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人民币上的风景名胜
——喀斯特、海岸和冰川地貌
课标: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
主要概念:喀斯特地貌、海岸地貌、冰川作用、冰川地貌
一、趣味话“地”——人民币上的风景名胜
人民币是我国的法定货币,目前共发行五套版本。人民币的设计既体现了我国的传统文化,也反映了新中国的面貌;既有风景名胜,也有民族风情。其中,主币背面一般都是我国享誉海内外的风景名胜。例如:“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的桂林山水,“淡妆浓抹总相宜”的杭州西湖,.水险山雄、涛飞浪卷,令人驰魂夺魄的长江三峡,还有海天之间、顶天立地的南天一柱,“大地之母”珠穆朗玛峰……
我国山川壮美,地表形态多姿多彩。那么,这些景观是如何形成的?
结合以上内容和图片,阅读教材55~62文字,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是喀斯特地貌?喀斯特地貌包括哪些类型?
喀斯特地貌又称岩溶地貌,是可溶性岩石(以石灰岩为主)受地表水、地下水的溶蚀作用和伴随的机械作用所形成的各种地貌。
喀斯特地貌分为喀斯特溶蚀地貌和喀斯特沉积地貌。前者主要包括溶沟和石芽,峰林和孤峰,以及溶斗和地下溶洞等;后者主要有各种形态的石钟乳、石笋、石柱和钙华等。
2.什么是海岸带?什么是海岸地貌?海岸地貌的类型有哪些?
海岸带是指陆地与海洋互相接触和互相作用的地带。
海岸地貌就是海岸带在构造运动、海水运动、生物作用和气候因素等共同作用下所形成的地表形态。
海岸地貌分为海蚀地貌和海积地貌。
3.什么是冰川?冰川有哪些类型,分别分布在哪里?什么是冰川作用?什么是冰川地貌?冰川地貌有哪些类型?
冰川是指极地或高山地区多年存在并沿地面缓慢运动的天然冰体。
按冰川的形态和规模,主要分为大陆冰川和山岳冰川。大陆冰川面积大,冰层厚,主要分布在南极洲和格陵兰岛上。山岳冰川是发育在高山上的冰川,主要分布在中低纬度高海拔地区。
冰川对地球表面的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称为冰川作用。
冰川作用导致地表形态变化所形成的地貌,称为冰川地貌。
常见的冰川地貌主要有冰斗、冰川槽谷(U形谷)、角峰和刃脊等。
二、按图索“地”
1.读图7—1(教材图2—34),并阅读56页第二段文字,描述溶沟和石芽是怎么形成的?有哪些景观特征?
溶沟是指地表水沿岩石表面和裂隙流动的过程中,对岩石不断进行溶蚀、侵蚀而形成的石质沟槽。石芽是凸出于溶沟之间的石脊。
溶沟和石芽相间分布,地表高低不平。
2.读图7—2(教材图2—35),并阅读56页第三段文字,描述峰林和孤峰的景观特征有哪些?
峰林是指高耸林立的石灰岩山峰,山坡陡峭,相对高度可超过100米,远望如林。孤峰是岩溶地区孤立的石灰岩山峰,多分布在岩溶平原或岩溶盆地中。
3.读图7—3(教材图2—36),并阅读57页第一段文字,描述溶斗的景观特征及在我国的典型代表。
溶斗又称喀斯特漏斗,是喀斯特地区-一种口大底小的圆锥洼地,平面轮廓为圆形或椭圆形,直径一般不足百米,面积由几十平方米到几百平方米,大的可达几平方千米。
溶斗下部常有落水洞通往地下,如果通道被黏土或碎石堵塞,就会积水成池。有的地方又把塌陷的喀斯特漏斗称为天坑。典型代表是重庆奉节小寨天坑。
4.读图7—4(教材图2—37),并阅读57页第二段文字,描述钙华地貌的形成条件及主要类型。
在合适的条件下,富含Ca( HC03)2的地下热水接近或出露于地表时,因CO2大量逸出,导致CaCO3沉积,形成钙华。由于钙华的不均匀分布,常形成钙华坝、钙华湖等喀斯特沉积地貌。
5.读图7—5(教材图2—40),并阅读59页《波浪作用》,描述波浪的侵蚀作用的类型。
波浪的侵蚀作用在基岩海岸较为明显。基岩海岸一般水下岸坡坡度大,波浪能直接冲击岸边,一方面巨大的冲力直接施加在岩石上,另一方面波浪冲击岩石裂隙,使裂隙中的空气受到压缩,压缩的空气又对岩石施加压力。
6.读图7—6(教材图2—41),并阅读60页文字,描述海蚀崖、海蚀柱和海蚀平台的形成。
海水不断冲击岸边基岩,淘空下部的岩石,使上部的岩石塌落,形成高出海面的陡崖,称为海蚀崖。在波浪作用下海蚀崖不断后退,形成微微向大海倾斜的基岩平台,称为海蚀平台。在海蚀平台上,有些抗蚀能力强的部分保留下来,成为海蚀柱。
