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课改版八下物理 第6章 1 功 知识
一、单项选择题(共3小题;共12分)
1. 如图为一名举重运动员做挺举连续动作时的几个状态图。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从发力到上拉的过程中,运动员对杠铃不做功
B. 从上拉到翻站的过程中,运动员对杠铃不做功
C. 从翻站到上挺的过程中,运动员对杠铃不做功
D. 举着杠铃稳定站立的过程中,运动员对杠铃不做功
2. 甲用水平方向的力推一辆小车, 分钟前进了 米;乙用一平的力推另一辆小车, 分钟前进了是甲前进的距离的两倍。那么
A. 甲做的功多 B. 乙做的功多
C. 甲、乙两人做的功一样多 D. 乙做的功是甲做的功的 倍
3. 林雨将掉在地上的物理课本捡回桌面,所做的功最接近于
A. 焦 B. 焦 C. 焦 D. 焦
二、填空题(共1小题;共4分)
4. 如图所示,一木块沿固定光滑斜面下滑,木块(不计大小)的重力为 ,所受支持力为 ,则木块由斜面顶端滑到底端的过程中,重力做功为 ,支持力做功为 。
三、计算题(共1小题;共13分)
5. 在图()、()中,甲、乙两人各用水平力推一个相同的木箱,甲推的木箱下面装有轮子,乙推的木箱直接放在地面上。
求:
(1)甲、乙两人都把木箱匀速向前推了 米的距离。甲、乙两人对木箱做的功哪一个多
(2)如果甲、乙两人对木箱做的功相等,哪个人推木箱前进的距离大
答案
第一部分
1. D
【解析】从发力到上拉的过程中,运动员对杠铃施加一个向上的力,杠铃向上移动了距离,所以人对杠铃做了功,故A错;从上拉到翻站的过程中,运动员对杠铃施加一个向上的力,杠铃向上移动了距离,所以人对杠铃做了功,故B错;从翻站到上挺的过程中,运动员对杠铃施加一个向上的力,杠铃向上移动了距离,所以人对杠铃做了功,故C错;举着杠铃稳定站立的过程中,运动员施加了力,但杠铃没移动距离,所以人对杠铃不做功,故D正确。
2. C
3. C
第二部分
4. ;
第三部分
5. (1) 乙做功较多
(2) 甲前进的距离较大
第1页(共1 页)北京课改版八下物理 第6章 4 机械能 知识
一、单项选择题(共5小题;共20分)
1. 如图所示,苹果树上结有甲、乙、丙三个质量相同的苹果,则三个苹果中哪个苹果的重力势能最小
A. 甲 B. 乙 C. 丙 D. 无法判断
2. 下列关于能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一个物体能够做功,我们就说这个物体具有能
B. 挂在树枝上的苹果,没有做功,所以没有能
C. 一个物体已做过的功越多,说明这个物体具有的能越多
D. 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静止的物体没有能
3. 下列情况中,物体既具有动能又具有重力势能的是
A. 停靠在码头的轮船 B. 空中飞行的子弹
C. 吊在天花板上的电灯 D. 拉长的橡皮筋
4. 掷实心球是某市的中考体育加试项目之一。掷出去的实心球从 处出手后,在空中的运动轨迹如图所示,球最终停在水平地面 点处(不计空气阻力)。则实心球
A. 在 处重力势能最小 B. 在 处动能为零
C. 在 、 、 三处机械能相等 D. 在 处动能为零
5. 如图所示,是街边常见的种“套圈”游戏,套中玩具时,即可获得该玩具。“套圈”出手后,从 点到 点的过程中(不计空气阻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从 到 的过程中,“套圈”不受力的作用
B. 从 到 的过程中,“套圈”的动能保持不变
C. 在最高点 时,“套圈”的重力势能最大
D. 在最高点 时,“套圈”的动能最大
二、双项选择题(共1小题;共4分)
6. 下列有关机械能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只要有力对物体做功,物体的机械能就改变
B. 在平衡力作用下运动的小车的动能保持不变
