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短文两篇》之《陋室铭》教学实录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7课《短文两篇》之《陋室铭》教学实录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9.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1-21 20:08:52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陋室铭》教学实录
师:今天,我来到“南”河中学,虽然天气不是很“蓝”。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有点“难”,希望我们一起努力,克服这些困“难”。
教师查看学生预习情况。宣布上课,师生问好。
一 知处境
投屏p1:刘禹锡三十四岁被贬朗州,作《秋词》(二首),一反过去文人悲秋的传统,唱出了昂扬的励志高歌。
师:七年级上学期期末,我们学习过《秋词》,还能背诵吗?
生(齐):能。
师:那就请大家一起背一遍。
生齐背诵《秋词》(其一),声音响亮,略显拖沓。
投屏p1:《秋词》(其一)书法图片
师:大家跟我来读,注意学习我读的节奏和腔调。
教师带读全诗。诵读节奏感明显增强。
师:这样的声音好听多了,精神饱满多了。
投屏p1:五十二岁时,他被贬和州,写下了《陋室铭》。
师:十八年来,刘禹锡在南部中国不断的被贬谪,这一次他被丢到了安徽和州,写下了这篇《陋室铭》。这是一件匪夷所思的事情。铭文,是刻在金属器皿表面或者里面,起称颂功德或者警戒之用的,谁会对一间破房子去写“铭”呢?我们来看。
投屏p2:“陋”字的小篆、楷书
师:看左边“陋”字的小篆。这是个形声会意字,左边是一个土坡,上面布满了蹬脚的小坑,供人爬上去。爬到哪里去呢?请看右边,这是一个土洞,里面有一个人。这个人在干什么?蹲着。为什么蹲着呢?
生:比较窄。
投屏p2:本义为狭窄、简陋;引申为粗鄙的、不合理的。如成语“陈规_____”。引申为丑、难看。如“_____”。引申为见识浅薄。如成语“_____”。
师:是的。“陋”本义就是狭窄、简陋。引申为粗鄙、不合理的,如成语“陈规?”
生:陈规陋习。
师:好的。引申为丑、难看,如?
生:丑陋。
师:是的。引申为见识浅薄,如成语?
生思索,没有结果。
师:跟我一起来说,孤陋寡闻。
生齐念:孤陋寡闻。
师:这样来看,陋室,大概就是狭窄、简陋的房子。我们再来看“室”字。
投屏p3:金文“室”第1例。
师:这个字形的外面是什么?
生:房子。屋子
师:是的,那么里面呢?
生:是一个人。
师:这个人在干什么?
生:一个人站在土上。
生:吊着下来了。
师:这是个躺着的人。看看这里。
投屏p3:金文“室”第2、3、4例。
师:你看,这个人在房子里躺着,腿都叉开了。你看,这里是两个人躺着。你看,这两个人头部的两个横线,就代表着枕头,是共枕的意思。
投屏p3:小篆“室”。室,内室;至,表示一天奔波后的停歇。名词:(夫妻)睡觉的房间,卧房。名词:妻子。名词:家,家族。名词:房间。
师:你看,“室”字就是表示一个睡觉的房间。它的本义、引申义也比较丰富。我说几个词语,大家看看,跟那个义项相符合。听第一个例句:贤侄,可有家室啊?
生:妻子。就是问他娶老婆没有?
