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唐诗三首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课件(共36张PPT)+教案+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24唐诗三首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课件(共36张PPT)+教案+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1-20 10:12:06

内容文字预览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4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与诗人有关的文学常识,背诵并默写诗歌,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意思和情感。
2.揣摩诗歌语言,品味诗意
过程与方法
3. 反复诵读,把握诗歌内容,感受诗歌所反映的社会现状。
4.赏析诗中名句,感悟诗人忧国忧民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5.培养忧国忧民、立志振兴中华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
品味诗歌语言的凝练性,抓住言简义丰的重点字词,理解诗歌深层意蕴,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
感受杜甫诗作沉郁顿挫的风格以及忧国忧民、悲天悯人的“诗圣”情怀,品味诗歌在写法上的巧妙构思。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激发兴趣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表达了他对豪门贵胄的鄙视,对天下苍生的同情;“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表达了他对纷飞战火的忧虑,对家乡亲人的挂念; 今天我们穿越时空到公元760年春天,成都浣花溪畔的一座茅屋,用心聆听诗人杜甫的心声。
二、自主探究,初步感知
1.背景资料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关中地区闹饥荒,民不聊生。这年秋天,杜甫弃官到秦州(今甘肃天水),又辗转经同谷到了四川。次年春,在亲友的帮助下,杜甫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建起了一座草堂,过上了暂时安定的生活。但是,这种表面的安逸,掩饰不住他的贫穷,更不能冲淡他那一贯的忧国忧民的情怀。上元二年(761)秋天,一场暴风雨袭击了他的茅屋,再一次把他从浪漫的隐居生活中敲醒,让他面对现实,让他忧思,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2.知识链接
(1)叙事诗是诗歌体裁的一种。它用诗的形式刻画人物,通过写人叙事来抒发情感,与小说戏剧相比,它的情节一般较为简单。这种体裁形式,有故事、人物等小说的内容,而且情景交融,兼有抒情诗的特点;情节完整而集中,人物性格突出而典型,既有浓厚的诗意,又有简练的叙事和层次清晰的生活场面。
(2) 歌行,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汉魏以后的乐府诗,题名为“歌”和“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但并无严格的区别。后遂有“歌行”一体。其音节、格律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如白居易的《长恨歌》《琵琶行》,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兵车行》。“行”是乐曲的意思。
3.诵读诗歌,初步感知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节奏和停顿。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 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点拨】读最后一小节,语调要高,语气要强,音色要亮。“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等词句要读得粗犷有力、铿锵雄壮。“死亦足”三字要特别用力,“足”字咬字要饱满,气息可延长。整个诗节读连贯,表现出诗人奔放的激情和殷切的渴望以及博大的胸怀。
(2)积累生字词
挂罥(juàn) 坳(ào) 广厦(shà) 庇(bì) 突兀(wù)
(3)通假字
何时眼前突兀见(xiàn)此屋(“见”同“现”,出现。)
(4)古今异义

