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5明朝的对外关系
一、选择题(共16题)
1.欣欣同学在进行复习时,制作了主题式学习卡片。下面卡片的“主题”处最适宜填入
A.民族团结
B.和平交往
C.社会变革
D.反抗侵略
2.明朝对外关系中的新现象有
①开始与非洲国家交往②开始遭受西方殖民侵略
③取得反侵略战争的胜利④开始远洋到印度洋沿岸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 D.②③④
3.“半生忙碌未安身,远涉重洋倍苦辛。缔结和平联谊广,播传友爱见情真。外交界里无双士,航海家中第一人。六百年来催后起,观潮但看画图新。”材料中的“第一人”远涉重洋最远到达
A.南北美洲 B.非洲西海岸阿拉伯海
C.欧洲及地中海海岸 D.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4.“15世纪初,一位航海家七次远洋航海,留下千古佳话……他依靠的不是坚船和利炮,而是宝船和友谊。”对材料所描述事件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主要目的是“示中国富强”
B.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C.在位的皇帝是明成祖
D.增进了中国与欧洲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
5.“戚家军,纪律严明,英勇善战,转战闽浙粤沿海等地”,从上述材料得出,戚家军在( )九战九捷,消灭了大量的倭寇?
A.北京 B.上海 C.台州 D.台湾
6.童谣见证历史。明朝时,儿歌“倭倭来,不要慌,我有戚爷来抵挡”所赞颂的是
A.岳飞抗金
B.文天祥抗元
C.戚继光抗倭
D.郑成功收复台湾
7.下列对郑和下西洋的相关史实描述,有误的是( )
A.先后到达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 B.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C.基本解除了我国东南沿海的倭患 D.载有中国的丝绸、瓷器等各类物品
8.下列关于郑和下西洋的表述错误的是
A.目的是为了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威望
B.船队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地中海沿岸
C.明成祖称帝后派郑和率领船队出使西洋
D.从1405年到1433年先后七次下西洋
9.郑和能够七下西洋的最根本条件是
A.明朝国力雄厚
B.船队配有完整的航海图和指南针
C.明朝航海技术十分先进
D.郑和本人具有勇于开拓的精神
10.下列有关中国古代对外交往表述完全正确的是
史实 影响
A.西汉丝绸之路 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的贸易与文化交流
B.唐朝玄奘西行 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C.明朝郑和下西洋 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
D.清朝闭关政策对 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未起到过一定的自卫作用
A.A B.B C.C D.D
11.中华民族是崇尚英雄、敢于担当的民族。下列被称为民族英雄的是:
A.郑和 B.朱元璋 C.戚继光 D.岳飞
12.某同学开展研究性学习,搜集了《全球史视野下的郑和下西洋》《郑和下西洋与明中期倭患再认识》《戚继光御倭的鸳鸯阵战术》等文章。据此推断,他研究的主题是明代
A.政治制度 B.经济状况 C.对外关系 D.社会习俗
13.“以和为贵,友好往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长期以来,中华民族积极与其他国家和地区开展友好交往,下列人物在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作出过突出贡献的有
①王昭君 ②玄奘 ③鉴真 ④郑和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4.史载,郑和船队满载着中国的优质丝绸、精美瓷器、上等茶叶和漆器,以及大量的金银货币。这些物品主要是用于
①慷慨送礼,展现大国风度;②发展相互之间友好关系;
③用于贸易,互通有无,互补互利;④进行殖民活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5.反抗外来侵略历来是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主题之一。下列事件属于明朝时期反抗外来侵略的是( )
A.陈胜吴广起义 B.郑和下西洋
C.戚继光抗倭 D.郑成功收复台湾
16.小丽在自主学习中收集到了以下资料“张骞出使西域”“遣唐使”“玄奘西游”“郑和下西洋”。她要为这些资料拟定一个共同的标题,最恰当的应是
A.祖国统一 B.民族团结
C.中外交往 D.抵抗侵略
二、综合题
17.隋朝大运河以______为中心;戚继光率军抗击倭寇,在______(地点)九战九捷。
18.从1405年到______年,郑和率船队________ 次下“西洋”,规模之浩大,在世界历史上前所未有。
19.自古山东多俊杰。春秋时期孔子创办(___),打破了贵族和王室垄断教育的局面;明朝杰出将领(___)领导反侵略战争,成功平定东南沿海的倭患。
20.清朝为了加强对台湾的管辖,设置________,隶属福建省。
21.根据图中所提供的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一、图二中两个人物生活在哪个朝代 他们对外交往活动分别是什么
(2)图三反映的历史事件的名称是什么 发生在哪个朝代
(3)三幅图片反映的对外交往,在作用方面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4)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日趋明显,请你说说这些事件对我们国家今天的发展有什么启示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初,社会安定,国力雄厚。1405—1433年,明政府先后七次派郑和下西洋。”
材料二:郑和七下西洋,到过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郑和船队每到一处,都以中国的丝绸和瓷器换取当地的特产。……与当地官府和商人开展贸易。在古里进行交易时,商议货价,写成合约,最后握手击掌为定,不再悔改。
(1)依据材料一,指出郑和下西洋的重要前提。结合所学知识,说出郑和下西洋船队最远到达哪里?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回答,郑和船队与海外各国交往有什么特点?产生了什么积极影响?
