公有的因数叫作它们的公因数。
2、多媒体呈现:
1 2
12的因数 4 12 9 18 18的因数
3 6
师:图中间的圈应填什么?(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小组代表汇报,教师同步展演。先汇报中间圈里填什么,再汇报左右圈里填什么。)
师:中间圈里的数是12和18的公因数,其中最大的一个是几?
( 学生口答,教师多媒体同步展示:12和18的最大公因数是6)
板书:几个数公有的因数叫作它们的公因数,其中最大的一个叫作它们的最大公因数。
揭示课题:找最大公因数(板书)
3、多媒体呈现
你能很快找出它们的最大公因数吗?
4和8(4) 2和3(1)
3和9(3) 5和7(1)
7和21(7) 4和5(1)
16和4( ) 9和8( )
5和25( ) 6和11( )
为了利于后进生的学习,可以让学生用列举法找。
学生汇报,教师多媒体同步展示。
观察它们的最大公因数,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适当引导, 如:竖线左边的两个是什关系)
师:两个数是倍数关系,它们的最大公数是较小的数。
公因数只有1的两个数叫互质数。(板书:互质数)
师:你能接着填写上表吗?
板书:观察法
4、多媒体呈现(学生口答,教师同步展示)
找出:30和4的最大公因数
4的因数: 1 、2 、4
30的因数: ........
30和4的最大公因数是2
(教师引导学生比较30和4这两个数。用列举法4的因数很容易找,但是30的因数比较多,用举法找它们的最大因数较慢,可让学生先找较小数的因数,然后看小数中那些因数也是大数的因数,最后确定它们的最大公因数。)
板书:比较法
5、我们已经知道了找最大公因数的几种方法,如:列举法、观察法、
比较法。老师再向你们推荐一种方法:短除法(板书)
6、教师介绍用短除法求最大公因数。
2 12 18 要点:
3 6 9 用公有的质因数去除除被除数。
2 3 最大公因数就是几个数公有的质因数的乘积。
12和18的最大公因数是:2×3 = 6
三、课堂练习(完成p45练一练的1、2题)。
四、总结。
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找最大公因数的方法(学生归纳,多媒体展示)
附:板书设计
找最大公因数
几个数公有的因数叫作它们的公因数,
其中最大的一个叫作它们的最大公因数。
列举法
观察法
比较法
短除法
PAGE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