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麻叶洞天》课件(2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2021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麻叶洞天》课件(22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72.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1-20 15:27: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2张PPT)
麻叶洞天
典籍里的中国——有典意思
“癸丑之三月晦,自宁海出西门,云散日朗,人意山光,俱有喜态”。癸丑之三月晦,即是公元1613年5月19日,以此为起点,徐霞客历经三十余年的行走,与自然为伍,以实证为言,著成现存六十余万字的《徐霞客游记》,使我国地理学进入了近代地理学的新阶段,还流传到海外,成为世界看中国的一双眼睛。
在那个山高路远的年代,是什么激发了徐霞客“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求索之心?他又因何拥有“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的鸿鹄之志?
了解作者
徐霞客(1586—1641) 名弘祖,字振之,号霞客,江苏江阴人。明朝地理学家、旅行家和文学家。他经34年考察撰成的60万字《徐霞客游记》,开辟了地理学上系统观察自然、描述自然的新方向;既是系统考察祖国地貌地质的地理名著,又是描绘华夏风景资源的旅游巨篇,还是文字优美的文学佳作,在国内外具有深远的影响。
本文节选自《徐霞客游记》,是崇祯十年徐霞客游麻叶洞的实录。麻叶洞在明代湖广省长沙府的茶陵州西面的麻叶湾,因湖广明代简称楚,这篇游记便归入《楚游日记》中。
麻叶洞在麻叶湾,距上清三里。其西为大岭,大岭东转,束涧下流,遂向西去。涧西有石崖南向,其下有一隙,浅不能入。崖前有小溪,循小溪至西胁乱石间,水穷于下,窍启于上,即麻叶洞也。
梳理文章大意
第一段:简述麻叶洞周边的地理形势、山脉走向、水流方向等。
第二段:由写景转为叙事,记了一件有趣的事。
第三、四段:记述游洞经过,描述所见所感。
第五段:写出洞后的所见所感。
栏链接
(1)写景记事,悉从真实中来,具有浓厚的生活实感。
(2)写景状物,力求精细,常运用动态描写或拟人手法,远较前人游记细致入微。
(3)词汇丰富,敏于创制;绝不因袭套语,落入窠臼。
(4)景时注重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时注意表现人的主现感觉
(5)通过丰富的描写手法,使游记表现出很高的艺术性, 具有恒久的审美价值。
(6)科学知识与文学语言完美融合。
语言艺术
古今游记之最,是世间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
——钱谦益
他的游记读来并不像十七世纪的学者所写的东西,倒像一部20世纪的野外勘察记录。
——英国 李约瑟
徐霞客,幼年好学,博览群书,尤钟情于地经图志。少年即立下了“大丈夫当朝碧海而暮苍梧”的旅行大志。他22岁就开始外出旅游,历经34年,直到生命结束为止。他先后游历了大半个中国,足迹遍于华东、华北、中南、西南,包括今江苏、浙江、安徽、福建、山东、河北、山西、陕西、河南、江西、广东、广西、湖南、湖北、贵州及云南等16个省,遍及北京、天津、上海3市。踏遍泰山、普陀山、天台、雁荡、九华、黄山、武夷、庐山、华山、武当、罗浮、盘山、五台、阻山、衡山、九嶷等名山,游尽太湖、民江、黄河、富春、闽江、九鲤湖、钱塘江、潇水、湘水、郁江、黔江、黄果树瀑布、盘江、滇池、洱海等胜水。
深悟文本,品读人物