师:对的。再听第二例句:这个地方经过战乱,地方荒芜,十室九空。
生:房间。
师:再想想。
生:家。
师:很好。绝大多数的家里都没有人了,这就叫“十室九空”。最后一个例句:室内不要喧哗。
生:这个是“房间”的意思。
师:是的。你看,陋室,就是简陋、破旧的睡觉的地方。这个值得写“铭”吗?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一起走进文章。
投屏p4:标题、作者、执教人信息。
师:请大家把全文齐读一遍。
投屏p5:呈现全文。一段式。
师:看来预习得不错,读得流利。我关注到大家换气的地点,基本是每个标点一次换气,这样频繁了一点。我把呈现方式稍稍调整一下。
投屏p6:呈现全文。两句一排,标记圆滑线和换气符号。
师:要求每两句换一口气,中间不要断开。我们试试前两句。
生齐读“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句。
师:我听到了整齐的吸气声,我也看到了整齐的扩胸抬肩的动作。断与连都基本做到了。但是大家为了让这一口气够用,读得比较快。这是不对的。我们再来一遍,吸气时稍稍深一点,一定把“高”字后面的逗号读出来。
生齐读“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句。
师:非常好。就是这个意思。这样来读,呼吸就不是被动的,不是无意识的,而是被控制被需要的。让你的呼吸,为你的声音和表达服务。请在书上标注“气息”“控制”。下面我们进入文章第一层次。
投屏p7:呈现文章第一层次。
师:分句内的断与连,大家想想看怎么处理。
一生举手。
生:“山”字后面断开,“仙”字后面断开。
师:为什么呢?
生摇头。
师:请坐,再想想。这位女生说说看?
生:这样读起来更有气势。
师:有气势,也许是读出来的效果,而不是这样读的原因。
投屏p7:呈现文章第一层次,对应译文。
师:一起来看看翻译。“山不在于高”,“山”是这个分句的什么?
生:主语。
师:对的,这就是在这里划分节奏的原因。再看第二分句。“有了仙人就出名”。这是条件关系的复句,“只要有了仙人,就会出名。”所以,这句要从哪里断开?
生:“仙”字的后面。
师:很好。
投屏p8:呈现文章第一层次,标注节奏,加上对应译文。
师:在这里,我就要把换气的要求放开了。可以在每个分句之间换气,但是分句内的断与连一定要体现出来。预备,齐。
生齐读第一部分。气息匀称,断连到位。
投屏p9:呈现文章第一层次,标注节奏,?/不在?,有?/则?。
师:非常好,很漂亮!在阅读教材的时候,我有一点想法,请大家看清楚,“山”“水”两句,对应齐整。山对水,高对深,仙对龙,名对灵。但是“斯”这一句,就完全不能和上面两句对应起来。我特别想把第三句也改成“?不在?,有?则?”,以便上下文齐整。大家看看,这里该怎么写?
学生思考后举手。
生:室不在陋,有德则馨。
师:我觉得改得不错。大家同意吗?
生:应该是“室不在华”。
师:“华”怎么解释?
生:华丽。就是说这屋子的好。放到句子里,就是:屋子不在于好不好。
师:上文是说,山不在于高不高,水不在于深不深,屋子也不在于好不好。可以用“华”字来形容它。非常好,你太棒了,我们把掌声送给她。
生鼓掌。
师:第1、2空顺利解决。我们一起看第3、4空。“有”什么?有同学说是“有德”,刚才也听见有同学说是“有吾”,“则”后面填什么其实很明确,大家一起告诉我?
生:馨。
师:是的。那么“有吾则馨”和“有德则馨”的区别在哪呢?
生:“有吾则馨”的主语是“吾”。
师:所以呢?
学生不能继续解释。
师:请坐,再想想。我们一起来看前面几句。“有仙则名”,“仙”是条件,“名”是结果,这两者来说,谁重要?
生:仙。
师:是的。以此类推。“有龙则灵”这句,谁是重要的?
生:龙。
师:“惟吾德馨”这句呢?强调的是“吾”还是“馨”?
生:应该是我。
师:你看,作者极为强调自己的存在,甚至在这里,把自己与仙人、神龙作为一类对象。是不是有些狂放?
生点头。
师:那么,他如此狂放的强调自我、强调自我价值,是源于什么?
生:源于他的德行。
生:他的德行很好,使陋室声名远播。
师:很好,“有吾则馨”和“有德则馨”的区别谁能小结一下?
