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课改版八下物理 第7章 热现象 同步练习(共9份打包 有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北京课改版八下物理 第7章 热现象 同步练习(共9份打包 有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京课改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2-01-20 10:31:23

文档简介

北京课改版八下物理 第7章 2 融化和凝固 知识
一、单项选择题(共3小题;共12分)
1. 下列固体中属于晶体的是
A. 沥青 B. 冰 C. 松香 D. 石蜡
2. 同学们都玩过肥皂泡泡,如图所示是小梦同学在 的室外玩肥皂泡泡是拍摄的照片。他发现肥皂泡泡在很冷的室外会迅速结冰,掉落在地面如同散落的玻璃球,神奇极了。对这一现象包含的物物态变化及吸放热情况判断正确的是
A. 这是凝固现象,需要放热 B. 这是凝固现象,需要吸热
C. 这是凝华现象,需要吸热 D. 这是凝华现象,需要放热
3. 如图是一款新型水杯,在杯的夹层中封入适量的固态物质,实现了“快速降温”和“快速升温”的功能。使用时,将水杯上下晃动几分钟,可以将 的开水降温成 左右的温水,也可以将冷水升温成 左右的温水,这款水杯被称为“ 杯”,“ 杯”的工作原理是
A. 首次使用时,必须加注冷水;降温时利用物质凝固放热;升温时利用熔化吸热
B. 首次使用时,必须加注热水;降温时利用物质熔化吸热;升温时利用凝固放热
C. 首次使用时,加注冷热水均可;降温时利用物质熔化吸热;升温时利用凝固放热
D. 首次使用时,加注冷热水均可;降温时利用物质凝固放热;升温时利用熔化吸热
二、多项选择题(共1小题;共4分)
4. 海波的熔化图象,如图所示.下列从图象中获得的信息,正确的是
A. 海波的熔点是
B. 海波是晶体,在 段处于固液共存状态
C. 海波在 段温度不变,不吸收热量
D. 在 段海波处于液态,吸收热量
三、填空题(共2小题;共10分)
5. 制作冻豆腐.鲜豆腐放入电冰箱的冷冻室内,豆腐中含有大量的水,在低温下,水逐渐 (填物态变化的名称)并 热量,水结成冰后有一定的体积,占据一定的空间,等到豆腐冻好以后,拿出冰箱,冰 (填物态变化的名称)变成了水,但是冰所占的空间却没变,因此豆腐会有很多孔.
6. 在研究某物质熔化过程中温度的变化规律时,持续加热该物质,记录并描绘出了该物质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线,如图所示。根据图象可知该物质是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在 时,该物质处于 态。(选填“固”、“液”或“固液共存”)。
四、综合应用题(共1小题;共13分)
7. 探究晶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如图是某晶体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下表是几种晶体的熔点表。
(1)根据上述信息判断,该晶体可能是 。
(2)图中 段表示该晶体的熔化过程,此过程中要 (填“吸热”或“放热”)。
答案
第一部分
1. B
【解析】沥青、松香、石蜡没有固定的熔点,属于非晶体;
冰有固定的熔点,属于晶体。
所以选 B。
2. A
【解析】本题中的“肥皂泡泡在很冷的室外会迅速结冰”属于液态的水凝固成固态的冰,凝固需要放热。
3. B
【解析】首次使用时,必须加注热水,此时固态物质被熔化,此过程固态物质会吸收热量,当水的温度下降到 以下时,该物质会凝固,会放出热量,在此过程中水能较长时间保持水温不变。
第二部分
4. A, B, D
【解析】由图象可知:
A.海波的温度上升到 时,吸热温度不再升高,即为熔点,故A正确。
B.海波的温度上升到 时,吸热温度不再升高,即为熔点,所以海波是晶体,在 段是熔化过程,处于固液共存状态,正确;
C.海波在 段温度不变,但要吸收热量,故C不正确;
D.在 段海波已完全熔化为液体,吸收热量,温度升高,故D正确;选C
第三部分
5. 凝固;放出;熔化
【解析】豆腐中的水在低温条件下凝固成冰,此过程放热.拿出冰箱,当冻豆腐解冻时,冻结的冰熔化成水,属于熔化现象.
