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宋代经济的发展 同步练习 (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9课 宋代经济的发展 同步练习 (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01.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1-20 08:50: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9宋代经济的发展
一、选择题(共16题)
1.陆游曾说:朝廷在故都时,实仰东南财赋。北宋的税收主要依靠东南地区,这说明了
A.政治中心的南移 B.税收政策的进步
C.江南地区成为经济的重心 D.江南地区外贸发达
2.“国家财政收入约80%来自淮河以南地区”;“丝、棉纺织业、造纸业中心及对外贸易港口多集中在南方”。这些现象最早出现在我国哪个时期
A.南宋 B.明清 C.隋唐 D.三国两晋南北朝
3.宋朝政府在广州、泉州等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其职责是
A.管理海外贸易
B.经营管理农村集市贸易
C.经营交子的管理和发行
D.对商户征收重税
4.苏州的“苏”,过去往往写成“稣”,这是因为苏州自古就有“鱼米之乡”的美誉。太湖流域的苏州、湖州开始成为全国粮仓,并且民间流传“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的朝代是( )
A.唐朝 B.宋朝
C.汉代 D.隋朝
5.“朝廷在故都(北宋东京)时,实仰(依靠)东南财赋”。这反映的经济现象是
A.商业繁荣 B.江南地区的开发 C.经济重心的南移 D.东京是国际性大都市
6.某教师在上课的时候,同时展示了“鹳鱼石斧纹陶缸(约5000年前)”“司母戊鼎”“战国铁犁铧”,他想表达的主题是( )
A.中华文明的演进 B.生产工具的进步
C.耕作技术的发展 D.古代纹饰的多样
7.宋朝流传“苏湖熟、天下足”或“苏常熟、天下足”的谚语,这表当时全国丰饶的粮仓在
A.黄河流域 B.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 C.鄱阳湖流域 D.洞庭湖流域
8.观察下图,图中现象带来的影响是
A.“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
B.“关中之地,于天下三分之一,而人众不过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
C.“苏湖熟,天下足”
D.“机工出力,机户出资”
9.两宋时期,人口增加,垦田面积扩大,耕作技术提高,农业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下面关于宋代农业描述正确的是(  )
A.农业上开始使用曲辕犁
B.宋代推广玉米、甘薯等作物的种植
C.宋代推广种植从越南引进的占城稻
D.宋代发明了筒车用于灌溉
10.“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反映了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这一经济格局完成于( )
A.南北朝 B.北宋 C.五代十国 D.南宋
11.经济重心南移的最后完成是在哪个朝代?
A.唐朝
B.宋朝
C.元朝
D.明朝
12.“宋代经济的大发展,特别是商业方面的发展,或许可以恰当地称之为中国的‘商业革命’”。宋代商业发展的突出表现是( )
A.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B.太湖流域已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
C.江西出现著名瓷都景德镇 D.长安成为当时繁华的国际性大都会
13.发展经济,繁荣社会,这是从古至今历史发展的永恒主题。下列关于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建康是南朝商业最为活跃的大都市②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③明代引进了原产于南美洲的玉米马铃薯等④清朝采取闭关政策禁止对外贸易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4.符合宋代经济发展情况的史实有( )
①南宋时经济重心完成南移 ②江西景德镇成为著名瓷都
③设宣政院管理海外贸易 ④北宋四川出现世界上最早纸币——交子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15.中国古人在划分二十四节气时充分考虑了季节、气候等自然现象的变化,以有利于指导农业生产,能够反映农作物成熟的节气是
A.雨水、清明
B.惊蛰、谷雨
C.小满、芒种
D.白露、霜降
16.宋太宗时,市舶岁入三十万络,英宗时六十三万络,至南宋初年则达到二百万络,呈逐年增长的势头。市舶收入在南宋初年约占财政总收入的百分之十五,仅泉州一地的市舶收入即占财政总收入的百分之二。材料反映出( )
A.至南宋时,已完成经济重心的南移 B.宋代南方手工业非常繁荣,造船业尤为突出
C.宋代海外贸易十分发达 D.泉州是当时著名的国际大都市
二、综合题
17.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是——
18.北宋时兴起的江西德化后来发展成为著名的瓷都。
错误:____________改正:____________
19.两宋时,原产于越南的 ______ 由福建推广到江淮一带, ______ 成为著名的瓷都。
20.中国最早的纸币产生地是________
21.
