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一、选择题(共16题)
1.下列五代十国时期的政权中,位于北方的是( )
A.南唐 B.吴越 C.后蜀 D.后周
2.白居易的《长恨歌》写到: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渔阳鼙鼓”是指公园755年安禄山叛乱,该事件导致( )
A.外戚宦官专权 B.唐朝由盛转衰 C.南北十国并立 D.中原五代更迭
3.唐朝国势由盛转衰的标志性事件是
A.黄巾起义 B.安史之乱 C.黄巢起义 D.朱温建立后梁
4.下列对“五代十国”的介绍中,存在错误的一项是
A.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继续 B.十国都是南方的政权
C.北方战事不断 D.南方政局相对稳定
5.下列有关五代十国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南方战事不断,政局动荡
B.北方政局相对稳定,经济有一定的发展
C.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
D.政权分立,可见分裂才历史发展趋势
6.隋唐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繁荣与开放的时期,使我国封建社会达到顶峰。此后出现了国家分裂、政权并立的( )
A.秦汉时期
B.南北朝时期
C.五代十国时期
D.宋元时期
7.唐朝灭亡后,政权分立,南北方先后出现了15个割据政权。其中,占据太原的政权是
A.北汉
B.后唐
C.南汉
D.后汉
8.安史之乱造成北方地区“人烟断绝,千里萧条”。下列关于安史之乱影响的叙述错误的是
A.对唐朝的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破坏 B.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
C.内地节度使的权势得到极大削弱 D.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9.后晋成德节度使说:“天子宁有种耶?兵强马壮者为之尔。”这反映了当时
A.外戚宦官专权 B.重文轻武
C.节度使拥兵自重,藩镇割据局面延续 D.朋党之争
10.隋唐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繁荣与开放时期。此后出现了国家分裂、政权井立的( )
A.秦汉时期 B.南北朝时期 C.五代十国时期 D.宋元时期
11.唐朝时造成北方地区“人烟断绝,千里萧条”的历史事件是
A.安史之乱 B.黄巢起义 C.藩镇割据 D.五代更迭
12.唐朝从“小邑犹藏万家室”到“人烟断绝,千里萧条”的转折点是
A.马陵之战 B.黄巾起义 C.安史之乱 D.澶州之战
13.这些藩镇名义上虽然是受唐朝中央政府的管制,实则是自己各霸 一方,不服从中央的政命,形成了自己的独立王国,朝廷进一步失去对地方的控制,节度使林立,他们拥兵自重,互相兼并。藩镇割据的最严重后果是
A.影响中央财政收入 B.危害国家的统一
C.使得中央政令无法实行 D.形成五代十国
14.韦庄在《秦妇吟》中写到“昔时繁盛皆埋没,举目凄凉无故物。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描写了黄巢起义军攻入长安的景象,黄巢起义给唐朝带来的影响是( )
A.唐朝国势从此由盛转衰 B.推翻了唐朝的统治
C.给唐朝统治以致命打击 D.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15.造成下表中人口衰亡的原因是
年份 人口
唐太宗贞观23年(649年) 1900万
唐玄宗开元14年(726年) 4141万
唐玄宗天宝14年(755年) 5291万
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 1690万
唐穆宗长庆元年(821年) 1576万
A.安史之乱 B.隋末农民起义 C.黄巾起义 D.陈胜吴广起义
16.天宝末年,唐玄宗终日寻欢逐乐,把政事交与利欲熏心的权臣李林甫、杨国忠,把镇守北方三镇的兵权交与野心勃勃的安禄山。最终导致
A.八王之乱 B.武则天称帝 C.安史之乱 D.陈桥驿兵变
二、综合题
17.唐玄宗统治前期,政局稳定,经济繁荣,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 _________ 盛世”;唐玄宗统治后期,朝政日趋腐败。755年,“ _________ ”爆发,持续了八年之久,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破坏,唐朝国势由盛转衰。
18.根据提示写出相对应的人物。
(1)秦朝时负责统一文字的承相——