(3)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郑和为什么能成功地实现远航?
23.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联系与交流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开放与包括是各国文明进步的重大理念。根据示图和材料下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一带一路”(即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源自中国,但属于世界。它依托历史,弘扬丝路精神,顺应世界潮流,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推进提供了新的契机,也为世界联动发展注入澎湃活力。
(1)张骞通西域奠定了古丝绸之路的基础,中国古丝绸之路开始开辟于哪个朝代?丝绸之路开通后,中国传入西方的技术有哪些?
(2)唐朝时在广州设置了我国历史上最早管理对外贸易的官署是什么?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什么?
(3)新航路开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新航路开辟后,最早走上殖民扩张道路的是哪两个西方围家?
(4)根据本题的前提语、示图和材料,概括古丝绸之路的开辟和发展过程中所体现出的“丝路精神”。
24.阅读以下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15世纪,中国皇帝发动了七次大规模的远洋探险,远航船队历经东南亚、印度、波斯湾和东非的多个港口。
(1)材料中所叙述的事件发生于中国哪个朝代哪个皇帝时期?
(2)当时率领船队七次远航的是谁?他所率的船队最远到达哪里?
(3)请谈谈你对这次远航的认识。
参考答案
1.D
【详解】
根据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戚继光抗倭即民族英雄戚继光抗击日本海盗骚扰的斗争;雅克萨之战是清康熙帝时,中国军队为收复领土雅克萨,对入侵的俄军所进行的两次围歼战。郑成功收复台湾都是抗击外来侵略的史实。戚继光抗倭、雅克萨之战和郑成功收复台湾都是抗击外来侵略的史实,选项D符合题意;选项ABC均不符合题意。故选D。
2.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明朝开始,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出现转折,中国开始遭到西方殖民侵略,如葡萄牙1553年侵占我国澳门;中国还取得了反侵略斗争的胜利,如抗击倭寇的胜利;这一时期,中国郑和七下西洋远洋到印度洋沿岸;选项②③④符合题意。而选项①开始与非洲国家交往,不符合题意,因为元朝时期,非洲已经与我国有了交往,可排除。因此只有选项D符合题意,故选D。
3.D
【解析】
本题考查郑和下西洋相关知识。属基础知识的识记要求,难度不大。根据题干诗词信息可以判定该事件为明代远洋活动——郑和下西洋,1405—1433年郑和七下西洋,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故本题选D项。
4.D
【详解】
依据题干的“15世纪初,一位航海家七次远洋航海,留下千古佳话”可知材料所描述事件是郑和下西洋。郑和下西洋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故D表述不正确,符合题意;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示中国富强”,故A表述正确,不符合题意;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故B表述正确,不符合题意;郑和下西洋在位的皇帝是明成祖。故C表述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D。
5.C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是明代抗倭战争中,戚家军,纪律严明,英勇善战,在台州九战九捷,消灭了大量的倭寇,故C正确;戚家军在浙江抗倭,北京是明代都城,上海在长江入海口,台湾在当时隶属于福建省,故ABD均排除。故选C。
6.C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儿歌“倭倭来,不要慌,我有戚爷来抵挡”所赞颂的是戚继光。明朝东南沿海倭寇泛滥,戚继光率领戚家军,取得连连胜利,戚继光赢得人们的好评和爱戴。ABD项与题意不符,C项符合题意,故选C。
7.C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戚继光抗倭,基本解除了我国东南沿海的倭患,因此C错误,符合题意;郑和下西洋的船上载有中国的丝绸、瓷器等各类物品,先后到达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ABD表述均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C。
8.B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郑和下西洋船队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故B正确;15世纪初,明朝经济逐步繁荣,国力雄厚,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强国,明成祖称帝后,派郑和率领船队出使西洋,主要目的是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示中国富强”,同时也用中国的货物去换取海外的奇珍,故A、C说法正确,与题意不符,排除;从1405年到1433年先后七次下西洋,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故D说法正确,与题意不符,排除。综上答案B。
9.A
10.C
【详解】