宋朝商业和海外贸易的发展都超过了前代。
请根据所学,完成下列问题。
(1)请列举宋朝时期最大的两座商业城市。
(2)都市的商贸活动也辐射到乡镇,形成新的商业区,被叫作什么?
(3)列举宋朝时期闻名世界的大商港两个。
(4)商贸的繁荣促进了货币交易量的增长,为携带方便,世界最早的纸币诞生。请说出纸币名称。
2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两宋时期,“国家的财政收入约80%来自淮河以南地区”;“国家根本,仰给东南”;“丝、棉纺织业、造纸业中心及对外贸易港口多集中在南方”;“南方形成了闻名天下的粮仓”。
(1)材料一分别是唐朝的哪两项生产工具?这些生产工具的有何用途和优点?
(2)材料二反映了我国古代经济格局呈现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请你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提出建议。
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北宋都城开封买卖通宵达旦,金、银、彩、帛等“每一交易,动辄千万”。南宋临安城“自大街及诸坊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无空虚之屋”。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置世舶机构管理贸易。高宗末年,世舶收入岁达二百万贯,超过北宋治平年间岁入的两倍多。《宋史》曰:“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依据材料,回答问题。
(1)材料一中哪句话反映了开封城的发达?
(2)“自大街及诸坊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无空虚之屋。”说的是什么现象?
(3)宋朝海外贸易空前活跃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4)《宋史》曰:“国家根本,仰给东南。”说明了什么?
(5)在宋代中国人逐渐开始成为海外贸易中的主角,导致这种情况出现的最重要的技术条件是什么?
24.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如下图
(1)小明同学选用以上四幅图片进行研究性学习,你认为他确立的研究主题应该是( )
A.宋代商业繁荣 B.民族政权并立 C.元朝国家统一 D.大都闻名世界
材料二:宋朝海外贸易超过了前代,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中国商船的踪迹,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外国商人是中国海船的常客。
(2)材料二中为鼓励海外贸易,政府在主要港口设立什么机构加以管理?宋代海外贸易兴盛的原因是什么?
材料三:两宋时期,中原军民英勇抗击契丹、女真等少数民族南侵,使南方地区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的环境,南方经济迅速发展起来。北方战乱使中原人口南迁,给南方带来大量劳动力和先进的技术,推动南方经济进一步发展。南方地区大多日照充足,降水充沛,自然条件十分优越,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两宋时期江南经济发展概况》
(3)依据材料写出南方经济快速发展的原因。(答出两条即可)
(4)宋代经济发展的历程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什么启示?
参考答案
1.C
【详解】
根据“北宋的税收主要依靠东南地区”可以看出,此时经济重心不断南移,赋税收增加,故C项正确;北宋政治中心在北方,不在南方,排除A;政策的变化并不会影响到区域赋税的增多,排除B;D项不是主要原因,排除。
2.A
【详解】
根据题干信息“国家财政收入约80%来自淮河以南地区,”“丝、棉纺织业、造纸业中心及对外贸易港口多集中在南方”;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现象都反映了经济重心的南移,这些现象最早出现在两宋时期,南宋时完成了重心南移,选项A符合题意,选项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
3.A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朝时,海外贸易非常发达,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A符合题意。BCD项内容不是市舶司的职责,不符合题意,故选择A。
4.B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出现了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到南宋时期完成了重心南移。谚语“苏湖熟,天下足”指的是苏州、湖州经济的发展,成为两宋重要的粮仓,表明经济重心已经南移。故选B。
5.C
【详解】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得,本题主要考查江南经济的发展,材料中“实仰(依靠)东南财赋”反映江南经济的发展,据此分析可知材料主要反映了两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东南地区,也就是南方经济发展的较好,不是整个商业繁荣,排除A项;材料说的是江南地区经济重心已经南移了,不只是开发,排除B项;东京是北宋的都城,并且强调的不是东京,而是东南地区,也就是南方经济发展的较好,排除D项。故选C项。
6.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彩绘鹳鱼石斧图陶缸属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类型,不是生产工具,司母戊鼎是青铜器的典型代表,是最大的青铜器,即不是生产工具也不是耕地工具,BC不符合题意;“战国铁犁铧”是用来耕地的工具,不是装饰品,D也不符合题意,“鹳鱼石斧纹陶缸(约5000年前)”“司母戊鼎”“战国铁犁铧”都体现了人类文明在不断的发展进步,BCD不符合题意,所以答案选择A。
7.B
【详解】