6. 晶体;固液共存
【解析】由图可知, 之间,物质在不断吸收热量,但是温度不变,属于 之后温度继续升高,这是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变化规律,因此该物体是晶体, 之间物体处于固液共存态(类似于冰融化时在 的冰水混合)。
第四部分
7. (1) 萘
(2) ;吸热
第1页(共1 页)北京课改版八下物理 第7章 9 热机 知识
一、单项选择题(共4小题;共16分)
1. 关于能量守恒定律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能量既可以凭空消失
B. 能量也可以凭空产生
C. 热机的工作过程不遵循能量守恒定律
D. 能量转化和转移过程中,能量的总量保持不变
2. 四冲程汽油机在工作过程中,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是
A. 吸气冲程 B. 压缩冲程 C. 做功冲程 D. 排气冲程
3. 如图所示是四冲程内燃机工作时的某个冲程,对它描述正确的是
A. 吸气冲程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B. 压缩冲程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C. 做功冲程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D. 排气冲程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4. 如图为一个四冲程汽油机处于工作过程中的某个冲程,转速是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此图是压缩冲程,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B. 增加此汽油机的工作时间,能提供它的效率
C. 分钟内该汽油机的冲程数和燃气做功次数分别是 个, 次
D. 分钟内该汽油机的冲程数和燃气做功次数分别是 个, 次
二、填空题(共1小题;共4分)
5. 如图所示是四冲程汽油机工作时的压缩冲程,此过程中通过 方式使汽缸内燃料混合物的内能 (选填“增大”或“减小”)。
答案
第一部分
1. D
【解析】能量既不能凭空产生,也不会凭空消失,故A、B错误;能量守恒定律适用于自然界中任何形式能的相互转化,热机的工作过程也遵循能量守恒定律,故C错误;一个物体能量增加,必然伴随着别的物体能量减少,在能量转移和转化的过程中能量的总量是保持不变的,故D正确。
2. C
3. C
【解析】如图,进气门和排气门都是关闭的,活塞下行,因此是做功冲程,做功冲程中内能转化为机械能,故C正确。
4. C
第二部分
5. 做功;增大
【解析】在汽油机的压缩冲程中,压缩燃料混合物,对其做功,使燃料混合物的内能增加、温度升高,是通过做功的方式改变内能。
第1页(共1 页)北京课改版八下物理 第7章 7 比热容 知识
一、单项选择题(共5小题;共20分)
1. 下列各种情况下比热容会发生变化的是
A. 一杯水倒去一半 B. 水凝结成冰
C. 一块铁加工成铁屑 D. 的水变成 的水
2. 甲、乙两个不同的物体,吸收了相同的热后,甲物体的温度比乙物体高。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甲的比热容比乙的大 B. 甲的比热容比乙的小
C. 甲、乙两物体的比热容一样 D. 条件不足,无法判断
3. 如图所示,是处于内陆地区的城市西宁和处于海边的城市三亚两地在 月 日的天气预报截图。请分析造成两地温差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A. 水的比热容比泥土、砂石的比热容大
B. 水的内能比泥土、砂石的内能大
C. 水的密度比泥土、砂石的密度小
D. 水的温度比泥土、砂石的温度低
4. 汽车发动机用水作冷却液是因为
A. 水没有腐蚀作用 B. 水的密度大
C. 取水方便 D. 水的比热容大
5. 关于物质的比热容,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一物体切去一半后,剩下部分的比热容减为原来的一半
B. 吸收热量多的物质,比热容一定大
C. 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吸收相同热量后,温度高的物质比热容大
D. 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吸收相同热量后,温度变化小的物质比热容大
二、双项选择题(共1小题;共4分)
6. 用相同的电加热器分别对质量相等 和 两种液体加热(不计热量损失),如图是 和 的温度随加热时间变化的图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的比热容与 的比热容之比为
B. 的比热容与 的比热容之比为
C. 加热相同的时间, 吸收的热量比 吸收的热量多
D. 和 升高相同的温度, 吸收的热量较多
三、填空题(共2小题;共12分)
7. 如图为晶体的熔化图象,物体 时刻的温度 时刻的温度,物体 时刻的内能 时刻的内能(两空均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理由是: 。