C. 苹果从树上掉下落向地面的过程中,增加的动能是由重力势能转化来的
D. 只要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物体的机械能就保持不变
三、填空题(共2小题;共10分)
7. 汽车匀速上坡,动能 ,重力势能 ,机械能 (三个空都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不考虑耗油情况)
8. 如图所示,光滑水平面上的物体 在推力 的作用下水平向右加速运动,忽略空气阻力,在此过程中 的 (选填“机械能减少”“机械能守恒”或“机械能增加”)。判断的依据是 。
四、实验题(共1小题;共8分)
9. 实验桌上有满足实验要求的带滑槽的轨道,体积相等、质量不等的金属球 和 ,可在轨道上滑动的物块 ,如图所示;还有刻度尺。请选用上述实验器材,设计实验证明“物体的动能与物体的运动速度有关”。请回答如下问题:
(1)设计该实验时,小球刚刚运动到水平轨道的速度不容易测量,可以将其转化为测量 ;小球刚刚运动到水平轨道的动能也不容易测量,可以将其转化为测量 。
(2)写出该实验的实验步骤。
(3)画出该实验的数据记录表格。
答案
第一部分
1. A
【解析】甲、乙、丙三个苹果的质量相等,从题图上可以看出丙所处的位置高度最高,所以丙的重力势能最大,甲的位置高度最低,重力势能最小。
2. A
【解析】【分析】一个物体能够对另一个物体做功,这个物体就具有能量,能量反映了物体做功的本领。
【解析】解:
、一个物体能够做功,我们就说这个物体具有能,说法正确;
、挂在树枝上的苹果,虽然没有做功,但具有做功的本领,所以具有能,故错误;
、一个物体做的功的多少与这个物体具有的能没有必然联系,故错误;
、运动的物体具有动能,静止的物体可能具有势能,故错误。
故选:。
【点评】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即做了多少功必然伴随多少能量发生了转化,反之转化了多少能量必定同时做了多少功。
3. B
4. C
【解析】实心球在空中运动过程中,不计空气阻力受到重力作用,机械能总是守恒,故在 、 、 三处机械能相等,C符合题意,而重力势能与物体高度有关,物体高度越低,重力势能越小,故在 是重力势能最小,选项A错误;实心球在 、 处时均具有一定速度,故动能均不为零,选项BD均错误。
5. C
第二部分
6. B, C
第三部分
7. 不变;变大;变大
【解析】汽车匀速上坡,速度不变,质量不变,故动能不变;汽车的高度变大,故重力势能变大;机械能是动能和重力势能的总和,故机械能变大。
8. 机械能增加;物体 的势能不变,动能增加,所以机械能增加
【解析】水平面上的物体 在水平面上运动,质量不变,高度不变,势能不变;物体在推力 的作用下在光滑的水平向右加速运动,速度增大,动能增加,所以机械能增加。
第四部分
9. (1) 小球在倾斜轨道上静止释放时的高度;小球推动水平轨道上的物块移动的距离
【解析】小球刚刚运动到水平轨道的速度不容易测量,可以将其转化为测量小球在倾斜轨道上静止释放时的高度,高度越高,小球运动到水平轨道时的速度越大。小球刚刚运动到水平轨道的动能也不容易测量,可以将其转化为测量小球推动水平轨道上的物块移动的距离,物块移动的距离越远,小球具有的动能越大。
(2) 实验步骤:
①将小球 放在倾斜轨道的滑槽内并用手按住,用刻度尺测出小球 的高度 ,并记录在表格中。将物块 放在水平轨道的左侧。将小球 由静止开始释放,用刻度尺测量小球推动水平轨道上的物块 移动的距离 ,并记录在表格中。
②改变小球 在倾斜轨道上的高度,重复步骤①。
③换用小球 再做 次实验。
(3) 实验数据记录表格:
第1页(共1 页)北京课改版八下物理 第6章 2 功率 知识
一、单项选择题(共5小题;共20分)
1. 如图所示,两位体重相同的同学将相同重物从一楼搬到三楼,所用时间不同。由图中提供的信息,判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甲图中同学做功多,做功快