(2)唐朝时前往天竺取经的高僧——
(3)唐朝“安史之乱”的发动者两位——
19.填空题
(1)隋炀帝在位时开通的是_________以为 _________ 中心,北抵_______________, 南至____连接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和_________五大水系,全长_____多千米。
(2)唐朝时,东渡日本的高僧是___________ ;西游天竺的高僧是____________ 。
(3)“五代十国”的割据政权有些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 “十国”中唯一在北方的割据政权是_______________ 。
(4)唐朝时期改进和创制的农业工具有___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___ 。
(5)唐朝的手工业发展水平很高著名的有越窑的_________, 邢窑的___________和闻名中外的____________。
20.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隋炀帝每年都要征发大批的劳动力,动辄数百万,驱使他们营建东都洛阳,开凿大运河,修筑长城和驰道……丁男不充,以妇人兼役,而死者大半。
——中国历史七年级课本
材料二 贞观之风,一朝复振。
材料三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白居易《长恨歌》
(1)材料一中征发农民做什么事情 你认为隋朝灭亡的原因有哪些 (分别写出一条即可)
(2)材料二反映的是唐玄宗统治的哪一时期 历史上把这一时期的统治称为什么
(3)材料三反映了唐玄宗后期的统治状况,最终导致了哪一事件的发生?上述材料中你得到了哪些感悟 (言之成理即可)
21.唐玄宗统治前期和后期,唐朝经历了由盛而衰的过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姜正成主编的《国泰民安:说说开元之治那些事儿》一书采用客观平实的语言,借助于历史典籍,让广大读者对开元时期的盛况有了一个较全面的了解。以下是该书部分章节的题目:
第二章任人唯贤稳政权 完善立法开言路
第三章励精图治崇节俭 发展经济兴开元
第五章发展教育千秋业 文化艺术集大成
第七章玄宗崇道图享乐 渐怠朝政酿危机
材料二 唐朝人口统计表
时间 人口数
649年(唐太宗贞观二十三年) 1900万人
726年(唐玄宗开元十四年) 4141万人
741年(唐玄宗开元二十九年) 4531万人
材料三 (安史之乱爆发后)由是祸乱继起,兵革不息,民坠涂炭,无所控诉,凡二百余年。
——司马光《资治通鉴》
(1)根据材料一中第二、三、五章的题目回答,唐玄宗为振兴唐朝采取了哪些措施?
(2)分析材料二中的图表,649年至741年,唐朝人口数量的变化呈现出什么趋势?出现这种趋势的原因有哪些?
(3)根据材料一中第七章题目,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是什么?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安史之乱对唐朝社会带来什么影响?
22. 安史之乱造成“人烟断绝,千里萧条”。杜甫诗《无家别》中有“寂寞天宝后,圆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之句。
想一想,这场战乱给人民造成了什么样的灾难?
23.历史人物是指在历史发展中起过重要影响,在历史长河中留下足迹,在历史上有明确的记载,并对人类历史进程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的人物。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贞观以后,太宗励精为理。至(贞观)八年、九年,频至丰稔,米斗四五钱,马牛布野,外户动辄数月不闭。至(贞观)十五年,米每斗值二钱。
——杜佑《通典》卷七
材料二 我国历史学家郭沫若评价武则天“: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材料三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宫中圣人奏云门,天下朋友皆胶漆。百馀年间未灾变,叔孙礼乐萧何律。岂闻一绢直万钱,有田种谷今流血。洛阳宫殿烧焚尽,宗庙新除狐兔穴。
——杜甫《忆昔》
(1)材料一中唐太宗统治时期国力增强,政治清明,文教昌盛,历史上称这种局面为什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局面?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郭沫若对武则天评价的历史依据。
(3)材料三的前六句描写了一种怎样的社会情景,历史上称为什么?
