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唐朝的文化交流
一、选择题(共16题)
1.唐代诗人陆龟以“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来形容素雅润的唐代某种瓷器,你知道这是对下列哪种瓷器的由衷赞美吗?
A.唐三彩
B.白瓷
C.青瓷
D.景德镇瓷器
2.玄奘西行是古代中印两国人民友好交往的见证,他游学、研习的内容主要涉及的宗教是( )
A.基督教 B.伊斯兰教 C.道教 D.佛教
3.印度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如果你想了解7世纪印度的历史,下列资料中最值得查阅的是
A.
B.
C.
D.
4.2020年中印关系成为全球焦点。而追溯历史我们知道,玄奘西行曾经为中印友好往来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玄奘回国后与弟子辩机写成了
A.《西游记》 B.《大唐西域记》 C.《步辇图》 D.《忆昔》
5.唐朝时期,由日本派遣来唐朝学习先进文化的使团被称为
A.留学生 B.留学僧 C.外交官 D.遣唐使
6.应日本僧人邀请,东渡日本,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重要贡献的唐代高僧是( )
A.玄奘 B.崔致远 C.鉴真 D.戒日王
7.李庆新在《海上丝绸之路》中写到:“唐朝与海外发生官方关系的国家和地区有70余个”。唐朝中外交往出现了盛况空前的局面,出现这一局面的根本原因是
A.唐朝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B.唐朝对外交通发达
C.唐朝对外政策开放开明 D.唐朝经济文化世界领先
8.高僧玄奘和鉴真不忘初心,克服千难万险,终于到达理想的彼岸。其“西行”和“东渡”的共同作用是
A.加强了边疆管理 B.促进了中外交流
C.扩大了唐朝疆域 D.传播了中国文化
9.“盛唐气象”本来是指盛唐诗歌给人的总体印象,但已经被历史学家所接受,用来说明中国历史上的那个黄金时代。“盛唐气象”形成的根基是
A.开明与开放 B.创新与反抗 C.专制与跋扈 D.重文与轻武
10.在唐朝对外交往中,与“遣唐使”“鉴真东渡”等相关联的交往国家是( )
A.日本 B.新罗 C.波斯 D.天竺
11.唐朝时期,东亚国家与中国在语言文字、思想意识、社会组织、物质文明等方面联成一体,形成一个以中国为文化源的中华文化圈。以下促成这一文化圈形成的有( )
①日本遣唐使来华②鉴真东渡③张骞通西域④郑和下西洋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②③
12.初一某班举办“中国古代文化使者”的图文展览。“东瀛(日本)有多远,芒履难丈量。袈裟作舟帆,风雨莫阻挡”的诗句与下列哪一人物图片搭配在一起最合适 ( )
A. B.
C. D.
13.如下图中的历史人物是日本佛教南山律宗的开山祖师,著名医学家,被日本人民誉为“文化之父”和“律宗之祖”。下列有关他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他接受日本僧人的邀请先后6次东渡终达日本②他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③他是唐朝与日本的文化交流中最有影响的人物④他筹划并亲自指导了日本大化改新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14.如下图历史人物被尊称为“三藏法师”,后世俗称“唐僧”,被世界人民誉为中外文化交流的杰出使者,其爱国及护持佛法的精神和巨大贡献,被誉为“中华民族的脊梁”,世界和平使者。下列关于他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唐太宗时前往天竺取经路途一帆风顺 ②他为中外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
③他游历过的国家仅限于印度 ④他的成果记录在《大唐西域记》一书中
A.①②④ B.③④ C.①②③ D.②④
15.复旦大学钱文忠在讲述唐朝对外关系时说:“一位伟大僧人的传奇故事,一条由信念、坚持和智慧浇筑而成的求知之路,一个民族胸襟开阔,海纳百川的真实写照。”这位伟大僧人是
A.弘法 B.玄奘 C.鉴真 D.阿倍仲麻吕
16.下图为唐朝时期中日两国的货币,日本的和同开珎银币的形制和重量与唐开元通宝完全相同。这反映出当时两国
唐朝开元通宝 日本和同开珎
A.审美观念一致 B.文明相互借鉴 C.文明交流频繁 D.铸银水平相当
二、综合题
17.唐朝都城 ,既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会。
18.中外文化交流
与日本 遣唐使 日本先后派10多批遣唐使来华学习。高宗、玄宗时,他们在中国居住、学习,为中日文化的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
__________ 前5次东渡失败,第6次成功,在754年抵达日本。他在日本传授佛经,传播中国的医学、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与天竺 玄奘西行 ①佛教:两汉时传入,隋唐时达到鼎盛时期。 ②贞观年间,玄奘从________出发,带______________去取经,历时10多年,645年回到长安,居住在长安慈恩寺,写有《__________》一书,是研究中亚、西亚等地区历史的重要资料
19.李白被誉为________,杜甫被誉为________。
20.西行天竺,游学那烂陀寺的高僧是________。
21.唐朝是中国古代繁荣与开放的朝代,是中国历史上令人振奋的一段时期。请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相关问题。
(贞观之治)
材料一 “秦始皇平六国,隋炀帝富有四海,既骄且逸,一朝而败,吾亦何得自骄也?言念于此,不觉惕焉震惧。”
——吴兢《贞观政要》
(1)材料一中“吾”指的是谁?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吾”是如何避免“一朝而败”的?