B. 乙图中同学做功多,做功快
C. 做功相同,甲图中同学做功时间少,做功快
D. 做功相同,乙图中同学做功时间多,做功快
2. 甲、乙两台机器,甲的功率比乙的大,则
A. 甲做的功比乙做的功多 B. 甲做功比乙做功快
C. 甲做功所用的时间比乙的少 D. 以上说法都不对
3. 一位初中生用 从坡底爬上了 高的山坡。他爬坡时的功率与下列哪一个最接近
A. 几瓦 B. 十几瓦 C. 一百多瓦 D. 一千多瓦
4. 如图所示,用大小相等的拉力 ,分别沿斜面和水平面拉木箱,拉力方向和运动方向始终一致,运动时间 ,运动距离 ,比较两种情况下拉力所做的功和功率
A. 段做功较多 B. 段与 段做功一样多
C. 段功率较大 D. 段与 段的功率一样大
5. 如图所示,物体 所受的重力为 ,滑轮所受的重力是 ,当整个装置静止时,弹簧测力计的读数是 ,不计绳重及滑轮摩擦,物体 所受的重力是
A. B. C. D.
二、填空题(共2小题;共8分)
6. 体育课上,甲、乙两同学进行爬竿比赛,他们两人的质量之比为 ,甲匀速爬到竿顶用时 ,乙从同一位置匀速爬到竿顶用时 ,则它们爬竿时的做功之比为 ,功率之比为 。
7. 体重 的王健做引体向上,在 内完成了 个,每次上拉,身体重心上升 ,则他每完成一次引体向上做功 ,整个过程中,王健做引体向上的功率为 。( 取 )
三、计算题(共1小题;共13分)
8. 工人用如图所示装置从水井中匀速吊起一个重为 的物体,所用拉力 为 , 内物体上升了 (物体的上表面始终未露出水面),已知动滑轮重 ,绳重及摩擦均忽略不计。求:
(1) 内绳子自由端 移动的距离;
(2)拉力 做功的功率;
(3)物体在水中所受浮力的大小。
答案
第一部分
1. C
2. B
3. C
【解析】中学生的体重在 左右,山坡的高度为 。
爬坡的功率:
,
可见,他爬坡时的功率与C选项最接近。
4. B
5. D
【解析】弹簧测力计的拉力作用在动滑轮轴上,此时动滑轮相当于一个动力臂等于阻力臂一半的费力杠杆,即 ,代入数据可知,,D正确。
第二部分
6. ;
【解析】因为甲、乙两同学从同一位置爬杆到顶端,所以爬杆上升的高度 相同,甲、乙两同学的体重 ,
因为 ,所以甲、乙两同学爬杆做功之比:;
因为甲、乙两同学爬杆所用时间:,
所以甲、乙两同学爬杆的功率之比:。
7. ;
第三部分
8. (1)
【解析】由图可知:, 内绳子自由端 移动的距离为:。
(2)
【解析】法一:
拉力 做的功为:,
拉力 做功的功率为:;
法二:
绳子自由端 移动的速度为:,
拉力 做功的功率为:。
(3)
【解析】物体受到的拉力为:,
由受力分析可知,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为:。
第1页(共1 页)北京课改版八下物理 第6章 3 功的原理 知识
一、单项选择题(共4小题;共16分)
1. 关于机械效率,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做功越多的机械,其机械效率越高
B. 功率越大的机械,其机械效率越高
C. 机械所做的有用功越多,其机械效率越高
D. 机械所做的有用功占总功的比例越大,其机械效率越高
2. 某人用 牛的水平推力使一个质量为 千克的物体沿水平地面前进了 米,放手后,物体继续滑行了 米,此人对物体所做的功是
A. 焦 B. 焦 C. 焦 D. 焦
3. 在我校物理科技节上,玲玲老师给大家演示了神奇的“二力平衡”。如图所示,当一学生握住中空细圆柱体并保持静止时,玲玲老师用两弹簧测力计拉动圆柱体两侧的“同一根”细线,使“整根”细线向右做匀速运动,神奇的是:左手甲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 ,右手乙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却只有 。“同一根”细线右端受的拉力小,为何细线还能向右匀速运动呢 原来中空的细圆柱体内部另有“机械”,你认为内部最有可能的滑轮绕线结构是下列图中 (不计绳重、滑轮重及摩擦)