生:“有吾则馨”强调了我的存在导致这个结果。“有德则馨”,强调德行的高尚强调这个结果。两者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师:说得很好,谢谢你。原文中,刘禹锡更强调自我的存在感。他表示:因为我,因为我的德行高尚,所以陋室名声在外。“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有两个确切的指向,一者明确表示,房子是简陋破旧的;一者明确表示,我是品德高尚的人,我使这里蓬荜生辉。如果按照我们所说的句式修改,强调的这两点都会被削弱,句子间节奏感的变化也没有了。所以,我们不能修改。
投屏p9:呈现文章第一层次,标注节奏,?/不在?,有?/则?。室/不在华,有德/则馨。类比 起兴 陋——德
师:同学们,在《陋室铭》的第一层次,作者运用了类比起兴,为我们强调了两个字,一个“陋”,一个“德”。两者具体指什么,两者关系如何?让我们一起到下文去寻找。让我们先利用1分钟,试试快速记忆第一部分。
投屏p10:山/不在__,有仙/则__。__/不在__,有__/则__。斯/______,____/____。
学生对照屏幕,自由放声练习背诵1分钟。
投屏p11:呈现文章第二部分“苔痕——劳形”,呈现要求:读出断与连、说出陋与德。
师:请大家关注这几句,以独立学习或者相互交流的方式,读出这部分句子之间和句子内部的断与连,说一说,哪里反映了房子的破旧,也就是“陋”,又如何反映了主人良好的品性德性,也就是“德”。时间是3-5分钟。大家可以开始。
学生展开自主学习,教师随机走动指导。
师击掌示意时间结束。
师:谁来试一试?
一女生举手,站起后朗读“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师:嗯,断句很不错。再说说“陋”与“德”。
生:这两句中的“绿”与“青”就反映着主人的“德”?
师:为什么这颜色就是“德”呢?你看看,我们教室里刷的满墙浅绿涂料,岂不是到处是“德”?
众生笑。
生:因为这两个颜色是高雅的颜色。
师:为什么这两个颜色就高雅?
生不能回答。
师:谢谢你,请坐,再想想吧。
生:这两句写出了苔痕满地,杂草丛生,写出了陋室的“陋”。
师:有道理,大家觉得对吗?
众生答是。
师:“德”在哪里呢?
生:这是一个幽静、优雅的环境。
师:所以它等于“德”,等于作者的德性品质,是这样吗?
生:这个环境,说明作者高雅的情趣。
师:答案跳到品质这个层面了。不错。但是怎么跳上来的呢?这个“关键的思维一跳”在哪里发力?苔痕满地,杂草丛生的陋室,怎么就一下子“高雅”起来了呢?
师目视全场,学生不能回答。
师:我来给点提示。一切景语即情语。这是一个长满苔藓的地方。请问哪里容易长苔藓?
生:潮湿、阴暗的地方。
师:是的,这里阴暗、潮湿,长满苔藓。这里杂草遍地,破败不堪。但是,作者特意写到了两个字“绿”和“青”。这是什么的颜色?
生:是植物本身的颜色。
生:是表示生命、生机的颜色。
师:很好。作者在破败房屋的表象之下,看到了植物们焕发的蓬勃生机与活力。这是一种典型的求异思维,是作者不被环境左右的意志力的表现。这就是作者的“德”。好的,说说下面的句子。
生: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这里说的是与作者来往的,都是有身份有学识的人,作者不和没有功名身份的人来往,与作者交往的人不俗,说明作者的“德”。
师:好像是这样没错。可万一有人喜欢附庸风雅,一门心思喜欢与身份、地位、学识比自己强的人交往,怎么办呢?同学们,“关键的思维一跳”又来了。
生:人以类聚,物以群分。作者喜欢与饱学之士来往,恰恰证明他也是饱学之士,学识渊博。
师:有一些道理。还有同学补充吗?有没有同学看看我们的助学资料提供的信息。
生:刘禹锡与白居易并称“刘白”,和柳宗元并称“刘柳”。这说明他本身就是很了不起的诗人。
师:非常好。刘禹锡是中唐最负盛名的诗人之一。清代学者沈德潜甚至认为,刘禹锡在律诗、绝句方面的成就甚至超过韩愈、白居易。由此,我们可以排除刘禹锡蹭流量、蹭热度的可能,堂堂正正的说,他学识过人、名气极大,和许多饱学之士是真朋友,是一个德行高尚的人。何况“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这句话的解释,还有一种说法,就是“互文”。我们以前学过《木兰辞》,里面有一句“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生”。还记得怎么翻译吗?