(和同一家)
材料二 贞观十五年(641年)正月,……松赞干布亲自到柏海迎接公主。回到吐蕃后,他对亲近的人说:“我祖、父未有通婚上国者,今我得尚大唐公主,为幸实多。”
——选自《中华上下五千年》
(2)用一句话概括材料中的“公主”有何贡献?以后唐朝又将哪位公主嫁到吐蕃?
(开放交流)
材料三 隋唐对外交往比较活跃,与亚洲以至非洲、欧洲的一些国家,都有往来。
——选自人教自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3)日本的大化改新就是由留学唐朝回国的人策动的,这些人被称作什么?
(4)试举两例唐朝时主动对外交往的事例。你从他们的身上感悟最深的精神品质是什么?
22.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狼,远行不劳吉日出。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唐 杜甫《忆昔》
(1)材料一是对我国历史上哪个盛世的描述?诗中的“开元”是唐朝哪位皇帝的年号?
材料二 贞观、显庆年间,唐朝曾三次派使者出访印度。除了官方的使节往来外,民间自发的商贸、文化交流活动也极为繁盛。唐政府鼓励各国商人到中国贸易,允许他们长期居住。李勉做广州刺史时,广州每年来华的外国商人,至少也在80万人以上。
——《中国文化通史》隋唐五代卷
(2)依据材料二写出唐朝对外交流繁盛的主要原因。当时为中印两国文化交流作出突出贡献的使者是谁?
(3)依据上述两则材料,概述唐朝的时代特征。
23.唐朝政策开明,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声名远播四海,是中国历史上令人振奋的一段时期。请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有关唐朝历史主题的探究。
(盛世之治)
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
——魏征
(1)采纳魏征建议开创贞观之治的皇帝是谁?上述材料反映了贞观之治哪一方面的内容?
(和同一家)
贞观十五年(641年)正月,……赞普亲自到柏海迎接公主。回到吐蕃后,他对亲近的人说:“我祖、父未有通婚上国者,今我得尚大唐公主,为幸实多。”
——选自《中华上下五千年》
(2)吐蕃人是现在哪个少数民族的祖先?材料中的“公主”是指谁?
(开放交流)
隋唐对外交往比较活跃,与亚洲以至非洲、欧洲的一些国家,都有往来。
——选自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3)试举两例唐朝时对外交往的事例。
(4)以下能反映唐朝时期社会发展最显著特点的是( )
A.政权分立 B.繁荣开放 C.统一浪潮 D.社会危机
(5)通过上述对唐朝历史的探究,谈谈和谐社会需要具备的因素。
2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禀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狼,远行不劳吉日出。
——唐·杜甫《忆昔》
(1)材料一中的唐诗描写了唐朝开元时期繁荣富庶、天下太平的盛世景象,当时的统治者是谁?唐朝时期出现的另一盛世局面是什么?
材料二
(2)农业工具的创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材料二中唐朝出现的两种新农具是什么?
材料三 复旦大学钱文忠教授在讲述唐朝对外关系时说:“一个伟大僧人西行取经的传奇故事,一条由信念、坚持和智慧浇铸而成的求知之路,一个民族胸襟开放、海纳百川的真实写照。”
(3)材料三中的这位“伟大僧人”是谁?他的一生与佛学密不可分,他为后世留下的经典著作是什么?