其行也,从一奴或一僧、一仗、一袱被,不治装,不裹粮;能忍饥数日,能遇食即饱,能徒步走数百里,凌绝壁,冒丛箐,扳援下上,悬度绠(gěng)汲,捷如青猿,健如黄犊;以崟(yín)岩为床席,以溪涧为饮沐,以山魅、木客、王孙、貜(jué)父为伴侣,儚儚(méng )粥粥,口不能道;时与之论山经,辨水脉,搜讨形胜,则划然心开。 ——钱谦益《徐霞客传》
他出行,只带着一个奴仆,有时是一个僧人;一根拐杖,一件包袱。不刻意整束行装,不包裹食物;能忍受饥饿几天不吃饭,能遇到什么食物就吃什么食物,并能吃饱,能徒步跑几百里。攀登陡峭的山壁,踏过丛生的竹林,上下攀援,空中横渡山谷,像拿绳索打水一样。敏捷得如同猿猴,强健得如同黄牛。把高峻的山岩当作床席,用山中的溪水饮食沐浴,把山魅、木客、猴子、大猿当作伴侣。昏昧柔弱的样子,好像不怎么会说话;可一旦和他讨论辨析山水的脉络,搜寻探讨各地的形胜,就突然变得能言善辩起来。
亘古人迹未到之处,不惜捐躯命,多方竭虑以赴之,期于必造其域,必穷其奥而后止。
——《徐霞客游记》
乃欲搜剔穷真灵,不畏蠼(qú)岩不避死。
——黄道周
是以科学精神研治地理,一切皆以实测为基础,如霞客者真独有千古矣。
——梁启超
勇于探索、求真务实
不畏艰难、不图安逸
矢志不渝、锲而不舍
热爱山水、热爱祖国
徐霞客精神
典籍里的中国
高山如父 江河如母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徐霞客能够矢志不渝地走向远方,离不开家庭对他的教诲和鼓舞。父爱如山,让他朝碧海而暮苍梧;母爱如河,让他行万里而心中有根。
高山如父 江河如母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徐霞客能够矢志不渝地走向远方,离不开家庭对他的教诲和鼓舞。父爱如山,让他朝碧海而暮苍梧;母爱如河,让他行万里而心中有根。
高山如父
徐霞客十五岁时,应过一回童子试,但没有考取。其父徐友勉以徐家祖训勉励他:我徐氏一族男儿可以不取功名,但不可不立志。
父亲激励他少年立志,读万卷书,还要行万里路,游历山水。
徐友勉受伤后,从此便一病不起,没多久就去世了。徐霞客为父守孝三年,每日沉浸在悲痛之中,每当想起父亲对他的疼爱和教诲,便泪流不止。
江河如母
霞客之奇,孺人成之。孺人就是徐霞客的母亲王孺人。正是母亲的理解和支持,徐霞客才能够大胆放心地走上追求自己人生理想的道路。
在徐霞客小的时候,母亲就跟他说丈夫要志在四海,如果就守在家里,那是篱笆围起来的小鸡,那是马鞍束缚住的小马,那是没有出息的。后来到他二十二岁的时候,他母亲亲手给他制远游冠,要让他完成他的理想。
为了表明对徐霞客的支持,王孺人在八十岁高龄之际,还陪伴儿子出游考察,表示“吾尚善饭,今以身先之”,言下之意是让儿子放心,我身体很好,你出远门也不要有太多顾虑。
徐霞客最开心的时候,就是回到家把这一路的见闻讲给母亲听。徐霞客去过的地方都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送给母亲做礼物。山水皆有情,徐霞客的每一篇游记其实都凝聚着他和母亲的天伦之乐。
母亲去世后,徐霞客为母亲守孝三年。五十一岁的他开启了人生最后阶段的那次“万里遐征”,同时也留下了《徐霞客游记》中最为重要也最为精彩的篇章。
高山如父,江河如母。祖国的山河哺育着中华文明延绵不绝,让我们知道中国人的根在何处,中华文明源起何方。
徐霞客曾说:此身乃山川之身。他提出了人和自然需要和谐共处的观念,和我们今天的生态文明理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相符的。三百多年来,一代一代的学者们勘测大地、丈量山河,研究的工具和手段日新月异,但不变的是我们中国学人求实探索的精神盒对祖国锦绣河山的热爱。我们应该在新的时代,守护我们的绿水青山,描绘更壮丽的山河。
华夏山水养育一代又一代的儿女,高山如父,江河如母,待我们开启下一次“朝碧海而暮苍梧”的远行之时,但愿也能带上这样一抹烟霞之气,壮游四方!
谢 谢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