A. B.
C. D.
4. 某实验小组分别用如图所示的甲、乙两个滑轮组(每个滑轮重相同)匀速提起相同的重物。不计绳重及摩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甲图省力,机械效率甲图大 B. 甲图省力,机械效率一样大
C. 乙图省力,机械效率一样大 D. 乙图省力,机械效率乙图大
二、多项选择题(共1小题;共4分)
5. 在探究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影响因素时,一位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甲、乙、丙、丁四个提升重物的滑轮组,其中每个钩码的质量均相同,每个滑轮的质量也均相同。若不计绳重和轮与轴的摩擦,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利用甲、丙两个滑轮组可以探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被提升物体的重力是否有关
B. 利用乙、丙两个滑轮组可以探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动滑轮重是否有关
C. 甲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小于乙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D. 乙、丁两个滑轮组的机械效率相同
三、填空题(共2小题;共10分)
6. 用定滑轮匀速提升质量为 的物体,所用的拉力为 ,物体在 内升高 ,此过程中的有用功是 ,定滑轮的机械效率是 ,拉力的功率是 。( 取 )
7. 使用起重机把重 的物体匀速提高 ,机械效率是 ,它做的有用功是 ,额外功是 。
四、实验题(共1小题;共6分)
8. 探究实验: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是否与绕绳方式有关。小宇在做“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实验中忽然想到:同一个滑轮组有两种不同的绕绳方式,不同的方式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会不会不同呢 他做了初步的设想,同一个滑轮组,使用不同的绕绳方式,提升相同的物体时测量机械效率。他已经将滑轮组绕好绳子,如图所示,实验室提供了刻度尺和已经调零的弹簧测力计。
(1)小宇探究问题的自变量是 ;
(2)写出机械效率的测量方法;
(3)设计记录数据的表格。
答案
第一部分
1. D
【解析】机械效率是指有用功与总功的比值,做功越多的机械,机械效率不一定就越高,故A错误;
功率表示物体做功的快慢,机械效率表示物体所做的有用功与总功的比值,两者物理意义不同,没有直接的联系,故B错误;
机械效率是指有用功与总功的比值,总功大小未知,有用功越多,机械效率不一定大,故C错误;
机械效率是指有用功与总功的比值,有用功占总功的比例越大,其机械效率越高,故D正确。
2. D
3. B
【解析】由“左手甲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 ,右手乙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却只有 ”可知,,由此可知B符合要求。
4. C
【解析】不计绳重及摩擦,
拉力 ,,,
绳子受的拉力:
,,
,乙图省力;
动滑轮重相同,提升的物体重和高度相同,,,,
利用滑轮组做的有用功相同、额外功相同,总功相同,
,
滑轮组的机械效率相同。
第二部分
5. B, C, D
【解析】甲、丙两个滑轮组,动滑轮的个数不一样,滑轮组的结构不同,不能探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被提升物体的重力是否有关,故A说法错误;乙、丙两个滑轮组,物重一样,动滑轮的个数不一样,可以探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动滑轮重是否有关,故B说法正确;甲、乙两个滑轮组,动滑轮的个数一样,乙滑轮组提升的物体重,机械效率大,即甲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小于乙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故C说法正确;不计绳重和摩擦,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和物体重、动滑轮重有关,乙、丁两个滑轮组,物重一样,动滑轮的个数一样,所以机械效率一样,故D说法正确。
第三部分
6. ;;
【解析】[ ]有用功是
[ ]因为是定滑轮,所以总功为
则机械效率是
[ ]拉力的功率是
。
7. ;。
第四部分
8. (1) 滑轮组的绕绳方式
【解析】探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是否与绕绳方式有关,应保持其它条件不变,改变滑轮组的绕绳方式,故自变量是滑轮组的绕绳方式。
(2) ①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出物体的重力 ;
②把物体挂在动滑轮下面,用弹簧测力计沿竖直方向匀速拉动绳子的自由端把物体提起,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用刻度尺测量出物体上升的高度 和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 ;
③根据物体重力 、物体上升的高度 可以求出有用功 ,根据绳子自由端的拉力 和通过的距离 可以求出总功 ,根据 计算机械效率。
(3)
第1页(共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