(4)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非常频繁,请再举一例对外交往的史实。
参考答案
1.C
【详解】
根据题干中的关键信息“越窑”“翠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的手工业发展到很高水平,陶瓷业在唐朝有重要发展,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和唐三彩最为有名。因此,题干中的诗是对青瓷的赞美,故选A。
2.D
【详解】
唐朝时,把印度称为天竺。中国与天竺交往频繁,玄奘西游天竺取经,著有《大唐西域记》一书,是研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玄奘游学、研习内容主要涉及的宗教是佛教,因为古代印度是佛教的发源地,故选D。
3.B
【解析】
此题考查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的相关知识点。阅读题文所给提示信息:对“印度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如果想了解7世纪印度的历史,下列资料中最值得查阅的是”的表述,根据所学知识,下列资料中最值得查阅的是《大唐西域记》,选项中B符合题意,故选B。
4.B
【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大唐西域记》由玄奘口述,弟子辩机撰文,记述了玄奘西行见闻,是研究中亚、南亚诸国历史、地理、宗教文化及佛教史学的重要文献。故B符合题意;《西游记》是中国神魔小说的经典之作,达到了古代长篇浪漫主义小说的巅峰,作者是明代吴承恩。故A不符合题意;《步辇图》是唐朝画家阎立本的名作之一,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故C不符合题意;《忆昔》是唐代诗人韦庄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
5.D
【详解】
依据课本所学可知,唐朝时期,中国和日本的交流非常频繁。为了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日本派遣使节到中国,当时被称为“遣唐使”,D正确;ABC都不是日本使团的称呼,排除;故选D。
6.C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唐玄宗时高僧鉴真历经六次东渡,才到达日本。他在日本十年,辛勤不懈地传播唐朝文化,他精心设计的唐招提寺,佛殿式样优美,至今犹存,被日本视为艺术明珠,C项符合题意;玄奘是西游天竺的人物,A项不符合题意;崔致远新罗末期人,是朝鲜国历史上第一位留下了个人文集的大学者、诗人,12岁时离家来到长安求学,在中国一共呆了16年时间,故B项不符合题意;戒日王是戒日王朝的建立者,印度古典文化的集大成者,故D项不符合题意;所以本题应选C。
7.D
【详解】
依据题干中的关键词“根本原因”,结合课本所学,隋唐时期对外交往比较活跃,与亚洲以至非洲、欧洲的一些国家,都有往来。唐政府鼓励各国商人来中国贸易,允许他们长期居住。唐朝经济繁荣,国力强大,文化昌盛;对外交通比较发达,便利。很多外国商人来中国贸易,使节来中国学习。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是唐朝中外交往的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不合题意。由此可知ABC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D。
8.B
【详解】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贞观初年,玄奘前往天竺取经,成为远近闻名的佛学大师。他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主持译经工作,根据他的口述,由其弟子记录成书的《大唐西域记》,记载了他游历过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山川风物及社会习俗,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鉴真东渡日本后,在日本传授佛经,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高僧玄奘和鉴真不忘初心,克服千难万险,终于到达理想的彼岸。其”西行”和“东渡”的共同作用是推动了中外文化交流,B符合题意;材料信息与加强了边疆管理、扩大了唐朝疆域无关,排除AC项;D项符合鉴真东渡,排除D项。故选B项。
9.A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唐朝对内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对外实行开放政策,从而造就了社会风气比较开放、社会充满活力的盛唐气象。因此开明与开放是“盛唐气象”形成的根基,故选A;BCD不符合题意,排除。
10.A
11.A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①唐朝时期,中国和日本的交流非常频繁,日本派大量遣唐使来华学习先进文化,②在唐朝与日本的文化交流中,最有影响的人物是鉴真,他第六次东渡到达日本,为中日交流作出了卓越贡献,③汉武帝时期,张骞通西域,促进丝绸之路开通,④明朝时,郑和七次下西洋,是航海史上的壮举,由此可知A符合题意;BCD错误,排除。故选A。
12.A
