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盛唐气象
一、选择题(共16题)
1.下列属于唐太宗时代的历史事件是( )
A.鉴真东渡 B.文成公主入藏 C.任用姚崇 D.兴建含嘉仓
2.“中国”在英文中为“CHINA”,它是借用中国古代最有影响的瓷器来命名的。唐朝手工业者创制的闻名世界的瓷器珍品是
A.孩儿瓷枕 B.白瓷 C.冰裂纹瓷器 D.唐三彩
3.下列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标志着唐朝由盛而衰的事件是( )
A.开元盛世 B.安史之乱 C.唐末农民战争 D.武则天统治时期
4.下列哪一项关联是错误的( )
A.吴道子——《步辇图》 B.李白——诗仙
C.颜真卿、柳公权——颜筋柳骨 D.欧阳询——《九成宫醴泉碑铭》
5.文学作品是时代的反映。唐诗题材丰富,从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不同侧面反映了唐朝的时代风貌。下列诗句中,能够反映唐朝民族交融进一步发展的是
A.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杜甫)
B.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
C.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白居易)
D.蕃人旧日不耕犁,相学如今种禾黍。(王建)
6.央视科教频道推出的中国诗词大会,触发了全民学习研究古诗词文化的热情。某班诗词比赛中有这样一道题目:“特点:飘逸洒脱,充满想象力和感染力,具有浓郁的浪漫情怀;经典诗句: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符合题目要求的诗人是
A.杜甫 B.白居易 C.李白 D.苏轼
7.周杰伦的《青花瓷》中唱到:“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妆……”,赞美了我国古代瓷器的精美。唐朝时期陶瓷业的典型代表有 ( )
①唐三彩②冰裂纹瓷器③白瓷④青瓷⑤青花瓷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⑤
8.“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诗歌中的“开元全盛日”时期,在位的皇帝是
A.唐太宗
B.唐中宗
C.武则天
D.唐玄宗
9.2021年4月18日,中国·扬州“烟花三月”国际经贸旅游节开幕式在扬州运河大剧院举行。“烟花三月下扬州”是流传千古的名句。其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
A.李白 B.杜甫 C.张若虚 D.杜牧
10.“才德全尽谓之圣人”,人们常常把品德最高尚、智慧最高超的称为圣人。那么,我国古代被称之为“书圣”、“医圣”、“诗圣”的分别是
A.王羲之、华佗、李白 B.蔡伦、华佗、杜甫
C.王羲之、张仲景、杜甫 D.王羲之、张仲景、李白
11.导致唐朝国势由盛转衰的历史事件是( )
A.黄巢起义 B.藩镇割据 C.安史之乱 D.靖难之役
12.下图是唐朝时期某座城市平面图。它规划整齐,有坊有市,不仅是当时全国的政治、经挤、文化中心,还是一个开放性的国际大都会。它是( )
A.洛阳 B.长安
C.扬州 D.成都
13.小花同学对如图所示的水利工程、农业工具进行了研究,得出以下认识和思考,其中正确的是
A.都江堰在秦朝时修建,筒车在唐朝时出现
B.它们都提高了农业生产力
C.都江堰是防洪工程,筒车是耕种工具
D.看来中国只在这两个朝代时“以农为本”
14.某校七年级历史兴趣小组排练“安史之乱”历史剧,剧中不应该出现的历史人物是
A.杨贵妃、杨国忠
B.安禄山、史思明
C.唐玄宗、唐肃宗
D.黄巢、朱温
15.唐朝诗人王建在《凉州行》中写道:“蕃人旧日不耕犁,相学如今种禾黍……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诗歌反映了当时的唐朝
A.民族之间的交融 B.商业贸易的繁荣 C.对外交往的频繁 D.农业技术的发达
16.“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的诗句抒发了诗人忧愤深广的人生感慨。他的诗飘逸洒脱,充满想象力和感染力,体现出诗人强烈的豪纵狂放的个性。他因此享有( )的美誉。
A.诗仙 B.书圣 C.诗圣 D.诗鬼
二、综合题
17.唐朝书法家名家辈出,最著名的是___、___和___等。
18.唐朝诗人_____________被誉为“诗仙”,_____________被誉为“诗圣”。
19.____________年。节度使_____废掉唐朝皇帝,建立梁朝,史称后梁。从此,五代相继统治_____
20.中国封建王朝最繁荣的时期是________
2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安史叛军到处烧杀抢掠,攻进长安后“大索三日,民间财资尽掠之”,遭到军民顽强抵抗。
材料二 “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
——《旧唐书》
材料三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黄巢《不第后赋菊》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安史叛军”指的是哪一事件?说说“安史叛军”的路线?“军民顽强抵抗”的效果如何?这一事件有什么影响?