生:将士们打仗多年,有的人回来了。
师:差不多了。所谓互文,就是上下句要连起来看,把“将军”和“壮士”放在一起,把“百战”和“十年”放到一起,把“死”和“生”放到一起。它应该这样解释:将士们九死一生,经过漫长的征战,有人死去了,有人回来了。那么回到这句话,就应该是:和我说说笑笑、交往不辍的,都是有学识和修养的人,没有那么没学问没修养的人。请在课本上标注清楚:上下句,互文。我们接着往下看。
生:可以/调/素琴,阅/金经。诗人所处的环境很简陋,但是还在弹琴、读佛经,这说明作者的高雅情趣。
师:弹琴即是高雅,那唱歌呢;读佛经即是高雅,那我读一读《道德经》算不算做高雅?
生:弹琴读经,是他悠然自得的生活状态的表现。
师:弹琴一定是悠然自得吗?琴声是情绪的载体,人的喜怒哀惧、酸甜苦辣都是感情,为什么一定要是悠然的呢?
学生不能回答。
师:特别好,谢谢你。在我的连续“攻击”之下,顽强的回答着问题。一个问题的结束,往往是另一个问题的开始。我们只有抓住了最核心的要素,才能让问题得到真正的答案。我们来看。“可以”“无”,仍然是正说反说相结合,表现作者自己平日的活动,也就是展现自己的爱好。人的爱好,就是人的趣味,就是人的精神世界的支点。刘禹锡二十一岁考中进士,其后十多年春风得意,位极人臣。为苍生社稷福祉,参与了王叔文的政治革新运动。三十四岁,被贬谪南方,开始了二十多年的颠沛生活。贬谪和州,是第十八个年头。这种日子什么时候结束,他是不清楚的。《陋室铭》是他一到和州就写出来的吗?看看资料。
生:不是的。是被县令逼出来的。
生:他是愤然提笔,写下的《陋室铭》。
师:是的。《陋室铭》是刘禹锡对恶劣的政治环境和生存环境的有力回击!你想看我的笑话,你想我向你求饶。对不起,我偏偏不让你看的。我在这里,还得过得好好的给你看!弹琴,特意强调了素琴。“素”做何解?
生:没有装饰的。
师:那么,这就说明了哪个字?
生:陋。
师:对的。琴棋书画,君子四艺之首。调琴,需要静的环境、静的心境。琴音,能让赏琴者和抚琴者内心宁静。这本身就是德行的显化。中唐时期,佛教传入中原已经六百余年。有资料证明,最迟在十九岁,刘禹锡就开始礼佛崇佛,这是当时的社会风气使然,也是当时知识分子的普遍选择。在刘禹锡的一生中,与他交往过的有记载的和尚就有四十余人。弹琴、读经,都是刘禹锡调节自身情绪状态的方式。再看反过来说的两句。
生: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里是说陋室主人觉得这里清净,挺好的。
师:好的。谢谢你。这里的“之”字没有切实的含义。节奏划分在它的前后均可。停顿划在前面的多一些。通过前文我们知道,这间陋室在和州哪里?
生:城里。
师:这里,真的听不到管弦丝竹之声吗?