(4)材料三的最后两句主要描写了哪一历史事件?该事件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5)综合上述材料,分析促进我国古代出现盛世局面的因素。
参考答案
1.D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南方出现了吴、南唐、吴越、前蜀、后蜀、楚、闽、南汉、南平九个政权,在加上北方割据太原的北汉,史称“五代十国”。因此五代十国政权中位于北方的是后周,故D项正确;南唐、吴越和后蜀都在南方,排除A、B、C项。故选D项。
2.B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B选项符合题意。外戚宦官专权主要指东汉时期。南北十国并立、中原五代更迭发生于五代十国,ACD可排除,故答案选B。
3.B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755年,唐玄宗后期,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安史之乱对唐朝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选项B符合题意;黄巾起义是东汉晚期的农民战争,A排除;黄巢起义,给唐朝统治者以沉重的打击,C排除;907年,朱温建立了后梁政权,唐朝至此灭亡,D排除。故选B。
4.B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五代十国里面的十国并不都是南方政权,例如十国里面的北汉就属于北方的,所以B项符合题意;五代十国实际上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继续,五代十国的建立者大都是掌握兵权的武将,所以A项不符合题意;五代十国时期,北方政权更迭,战事不断,政局动荡不安,所以C项不符合题意;当时南方地区由于受战乱影响较小,社会相对稳定,经济有所发展,所以D项不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为B。
5.C
【详解】
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选项C符合题意;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南方出现了吴、南唐、吴越、前蜀、后蜀、楚、闽、南汉、南平九个政权,在加上北方割据太原的北汉,史称“五代十国”。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北方政权更迭,战事不断,政局动荡不安。当时的南方地区,由于受战乱影响较小,政局相对稳定,经济在原有的基础上也有一定的发展。五代十国时期,虽然政权分立,但长期政治统一的历史影响和各地经济发展的密切联系,使统一始终是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选项ABD均不符合题意。故选:C。
6.C
【详解】
依据课本所学,581年杨坚建立隋朝,589年,隋文帝灭掉隋朝,统一了全国。618年李渊取代隋朝,建立唐朝,灭掉了割地起义军和割据势力,平定了全国。907年唐朝灭亡,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南方出现了吴、南唐等九个政权,再加上北方割据太原的北汉,史称“五代十国”。C符合题意。秦汉时期、南北朝时期在隋唐时期之前,AB不合题意;宋元时期在五代十国时期之后,D不合题意。由此分析可知ABD不合题意,选择答案C。
7.A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唐朝灭亡后,政权分立,南北方先后出现了15个割据政权。其中,占据太原的政权是北汉。A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A。
8.C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破坏,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唐朝的中央权力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因此关于安史之乱影响的叙述错误的是选项C;其余选项ABD都是正确的,故选C。
9.C
【详解】
题干后晋节度使所说的“天子宁有种耶?兵强马壮者为之尔。”反映出当时节度使拥兵自重,是唐末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故C符合题意;外戚宦官专权与节度使不符,排除A;重文轻武是宋朝的政策,排除B;朋党之争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D。故选C。
10.C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我国封建社会里,隋唐时期是一个繁荣与开放的时期,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南方地区出现吴、南唐、吴越、前蜀、后蜀、楚、闽、南汉、南平九个政权,再加上北方割据太原的北汉,史称“五代十国”。C项符合题意;秦汉时期,与秦朝、汉朝相关,排除A项;南北朝时期,在隋朝之前,排除B项;宋元时期,是在五代十国之后,排除C项。故选C项。
11.A
【详解】
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之久,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导致北方“人烟断绝,千里萧条”,A符合题意;黄巢起义沉重打击了唐朝的统治,B排除;安史之乱后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C排除;唐朝灭亡后五代更迭,D排除。故选择A。
12.C
【详解】
材料“小邑犹藏万家室”反映的是唐朝唐玄宗前期开创了开元盛世的局面,而“人烟断绝,千里萧条”反映了安史之乱后人口减少、经济残破的现象,唐玄宗统治后期,节度使安禄山和部下史思明发动安史之乱,使唐朝经济受到严重的破坏,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C正确;马陵之战发生在战国时期,排除A;黄巾起义是唐朝末年的农民起义,建立了政权,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排除B;澶州之战发生在北宋时期,排除D。故选C。
13.B
【详解】
唐朝末年出现藩镇割据的局面影响中央财政收入,使得中央政令无法实行,危害国家的统一局面,最终形成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其中藩镇割据的最严重后果是危害国家的统一局面。故藩镇割据的最严重后果是危害国家的统一局面。故B项正确;综合以上的理解与分析,ACD项都不属于最严重的后果,故排除ACD项。故选B。
14.C
【详解】