对面
(5)一词多义



(6)文言句式
①倒装句
安得广厦千万间(定语后置,正常语序为“安得千万间广厦”。)
②被动句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为……所……”,表被动。)
4、译读诗歌,疏通文意
(1).重点词语解释
秋高:秋深。
怒号:大声吼叫。
挂罥:挂着,挂住。罥,挂结。
对面:当面。
俄顷:不久,一会儿,顷刻之间。
恶卧:睡相不好。
裂:使动用法,使……裂。
雨脚如麻:形容雨点不间断,像下垂的麻线一样密集。雨脚,雨点。
丧乱:战乱,指安史之乱。
何由彻:如何才能挨到天亮。彻,彻晓。
大庇:全部遮盖、掩护起来。庇,遮盖,掩护。
(2)译文
【点拨】八月秋风怒号,狂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飞得高的茅草缠绕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池塘和洼地里。
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竟忍心这样当面做“贼”抢东西,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去了。我嘴唇干燥也喝止不住,回来后拄着拐杖,独自叹息。
过了一会儿,风停了,天空中乌云像墨一样黑,深秋的天空阴沉迷蒙,渐渐黑了下来。布被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孩子睡觉姿势不好,把被子蹬破了。下雨屋顶漏水,屋内没有一点儿干燥的地方,房顶的雨水像麻线一样不停地往下漏。我自从经历背井离乡、到处流亡的战乱,一直忧患焦虑,睡眠很少,如今又在漫长的黑夜,到处浸得湿淋淋的屋中,如何挨到天亮呢!
如何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庇覆天下间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开颜欢笑!房子在风雨中也不为所动,安稳得像是山一样。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到那时,即使我的茅屋被秋风所吹破,我自己受冻而死也心甘情愿!
5、请用一个四字词语概括各节内容,并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点拨】
(1)秋风破屋 (内心痛苦)
(2)群童抱茅(无奈痛心)
(3)破屋漏雨(痛苦难眠)
(4)祈求广厦(忧国忧民)
6、概括内容主旨
【点拨】
叙写了大风破屋、群童抱茅、草堂漏雨入注,诗人长夜难眠的情景,表露诗人宁愿“吾庐独破”,受冻致死,也要得到“广厦千万间”使“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和忧国忧民的情感。
三、精读品析,突破难点
1、齐读第一节探究一系列动词有什么作用
【点拨】“风怒号”三字,音响宏大,犹如秋风咆哮。一个“怒”字,把秋风拟人化,从而使下一句不仅富有动作性,而且富有浓烈的感彩——秋风怒吼卷起层层茅草,使得诗人焦急万分。
“卷”、“飞”、“渡”、“洒”、“挂罥”、“飘转”,细致写出风吹茅草情态。一个接一个的动态紧紧地牵动诗人的视线,拨动诗人的痛苦的心弦。表达诗人焦啄。怨愤之情,侧面表现诗人处境艰难窘迫。
2、男生读第二节,思考你如何理解”盗贼”一词 “归来倚仗自叹息”,他叹息什么?
【点拨】盗贼”一词理解(1)这是诗人激愤之词,群童公然抱茅入竹引起诗人愤慨,并不是真心说他们是盗贼。(2)诗人对大风刮走茅草无法取回而心急如焚。(3)诗人对群童无知恶作剧痛心。
叹息的原因:一、叹自己命苦,茅屋被风吹破。接下来的日子怎么过?二、叹周围的人苦,还有很多像自己一样的穷苦人;三、叹战乱给人民造成的痛苦。
3、这时诗人着急,他说:“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杜甫写此诗时只有49岁,为什么用一个“老”字,是否用得不准确?
【点拨】是写心情,诗人饱经战乱之苦,是未老先衰、心力憔悴啊。
4、女生读第三节理解“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点拨】“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写了自然环境阴沉昏暗,渲染暗淡愁惨的氛围,烘托诗人暗淡愁惨的心境为下文写诗人忧国忧民蓄势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写了布被又旧又破,生活艰辛,营造一种雪上加霜的凄苦氛围。为下文写屋破漏雨蓄势。正由于“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所以才感到冷。为下段铺垫,为”长夜沾湿何由彻“伏笔。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这两句纵一收。一纵,从眼前的处境扩展到安史之乱以来的种种痛苦经历,从风雨飘摇中的茅屋扩展到战乱频繁、残破不堪的国家;一收,又回到“长夜沾湿”的现实。忧国忧民,加上“长夜沾湿”,诗人自然不能入睡。“长夜”是作者由于自己屋漏因而更觉夜长,还因自己和国家都在风雨飘摇中挣扎而觉得夜长。“何由彻”和前面的“未断绝”照应,表现了诗人既盼雨停,又盼天亮的迫切心情。