8. 千克的水温度降低 ,水放出的热量为 焦。水的比热容在常见的物质中是比较 的,因此沿海地区昼夜温差比同纬度的内陆地区 (均选填“大”或“小”)。[ ]
答案
第一部分
1. B
【解析】物质的比热容是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与质量、温度、形状无关。水凝结成冰,物质状态发生改变,比热容也因此改变。
2. D
【解析】不同物质比热容一般不同,甲、乙两个不同的物体,所吸收的热量相同,甲物体的温度比乙物体高;由公式 知:由于甲、乙两物体的质量大小不确定,所以无法确定甲、乙两物体比热容的大小关系。
3. A
4. D
【解析】因为水的比热容大,相同质量的水和其它物质比较,升高相同的温度,水吸收的热量多,所以人们用冷水冷却发动机。
5. D
【解析】比热容是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由物质种类和状态确定,与其他因素无关;一物体切去一半后,质量与体积发生了变化,比热容不变;故A错误;
由公式 知,吸收热量多少与质量、比热容、变化的温度都有关,吸收热量多的物质,比热容不一定大;故B错误;
由公式 知,吸收热量多少与质量、比热容、变化的温度有关,温度高的物质比热容不一定大;故C错误;
由公式 知,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吸收相同热量后,温度变化小的物质比热容大;故D正确.
第二部分
6. A, D
【解析】利用热量的计算公式 可知,在质量相等、吸收的热量也相同时, 的温度升高 , 的温度升高 ,由公式 知, 与 的比热容之比为 ,故A正确,B错误;
两种质量相等、初始温度也相同的不同液体,分别用两只完全相同的酒精灯加热,相同的时间内吸收的热量相等,故C错误;
由图象可以看出,当升高的温度相同时, 的加热时间更长,说明 吸收的热量更多,故D正确;
故选AD。
第三部分
7. 等于;大于;晶体在 与 时刻之间一直吸收热量
【解析】由于晶体熔化时,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不变,内能增加;由图可知, 时刻所需的加热时间比 时刻长,说明物质在 时刻吸收的热量大于 时刻; 、 时刻物质都处于熔化过程中,故可知, 时刻的温度等于 时刻的温度; 时刻的内能大于 时刻的内能。
8. ;大;小
第1页(共1 页)北京课改版八下物理 第7章 6 内能 能量转化 知识
一、单项选择题(共2小题;共8分)
1. 关于温度、热量、内能的关系,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温度高的物体一定比温度低的物体内能大
B. 温度高的物体一定比温度低的物体热量多
C. 物体的温度降低,它的内能一定减少
D. 物体的温度升高,一定是从外界吸收了热量
2. 关于能量,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抛出去的保龄球在运动的过程中具有能量
B. 能量只跟速度有关
C. 物体能够对外做功,就说物体具有能量
D. 物体能够做的功越多,具有的能量越多
二、填空题(共3小题;共10分)
3. 改变内能的方式有两种。在下图()、()中,下图()能说明的是 可以改变物体内能,图()能说明的是 可以改变物体内能。
4. 热机是消耗燃料对外做功的一种机械,其能量转化是燃料的化学能转化为内能,然后再转化为 。
5. 火柴可以燃烧,也可以放在火上点燃,前者是通过 的方式使火柴头内能增加温度升高而点燃,后者是通过热 方式使火柴内能增加温度升高而点燃。
三、综合应用题(共1小题;共13分)
6. 内能:
(1)分子因 而具有的动能叫做 。由于分子之间的 而具有的势能叫 。
(2)内能是 的一种形式,是物体内所有 和 的总和。内能的国际单位是 。
答案
第一部分
1. C
【解析】影响内能的因素不仅有温度,还有质量、状态等,故A错误;
热量是指在热传递的过程中,内能改变的多少,是过程量,不说含有,故B错误;
一个物体质量不变,温度降低,它的内能一定减少,故C正确;
物体的温度升高,也可以是对物体做了功现内能增加的,故D错误。
2. B
【解析】抛出去的保龄球在运动,具有能量;物体能对外做功就说物体具有能量;物体能够做的功越多,它具有的能量就越多,A、C、D 正确;不仅仅是质量,能量还与速度等其他因素有关。
第二部分
3. 热传递;做功
4. 机械能
【解析】热机工作的基本过程是燃料的化学能通过燃烧转化为内能,然后通过热机的对外做功转化为机械能。
5. 做功;传递的
【解析】火柴在与火柴盒摩擦时,摩擦生热,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火柴的内能增加,温度升高,使火柴燃烧。这是通过做功的方法改变了火柴的内能。
将火柴放在温度非常高的火焰上,内能由温度高的火焰传递到温度低的火柴上,使火柴点燃。这是通过热传递的方法使火柴点燃的。
第三部分
6. (1) 运动;分子动能;相互作用力;分子势能
(2) 能量;分子动能;分子势能;焦耳
第1页(共1 页)北京课改版八下物理 第7章 8 燃料 能源与环保 知识
一、单项选择题(共4小题;共16分)
1. 用如图所示的各种获取电能的设备,在工作中利用的能源属于不可再生能源的是
A.