根据材料“昔时繁盛皆埋没,举目凄凉无故物。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结合所学可知唐朝后期,统治腐朽,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态势越来越严重,中央已无力控制藩镇。人民赋税沉重,生活困苦,又遇到连年的灾荒,爆发了大规模的起义。起义军在黄巢的领导下,攻入长安,建立政权,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C项正确;推翻了唐朝的统治是朱温,排除B项;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排除D项。故选C项。
15.A
【详解】
根据题干表格可知,760年唐朝人口比755年下降了近4000万,仅有755年人口总数的近1/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安史叛军接连内乱,最终于763年被平定。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因此,安史之乱导致唐朝人口大量丧失,国力锐减,故A项正确;题干表格反映的是唐朝的人口衰亡,因此,隋末农民起义、东汉末年黄巾起义、秦末陈胜吴广起义均不符合题意,排除BCD项。故选A项。
16.C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唐朝,天宝末年,唐玄宗终日寻欢逐乐,把政事交与利欲熏心的权臣李林甫、杨国忠,把镇守北方三镇的兵权交与野心勃勃的安禄山,最终导致安史之乱,故C不符合题意;八王之乱在西晋,武则天称帝建立周,陈桥驿兵变建立宋,故ABD均不符合题意。故选C。
17.开元 安史之乱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唐玄宗统治前期,政局稳定,经济繁荣,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 开元盛世”;唐玄宗统治后期,朝政日趋腐败。755年,“ 安史之乱 ”爆发,持续了八年之久,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破坏,唐朝国势由盛转衰。所以题干应该填写①开元②安史之乱。
18.(1)李斯(2)玄奘 (3)安禄山、史思明
【详解】
(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时期,为了巩固统治,加强文化交流,秦始皇命李斯统一文字。故填李斯。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在位时,派玄奘出游到天竺,在那里,他遍访有名的僧人,成为了著名的佛学大师。故填玄奘。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玄宗统治后期,贪图享乐,不理政事。导致以边将安禄山和史思明为首的叛乱,史称“安史之乱”。故填安禄山、史思明。
19.大运河 洛阳 涿郡 余杭 海河 黄河 淮河 长江 钱塘江 2700 鉴真 玄奘 后梁 后唐 后晋 后汉 后周 北汉 曲辕犁 筒车 青瓷 白瓷 唐三彩
【详解】
(1)依据课本所学,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从605年起,隋炀帝陆续开凿了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2700多米。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主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本问填:大运河、洛阳、涿郡、余杭、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2700
(2)依据课本所学,唐朝赴日本的使者和僧人很多,其中最有影响的是高僧鉴真。六次东渡日本才成功,在日本传播唐朝的文化,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唐朝与天竺交往频繁。贞观初年,高僧玄奘西行前往天竺取经,不畏艰险,历经磨难,经过4年的长途跋涉到达天竺。本问填:鉴真 玄奘
(3)依据课本所学,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南方地区出现吴、南唐、吴越、前蜀、后蜀、楚、闽、南汉、南平九个政权,在加上北方割据太原的北汉,史称“五代十国”。本问填: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北汉
(4)依据课本所学,在唐朝前期的100多年中,经济发展迅速,社会呈现繁荣景象。在农业方面,垦田面积逐渐扩大,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改进,发明并推广了一些重要的生产工具,如曲辕犁和筒车。本问填:曲辕犁、筒车
(5)依据课本所学,唐朝的手工业发展到很高水平。陶瓷器生产水平也很高,越窑的青瓷如冰如玉,邢窑的白瓷类雪似银,闻名中外的唐三彩,造型精美,色彩亮丽。本问填:青瓷、白瓷、唐三彩
20.(1)建造东都洛阳、开凿运河。原因:(一条即可)隋炀帝好大喜功,不恤民力,纵情享乐,奢侈无度,营建一系列重大工程;屡次发动战争,致使民不聊生,社会矛盾激化。隋炀帝残暴,导致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2)唐玄宗统治前期(开元时期)。“开元盛世”。
(3)安史之乱。感悟:成由俭,败由奢;得民心的得天下,统治者要体恤百姓等等(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1)
依据材料一“隋炀帝每年都要征发大批的劳动力,动辄数百万,驱使他们营建东都洛阳,开凿大运河,修筑长城和驰道……”可知,材料一中征发农民建造东都洛阳、开凿运河、修筑长城和驰道等;结合所学可知,隋朝灭亡的原因有隋炀帝好大喜功,不恤民力,纵情享乐,奢侈无度,营建一系列重大工程;屡次发动战争,致使民不聊生,社会矛盾激化。隋炀帝残暴,导致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2)
依据材料二“贞观之风,一朝复振”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唐玄宗统治的前期(开元时期)的情景;历史上把这一时期的统治称为“开元盛世”;唐玄宗统治前期,任用熟悉吏治、富于改革精神的姚崇等人为宰相,励精图治。重视地方吏治,还对军事、财政、漕运制度等进行一系列改革。这些改革措施,使开元年间的政局为之一新,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
(3)
依据材料三“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白居易《长恨歌》”可知,材料三反映了唐玄宗后期的统治状况,最终导致了安史之乱的发生;唐玄宗统治后期,渐渐贪图享乐,宠爱杨贵妃,不理政事。他还任用奸臣,造成朝政混乱,导致以边疆安禄山和史思明为首的叛乱,历史上把这一事件称为“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由此上述材料中我们得到的感悟是成由俭,败由奢;得民心的得天下,统治者要体恤百姓等等。
21.