“长夜沾湿何由彻”一语双关由眼前屋破漏雨难以入睡盼天明想到未来,自己国家在风雨飘摇中挣扎灾难沉重,何时是个尽头。
5、齐读赏析第四节。
【点拨】(1)“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句式)前后用七字句,中间用九字句,句句蝉联而下,(情感)而表现阔大境界和愉快情感的词如“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欢颜”、“安如山”等等,又声音洪亮,从而构成了铿锵有力的节奏和奔腾前进的气势,恰切地表现了诗人从“床头屋漏无干处”、“长夜沾湿何由彻”的痛苦生活体验中迸发出来的奔放的激情和火热的希望。(写法)画龙点睛诗人跳出个人的圈子,表现了对天下寒士的无限关怀。显得深沉、激昂、坚决,洋溢济世救人的热情。
(2)“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抒发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感,表现了作者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风格,诗人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至此表现得淋漓尽致。
6、请用诗中的句子描绘一下诗人是个怎样的人。
示例:舍己为人——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点拨】(1)年老体弱——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2)生活贫困——布衾多年冷似铁。(床头屋漏无干处)
(3)忧心国事——自经丧乱少睡眠。
(4)关心天下“寒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7、概括归纳写作特点
【点拨】(1)描写、记叙、抒情多种表达方式有机结合。
开篇以描写为主,连用了“卷”“飞”“渡”“洒”“挂罥”“飘”一连串动词,组成了一幅幅鲜明的图画,表现出了风的威势。接下来的内容以叙述为主,述说了自己年老无助、无处安身的不幸遭遇。这一部分内容写的是具体事物,紧扣主题,充满了感情。最后一部分抒情,用了“广厦千万间”“天下寒士俱欢颜”等鲜明、生动的形象来表达主题,使抒情并不抽象、空洞。全诗环环相扣,层层逼近,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2)长短句兼用,使诗人的感情自然倾泻。
这是一首歌行体的古诗,句式长短不齐,韵脚两韵一转,多次变换,有一种参差错落、曲折跌宕的感觉,这有助于表现坎坷生活和悲凉郁塞的心情. 起句交代时间,然后用五个开口呼的平声韵脚,句句押韵,给开篇就带来一股气势。结尾用七字句、九字句,迸发出来奔放的激情和火热的希望。
四、课堂练习,拓展延伸
假如你是一位电视剧编剧(导演),打算写一部有关杜甫的历史剧,结合此诗,你准备设计一些情节和画面,请进行合理的想象,把有关的画面描写出来,并适当加入主人公动作、神态的描写。
【点拨】示例:深秋季节,北风呼呼地刮,咆哮着,怒号着,漫卷着地上的枯黄落叶。这时,有一位颓然的老人,那就是杜甫,站在刚下过雨的泥泞中。他右手拄着老树枝做的拐杖,左手里紧攥着几根茅草。他驼着背,头发散乱,脸上布满皱纹,皱纹很深,里面还夹着一些泥土,他的眼睛暗淡无光。
板书设计(共36张PPT)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部编版 八年级下
新知讲解
新知导入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表达了他对豪门贵胄的鄙视,对天下苍生的同情;“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表达了他对纷飞战火的忧虑,对家乡亲人的挂念; 今天我们穿越时空到公元760年春天,成都浣花溪畔的一座茅屋,用心聆听诗人杜甫的心声。
合作探究
新知讲解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关中地区闹饥荒,民不聊生。这年秋天,杜甫弃官到秦州(今甘肃天水),又辗转经同谷到了四川。次年春,在亲友的帮助下,杜甫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建起了一座草堂,过上了暂时安定的生活。但是,这种表面的安逸,掩饰不住他的贫穷,更不能冲淡他那一贯的忧国忧民的情怀。上元二年(761)秋天,一场暴风雨袭击了他的茅屋,再一次把他从浪漫的隐居生活中敲醒,让他面对现实,让他忧思,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新知讲解
(1)叙事诗是诗歌体裁的一种。它用诗的形式刻画人物,通过写人叙事来抒发情感,与小说戏剧相比,它的情节一般较为简单。这种体裁形式,有故事、人物等小说的内容,而且情景交融,兼有抒情诗的特点;情节完整而集中,人物性格突出而典型,既有浓厚的诗意,又有简练的叙事和层次清晰的生活场面。