7.读图7—7(教材图2—42),指出图中的海蚀、海积地貌,并描述它们的形态特点。
海蚀地貌:海蚀崖,坡度陡峭;
海积地貌:海滩、沙嘴、离岸堤,坡度较缓
8.一些大洲的大陆以岬角为其四至。根据下列信息进行空间定位,在下图中找到各个岬角的大致位置,并判断甲、乙和丙三个大洲的名称。(教材61页)。
甲大洲大陆最东端为哈丰角(51°24' E, 10°27' N),最西端为佛得角(17°33' W,14°45' N),最北端为本塞卡角(9°50' E, 37°21' N),最南端为厄加勒斯角( 20°02' E, 34°51' S)。
乙大洲大陆最东端杰日尼奥夫角(169°40' W, 60°05' N),最西端巴巴角(26°03' E, 39°27' N),最北端为切柳斯金角( 104°18' E, 77°43' N),最南端为皮艾角(103°30' E, 1°17'N)。
丙大洲大陆最东端为布朗库角(34*46' W, 7009' S),最西端为帕里尼亚斯角(81°20' W, 4°4I'S), 最北端为加伊纳斯角(71°40' W,12°28' N),最南端为弗罗厄德角(71°18' W, 53°54'S)。
甲 非 洲,乙 亚 洲,丙 南美 洲。
9.读图7—8(教材图2—43),描述角峰、冰斗、刃脊和冰川槽谷的形态特征。
角峰:金字塔形的尖峰,周围有冰斗发育;
冰斗:围椅状凹地,三面岩壁陡峭,底部平缓;
刃脊:刀刃状的山脊
冰川槽谷:两壁陡立,底部开阔,呈“U”形
三、问“地”探究
1.阅读55页“探究”和读图7—9(教材图2—33),回答下列问题.
(1)图示地表形态各有什么特点 主要分布在我国哪些地区?
喀斯特地貌:高低不平,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南地区
海岸地貌:比较平缓,主要分布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
冰川地貌:高耸陡立,主要分布在我国西部高山地区
(2)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上述地表形态有如此之大的差异呢?
外力作用不同,喀斯特地貌是流水溶蚀和溶积形成,海岸地貌是海浪侵蚀和堆积形成,冰川地貌是冰川侵蚀和堆积形成。
2.阅读58页《中国南方喀斯特》,回答下列问题?
(1)结合所学知识,试列举喀斯特地貌地下景观各三例,并描述其特点。
景观:石笋、石钟乳、溶洞
特点:石笋自下而上生长,上小下大;石钟乳自上而下生长,上大下小;溶洞中间空旷,布满石钟乳、石笋和石柱等地貌。
(2)在我国地图上标注中国南方喀斯特所包含世界遗产地,并归纳“中国南方喀斯特”的分布特点。(①云南石林②贵州荔波③重庆武隆④广西桂林⑤贵州施秉⑥重庆金佛山⑦广西环江七地
3.读图7—7(教材图2—43),完成60页~61“活动”。
(1)海滩是海岸边缘的沙砾堆积体。砾石组成的海滩坡度较大,沙质海滩的坡度则较小。沙质海滩往往成为人们休闲度假的理想场所,为什么?
海滩物质越粗,水流的渗透性越大,海滩的坡度越陡。沙质海滩,地形平坦风浪小,海水流速慢,细小泥沙沉积,安全性高,适合做休闲度假的场所。
(2)水下沙坝是大致与海岸线平行的长条形水下堆积体,常为保护海岸免遭波浪冲刷的一道屏障。如果人工挖沙破坏水下沙坝,可能造成哪些不利后果?
不利后果:水下沙坝常为保护海岸免遭波浪冲刷的一道屏障,如挖沙破坏沙坝,会加剧海浪对海岸带的侵蚀与破坏作用,造成海岸带基础设施的损毁以及海水倒灌现象,还会加剧风暴潮、海啸等海洋灾害时对海岸带的破坏程度。
(3)在波浪的不断侵蚀下,岬角海岸通常会出现哪些海蚀地貌?
海蚀崖、海蚀平台、海蚀柱
4.阅读62页《冰川的“力量”》和《峡湾》及相关文字,完成下列问题。
现代冰川主要分布在什么地方?这些冰川地貌有什么价值?
现代冰川主要分布在两极地区和中低纬高山地区,故冰川地貌也分布于这些地区。在第四纪大冰期,欧亚大陆、北美大陆的很多地区被连绵的冰川覆盖,留下了大量的冰蚀湖、峡湾等冰川地貌遗迹,这些遗迹成为研究环境演变的依据。
四、开疆拓“地”
比较冰川作用形成的U形谷与流水作用形成的V形谷的形态差异,并分析其原因?
“V”形谷:河谷横陪面呈"V"形,两壁较陡,谷底狭窄,河床纵剖面坡降很大,河床底部起伏不平,水流湍急,沿河多急流、瀑布。
“U"形谷:冰川流动时刨蚀作用所形成的谷地,两壁陡立,谷底开阔,形如“U”字。
五、一“地”了然——本课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