宋代太湖流域的苏州、湖州,成为重要的粮仓,当时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故B符合题意;苏州、湖州并非处于黄河流域、鄱阳湖流域和洞庭湖流域,排除ACD。故选B。
8.C
【详解】
依据图片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南宋时期,我国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民间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谚语,故C正确;A描写的是江南开发之前的落后经济状况,故错误;B形容关中物产丰富,故错误;D形容的明朝后期出现的资产阶级生产关系,故错误。综上故选C。
9.C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两宋时期,农业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由越南引进的占城稻成熟早,抗旱力强,北宋时推广到东南地区,因此C项正确;唐朝时农业上开始使用曲辕犁,排除A项;清朝推广玉米、甘薯等作物的种植,排除B项;唐代发明了筒车用于灌溉,排除D项。故选C。
10.D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国家根本,仰给东南。”指的是国家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地区特别是东南地区,材料一说明了我国古代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这一历史现象最后到南宋完成,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D。
11.B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从唐朝中后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最后完成。那时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故B项正确。AC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
12.A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宋代商业发展的突出表现是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因为纸币的出现说明了人们贸易往来频繁,而且贸易额非常大,金属货币携带不方便的缺点也随之暴露出来了,因此才会出现携带方便的纸币,A项符合题意;B项属于农业方面的表现,排除;C项属于手工业方面的表现,排除;D项长安在唐朝时是国际性的大都会,排除。故选A。
13.A
【详解】
清朝采取闭关政策限制对外贸易,④不符合题意,排除BCD项;①②③表述与史实相符,符合题意。故选择A。
14.B
【详解】
宣政院是元代管理西藏地区的机构,③错误。①②④都是宋代经济发展的表现,故B项正确;排除ACD。
15.C
【详解】
A项雨水这一节气时大小麦陆续进入拔节孕穗期,需要看苗施肥,清沟排水,而清明则是种瓜点豆好时辰,这两个节气都不能反映农作物成熟;B项惊蛰是耕地耙耘种春麦的节气,谷雨是杂粮播种、苗圃枝接耕果园的节气,这两个节气都不能反映农作物成熟;C项小满是夏熟作物的籽粒开始灌浆饱满的节气,芒种意指大麦、小麦等有芒作物种子已经成熟,抢收十分急迫,这两个节气能够反映农作物成熟;D项白露是播种冬麦好时节,寒露表示秋季时节的正式开始,这两个节气都不能反映农作物成熟。故选C。
16.C
【详解】
根据材料“宋太宗时,市舶岁入三十万络,……至南宋初年则达到二百万络,……市舶收入在南宋初年约占财政总收入的百分之十五,仅泉州一地的市舶收入即占财政总收入的百分之二”可知从北宋到南宋初年海外贸易的收入成为政府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说明宋代海外贸易发达,C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南方经济已经占据主导地位,不能得出已完成经济重心的南移,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宋代南方手工业非常繁荣,造船业尤为突出”的内容,排除B;泉州是当时著名的商港,但不是国际大都市,排除D。故选C。
17.交子
【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是宋朝时期在四川地区出现的交子。
18.德化 景德镇
【详解】
根据所学,北宋兴起的景德镇,后来发展成著名的瓷都,南宋时,江南地区已成为我国制瓷业的中心。
19.占城稻 景德镇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提高粮食产量,宋朝时从越南引进了优良品种占城稻,很快在江南地区推广.水稻居宋朝粮食产量首位,主要产地在南方。宋代是我国制瓷业的辉煌时代,北宋兴起的景德镇,后来发展成著名的瓷都。
20.四川地区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北宋时期,商品经济发展迅速,那时候,市场上流通的仍是金属货币,人们携带很不方便,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了交子,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所以中国最早的纸币产生地是四川地区。故填:四川地区。
21.(1)开封、杭州;(2)草市 (3)广州;泉州 (4)交子
【详解】
(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商业繁荣超过了前代。两宋时期最大的城市是开封和临安,人口多达百万。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商业繁荣超过了前代。都市的商贸活动也辐射到乡镇形成了新的商业区草市。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
(4)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贸的繁荣促进了货币交易量的增长,为携带方便,在北宋前期的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最早的纸币交子。