新知讲解
(2)歌行,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汉魏以后的乐府诗,题名为“歌”和“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但并无严格的区别。后遂有“歌行”一体。其音节、格律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 化。如白居易的《长恨歌》《琵琶行》,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兵车行》。“行”是乐曲的意思。
怒号 三重茅 挂罥 长林梢 飘转 沉塘坳 俄顷 布衾
丧乱 广厦 突兀 见此屋 庇
háo
juàn
cháng


chóng
qīn
ào
zhuǎn
shà
qǐng
xiàn
sāng
新知讲解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
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
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
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节奏和停顿。
新知讲解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译:八月秋风怒号,狂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
边。飞得高的茅草缠绕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池塘和洼地里。
多层茅草。
挂着。
高。
沉到池塘水中。坳:水势低的地方。




新知讲解




新知讲解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译: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竟忍心这样当面做“贼”抢东西,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去了。我嘴唇干燥也喝止不住,回来后拄着拐杖,独自叹息。
忍心。
如此、这样。
喝止不住。
新知讲解




新知讲解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一会儿。
阴沉迷蒙的样子。
渐渐黑下来。向,接近。
被子。
孩子睡相不好,把被子蹬破了。
形容雨点不间断,
像下垂的麻线一样密集。
战乱,指安史之乱。
如何挨到天亮!何由,怎能、如何。彻,到,这里是“彻晓”(到天亮)的意思。
新知讲解
译:过了一会儿,风停了,天空中乌云像墨一样黑,深秋的天空阴沉迷蒙,渐渐黑了下来。布被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孩子睡觉姿势不好,把被子蹬破了。下雨屋顶漏水,屋内没有一点儿干燥的地方,房顶的雨水像麻线一样不停地往下漏。我自从经历背井离乡、到处流亡的战乱,一直忧患焦虑,睡眠很少,如今又在漫长的黑夜,到处浸得湿淋淋的屋中,如何挨到天亮呢!




新知讲解
译:如何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庇覆天下间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开颜欢笑!房子在风雨中也不为所动,安稳得像是山一样。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到那时,即使我的茅屋被秋风所吹破,我自己受冻而死也心甘情愿!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贫寒的士人。
高耸的样子。
新知讲解
1.读这几句话,语调要高,语气要强,音色要亮。“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等词句要读得粗犷有力、铿锵雄壮,“死亦足”三字要特别用力,“足”字咬字要饱满,气息可延长。
2.整个诗节要读得连贯,以形成奔腾汹涌的气势,恰切地表现诗人奔放的激情、殷切的渴望和博大的胸怀。




新知讲解
通假字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同“现”,出现。
新知讲解
卷我屋上三重茅
秋天漠漠向昏黑
高者挂罥长林梢
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
古义:接近。 今义:方向。
古义:高。 今义:长度。
古义:到天亮。今义:彻底。
古义:概数,表多数。
今义:数词,表确数。
古义:怎么。 今义:安全、安定。
古今异义
新知讲解
娇儿恶卧踏里裂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破裂。
风雨不动安如山
名词用作动词,风吹雨打。
词类活用
新知讲解
合作探究
新知讲解




(1)秋风破屋(内心痛苦)
(2)群童抱茅(无奈痛心)
(3)破屋漏雨(痛苦难眠)
(4)祈求广厦(忧国忧民)
合作探究
新知讲解




叙写了大风破屋、群童抱茅、草堂漏雨入注,诗人长夜难眠的情景,表露诗人宁愿“吾庐独破”,受冻致死,也要得到“广厦千万间”使“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和忧国忧民的情感。
新知导入
合作探究