郑和下西洋是在明成祖在位时期,1405年-1433年,明政府先后七次派郑和下西洋。船队从刘家港出发,到达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郑和下西洋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而且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C符合题意;西汉丝绸之路没有到达非洲,A排除;玄奘西行天竺求取佛经,为中印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贡献,B排除;清朝闭关政策对抵御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到过一定的自卫作用,D排除。故选择C。
11.C
【详解】
明朝时期,倭寇出现在我国东南沿海一带,他们由日本的武士、商人和海盗勾结一些中国的奸商组成,经常骚扰我国沿海地区。明朝政府派戚继光抗击倭寇,他率领戚家军,在台州九战九捷,取得了抗倭的重大胜利,后来他又率军开赴福建、广州抗倭,到1565年,东南沿海的倭寇基本肃清,戚继光是民族英雄,C符合题意;郑和下西洋,A排除;朱元璋建立明朝,B排除;岳飞抗击金政权,D排除。故选择C。
12.C
【详解】
材料“《全球史视野下的郑和下西洋》《郑和下西洋与明中期倭患再认识》《戚继光御倭的鸳鸯阵战术》”反映的是对外关系,其中1405年到1433年,郑和率船队7次下西洋。先后到达亚洲和非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郑和下西洋历时长、次数多、规模大、形式多、地域广,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明朝时期,戚继光率领“戚家军”抗击倭寇, 在台州九战九捷,平定了浙东地区的倭患;随后,戚继光又平息福建、广东地区的倭患,使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是一场反侵略的战争,他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英雄。故C项正确;ABD项与材料中的两位人物所涉及的事件无关,排除ABD项。故选C项。
13.B
【详解】
根据题干和所学可知,玄奘西行达到印度,促进中印文化交流;鉴真东渡日本,促进中日文化交流;郑和下西洋促进中国与东南亚和非洲的友好交往,②③④符合题意,故B正确;王昭君是国内民族间的友好往来做出贡献的人物,不符合题意;排除A、C和D。故选B。
14.A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成祖时期,明朝国力强盛,成祖派郑和下西洋,郑和船队满载着中国的优质丝绸、精美瓷器、上等茶叶和漆器,以及大量的金银货币。这些物品主要是用于慷慨送礼,展现大国风度;发展相互之间友好关系;用于贸易,互通有无,互补互利;①②③符合题意,A符合题意;进行殖民活动不是郑和下西洋的目的,④不符合题意,排除含有④的BCD三项;故选A。
15.C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元末明初日本的一些武士和奸商,组成海盗武装集团,到中国东南沿海地区进行走私贸易和抢劫,被时人称为“倭寇”。在东南倭寇最猖獗的时候,明王朝派年轻将领戚继光抗倭,戚继光率军英勇作战,在台州九战九捷,平定了浙东地区的倭患。后进入福建、广东等地,消灭倭寇,使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故C符合题意;陈胜吴广起义、郑和下西洋、郑成功收复台湾与题干无关,故AB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C。
16.C
【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张骞出使西域”“遣唐使”“玄奘西游”“郑和下西洋”,都是封建社会时期的对外来往的典型事件。所以答案选C
17.洛阳 台州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隋炀帝于605年开凿了隋朝大运河,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全长两千多千米,加强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戚继光率军抗击倭寇,在台州九战九捷,肃清了倭患。
18. 1433 7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从1405年到1433年,郑和率船队7次下“西洋”,规模之浩大,在世界历史上前所未有。
19.私学;戚继光。
【详解】
孔子创办私学,打破了贵族和王室垄断教育的局面,招收不同出身的学生。孔子这一方面的成就说明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相传孔子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明朝中期以后,海防松弛,倭患严重,明政府派遣戚继光等抗倭。戚继光组建了一支作战勇敢,纪律严明的“戚家军”,1561年在台州地区九战九捷,迅速荡平浙江境内的倭寇;此后又率军开赴福建和广东,到1565年,东南沿海的倭寇基本肃清。“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反映了民族英雄戚继光抗倭的决心。
20.台湾府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683年,清军进入台湾,郑成功的后代归顺了清朝。从此,台湾归入清朝版图。1684年,清政府设置了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台湾府的设置,加强了台湾同内地的联系,促进了台湾的开发。
21.(1)唐朝;鉴真东渡、玄奘西行。(2)郑和下西洋;明朝。
(3)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加强了各国的友好关系。
(4)必须坚持对外开放,学习其他民族和国家的长处,学习他人的先进技术和经验,加强经济交流等。
【详解】