(1)措施:任人唯贤;稳定政局;完善立法;广开言路;励精图治;崇尚节俭;发展经济;发展教育;发展文化艺术。(答出其中4点即可)
(2)趋势:呈上升(或增长)趋势。原因:唐太宗统治时期,出现了“贞观之治”;武则天统治时期社会经济继续发展;唐玄宗统治前期,出现了“开元盛世”。(或答:国家统一,政局稳定,经济发展其中2点即可)(其它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3)原因:唐玄宗后期崇尚道教,追求享乐,怠于朝政,导致朝政日益混乱。(答出其中一点即可)影响:战乱连年,经济遭到破坏,人民流离失所,唐朝从此一蹶不振,进入藩镇割据时期。(言之成理即可)
【详解】
(1)根据材料一中第二章的题目“任人唯贤稳政权,完善立法开言路”可知,唐玄宗为振兴唐朝采取了任人唯贤、稳定政局、完善立法、广开言路的措施;根据材料一中第三章的题目“励精图治崇节俭,发展经济兴开元”可知,唐玄宗为振兴唐朝采取了励精图治、崇尚节俭、发展经济的措施;根据材料一中第五章的题目“发展教育千秋业,文化艺术集大成”可知,唐玄宗为振兴唐朝采取了发展教育、发展文化艺术的措施。
(2)第一问,根据材料二“唐朝人口统计表”可知,649年至741年,唐朝人口数量的变化呈现出上升(或增长)趋势。第二问,根据材料二表格“唐太宗贞观二十三年、唐玄宗开元二十九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人口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基础,经济发展又有助于人口增长,两者相辅相成。因此,可从唐太宗至唐玄宗时期,唐朝经济发展的角度来作答。如,唐太宗统治时期,出现了“贞观之治”;武则天统治时期社会经济继续发展;唐玄宗统治前期,出现了“开元盛世”。
(3)第一问,根据材料一中第七章题目“玄宗崇道图享乐,渐怠朝政酿危机”可知,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是唐玄宗后期崇尚道教,追求享乐,怠于朝政,导致朝政日益混乱。第二问,根据材料三“由是祸乱继起,兵革不息,民坠涂炭,无所控诉,凡二百余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
22.安史之乱给社会经济造成了极大破坏,尤其使广大北方地区田地荒芜,十室九空,人民家破人亡,流离失所。
23.(1)贞观之治。吸取隋朝速亡的历史教训,居安思危;重视农业,轻徭薄赋;勤于政事,精简机构;制定法律,减省刑罚;改善民族关系,开放对外交流;知人善任,虚心纳谏。
(2)武则天统治时期,继续推行贞观以来减轻人民负担的政策和措施,重视发展生产;她在位期间,社会经济得以持续发展,人口持续增长,边疆得到巩固和开拓,为后来“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3)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开元盛世。
(4)安史之乱。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社会矛盾越来越尖锐;唐朝的中央权力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5)重用人才;发展教育;重视生产,以民为本;统治者贤明,勤于政事等等。
【详解】
(1)第一问:唐太宗统治时期的盛世被称为贞观之治。第二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以史为鉴,从隋末农民战争中认识到了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于是,他吸取隋亡的教训,明白统治者不可过分压榨百姓;重视发展生产,注意减轻人民负担。他勤于政事,精简机构;制定法律,减省刑罚;改善民族关系,开放对外交流;知人善任,虚心纳谏。
(2)郭沫若评价武则天“政启开元,治宏贞观”,是因为武则天统治时期,重用狄仁杰等人才,发展农业,社会生产持续发展,受到历史学家的肯定。
(3)“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反映了当时社会农业粮食丰收,人民生活水平较高,经济发达,社会风气稳定正派。第二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被称为开元盛世。
(4)“洛阳宫殿烧焚尽,宗庙新除狐兔穴”反映了安史之乱。第二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唐朝由盛转衰,社会矛盾越来越尖锐;唐朝的中央权力衰微,地方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5)归纳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的施政方针可知,盛世的出现一般和重用人才、发展教育、重视生产,以民为本、统治者贤明,勤于政事等等原因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