(2)材料二中的“藩臣”指的是什么?这段材料说明了哪一局面的出现?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局面的特点是什么?唐朝灭亡后,这一局面是否随之结束?
(3)黄巢是如何实现“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的?
(4)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现象?
2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贞观年间,松赞干布统一了青藏高原。他仰慕中原文化,多次派使者到唐朝求婚,唐朝一位公主嫁给了他
(1)材料一中的公主指的是谁?材料中反映的唐、蕃和亲有什么意义?
材料二唐朝时期,民族之间的交融进一步发展。唐朝的第二位皇帝得到周边各族的拥戴,被北方和西北的各族首领尊奉为“天可汗”。
(2)材料二中的天可汗指的是哪位皇帝?
(3)材料一、二中,唐朝的做法,给我们带来什么启示?
材料三他治理国家很有能力,他继位以后,稳定政局,励精图治,在两位贤相的辅佐下,实行了一系列改革。他统治前期,经济繁荣,民众生活安定,唐朝进入鼎盛时期。
(4)材料三中的“他”指的是哪位皇帝?材料中的“鼎盛时期”,在历史上被称为什么?
材料四
(5)请写出材料四中,唐朝出现的两种新农具的名称
23.唐朝,一个不筑长城的统一王朝,她有开拓创新的气魄,更有包容世界的豪迈。请回答:
材料一: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禀俱丰实。
(1)材料一中的唐诗描写了唐朝开元时期繁荣富庶、天下太平的盛世景象,当时的统治者是谁?这一盛世局面是?
材料二:
(2)根据材料二回答,唐朝农业经济繁荣,出现“公私仓廪俱丰实”得益于哪两种农业生产工具的发明?
材料三:风吹金榜落凡世,三十三人名字香。
(3)材料三中的唐诗体现了我国古代史上哪种选官制度?对当时社会有什么影响?
24.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是富有创新精神的民族,让我们与历史进行亲密接触,寻找其中蕴藏的民族智慧,感悟民族精神。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制度篇)
材料一: ▲ 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摘自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1)材料一中评论是哪种选官制度?这一制度正式确立的标志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制度在选官标准和官吏选拔权方面的创新性。
(经济篇)
材料二
(2)生产工具的创新和改进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的标志。请分别说出材料中三种生产工具的名称,并选择其中一种,明确介绍其主要功能。
(文化篇)
材料三 中国被称为“诗的国度”,而诗之盛者莫过于唐。清代康熙年间编定的《全唐诗》收录的诗作就有48000多首。唐诗与唐朝,盛衰与共,相辅相成,堪称“绝配”。
(3)结合所学知识列出能够促使唐诗繁荣的两个因素。
参考答案
1.B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得,文成公主入藏征发生在唐太宗时期,故选B项;唐玄宗时期,僧人鉴真东渡日本,弘扬佛教及中国文化,故排除A项;唐玄宗李隆基开元年间任用姚崇为相,故排除C项;兴建含嘉仓是在隋朝时期,故排除D项。
2.D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陶瓷业在唐朝有重要发展,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和唐三彩最为有名,其中唐三彩是闻名世界的瓷器珍品。孩儿瓷枕、冰裂纹瓷器都是宋朝瓷器的代表作品。因此本题正确的选项是D。
3.B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安史之乱对唐朝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选项B符合题意;武则天统治时期、开元盛世时期唐朝社会经济发展,唐末农民战争是在安史之乱之后,给唐朝统治者以沉重的打击。选项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4.A
【详解】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步辇图》是阎立本的绘画名作,与吴道子不符,搭配错误,符合题意,故选A;BCD中的搭配都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
5.D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蕃人旧日不耕犁,相学如今种禾黍。”诗句的意思是吐蕃人过去不懂耕种,通过向汉人学习,如今也会种庄稼了。两句诗反映汉藏两族农业生产的交流情况,为我们提供了唐朝民族交融的宝贵史料。选项D符合题意;“落花时节又逢君”反映社会动乱,A排除;“飞流直下三千尺”写的是自然景观,B排除;“门前冷落鞍马稀”反映琵琶女年老色衰,C排除。故选D。