生:我觉得可能听不到。因为这里太破旧了,恐怕不是城里的繁华之地。
生:我觉得可能听得到,但是刘禹锡对这样的声音过耳不过心,所以听不到。
师:你们说得真好。陶渊明曾经写到: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意思是我在市井之中盖了间草房子,听不到来往的人声马鸣。为什么呢?因为我的心绪在其他高远的地方,自然就让周遭安静下来。我想,刘禹锡大概是在向五柳先生致敬学习吧。下句“无案牍之劳形”,恐怕就是被贬谪官员的窘迫工作现状了。
投屏p12:对偶 虚实 景物见心境 交往见学识 兴致见追求
师:同学们,我们刚才从“陋”与“德”两方面,细致深入的分析了文章第二部分。从作者描绘的环境景物中看到他的积极心境;通过他的人际交往,认识到他的学识修养高深;通过他的兴趣爱好,认识到他的高尚追求。他在简陋的环境中,自得其乐,安适达观,确实是高士风范无误。带着这样的理解,我们试试把这一部分快速的背诵下来。
投屏p13:苔痕上阶__,草色入帘__。____有____,____无____。可以______,______。
无丝竹之____,无案牍之____。
学生自读背诵第二部分,一分钟后结束。
投屏p14:读出韵与调 品出意与志
师:文章第三部分只有三句话,言简义丰,历来为人所称道。但是我在查阅资料时,发现语言学家王力先生考据认为:刘禹锡所说的“子云亭”,其实是“子云宅”,就是指的扬雄故宅。本着对史实负责、对扬雄先生与王力先生尊重的态度,我决定修改刘禹锡的错误,将“子云亭”改为“子云宅”。不知诸君,意下如何?
投屏p15:改“亭”为“宅”
生:我觉得可以。
师:谢谢你,你可能会给我一个流芳百世的机会。
生:不能改。
师:原因呢?
生:……
师:其实只要是教材里面的,都是不能改的,对吗?大家对这个套路太熟了。
生:不能改。因为“亭”比“宅”要简陋。
师:好孩子,你刚才听讲一定非常认真,你把“陋”与“德”这组词记到心里去了。我得好好表扬你。但是,我们不能违背客观事实呀。“亭”是有顶有柱无墙壁的建筑物,“宅”是有顶有柱有墙壁的建筑物,两者区别很大。提示一下,请看每一排最后一个字。一会儿说说你们的发现。
学生观察,小声议论。
生:这些字的韵母,都在ing或者in上面。
师:非常敏锐,谢谢你。如果我把“亭”换成“宅”,也许符合了事实,但是不符合刘禹锡创作的背景。他显然是为了让文章符合铭文一韵到底的特点,改“宅”为“亭”。后来,《陋室铭》流传于世,名气越来越大,四川那些扬雄先生待过的地方,居然纷纷修建子云亭。讲到这里,貌似故意忽略了一个问题:文章其实没有结束啊,还有一句,而且“有”字,也不在前面的韵脚上面啊?怎么解释呢?
学生困惑不解。
师:现代汉语拼音方案,分声母、韵母和声调。正是因为声调的加入,让我们的语言抑扬顿挫,悦耳动听。
投屏p16:声调调值图示
师:还是看到每一排最后一个字,这次关注声调。
生:除了最后一排的“有”,前面的字都是一声或者二声。
师:你找得很快。我们一起来强化一下,我读每一排除最后一个字之外的所有字,大家读每一排最后一个字。来。
师生合作朗读。
师:有什么感觉?一声和二声,又称阴平和阳平,都属于平韵。这样的韵脚,舒缓明朗,读起来朗朗上口。上声向上的推动力很强,所以一般表现强烈感情。去声,声调调值快速下滑,一般表述悲情、哀伤、痛楚之意。以南宋陆游《咏梅》为例。我来背诵下片,请大家关注每句最后一个字的声调。“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在第二、四句,都是去声,一股难以排遣的孤独落寞和倔强决绝之意,油然而生。我们再看,“孔子云:何陋之有”是什么句式?
生:反问句,表强调。
师:是的,谢谢你。表强调的反问句,加上表强烈情感的第三声,这句话显然是在强化和突出什么。《论语》在中唐,早已是家喻户晓的书本。这则典故,人们耳熟能详。就像,我开口说,举头望明月,你们一定会说?
生:低头思故乡。
师:是的。《论语》说,孔子准备搬到边远的地方去,有人劝他别去,那里条件艰苦。孔子说,君子住的地方,有什么简陋的呢?这就是在强调君子的德行品质,对于环境的积极影响和改造作用。刘禹锡引用这个典故,就是在以君子自比。在这之前,他还类比了南阳诸葛庐和西蜀子云亭。我在助学资料里对两人做了一些说明,简言之,这两位都是大名鼎鼎之人,有大德,有大能。只是,诸葛亮高卧隆中直至刘备三顾茅庐,是他十几岁到二十六岁的一段时光。扬雄扬子云四十多岁,才离开四川到都城长安,寻求进一步的发展。而写下《陋室铭》的刘禹锡,此时已经五十有二,这样的类比,你觉得合适吗?
