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 主要植被与自然环境 学案(教师版)

文档属性

名称 5.1 主要植被与自然环境 学案(教师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2-01-19 16:19: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必修一 风吹草低见牛羊
5.1 风吹草低见牛羊
——主要植被与自然环境
【课标】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主要植被,说明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主要概念】植被、植物种群、植物群落
一、趣味话“地”
风吹草低见牛羊
地理谜语,“风吹草低见牛羊”,打一字?(蓄)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敕勒歌》,这是南北朝时代敕勒族的一首民歌。它歌咏了北国草原的富饶、壮丽,抒发了敕勒人对养育他们的水土,对游牧生活无限热爱之情。它歌唱了大草原的景色和游牧民族的生活。最后三句描绘了一幅水草丰盛、牛羊肥壮的草原全景图。有静有动,有形象,有色彩。
诗中描绘了阴山下水草丰美、牛羊肥壮的草原全景,内蒙古其他地区是什么景观呢?
内蒙古自治区地处我国北部,东西横跨经度约29°,自治区东部大兴安岭山地森林茂盛,中部分布着大面积的肥美草原,西部则是一望无际的荒漠。
二、按图索“地”
读图15—1,回答问题。
1.据图描述内蒙古自治区东部、中部、西部植被的特点?
东部山地以森林为主;中部高原地区以草愿为主,分布有小面积荒漠;西部高原以荒漠为主。
2.想一想,为什么不同地区的植被类型会有如此大的差别?
植被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产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因此,植被的形态、生长、类型、分布等各个方面都受到环境的影响。
植被类型及分布主要受气候的影响,特别是热量和水分条件及其组合。内蒙古自治区东部距海洋近,受海洋水汽影响大,年降水量一般大于400㎜,植被类型为森林;中部距离海洋较远,年降水量在200㎜~400㎜,植被类型为草原;西部距离海洋最远,年降水量小于200㎜,植被稀疏,地表大面积裸露,呈现荒漠景观。
读图15—2至15—5(教材图5—2至5—5)阅读《主要植被——森林》和《植物群落》,回答问题。
3.什么是植被?什么是植物群落?什么是植物种群?
植被:覆盖一个地区植被群落的总称。
植物群落:同一时间内生活在一定区域内植物种群的集合。
植物种群:一定区域内,同种植物的全部个体。
4.指出植被有哪些类型?
自然植被;森林、草原、荒漠、苔原、沼泽、草甸等
人工植被:农作物、人工林、人工草地、城市绿地
5.森林植被一般分布在哪里?据图指出森林有哪些类型?还有哪些类型?
森林一般分布于湿润和半湿润地区(降水量>400㎜);
图中类型:热带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亚寒带针叶林等。
还有:热带季雨林、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6.分别描述图中森林景观的特点?
热带雨林:植物种类丰富,群落结构复杂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终年常绿,乔木多革质叶片
温带落叶阔叶林:一般有宽阔的叶片,夏季盛叶,冬季落叶
亚寒带针叶林:松、杉类植物为主,树叶为针状,以抗寒抗旱
读图15—6和图15—7(教材图5—6和图5—7),阅读《主要植被—草原》回答问题。
7.指出草原一般分布在哪里?
半湿润、半干旱的内陆地区
8.据图指出草原的类型有哪些?并指出各类型草原的特点。
热带草原位于干早季节较长的热带地区,是以早生草本植物为主,星散分布着早生乔本、灌木的植被。
温带草原是多年生草本植物群落,通常以丛生禾草植物占优势,植物普遍存在旱生结构,如叶面积较小、叶片内卷等。
读图15—8(教材图5—8),阅读《主要植被—荒漠》,回答问题。
9.指出荒漠景观主要分布地区、主要类型及主要特点?
荒漠一般分布于干旱地区,可分为热带荒漠、温带荒漠等。荒漠的显著特点是植被稀疏,地表大面积裸露,植物种类贫乏,群落结构简单。
三、问“地”探究
阅读教材117页《植被与环境》和《植物物候节律》,回答问题
1.指出植被与环境的关系
植物在生长过程中,始终与周围环境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因而环境必然影响到植物的各个方面。植物的形态和生活机能,以及它们的分布等,都紧密地依赖于所生活的环境。同时,植被的变化也会对环境产生或大或小的影响。
2.从空间尺度上归纳植被类型及分布的影响因素
大尺度:气候条件,包括热力或水分或水热组合
中尺度:地形,包括不同海拔、坡向
3.什么是植物物候节律?它的意义何在?
随着气候条件按时间有规律地变化,植物也按一定顺序度过它的发育期:从开始积极的生命活动,经出蕾、开花、结实、营养期结束,直到休眠。这种现象叫作植物的“物候现象”。
同期物候的空间变化,可以反映温度的分布趋势。
4.根据119页《植被破坏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分析归纳植被的生态功能?