【详解】
材料中“东瀛有多远,芒履难丈量。袈裟作舟帆,风雨莫阻挡”,东瀛指的是日本,袈裟指人物的身份是和尚,唐玄宗时,高僧鉴真历经六次东渡,才到达日本。他在日本十年,辛勤不懈地传播唐朝文化。他精心设计的唐招提寺,佛殿式样优美,至今犹存,被日本视为艺术明珠。A项是鉴真,A项正确;B项是玄奘,玄奘西行天竺,排除B项;C项是岳飞,岳飞抗击金政权,排除C项;D项是 马可·波罗,马可·波罗是意大利人,在元朝时来到中国,排除D项。故选A项。
13.B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唐玄宗时期,鉴真应日本僧人邀请东渡日本讲学,六次出行,五次失败,历尽千辛万苦,以致双目失明,终于到达日本。鉴真在日本坚持不懈地传播佛学和唐朝文化,他帮助日本设计的唐招提寺,至今犹存,被日本视为艺术明珠。他对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重大贡献,是唐朝与日本的文化交流中最有影响的人物,故①②③正确;大化二年(646年)正月初一,孝德天皇颁布《改新之诏》,正式开始改革,鉴真没有筹划并亲自指导,故④错误。综上故选B。
14.D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时期玄奘到天竺即古印度求取佛经。在天竺,玄奘用大约17年的时间遍游各地,寻师访友,研习佛法,在他晚年的时候,他的弟子根据他口述的西行天竺的见闻写成《大唐西域记》,把印度的佛教、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介绍到中国,是研究7世纪中亚和南亚各国,特别是研究印度历史地理的珍贵文献,为古代中印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因此②④符合题意;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玄奘西行前往天竺取经的过程中,历经磨难,经过4年的长途跋涉才到达天竺。因此①排除;玄奘旅途从中国经中亚到南亚,因此不可能只限于印度一国,③排除。所以D符合题意,ABC排除。综上故选D。
15.B
【详解】
由材料中的关键词:西行取经,可以推断反映的人物是玄奘。结合所学可知,贞观初年,僧人玄奘从长安出发,西行天竺,求取佛经。他一路上历经艰辛,到达天竺以后,玄奘寻师访友,研习佛法,带回了大量的佛经回长安。他是中印文化交流史上最杰出的使者,所以B项符合题意;A项是中国著名音乐家、戏剧活动家,后剃度为僧,C项是六次东渡日本,促进中日交流,D项是日本僧人。由此分析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
16.C
【详解】
依据题干可知日本的和同开珎银币明显是仿造唐朝开元通宝的形制和重量,说明当时中日之间文明交流频繁,C正确;题干反映的是日本借鉴学习中华文化,并没有体现中日两国审美观念一致或铸银水平相当,AD排除;题干反映了日本借鉴中华文化,但没有反映中国对日本文化的借鉴,无从得出相互借鉴,B排除。故选C。
17.长安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都城长安,既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会。因此填写长安。
18.鉴真东渡 长安 天竺(今印度) 大唐西域记
【详解】
根据“前5次东渡失败,第6次成功,在754年抵达日本”可知这是鉴真东渡。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贞观年间,玄奘从长安出发,赴天竺(印度)去取经,历时10多年,645年回到长安,居住在长安慈恩寺,写有《大唐西域记》一书。所以空白处为①鉴真东渡②长安③天竺(今印度)④大唐西域记。
19.诗仙 诗圣
【详解】
依据课本所学可知,唐朝诗人李白的诗,即豪迈奔放,又清新飘逸,而且想象丰富,意境奇妙,语言轻快,人们称他为“诗仙”;杜甫生活在唐朝有盛转衰的时代,他的诗,有的气魄雄浑,有的沉郁悲怆,语言精炼凝重,表现出高超的艺术技巧,人们称他为“诗圣”。
20.玄奘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唐太宗时期,玄奘西行天竺,游学那烂陀寺。故西行天竺,游学那烂陀寺的高僧是玄奘。
21.(1)唐太宗(或:李世民);虚心纳谏,选贤任能(其他符合题意也可)。
(2)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金成公主。
(3)遣唐使。(4)玄奘西行;鉴真东渡;不畏艰难险阻。
【详解】
(1)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秦始皇平六国,隋炀帝富有四海,既骄且逸,一朝而败,吾亦何得自骄也?言念于此,不觉惕惧”结合所学可知,“吾”指的是唐太宗李世民;第二小问:唐太宗在位时吸取隋亡的教训,轻徭薄赋,重视生产,精简机构,改善民族关系,开放对外交流,他知人善任,虚心纳谏,选贤任能,避免“一朝而败”。
(2)根据材料二“贞观十五年(641年)正月,松赞干布亲自到柏海迎接公主”结合所学可知,贞观是唐太宗的年号,唐太宗在位时,文成公主入藏,嫁给了松赞干布。8世纪初,唐朝还将金城公主嫁入吐蕃,尺带珠丹上书唐朝皇帝“唐蕃合同为一家”。
(3)隋唐时期,中日两国交往密切。唐朝时,日本派来中国学习唐朝文化的使团被称为遣唐使,遣唐使回国后参照隋唐制度进行了大化改新。
(4)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主动对外交往的事例有玄奘西行和鉴真东渡。唐朝时期,鉴真曾六次东渡日本,最后一次才到达日本。鉴真在日本传播了唐朝的文化,加强了中日文化的交流。玄奘历经艰险,西游天竺,促进了中印文化的交流。从鉴真和玄奘的身上,我们感悟最深的精神品质是不畏艰难险阻等。