生:我猜测一下,他们也是在“陋”与“德”的交织中。
生:庐,就是茅草搭的房子。诸葛亮当年的生活,估计也是清苦的。跟作者现在相似。
师:说得不错。也许,在被贬谪十八年之后,刘禹锡心中,依然怀揣了匡扶社稷的壮志;在六七位走马灯般上台下台的帝王面前,依然希望得逢明主,东山再起,为生民立命。也许,刘禹锡还有退而求其次的想法,不为名相,便为往圣继绝学,去做一个文学家、思想家。这是对自我的要求,也是对现实环境的不在意的深层原因吧。
投屏p17:类比 用典;大名、大德、大能
师:好的文章,都需要,也值得反复咀嚼。刘禹锡以先贤的前期的低迷境况和后期的卓然成就自比,勉励自己以德与能,超越现实的困境,青史留名。
投屏p18:是现实中的陋室,更是____上的殿堂;是对____的抗争,更是对____的激赏;是对丑恶的抨击,更是对__________;是一时激愤狂妄,更是千古道德文章!
师:我们来试试看。结合前面的所有环节与解读,沉淀一下心绪,能不能补全空格。
生:现实的陋室与精神的殿堂相对应。
师:很好,谢谢你。每个人所处的环境不同,但是希望每个人的内心世界足够宽广、辽远,能包容和化解所有。就像刘禹锡。
生:对丑恶的抨击,对善良的表扬。
师:丑恶对美德是不是更好?
生:对美德的表扬?
师:抨击的力度比较大,与它对应的“表扬”的力度是不是小了。
生:对美德的歌颂。
师:完成得不错。
生:是对世俗的抗争。
师:能具体一点吗?
生:是对社会的抗争。
师:建议落实到具体的人。就是那个势利眼的县令身上。
生:是对他人的抗争。
师:好的。后半句呢?他写这个主要是鼓励谁?
生:对自己的激赏。
师:好的,谢谢你,大家做得不错。
投屏p19:是现实中的陋室,更是精神上的殿堂;是对他人的抗争,更是对自我的激赏;
是对丑恶的抨击,更是对至善的高扬;是一时的激愤狂妄,更是千古道德文章!
师:这里所填写的,供大家参考。来,一起来读一遍。
生开口读前两句,声音响亮但拖沓,教师喊停。
师:我读前半句,大家读后半句。
师生共读完毕。
师:来试着读一读、背一背吧
投屏p20:(生)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生)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师)斯/是____,惟吾/____。
(生)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生)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师)可以/______,______。
(生)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生)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师)孔子云:____/____?
师生共背诵完毕。
投屏p21:
(男生)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______,____/____。斯/是____,惟吾/____。
(女生)____/上阶绿,____/______。____/有____,____/无____。可以/______,______。
无/丝竹之____,无/案牍之____。
(男生)南阳/______,西蜀/______。____云:____/____?
男女生背诵完毕。
投屏p21: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以/______,______。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云:____/____?
全班尝试背诵完毕。
师:同学们,《陋室铭》的产生距今已经一千多年了,刘禹锡豪迈的气概和乐观的精神,却始终关照着我们。人也许没有办法完全左右环境,但是可以改变对待环境的心态,进而超越环境、超越自我。读文,就是读人。读人,就是读己。最近中科院黄博士的论文致谢部分,引发全民热议,其中有一条评论引起了我的关注,它说:他的生活本没有光,他让自己成为了光。同学们,苦难本身并不值得歌颂和赞美,身处苦难、应对苦难、超越苦难的强大心灵和力量,却值得我们歌颂。就像刘禹锡,面对几十年的贬谪浮沉,写下千百首诗文歌赋勉励自己、展现自己,成为了我们眼中的一道光!希望大家不论处在何种环境和状态之中,都能积极应对、妥善化解,让自己成为自己的世界之光!
生鼓掌。
师生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