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2 苏教版教材四年级上册
4.秋天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词语,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语言的生动优美,积累描写秋天的语言。
2.在朗读中,读懂诗歌的内容,感知秋天的丰收与美景。初步体会诗歌拟人、排比、比喻等写法的生动,感受诗人对美好秋天的赞美之情。
3. 练习以“走进秋天”为题,将诗歌中描绘景象的诗句改写成一段话,并尝试使用拟人、比喻等写作方法。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在朗读中,感知秋天的丰收与美景,初步体会诗歌以拟人、排比、比喻等写法表达诗人对美好秋天的赞美之情。
难点:尝试使用拟人、比喻等写作方法将诗歌中描绘景象的诗句改写成一段话。
三、教学评价设计:
1.通过检查学生预习、针对学困加强指导训练方式落实字词、读书的教学目标。
2.在读书感悟中,采用默读、圈画、讨论、交流、感情朗读、背诵等方式推进学生读懂课文内容,体悟作者的表达方法,从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通过读写结合的小练笔活动,促进学生对写作方法的习得和运用。
4.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并及时做出鼓励性评价。
四、教与学的准备:
学生:完成预习单
教师:
1.教学课件
2.根据学生的预习单查看预习情况,使教学更具针对性。
五、教学课时:2课时
六、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环节一、整体感知——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一)初读感知,感受秋天
1.板书课题,齐读。进入秋天,你积累了哪些描写秋天的词语?(意在鼓励交流积累的语言,唤起学生对秋天的印象)
2.借助预习单,检查预习一、二项学习任务。
(1)出示生字词语(课件:桂香、羊肠小路、苹果、紫袍、烦恼、酒歌、柔韧、梳子、明丽、照耀、酿造、珍藏、井井有条)指名检查,注意把握能否读正确。重点突出学生读错的字音,结合字形、组词引导学生识记生字。
(2)出示学生书写生字练习,纠正错字,有重点地检测“袍、烦、恼、酒、柔”这几个字的结构及点画的书写。
(3)检查初读情况。指名解读诗歌,重点检查读得是否正确、流利。读错的地方纠正;不读流利的集体齐读。(注意二类字的识读;几处儿化音和“了”的轻声也要注意)
3.再读课文,初步读懂诗歌写了什么。
(1)每一节诗歌围绕“秋天”写了什么(景物、景象)?请默读课文,边读边想,注意标画每一节描写了哪些秋天的景物?(着力推进默读训练,注意关注学生读书的认真程度,调度学生一段一段地读,把每一节诗描写的景物读明白,这样就初步建立了对课文的整体印象)
(2)指名读每一节诗歌,交流写了什么?提出不懂得词句,交流理解。(主要是学生对于秋季田野的景象缺少生活认知经验的内容,如桂子、稻穗儿、蝉声儿消、羊肠小道、长了肥膘、红缨、高粱和一曲酒歌等。借助图片、在《秋游》《北大荒的秋天》等课学习的知识、学生课外的见闻等,进一步推进读懂内容,形象感知秋天的景象)
(3)再次默读诗歌,作者笔下的秋天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是哪些内容使你产生的这种想法?(这是整体把握诗歌内容、情感的难点,教师要注意发挥指导作用,引导学生静心读书,产生自己对课文的整体认知)
交流:诗中的秋天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是哪些内容使你产生的这种想法?(学生个性表达,教师强化主要印象有:景美、田野丰收、果实成熟等,教师可以让学生把相关的关键词语写在黑板上,推进学生对秋天的感知深化、丰富化)
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二)精读感悟,走进秋天
《秋天》是一首生动优美的诗歌,作者王宜振用生动活泼的语言给我们描写秋天田野中的丰收与美景图,让我们再来细细地读一读课文,深入感受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1、抓“更红更娇、更甜更好”体会“美好喜庆”(学习诗歌第一节)
(1)齐读第一节,哪两个词语描写了秋天的太阳、空气?填空:( )的太阳;( )的空气
(2)说说你学过的描写秋天天气的词句?在交流中补入(课件出示):二上1《秋游》第二自然段、三上5《北大荒的秋天》第二自然段,齐读感受,作者为什么说秋天的天空“更红更娇、更甜更好”?(选用学过的语言和认知丰富对秋季的感性认识,意在激发学生与作者的情感沟通)
(3)推进情感朗读。作者在诗歌的开头就充满了对秋天的赞美,两个分句句式相同,这种排比的写法,读起来很有节奏,更有利于抒发自己的感情。体会着这种对秋天的赞美一起朗读第一节。(在体会感情的基础上,初步体会在诗歌中运用排比的写法的好处)
(三)写字练习:书写生字词语
第二课时
(四)复习回顾
1.听写“桂花、肥肠、苹果、烦恼、酒歌、柔软、梳子”等词语并矫正。
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五)精读感悟,走进秋天
1、抓住“田野丰收美景”,体会丰收美好(学习诗歌第二至六节)
(1)默读第二节思考:秋风来了,作者用哪些词语描写秋风,你能理解作者的意思吗?