22.(1)盛世:开元盛世;皇帝:唐玄宗
(2)原因:开放的对外政策(意思近似即可)中印交流的使者:玄奘
(3)时代特征:繁荣、开放
【详解】
(1)根据材料中“开元全盛日”结合所学知识,唐玄宗统治前期,年号“开元”,他坚持改革,整顿吏治,发展生产,国家空前繁荣昌盛,史称“开元盛世”;“开元”是唐玄宗的年号。
(2)根据所学知识,开放的对外政策是唐朝对外交流频繁的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唐太宗时期玄奘西行到天竺,天竺是唐朝时对当时印度半岛的总称,玄奘是第一个把天竺佛教、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等记录下来介绍到中国的人,对中印文化交流作出重要贡献。
(3)依据材料一可知体现了唐朝繁荣的时代特征;材料二体现了唐朝开放的时代特征。
23.(1)唐太宗;善于(虚心)纳谏。(2)藏族;文成公主。(3)玄奘西行、鉴真东渡。(4)B (5)政治清明;经济发展,民族关系融洽;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友好交流与合作,对外开放(任意两点即可)
【详解】
(1)依据题干中关键信息“魏征”,结合所学可知,魏征是唐太宗时著名的谏臣,受到唐太宗的重用,被唐太宗比喻为自己的一面镜子。唐太宗在位时,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历史上称“贞观之治”。因此,采纳魏征建议开创贞观之治的皇帝是唐太宗。
(2)依据课本所学,吐蕃是藏族的祖先,很早就生活在青藏高原一带。7世纪前期,吐蕃杰出的赞普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松赞干布仰慕中原文明,几次向唐朝求婚。唐太宗时期把文成公主嫁给他。文成公主入藏,密切了汉藏的友好关系。因此,吐蕃是藏族的祖先,材料中的“公主”是指文成公主。
(3)依据课本所学,唐玄宗时期,鉴真应日本学问僧的邀请,去日本弘扬佛法,六次东渡,历尽艰辛,到达日本后受到朝野的热烈欢迎,并主持设计了唐招提寺。唐朝贞观初年,玄奘从长安出发,历经艰险,前往天竺取经,贞观后期,玄奘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唐朝时对外交往的事例是玄奘西行、鉴真东渡。
(4)依据课本所学,隋唐时期是封建经济的繁荣和对外开放的时期。唐朝时期的社会风气比较开放,对外交往比较活跃,亚洲以至非洲、欧洲的一些国家,都有往来。唐都长安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B项符合题意;唐朝是统一的国家,不存在政权分立。A项不合题意;统一浪潮指的是秦汉时期。C项不合题意;社会危机指的是明清时期。D项不合题意。
(5)依据课本所学,唐太宗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实行开明的而民族政策,民族关系融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友好交流与合作。唐太宗统治时期是一个和谐的社会局面。由此可见,和谐社会需要具备的因素是:政治清明;经济发展,民族关系融洽;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友好交流与合作,对外开放等。
24.(1)唐玄宗、贞观之治 曲辕犁、筒车 玄奘 大唐西域记 鉴真东渡、遣唐使
【解析】
(1)根据材料一中“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开元是唐玄宗的年号,所以材料的唐诗描写了的盛世景象,是唐玄宗统治时期,唐朝时期出现的另一盛世局面是贞观之治,是唐太宗的统治形成的盛世局面。
(2)根据材料二中的图片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一曲辕犁是用于耕地的工具,大大提高了耕作的效率和质量,图二是筒车,这是用来灌溉的工具,解决了水利的问题,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3)根据材料三“一个伟大僧人西行取经的传奇故事,一条由信念、坚持和智慧浇铸而成的求知之路,一个民族胸襟开放、海纳百川的真实写照。”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贞观初年,高僧玄奘西行前往天竺取经,不畏艰险,经历4年的长途跋涉到达天竺,并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为中国佛教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根据他的口述,由弟子记录成书的《大唐西域记》,记载了他游历过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山川风物及社会习俗,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著名文献。
(4)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非常频繁,例如,唐朝时期,中日交流非常频繁,为了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日本遣派糖节来到中国,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