太阳能电池板
B.
风车发电机
C.
水力发电站
D.
核能发电站
2. 燃烧煤炭易造成环境污染,氢是一种自然界中储量巨大的清洁能源。已知:无烟煤的热值是 ,氢的热值是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燃烧 的无烟煤,放出的热量为
B. 完全燃烧 的氢,放出的热量为
C. 的氢和无烟煤均完全燃烧,氢放出的热量为无烟煤的四倍以上
D. 氢和无烟煤均完全燃烧,放出相同的热量,氢的质量为无烟煤的两倍以上
3. 一杯酒精减少一半后,则
A. 热值、密度不变,比热容减半 B. 比热容、密度不变,热值减半
C. 热值、比热容不变,密度减半 D. 热值、比热容和密度都不变
4. 下列能源中,属于不可再生能源的是
A. 水能 B. 风能 C. 潮汐能 D. 核能
二、填空题(共2小题;共8分)
5. 汽油燃烧是将 能转化为 能,某品牌汽车行驶 公里消耗汽油 ,这些汽油完全烧能放出 的热量。(汽油的热值 )
6. 有 煤油,其中一半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是 ,余下的煤油的热值是 。
答案
第一部分
1. D
【解析】太阳能电池板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风车发动机将风能转化为电能。水力发电站将水能转化为电能。核能发电站是通过核燃料发生核裂变的方式,将核能转化为电能。由于核燃料是有限的,所以核能属于不可再生能源。故选D。
2. C
3. D
【解析】把一杯酒精减少一半,质量和体积均减小一半,而比热容、密度、热值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不随物体的多少而变化,热值、密度和比热容都不变。
4. D
第二部分
5. 化学;内;
【解析】()汽油燃烧时将汽油的化学能转化为内能。
()这些汽油完全燃烧释放的热量:。
6.
第1页(共1 页)北京课改版八下物理 第7章 3 汽化和液化 知识
一、单项选择题(共5小题;共20分)
1. 下列四个实例中,能够使蒸发减慢的是
A. 将湿衣服晾在通风向阳处 B. 将湿手伸到干手器下方吹
C. 将新鲜的黄瓜装入塑料袋 D. 将新收获的玉米摊开晾晒
2. 下列做法能够减慢蒸发的是
A. 把积水向周围扫开 B. 把湿衣服晾在通风处
C. 把蔬菜装入保鲜袋 D. 把粮食晒在阳光下
3. 在室内,将一支温度计从温度与室温相同的酒精中抽出,它的液柱将
A. 一直升高 B. 一直降低 C. 先升高后降低 D. 先降低后升高
4. 夏天,盛一盆水,在盆里放入两块高出水面的砖头,砖头上搁一只篮子,再把装有剩饭剩菜的碗放入篮子,用纱布袋罩好,就做成一个“简易冰箱”如图,篮子里的饭菜放置大半天也不会变质,以上“简易冰箱”的工作原理是
A. 液化放热 B. 蒸发吸热 C. 凝固放热 D. 升华吸热
5. 夏天,小明将冰水和热水分别注入常温下的两只透明烧杯中,一会儿发现两只烧杯的杯壁上都有一部分出现小水珠,变得模糊了。针对这一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甲杯出现水珠是液化现象,乙杯出现水珠是汽化现象
B. 甲、乙两杯都在内壁出现了水珠
C. 甲杯的内壁出现了水珠,乙杯的外壁出现了水珠
D. 甲杯的外壁出现了水珠,乙杯的内壁出现了水珠
二、双项选择题(共1小题;共4分)
6. 炎热的夏天,以下可以有效降低室内温度的方法是
A. 在室内用盆摆放一些冰块
B. 在地面上适当地洒些水
C. 打开风扇,并且调到转速最大的档位
D. 关闭房门
三、填空题(共2小题;共10分)
7. 如图所示,用酒精灯对装有水的烧瓶加热一段时间后,发现烧瓶中水量减少,这是由于水 造成的,而瓶口上方的金属盘底部出现水滴是由于水蒸气发生 形成的,该变化过程需要 热(前两空填物态变化名称).