交流:对“打滚、奔跑、抓香气涂掉夏天的脚印儿”感知拟人的写法,体会作者笔下的秋风有些调皮,作者写得很生动,抒发的是对秋风的喜爱。
带着对秋风的喜爱,感情朗读第二节。(要注意发挥教师对感情朗读诗歌的指导作用,调动起学生诵读的情绪,更好的体会拟人写法的好处)
(2)秋天的田野一派丰收景象。看——齐读诗歌第三、四、五节,展开想象,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景象?选择其中的一副画面说给大家听。(这里是拓展训练小练笔的教学伏笔)
交流:指名说说自己欣赏的一副画面,随着学生的发言,教师要关注并适时指导①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尤其是学过的词语的运用②理解感知“低头弯腰”“嚷着冷了”“举着乐了”“红着脸儿笑了”的拟人写法,体会作者对这一派丰收景象的喜爱。
这是一处教学重难点的教学:②理解感知“低头弯腰”“嚷着冷了”“举着乐了”“红着脸儿笑了”的拟人写法,体会作者对这一派丰收景象的喜爱。展开如下——
随着学生交流中,教师抓住其中的一处:如“低头弯腰”——这个词语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向日葵成熟,它的果实很重,垂了下来,可以看教材插图)这里用“低头弯腰”来写这个意思,你觉得作者写得怎么样?(当做人来写,拟人写法,既写出这种意思,又表达了对向日葵成熟了的欢喜之情)朗读感受。
在这三节中,还有哪些地方也采用了这种写法,选一处谈谈你的理解。(引导谈对“嚷着冷了”“举着乐了”“红着脸儿笑了”这几处的赏析,并朗读感受)
补入《北大荒的秋天》第四自然段,齐读,进一步感受这种写法的运用,以及秋天田野的丰收喜庆景象。
(3)创设情境,进一步整体体会秋天丰收喜庆。
①创设情境,分句接读这二至五节诗歌,再次欣赏秋天丰收美好的景象。
②这丰收的美好景象是谁创造的呢?(引导学生体会是在田野中辛勤劳作的人们)
③朗读第六节,想一想是谁让田野井井有条、蓬蓬勃勃?诗人把秋风比成梳子、比成发亮的汗珠。表面上看是写秋风,其实是在赞美谁?(这是理解的难点,引导学生初步体悟即可:赞美在田野中辛勤劳作的人们,是他们让田野井井有条、蓬蓬勃勃。这是秋天象征丰收、喜庆的真正原因,也是作者写作的真正目的)再次感情朗读。
2、抓住“珍藏”,体会享受秋天(学习第七节)
(1)秋天是那么的美好,美丽的景色,丰收的景象。齐读最后一节,思考哪一个词语写出了作者面对秋天发出的赞叹?(珍藏:理解“珍藏”的意思,想想作者写珍藏一片黄叶,仅仅就是想珍藏这一片黄叶吗?)感情朗读体会
(2)结合学过的课文和你对秋天的观察,说说你想把秋天的什么珍藏在心里?
模仿运用 悄悄地珍藏,秋天永远会向我们微笑。
环节三、回归整体———积累拓展,读写训练
(六)回归整体,感受秋天的美好。
1、分节有感情地接读诗歌,感受作者给我们描绘的一幅幅秋天美景。
2、背诵诗歌。注意每一段中句式的特点。
(七)读写练笔。
1、练习以“走进秋天”为题,将诗歌中描绘景象的诗句改写成一段话,注意使用积累的描写秋天的语言,并尝试使用拟人、比喻的写作方法。(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
2、修改评价:指名读学生作品,集体修议。
(八)板书设计:
4、秋天
更红更娇 丰收 梳子 珍藏
更甜更好 美景 汗珠 微笑
附四上4《秋天》预习单
认真完成预习任务,并自我评价。完成以后,可以在相应的评价栏里打“√”。
一、识字、写字练习。
借助拼音正确识读生字词语(课后生字表和课后第三题),并与同位互相检查。
练习书写生字,先读贴,在描红临写,争取做到写正确、工整。对照课本自查,并把写错的字纠正过来。
二、朗读练习。自由朗读课文,不认识的字查字典,并把拼音标注在课文中,争取读正确,读流利。读不好的地方可要多读几遍。可以读给同位听,也可以读给家长听,请他们评价。
三、读书思考
1、边读边理解词句,在不明白意思的词语旁画“?”,借助字典尝试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
2、边读边想,诗中描写了秋天的哪些景象?把具体的景物用横线在下面画出来。
3、哪些诗句读不明白?可以在旁边画“?”,也可以和家长或同学讨论。
四、读书探究
找出以前学过的课本,再读《秋游》《北大荒的秋天》,想一想,《秋天》和这两篇课文中的秋天有什么相同和不同?把你的想法和同学交流。
教后反思:
成功之处:
1、理解内容、感受情感和语言习得同步行进。在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人对秋天的赞美、热爱的同时,。在诵读中,侧重于感受作者是如何把自己的情感在字里行间里表达出来的,着力引导学生关注作者描写秋天的语言和表达方法,并在课堂上落实小练笔活动,使语文运用教学更为扎实。
2、 合理优化教学资源,再次选用二、三年级学过的《秋游》《北大荒的秋天》的语言片段,有了从《秋游》中得来的乐趣,有了从《北大荒的秋天》中得来的知识,较好地弥补现在的学生,尤其是城区学生没有生活积淀,从而为理解诗歌内容、情感打下了基础。
不足之处:由于学生对于秋天的田野丰收的景象仍缺少情感的体验认知,小练笔的描写在表达真情实感上仍有欠缺。
教学建议:词中表达的作者的情感,尤其是暗喻赞美的劳动人民或自然和谐之美是四年级学生无法深入体会的,教学在“得意”上适度把握,更重要的是在诵读、赏析诗歌的同时习得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