(1)拦截降水的功能下降——截流降水
(2)地表径流和地下水的形成过程会发生改变——涵养水源
(3)地表极易发生水土流失——保持水土
(4)土壤趋于贫瘠化——影响土壤肥力
(5)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减弱,对空气质量也会产生影响——净化空气、美化环境
(6)最终会导致整个地理环境的退化——维持生态平衡
5.读图15—9(教材图5—11)和图15—10(教材图5—12),完成相关任务。
猴面包树又叫波巴布树,是非洲稀树草原中一种非常奇特的常绿乔木。当它果实成熟时,猴子就成群结队而来,爬上树去摘果子吃,“猴面包树”的称呼由此而来。猴面包树树干粗大,直径可达9米,最粗的树干基部圆周达50米,为世界上最粗的树木之一。猴面包树还是著名的长寿植物,树龄长达5000余年。
在巴西高原东北部,纺锤树特别引人注目,远远望去就像一个巨型的纺锤插在地里。纺锤树树干粗大,上下两端较小,最粗的地方直径可达5米。纺锤树疏松柔软的木质部是一个特殊的“储水室”,一棵大树可储水2吨左右。旱季来临,绿叶纷纷凋零,红花竞相绽放,这时,纺锤树就好似插着红花的特大花瓶。
(1)说出猴面包树、纺锤树分布地区的气候特征。
猴面包树、纺锤树分布在热带草原气候区,其特征为:全年高温,年降水量差别很大,分明显干季和湿季。
(2)议一议,猴面包树、纺锤树为什么都长有粗大的树干
猴面包树、纺锤树生长地区有明显的干季和湿季。粗大的树干和疏松的木质部,有利于雨季
时贮存大量水分。
(3)你还了解哪些奇特的植物 向同学介绍这些植物的主要特征,以及它们是如何适应当地生态环境的。
骆驼刺主要分布在我国西部的沙漠和戈壁。骆驼刺地下根系十分发达,能在大范围内寻找水源,吸收水分:而矮小的地上部分又有效地减少了水分蒸腾,使骆驼刺能在干旱的沙漠中生存下来。
6.如果你从海南岛出发,经琼州海峡,陆路旅行到黑龙江漠河,会依次看到哪些自然植被 如果你从北京向西一直旅行到乌鲁木齐,又会依次看到哪些自然植被 议一议,我国自然植被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海南岛→黑龙江:热带季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亚寒带针叶林
北京→乌鲁木齐:温带落叶阔叶林、温带草原、温带荒漠
原因:我国幅员辽阔,跨经纬度范围都很广。自海南岛至黑龙江,由低纬向高纬,太阳辐射递减导致热量条件的变化,自然植被出现由热带向亚寒带的更替。自北京向乌鲁木齐,由沿海向内陆,降水减少导致水分条件的变化,自然植被出现由森林向草原、荒漠的更替。
7.读图15—11(教材图5—14)和图15—12(教材图5—15),完成相关任务。
保和岛位于菲律宾中部,深受热带季风气候的影响,当地森林茂密。但是,岛上1000多座高度在40-120米的石灰岩小山丘上却只长草不长树,形似草堆。每年热季,“草堆”干枯,转为褐色,犹如一排排巧克力摆放在大地上,“巧克力山”的称谓由此而来。
(1)从大尺度上来说,保和岛植被类型是什么?
热带季雨林
(2)讨论巧克力山只长草不长树的原因。
巧克力山所在地区是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降水丰富。巧克力山是由石灰岩形成的小山丘,风化壳厚度小,形成的土层较薄,这种土层在热带季风气候的强降水条件下易被冲毁流失;故当地因土层薄,而难以生长树木。
(3)巧克力山的最佳观赏时间为每年5月份。结合区域气候特征,分析其原因。
每年的3~5月是热带季风气候的干季,降水少。5月是当地一年中太阳高度最大的时期气温高,蒸发旺盛,所以草类干枯,转为褐色,是最佳观赏时间。
读图15—13(教材图5—16),回答问题。
( 1 )据图归纳植物体的增长与气温的关系。
植物体的增长取决于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质的数量和呼吸作用所消耗的有机质的数量。产生得越多而消耗得越少,则植物体增长得越快。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都受气温的影响。植物在某一温度范围内光合作用较强,而呼吸作用较弱,从而有机体增长最快。
(2)苹果树、马铃薯性喜冷凉,如果将它们栽培到低纬度平地或低纬度山区低洼谷地,其生长和繁殖就会受到阻碍。据图15-13,对这一现象进行解释。
马铃薯是喜冷凉的作物,如果将它们栽培到低纬度平地或低纬度山区低洼谷地,随着气温的升高,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质将少于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机质,从而导致减产。
四、开疆拓“地”
(一)森林中的成层现象
在稳定的植被中,不同种类的植物群体,通过争夺阳光的生存竞争,占据一定的垂直空间,从而形成分层明显的垂直结构。
(二)自然地理环境的五要素
热量降水光照昼夜温差风气象灾害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
(三)环境对植被的影响
1.气候影响植被的类型及分布
2.植被是环境的一面镜子
(四)巧记森林的生态功能:水、气、净、美、物、尘、沙。
水——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气——调节气候、稳定大气成分;
净——净化空气;
美——美化环境;
物——繁衍物种和维护生物多样性;
尘——吸烟除尘;
沙——防风固沙。
(五)植被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对气候的影响
植被的蒸腾作用是空气中水汽的一个重要来源。植被遭到破坏,会减少空气中的水汽,使得降水减少,气候变干;昼夜温差增大;灾害性天气增多。
2.对土壤的影响
植物是土壤有机质的来源,也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生物的参与加快了成土过程,使土壤发育不断深化,形成土壤肥力。植被遭到破坏,土壤侵蚀加剧,土壤肥力下降。
3.对径流的影响
植冠与落叶层滞留和截获降水,减小了地表径流,增加了向土壤中的渗透,使地表水文过程发生变化,具有明显的蓄水作用;易发生水旱灾害;含沙量增大。
4.对动物的影响
森林遭到破坏,栖息地遭受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
5.对生态的影响
森林可以降低风速,减轻风沙、台风、霜冻等灾害;森林遭到破坏,生态环境恶化。
五、一“地”了然气受热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