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2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 》教学设计
罗田县白庙河中学 王时雨 肖双玲
教学内容:人教版教材九年级下册第十单元课题二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盐的定义,初步学会判断一种物质是不是盐;理解中和反应,学会判断一种反应是不是中和反应;了解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常识性介绍酸碱中和的微观实质;进一步熟练取液、搅拌等操作。
2、过程与方法目标:进一步熟悉实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动手实验的能力;了解判断化学反应是否发生的一般方法。
3、情感态度目标:激发学生探究意识、合作意识,帮助学生形成维持稳定与平衡的唯物主义意识;体会到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对盐、中和反应的理解与判断
2、教学难点:本课时的难点是对酸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的逐步深入探究,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准备:
1、课件
2、实验10-9器材、药品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正负电荷相遇会相互吸引,并逐渐达到电中性,那么如果酸与碱混合在一起会怎样呢?引导学生提出初步问题:酸和碱之间会发生反应吗?
【设计意图:由熟知知识引发新的问题,激发兴趣,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二)实验探究,由浅入深。
1、教师演示实验,激发学生提出新的问题:教师演示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混合无明显现象的实验,引导学生得出初步结论,进而激发学生提出新的问题:怎样判断酸与碱之间发生了反应?学生讨论、阅读教材【实验10-9】,解决这问题,又再次提出新的问题:怎样判断酸和碱之间恰好完全反应?启发学生思考。
2、观看视频,学习探究过程。
3、分组实验,深入探究。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由浅入深引出三个层次的问题,指导学生逐步分析、解决问题,帮助学生提高思维能力、探究能力和合作能力,突破难点,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地位。】
(三)分析物质特点,完成对应练习,理解盐的定义。
1、引导学生分析NaCl的组成,引出盐的定义。
2、师生一起总结常见金属离子、酸根离子。
3、完成两个对应练习,理解盐的定义。
(1)下列物质属于盐的是( )
A CuO B Cu(OH)2 C CuSO4 D HCl
(2)填写下表(类别按酸、碱、盐、氧化物填写)
名称
火碱
?
硫酸
氧化铁
化学式
?
Na2CO3
类别
?
?
【设计意图:由浅入深,帮助学生理解盐的定义,并学习分析问题的方法,突出重点。】
(四)分析反应特点,动画演示,完成对应练习,理解中和反应。
1、分析HCl﹢NaOH = NaCl ﹢H2O中物质类别,引出中和反应。
2、分析中和反应定义,抓住关键。
3、完成两个对应练习,学以致用。
(1)下列反应属于中和反应的是( )
A.CO2 +2NaOH==Na2CO3 +H2O
B.CuO+H2SO4==CuSO4+H2O
C.BaCl2+H2SO4== BaSO4↓+2HCl
D.Cu(OH)2+H2SO4==CuSO4+2H2O
(2)下列物质中能与稀盐酸发生中和反应的是( )
A.生石灰 B.熟石灰 C. 碳酸钙 D.氯化钠
4、动画演示微观过程,常识性介绍中和反应微观实质。
【设计意图:由浅入深,由宏观到微观,完成对应练习,帮助学生的理解中和反应,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并突出重点。】
(五)学以致用,解决实际问题。
1、以学生亲身经历的蚊虫叮咬再次激发学习兴趣。
2、学生自主阅读,了解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
3、完成两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巩固中和反应。
【设计意图:再次激趣,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体会到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六)师生进行总结本课题内容,引导学生反思提出新的问题。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网络,激发学生的反思意识,问题意识。】
五、教学反思:
1、本课时较为可取的方面:教学思路清晰,突出重点,以学生能力提高为难点并逐步突破;在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实验探究、自主学习、小组讨论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设计的练习较为典型,对巩固知识,形成方法,具有较好的作用;能应用实验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较好地利用了教学资源。
2、本课时教学的不足之处:教师虽然在相信学生、开放课堂上有尝试,但还不够大胆,对激发学生发散思维、创新意识上步子迈得还不够大。
3、改进计划是:进一步学习课改理念,多学习先进教学经验,并在自己课堂上大胆尝试,寻求同行帮助,不断反思,不断提高。
附:板书设计:
第十单元课题二 课题2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
一、盐:
1、组成: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
2、常见金属离子:NH4+ 、金属元素的离子如Na+、Ca2+
3、常见酸根离子:Cl-、SO42-、NO3-
二、中和反应:
1、酸 + 碱 → 盐 + 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