6.C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题干中“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出自于唐朝著名诗人--李白的《望天门山》,他的诗飘逸洒脱,充满想象力和感染力,具有浓郁的浪漫情怀,因此他有“诗仙”的美誉,故C符合题意;杜甫的诗风淳朴厚重,故A不符合题意;白居易的诗平易近人,通俗易懂,故B不符合题意;苏轼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他的词风豪迈而飘逸,故D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C。
7.C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唐朝的陶瓷器生产水平也很高,越窑的青瓷如冰如玉,邢窑的白瓷类雪似银,闻名中外的唐三彩,造型精美,色彩亮丽。仔细审查①③④符合题意,故此题选C。
8.D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使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唐玄宗统治前期的年号是开元,所以这一时期又被称为“开元盛世”。ABC不符合题意,D项符合题意,故选D。
9.A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李白生活在盛唐时期,李白的诗气势磅礴,豪迈奔放,感情热烈,想象丰富,语言清新明快,意境奇妙,语言轻快,一生写下了不少讴歌祖国名山大川的壮丽诗篇,人们称他为“诗仙”,他代表作有《早发白帝城》《蜀道难》等。据所学知识可知,“烟花三月下扬州”出自《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唐代诗人李白的名篇之一。这是一首送别诗,寓离情于写景。选项A符合题意;BCD项与“烟花三月下扬州”不符,排除。故选择A。
10.C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王羲之是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张仲景是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医圣。张仲景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故选项C符合题意;华佗是“神医”,李白是“诗仙”,蔡伦改进造纸术,故选项AB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
11.C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之久,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由盛转衰;唐朝中央权力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所以C符合题意,B不符合题意;黄巢起义是唐末农民起义,沉重打击了唐朝的统治,发生在安史之乱之后,A不符合题意;靖难之役发生在明朝,D不符合题意。所以AB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C。
12.B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长安城按中轴对称布局,城为方形,街道正直,由外郭城、宫城和皇城组成。宫城位于外郭城北部正中,是皇帝居住的地方;皇城位于宫城以南,是中央官员办公的地方;长安城宏伟富丽,城内分为坊和市,坊是居民住宅区,市是繁华的商业区,东市和西市是两大商业区。长安既是当时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又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故B项符合题意。ACD均与题干描述不符,故选B。
13.B
【详解】
依据已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秦国修建的都江堰是防洪灌溉工程,筒车是唐朝时出现的灌溉工具,它们都提高了农业生产力,B符合题意,AC表述错误,不符合题意;中国只在这两个朝代时能“以农为本”表述错误,因为中国的整个封建社会都是“以农为本”。D不符合题意。所以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B。
14.D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唐朝后期,统治腐朽,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态势越来越严重,中央已无力控制藩镇。人民赋税沉重,生活困苦,又遇到连年的灾荒,爆发了大规模的起义。起义军在黄巢的领导下,攻入长安,建立政权,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原为起义军将领的朱温与其他藩镇联合镇压了黄巢起义。907年,朱温建立后梁政权,唐朝灭亡。故D符合题意。开元末年之后,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宠杨贵妃,重用杨国忠,朝廷日趋腐败。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期间,唐玄宗传位唐肃宗。故ABC均不符合题意。故选D。
15.A
【详解】