1、齐读第一节探究一系列动词有什么作用
“风怒号”三字,音响宏大,犹如秋风咆哮。一个“怒”字,把秋风拟人化,从而使下一句不仅富有动作性,而且富有浓烈的感彩——秋风怒吼卷起层层茅草,使得诗人焦急万分。
“卷”、“飞”、“渡”、“洒”、“挂罥”、“飘转”,细致写出风吹茅草情态。一个接一个的动态紧紧地牵动诗人的视线,拨动诗人的痛苦的心弦。表达诗人焦啄。怨愤之情,侧面表现诗人处境艰难窘迫。
新知导入
合作探究
2、男生读第二节,思考你如何理解”盗贼”一词 “归来倚仗自叹息”,他叹息什么?
盗贼”一词理解(1)这是诗人激愤之词,群童公然抱茅入竹引起诗人愤慨,并不是真心说他们是盗贼。(2)诗人对大风刮走茅草无法取回而心急如焚。(3)诗人对群童无知恶作剧痛心。
叹息的原因:一、叹自己命苦,茅屋被风吹破。接下来的日子怎么过?二、叹周围的人苦,还有很多像自己一样的穷苦人;三、叹战乱给人民造成的痛苦。
新知导入
合作探究
3、这时诗人着急,他说:“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杜甫写此诗时只有49岁,为什么用一个“老”字,是否用得不准确?
是写心情,诗人饱经战乱之苦,是未老先衰、心力憔悴啊。
4、理解第三节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写了自然环境阴沉昏暗,渲染暗淡愁惨的氛围,烘托诗人暗淡愁惨的心境为下文写诗人忧国忧民蓄势。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布被又旧又破,生活艰辛,营造一种雪上加霜的凄苦氛围。为下文写屋破漏雨蓄势。正由于“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所以才感到冷。为下段铺垫,为”长夜沾湿何由彻“伏笔。
新知导入
合作探究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这两句一纵一收。一纵,从眼前的处境扩展到安史之乱以来的种种痛苦经历,从风雨飘摇中的茅屋扩展到战乱频繁、残破不堪的国家;一收,又回到“长夜沾湿”的现实。忧国忧民,加上“长夜沾湿”,诗人自然不能入睡。“长夜”是作者由于自己屋漏因而更觉夜长,还因自己和国家都在风雨飘摇中挣扎而觉得夜长。“何由彻”和前面的“未断绝”照应,表现了诗人既盼雨停,又盼天亮的迫切心情。
“长夜沾湿何由彻”一语双关由眼前屋破漏雨难以入睡盼天明想到未来,自己国家在风雨飘摇中挣扎灾难沉重,何时是个尽头。
新知导入
合作探究
6、齐读赏析第四节。
(1)“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句式)前后用七字句,中间用九字句,句句蝉联而下,(情感)而表现阔大境界和愉快情感的词如“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欢颜”、“安如山”等等,又声音洪亮,从而构成了铿锵有力的节奏和奔腾前进的气势,恰切地表现了诗人从“床头屋漏无干处”、“长夜沾湿何由彻”的痛苦生活体验中迸发出来的奔放的激情和火热的希望。(写法)画龙点睛诗人跳出个人的圈子,表现了对天下寒士的无限关怀。显得深沉、激昂、坚决,洋溢济世救人的热情。
新知导入
合作探究
(2)“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抒发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感,表现了作者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风格,诗人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至此表现得淋漓尽致。
合作探究
6、请用诗中的句子描绘一下诗人是个怎样的人。
示例:舍己为人——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年老体弱—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2)生活贫困—布衾多年冷似铁。(床头屋漏无干处)
(3)忧心国事—自经丧乱少睡眠。
(4)关心天下“寒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新知导入
合作探究




(1)描写、记叙、抒情多种表达方式有机结合。
开篇以描写为主,连用了“卷”“飞”“渡” “洒”“挂罥”“飘”一连串动词,组成了一幅幅鲜明的图画,表现出了风的威势。接下来的内容以叙述为主,述说了自己年老无助、无处安身的不幸遭遇。这一部分内容写的是具体事物,紧扣主题,充满了感情。最后一部分抒情,用了“广厦千万间”“天下寒士俱欢颜”等鲜明、生动的形象来表达主题,使抒情并不抽象、空洞。全诗环环相扣,层层逼近,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新知导入
合作探究
(2)长短句兼用,使诗人的感情自然倾泻。
这是一首歌行体的古诗,句式长短不齐,韵脚两韵一转,多次变换,有一种参差错落、曲折跌宕的感觉,这有助于表现坎坷生活和悲凉郁塞的心情. 起句交代时间,然后用五个开口呼的平声韵脚,句句押韵,给开篇就带来一股气势。结尾用七字句、九字句,迸发出来奔放的激情和火热的希望。
饱尝民生疾苦
体察人间冷暖
舍己为人品格
忧国忧民情怀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秋风卷茅
内心痛苦
群童抱茅
无奈痛心
破屋漏雨
痛苦难眠
祈求广厦
忧国忧民




合作探究
新知导入
课堂练习
假如你是一位电视剧编剧(导演),打算写一部有关杜甫的历史剧,结合此诗,你准备设计一些情节和画面,请进行合理的想象,把有关的画面描写出 来,并适当加入主人公动作、神态的描写。
新知导入
合作探究
示例:深秋季节,北风呼呼地刮,咆哮着,怒号着,漫卷着地上的枯黄落叶。这时,有一位颓然的老人,那就是杜甫,站在刚下过雨的泥泞中。他右手拄着老树枝做的拐杖,左手里紧攥着几根茅草。他驼着背,头发散乱,脸上布满皱纹,皱纹很深,里面还夹着一些泥土,他的眼睛暗淡无光。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