8. 将一瓶饮料在冰箱中冷藏一段时间后,取出放一会儿,表面会变湿,用毛中擦干后过一会几又会变湿,这是 (填物态变化名称)现象,该现象需要 (选填“吸热”或”放热”)。
四、实验题(共1小题;共8分)
9. 在探究水沸腾的规律时,当水温超过 时开始计时,每隔 记录一次水的温度,其数据如表所示。
(1)如图所示, 、 、 三种读取温度计示数的方式中正确的是 。(选填“”“”或“”)
(2)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水沸腾时的温度是 。
(3)由表中数据可推测当时的大气压 (选填“高于”“低于”或“等于”) 标准大气压。
(4)从表格中可知两次实验水开始沸腾的时间不同,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可能是: 。
答案
第一部分
1. C
【解析】把湿衣服放在通风处,加快了液体表面空气的流动,向阳,提高了液体的温度,这些措施,加快了液体的蒸发。故A不合题意。
干手器下吹出的是热风,可以提高湿手上水分的温度,可以加快湿手上方的空气流动速度,会加快蒸发。故B不合题意。
用塑料袋把新鲜的黄瓜装起来,黄瓜表面的空气就不流动,从而减慢蒸发;故C符合题意。
将新收获的玉米摊开,增大了物体的表面积,会加快蒸发;故D不合题意。
2. C
3. D
4. B
【解析】夏天温度高,盆里的水会不断蒸发,蒸发吸热,具有致冷的作用,使周围环境温度降低,篮子里的饭菜就不容易变质。
故选:B。
5. D
【解析】(1)将温度低的冰水注入烧杯,烧杯的温度就会变得很低,此时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低的烧杯壁,会在其外表面液化为小水滴;
(2)将温度高的热水注入烧杯中,热水会汽化为水蒸气,温度高的水蒸气上升遇到烧杯壁,在其内表面上液化为小水滴;
可见,甲是外壁出现小水珠,乙杯是内壁出现小水珠;故ABC错误;D正确。
第二部分
6. A, B
【解析】摆放在室内的冰块熔化时,会吸收热量,使室内气温降低,故A符合题意;
向地面洒水,通过水的蒸发吸热,可以降低空气的温度;故B符合题意;
电风扇可以加快空气流动速度,加快人体汗液的蒸发,使人凉快,但不能降低气温,故C不符合题意;
关闭房间的门窗不会改变房间气温,人在房间内会感到更闷热,故D不符合题意。
第三部分
7. 汽化;液化;放
【解析】用酒精灯给烧瓶中的水加热时,瓶中的水吸热会发生汽化现象,水变成水蒸气,瓶内的水减少;烧瓶中汽化的水蒸气上升遇到温度较低的金属盘就会液化形成小水滴,该变化过程需要向低温物体放热。
8. 液化;放热
第四部分
9. (1)
【解析】温度计读数的方法是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不能俯视或仰视,所以选择 。
(2)
【解析】水在沸腾的过程中温度会保持不变,从表格中可以判断出达到 后温度保持不变,所以水沸腾时的温度是 。
(3) 低于
【解析】气压增大,沸点升高,气压减小,沸点降低。 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 ,此时水的沸点是 ,说明当时的大气压低于 标准大气压。
(4) 水的质量不同
【解析】两次实验水开始沸腾的时间不同,可能是由于两次实验时水的质量不同造成的,水多则沸腾需要时间长一些,水少则沸腾需要时间短一些。
第1页(共1 页)北京课改版八下物理 第7章 5 物质的微观模型 知识
一、单项选择题(共4小题;共16分)