根据材料“蕃人旧日不耕犁,相学如今种禾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蕃指的是吐蕃,吐蕃人很早就生活在青藏高原一带,是现在藏族人的祖先,他们学习唐朝文化。“洛阳家家学胡乐”体现了汉族学习少数民族文化,所以体现了民族融合更进一步,故选A;BCD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
16.A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是,“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是李白的名句,李白是唐朝时期的著名的诗人,被称为诗仙,A正确;书圣是指王羲之,B排除;杜甫被称为诗圣,C排除;诗鬼是唐代诗人李贺,D排除;故选A。
17.颜真卿 柳公权 欧阳询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唐朝的书法名家辈出,其中最著名的是颜真卿、柳公权和欧阳询等。故①是颜真卿②是柳公权③是欧阳询。
18.李白 杜甫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李白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杜甫被誉为“诗圣”。
19. 907 朱温 黄河流域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907年节度使朱温废掉唐朝皇帝,建立梁朝,史称后梁。从此,五代相继统治黄河流域。
20.开元盛世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唐朝是我国封建王朝历史上繁荣的时期。尤其是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成为中国封建王朝最繁荣的时期。故填:开元盛世。
21.(1)事件:安史之乱。路线:范阳起兵→从河北南下→攻占洛阳→攻下潼关→占领长安。效果:763年,安史叛乱被平定。影响: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
(2)节度使。局面:藩镇割据。特点:中央权力衰微,地方节度使权势加大。并没有结束,因为唐朝之后的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
(3)黄巢发动大规模农民起义,转战大半个中国,攻入长安,建立政权。
(4)唐朝逐渐走向衰落。
【解析】(1)依据材料中的“安史叛军”,结合课本所学,开元末年,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趋腐败,社会上的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边疆形势也日益紧张。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反动叛乱,故被称为“安史之乱”;结合课本所学,边将安禄山兼任范阳等三地的节度使。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从范阳起兵,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安史叛军”从河北南下,先攻占东都洛阳,又攻下潼关,逼近长安。安史之乱历史八年,使唐朝由鼎盛到衰败。
(2)依据材料二“贡赋不入于朝廷”“藩臣”“《旧唐书》”等文字信息可知,材料二“藩臣”不给朝廷交给贡赋,不称“王臣”,既不想唐朝皇帝称臣。由此可知反映了唐朝的藩镇割据,即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此处的“藩臣”指的是节度使;结合课本所学,唐朝安史之乱后,唐朝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局面。表现为中央权力衰微,地方节度使权势加大。并没有结束,因为唐朝之后的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
(3)“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这是出自农民起义军领袖黄巢的诗作。唐朝末年爆发了大规模的起义,起义军在黄巢的领导下,攻入长安,建立政权,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原为将领的朱温与其他藩镇联合镇压了黄巢起义。
(4)依据前面的材料一和第一问,反映的安史之乱使唐朝从使唐朝由鼎盛到衰败;材料二和第二问,唐朝安史之乱后,唐朝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局面。表现为中央权力衰微,地方节度使权势加大;材料三和第三问,唐朝后期,统治腐朽,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态度越来越严重,中央无力控制藩镇,人民赋役繁重,生活困苦,无以为生,不断出现人民起义,黄巢起义是其中最大的一次。由此得出唐朝逐渐走向衰落。
22.(1)文成公主 唐蕃和亲,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增进了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
(2)唐太宗(3)坚持各民族平等友好交往,(4)唐玄宗 开元盛世(5)曲辕犁、筒车
【详解】
(1)依据课本所学,吐蕃人是藏族的祖先。7世纪前期,吐蕃杰出的赞普松赞干布统一了青藏高原,他仰慕中原文化,多次派使者到唐朝求婚,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了他。文成公主入吐蕃,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