22.(1)工具:曲辕犁;筒车。
用途和优点:曲辕犁在操作时犁身可以摆动,便于深耕,且轻巧柔便,利于回旋,适宜了江南地区水田面积小的特点;龙骨水车对解决排灌问题,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2)变化:我国古代经济格局呈现自北方向东南地区的转移。
原因:自魏晋南北朝以来,北方由于朝代更替、政局变化,社会不稳定,不利于地区发展;但南方自然条件优越,农业生产条件好,大量人民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推动了南方经济的发展。
(3)注重三大产业融合发展,夯实产业基础,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推动生产技术创新,协调区域发展,减小区域发展差距。
【详解】
(1)工具:根据图片信息,左侧的工具是耕作工具,依据此外形可知为曲辕犁;右侧是筒车。
用途和优点:曲辕犁在操作时犁身可以摆动,富有机动性,便于深耕,且轻巧柔便,利于回旋,适宜了江南地区水田面积小的特点;筒车解决排灌问题,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2)变化:根据材料信息,两宋时期国家财政收入大多来自淮河以南地区,丝、棉纺织业、造纸业中心及对外贸易港口多集中在南方;结合所学知识原来国家的经济重心主要位于中国北方,所以我国古代经济格局呈现自北方向东南地区的转移。
原因:结合史实可知,自魏晋南北朝以来,北方由于朝代更替、政局变化,社会不稳定,百姓难以安居乐业;但南方由于自然条件优越,农业生产条件好,加之北方战乱导致大量人民想南方转移,并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使得淮河以南地区经济逐渐发展。
(3)建议: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要求考生对我国经济发展提出可行性意见,考生可结合史实和材料进行分析,例如:注重三大产业融合发展,夯实产业基础,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推动生产技术创新,协调区域发展,减小区域发展差距。
23.(1)每一交易,动辄千万。(2)城内店铺林立,贸易兴盛(商业繁荣,买卖兴盛)等。
(3)政府重视(政府鼓励海外贸易)。(4)国家的经济重心移至南方(国家财政依赖于南方)。
(5)指南针的发明。
【详解】
(1)依据材料中“每一交易,动辄千万”这句话反映了当时交易量很大,可以体现出开封城的发达。
(2)依据材料“自大街及诸坊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无空虚之屋”,结合所学可知,宋代商业繁荣,城内店铺林立,贸易兴盛(商业繁荣,买卖兴盛)等,所以出现了材料中的现象。
(3)依据所学可知,宋代海外贸易活跃有很多因素,如商品经济发展的推动,航海技术的进步等,但最重要的因素是政府的重视,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政府的态度起了主要作用。
(4)依据材料中的“国家根本,仰给东南”,说明政府的主要财源来自于东南地区,这说明我国的经济重心已经移至南方。
(5)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一中“在宋代中国人逐渐开始成为海外贸易中的主角”,导致这种情况出现的最重要的技术条件是指南针的发明。
24.(1)A
(2)市舶司;原因:政府的鼓励;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的发达;指南针的使用;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经济重心南移);少数民族的兴起和强大,使宋朝与中亚地区的陆路往来中断等。
(3)原因:南方社会相对安定;北人南迁,带来大量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4)大量引进人才,技术和管理经验,保持安定的社会环境,政府重视经济发展,民族关系融洽等。
【详解】
(1)依据材料一中四幅图片并结合所学可知,宋代针铺商标反映的是宋代商业的繁荣,这可以说是已知世界上最早的商标广告;《清明上河图》反映了北宋东京汴河沿岸的繁华景象;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出现于北宋前期,反映的是宋代商业的繁荣;南宋海船可以反映出宋代海外贸易的繁荣,因此,四幅图片都反映了宋代繁荣的商业贸易,故主题应该是A。
(2)依据材料二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宋朝的海外贸易超过了前代,朝廷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宋代海外贸易兴盛的原因是:宋朝时期政府的鼓励;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的发达;指南针的使用;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经济重心南移);少数民族的兴起和强大,使宋朝与中亚地区的陆路往来中断等。
(3)依据材料三“两宋时期,中原军民英勇抗击契丹、女真等少数民族南侵,使南方地区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的环境,南方经济迅速发展起来”可知,南方经济快速发展的原因是南方社会相对安定;据材料“北方战乱使中原人口南迁,给南方带来大量劳动力和先进的技术,推动南方经济进一步发展”可知,北人南迁,带来大量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据材料“南方地区大多日照充足,降水充沛,自然条件十分优越,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证……”可知,南方经济快速发展的原因是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4)宋代经济发展的历程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启示是大量引进人才,技术和管理经验,保持安定的社会环境,政府重视经济发展,民族关系融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