1. 关于扩散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只有气体和液体才能发生扩散现象
B. 扩散现象使人们直接看到了分子的运动
C. 扩散现象说明分子是很小的
D. 气体、液体、固体都会发生扩散现象
2. 下列事例中,属于扩散现象的是
A. 春天,百花齐放 B. 夏天,绿树成荫 C. 秋天,丹桂飘香 D. 冬天,万里雪飘
3. 如果将分子看作是球形的话,那么水分子的直径大约是
A. 埃( 埃 米) B. 纳米
C. 微米 D. 毫米
4. 氧气的密度比氮气的密度大,用“”表示氧气分子,“”表示氮气分子,静止的封闭容器中有氧气和氮气,图中最能代表久置后封闭容器里的氧气和氮气分布情况的是
A. B.
C. D.
二、填空题(共4小题;共10分)
5. 人们把构成物体的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叫做 。
6. 在热、冷水中同时各滴入一滴蓝黑水,静置片刻后杯中的情况如图所示,这说明分子运动的快慢与 有关。
7. 把干净的玻璃板用细线吊在弹簧测力计的下面,使玻璃板水平接触水面,然后缓慢地向上提起测力计,直到玻璃板离开水面,如图所示,玻璃板刚离开水面前,测力计的示数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玻璃板的重力,这是因为玻璃板的分子跟水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 (选填“引力”或“斥力”)。
8. 如图,将两个铅柱的底面削平、削干净,然后紧紧压在一起,两个铅柱就会结合起来,甚至下面吊一个重物都不能把它们拉开。这说明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 (选填“引力”、“斥力”或“引力和斥力”)。
答案
第一部分
1. D
【解析】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所以固体、液体、气体都会发生扩散现象,故A错误,D正确。扩散现象说明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但分子体积太小,人们不可能直接看到,故B 、C错误。
2. C
3. A
4. A
【解析】氧气的密度比氮气的密度大,氧气和氮气放在静止的密闭容器中,由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所以久置后封闭容器里的氧气和氮气充分混合。故选A。
第二部分
5. 分子热运动
6. 温度
7. 大于;引力
【解析】分子间既有引力又有斥力,当分子之间的距离变大时,分子之间的作用力表现为引力;把干净的玻璃板用细线吊在弹簧测力计的下面,使玻璃板水平接触水面,然后缓慢地向上提起测力计,直到玻璃板离开水面,在玻璃板刚离开水面前,玻璃分子与水分子间的距离变大,分子的作用力表现为引力,此时测力计的示数大于玻璃板受到的重力。
8. 引力
【解析】将两个铅柱的底面削平、削干净,然后紧紧地压一起,两铅块就会结合起来,甚至下面吊一个钩码都不能把它们拉开,说明分子间存在引力。
第1页(共1 页)北京课改版八下物理 第7章 1 温度 温度计 知识
一、单项选择题(共4小题;共16分)
1. 成年人正常的体温为
A. B. C. D.
2. 下列温度计显示的温度中,有可能出现在青岛冬季的温度是
A. B.
C. D.
3. 在制作酒精温度计时,为了提高温度计的灵敏度从而方便读数,下列措施中,不可行的是
A. 玻璃管内径做细一些 B. 玻璃泡的容积做小一些
C. 选择热胀冷缩显著的液体 D. 玻璃泡的容积做大一些
4. 一支体温计的示数是 ,某粗心护士忘了甩体温计,先后测甲、乙两个人的体温,他们的真实体温分别是 ,,经测量温度计的读数为
A. 甲的读数是 ;乙的读数是
B. 甲的读数是 ;乙的读数是
C. 甲的读数是 ;乙的读数是
D. 以上读数都不对
二、填空题(共3小题;共6分)
5. 北方冬天某日的温度为 ,正确的读法是 .