(1)第一问,仔细观察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一、图二中两个人物是鉴真和玄奘;生活在唐朝。第二问,唐玄宗时期,鉴真六次东渡日本,鉴真东渡日本后,在日本传授佛经,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贞观初年,玄奘前往天竺取经,成为远近闻名的佛学大师。他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主持译经工作,根据他的口述,由其弟子记录成书的《大唐西域记》,记载了他游历过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山川风物及社会习俗,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2)仔细观察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三反映的历史事件的名称是郑和下西洋。明朝前期,国力强盛,为了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诸国的联系,1405-1433年,明成祖派郑和七次下西洋,先后拜访30多个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了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3)本题是总结性试题,据上述分析可知,图一、图二、图三反映的对外交往的共同的作用是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加强了各国的友好关系。
(4)本题是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开放则兴,闭关则衰;必须坚持对外开放,学习其他民族和国家的长处,学习他人的先进技术和经验,加强经济交流,这样才能促进社会进步等等。
22.前提:社会安定,国力雄厚。非洲东海岸和红海岸。
特点:和平、公平(言之有理即可)。影响: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网,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明朝前期国力强盛;指南针运用于航海;造船业发达;郑和吃苦耐劳、英勇无畏、勇于探索的精神;明成祖的支持等等。
【解析】
(1)依据材料一“社会安定,国力雄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郑和下西洋的重要前提是社会安定,国力雄厚。1405—1433年,明政府先后七次派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岸。
(2)依据材料二“进行交易时,商议货价,写成合约,最后握手击掌为定,不再悔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郑和船队与海外各国交往特点:和平、公平;郑和船队与海外各国交往,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网,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郑和成功地实现远航,是原因明朝前期国力强盛;指南针运用于航海;造船业发达;郑和吃苦耐劳、英勇无畏、勇于探索的精神;明成祖的支持等等。
点睛:抓住题眼“郑和成功地实现远航的原因”,是解题的切入点;因为①明初经济恢复与发展,国力强盛;为远航提供了雄厚的的基础;②造船技术不断提高,指南针运用于航海;郑和吃苦耐劳、英勇无畏、勇于探索的精神;明成祖的支持等。
23.(1)汉朝(或西汉、汉武帝时期);凿井、冶铁
(2)市舶司;为了扩大明朝的政治影响(或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
(3)欧洲工商业的发展或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或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即可);西班牙和葡萄牙
(4)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利共赢、平等互惠、联系交流、和平与发展。
【详解】
(1)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在西汉张骞通西域的基础上,开创了丝绸之路。古代的“丝绸之路”,从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运到西亚,再转运欧洲。“丝绸之路”把中国的丝绸等商品和凿井、冶铁等技术传入西方。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在广州设置了我国历史上最早管理对外贸易的官署——市舶司。明朝前期,国力强盛,为了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诸国的联系,1405-1433年郑和奉命七次下西洋,先后拜访30多个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了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欧洲工商业的发展。新航路开辟后,最早走上殖民扩张道路的是西班牙和葡萄牙两个国家,英国后来居上,成为主要的经营者。
(4)依据题干“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联系与交流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开放与包括是各国文明进步的重大理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丝绸之路体现的精神是和平合作、开放包容、合作共赢、平等互惠、联系交流、和平与发展等。
24.(1)明朝明成祖(2)郑和 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3)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航海家,郑和的远航,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等,言之有理即可。
【详解】
(1)根据所学可知,明朝明成祖时期派郑和七次下西洋。
(2)根据所学可知,郑和七次下西洋,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3)根据所学可知,对郑和远航的进行评价即可,如他是我国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航海家,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等,言之有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