(2)依据课本所学,唐高祖死后退位后,传位给李世民。李世民成为唐朝第二位皇帝,李世民就是唐太宗。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赢得各族的拥戴,北方各族和西域的首领来长安,尊称他为各族的“天可汗”。
(3)依据材料一唐太宗应吐蕃赞普的请求,与吐蕃和亲,文成公主入藏,体现了与吐蕃的尊重,友好往来;材料二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各民族平等相处,被北方和西北的各族首领尊奉为“天可汗”,给我们的启示是坚持各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友好交往等。
(4)依据课本所学,唐玄宗统治前期,唐朝经济社会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繁荣景象,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
(5)依据图A可知反映的耕犁,犁的外形呈弯曲状。结合课本所学,唐朝前期在农业方面,垦田面积逐渐扩大,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改进,发明了一些重要的生产工具,如曲辕犁,提高了大大提高了耕作的效率和质量;由图B可知是筒车,唐朝注意兴修水利,发明了灌溉工具筒车。农具和灌溉工具的出现,提高了耕作和灌溉效率;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提高了农业生产水平和效率;极大地促进了生产的发展;有利于社会安定等。
23.(1)唐玄宗;开元盛世.
(2)曲辕犁,筒车.
(3)科举制;科举制改善了用人制度,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也促进文学艺术的发展.
【详解】
(1)材料“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禀俱丰实。”主要描述了唐玄宗(李隆基)统治前期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的景象,这一时期的统治被称为“开元盛世”, 唐玄宗统治前期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措施,加上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使得大唐天下大治,经济迅速发展。唐朝进入全盛时期,中国封建社会达到顶峰阶段。因当时年号为“开元”,史称“开元盛世”。
(2)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图1是曲辕犁,图2是筒车。唐朝农民改进犁的构造,制成曲辕犁,还创制了新的灌溉工具筒车。提高了耕作和灌溉效率,扩大水田耕作的应用范围,促进了唐朝时期中国传统农业生产的发展。
(3)材料“水国寒消春日长,燕莺催促花枝忙。风吹金榜落凡世,三十三人名字香。”中的唐诗体现了我国古代史上的科举制度;这种制度创立于隋朝。隋炀帝时,正式设置进士科,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从此门第不高的读书人,可凭才学做官;选拔官吏的权力,也从地方集中到朝廷。科举制度对当时社会的影响体现在科举制度改善了用人制度,使门第不高的读书人可以凭才学做官;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用功读书风气盛行;也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有利于唐诗的繁荣。
24.(1)科举制度;隋炀帝创立进士科;选官标准由门第转变为注重才学;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2)曲辕犁、筒车、秧马;曲辕犁便于耕作。(3)国家的统一强盛,经济繁荣,科举制度的促进。
【详解】
(1)依据材料一“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和“机会均等”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中评论是科举选官制度;这一制度正式确立的标志是隋炀帝创立进士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度创造相对客观、公平的选拔机制,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高位的局面,国家可以选拔更多真正有用的人才,因此,科举制的创新性表现在选官标准由门第转变为注重才学;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
(2)依据材料二的图片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三种生产工具的名称是曲辕犁、筒车、秧马;曲辕犁和以前的耕犁相比,有几处重大改进。首先是将直辕、长辕改为曲辕、短辕,并在辕头安装可以自由转动的犁,这样不仅;犁架变小变轻,而且便于调头和转弯,操作灵活,节省人力和牲畜,便于耕作。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促使唐诗繁荣的两个因素是国家的统一强盛,经济繁荣;科举制度的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