6. 如图所示,温度计的示数为 。
7. 两个温度计玻璃泡的容积相同,量程相同,玻璃管的内径大小不同。用它们测量同一液体的温度,内径 的精度高。
答案
第一部分
1. C
2. D
【解析】青岛地处山东半岛,由图可知,A、C温度计示数分别为 、 ,明显不符合实际;B、D温度计示数分别为 、 ,我国东北地区冬季的温度可能达到 ,比较而言 可能是地处山东半岛的青岛冬季的温度。
3. B
4. B
【解析】体温计的工作原理是液体的热胀冷缩,只要待测物体的温度高于温度计原来的示数,体温计中液面就会上升,但在体温计离开人体后能够保持温度计的示数不变,所以使用前未将水银甩回玻璃泡里,只能使读数高于实际温度。所以体温是 的人的测量值为 ;体温为 的人的测量值为 。
第二部分
5. 负 摄氏度
【解析】 表示温度低于 ,读法有两个:负 摄氏度或零下 摄氏度
6.
【解析】由图所示温度计可知,测温液面在零刻度线以下,所测温度是负的,由图示温度计可知其分度值为 ,其示数为 。
7. 小
第1页(共1 页)北京课改版八下物理 第7章 4 升华和凝华 知识
一、单项选择题(共4小题;共16分)
1. 使用樟脑丸可以让棉毛织物等免受虫蚁的侵害。经过一段时间以后,打开存放衣服的箱子,就会闻到刺鼻的气味,还会观察到樟脑丸变小了,甚至没有了。出现这一现象的物态变化是
A. 汽化 B. 熔化 C. 凝华 D. 升华
2. 现在有一种叫“固体清新剂”的商品,把它放置在厕所、汽车、饭店内,能有效的清新空气、预防感冒等,“固体清新剂”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A. 熔化 B. 凝华 C. 汽化 D. 升华
3. 如图所示,冬天早晨窗户玻璃内侧常会附着一层冰花,冰花形成过程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A. 汽化 B. 液化 C. 升华 D. 凝华
4. 下列物态变化过程中,属于汽化的是
A. 铁块化成铁水 B. 盘子里的水晾干了
C. 河水表面结冰 D. 水沸腾时水面出现“白气”
二、填空题(共3小题;共14分)
5. 当下流行的“干冰烟雾菜”,加入干冰,既可以营造餐桌上的氛围,也可保证生吃食料的冰爽口感。使用干冰,利用干冰 吸热,使空气中水蒸气遇冷 形成“白雾”(均填物态变化)。
6. 灯泡用久之后,玻璃泡内壁会变黑,是因为玻璃泡内的钨丝先 、后 (选填“升华”、“凝华”、“汽化”或“液化”)而形成的.
7. 自然界中的水循环是通过水的物态变化实现的。地面上江、河、湖、海中的水在太阳的照射下不断 成水蒸气,流动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空气后 成小水滴或直接 成小冰晶,就形成了云。在一定的条件下,小冰晶熔化成水与原来的小水滴一同下落,形成雨水,汇集到江、河、湖、海中。
答案
第一部分
1. D
2. D
【解析】【分析】此题主要考查生活中的升华现象,明确升华是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
【解析】解:“固体清新剂”使用时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是升华现象。
故选:。
【点评】此题要明确“固体清新剂”使用时的状态变化。
3. D
【解析】冰花是室内温度较高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玻璃凝华形成的小冰晶,故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4. B
【解析】铁块化成铁水,是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是熔化现象;盘子里的水晾干了是水由液态变为气态,是汽化现象;河水表面结冰,是水由液态变为固态,是凝固现象;水沸腾时水面出现“白气”是水蒸气由气态变为液态,是液化现象。
第二部分
5. 升华;液化
【解析】使用干冰,干冰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发生升华,升华吸热,使空气中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白雾”。
6. 升华;凝华
【解析】灯泡用久之后.玻璃泡内壁要变黑,是钨丝在高温下升华为钨蒸气,钨蒸气遇冷的玻璃又凝华为固态的钨沾在灯泡的内壁上造成的.
7. 汽化;液化;凝华
【解析】江、河、湖、海里的水变成气态的水蒸气,属于汽化现象。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小水滴。水从气态的水蒸气直接形成小冰晶,属于凝华现象。
第1页(共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