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行星的运动基础巩固2021—2022学年高中物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一、选择题(共15题)
1.以下物理学史中符合历史事实的是( )
A.开普勒最先抛弃“地心说”,提出了“日心说”
B.牛顿提出的“月-地检验”,证明了太阳对行星的引力满足平方反比定律
C.卡文迪许用“扭秤实验”测引力常数的实验中,应用了“放大思想”
D.伽俐略发现行星绕太阳的轨道是椭圆
2.如图所示,“神舟10号” 绕地球沿椭圆形轨道运动,它在A、B、C三点运动速率
A.一样大
B.经过A点时最大
C.经过B点时最大
D.经过C点时小于经过B点时
3.德国杰出的天文学家、物理学家、数学家开普勤在丹麦天文学家第谷积累的大量天文观测记录基础上通过研究发现了行星运动的三大定律,首次对行星运动规律做出了准确的描述,被誉为“天空立法者”。假设地球、火星和金星绕太阳的公转均可视为匀速圆周运动,它们的公转周期大小分别为、、。已知它们的轨道半径,根据开普勒定律可以判定是( )
A. B. C. D.
4.关于行星绕太阳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行星在椭圆轨道上绕太阳运动的过程中,其速度随行星与太阳之间距离的变化而变化,距离小时速度小,距离大时速度大
B.开普勒第三定律中的k与行星的质量无关,只与太阳的质量有关
C.开普勒第三定律中的k与恒星质量和行星质量均有关
D.所有行星绕太阳运动的周期都是相等的
5.开普勒第二定律告诉我们:对任意一个行星来说,它与太阳的连线在相等的时间内扫过相等的面积,如图所示,某行星绕太阳运动轨道为椭圆,该行星在近日点A时的速度大小为vA,在远日点B时的速度大小为vB,则vA、vB的大小关系为( )
A.vA>vB B.vA=vB C.vA6.根据开普勒对第谷观测记录的研究发现,关于行星的运动,判断下列论述正确的是:( )
A.行星绕太阳做匀速圆周运动
B.在公式=k中,R是行星中心到太阳中心的距离
C.在公式=k中,k是行星中心到太阳中心的距离
D.以上三点均不正确
7.开普勒用三句话概括了第谷积累的数千个观测数据,展示了行星运动的规律性。这三句话概括的主要内容是指( )
A.牛顿后来总结归纳的万有引力定律
B.牛顿后来总结归纳的牛顿三大定律
C.开普勒关于行星运动的三大定律
D.开普勒总结的太阳对于行星的引力与行星对于太阳的引力大小相等
8.如图所示为火星绕太阳运动的椭圆轨道,M、N、P是火星依次经过的三位置,F1、F2为椭圆的两个焦点.火星由M到N和由N到P的过程中,通过的路程相等,火星与太阳中心的连线扫过的面积分别为S1和S2.已知由M到N过程中,太阳的引力对火星做正功.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太阳位于焦点F1处
B.S1>S2
C.在M和N处,火星的动能EkM>EkN
D.在N和P处,火星的加速度aN>aP
9.开普勒被誉为“天空的立法者”、关于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太阳系的行星绕太阳做匀速圆周运动
B.同一行星在绕太阳运动时近日点速度小于远日点速度
C.绕太阳运行的多颗行星中离太阳越远的行星运行周期越大
D.地球在宇宙中的地位独特,太阳和其他行星都围绕着它做圆周运动
10.如图,地球在椭圆轨道上运动,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A、B、C、D是地球运动轨道上的四个位置,其中A距离太阳最近,C距离太阳最远;B和D点是弧线ABC和ADC的中点。则地球绕太阳( )
A.做匀速率的曲线运动
B.经过A点时的加速度最小
C.从B经A运动到D的时间小于从D经C运动到B的时间
D.从A经D运动到C的时间大于从C经B运动到A的时间
11.物理学的发展丰富了人类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创新和革命,促进了物质生产的繁荣与人类文明的进步,下列说法中不符合史实的是( )
A.亚里士多德认为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能运动
B.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并发现了行星运动的规律
C.平均速度、瞬时速度和加速度等描述运动所需要的概念是伽利略首先建立的
D.笛卡尔认为如果运动中的物体没有受到力的作用,它将继续以同一速度沿同一直线运动
12.关于天体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太阳系中大多数行星的轨道都是圆形
B.在相等的时间内,土星与太阳的连线扫过的面积等于火星与太阳的连线扫过的面积
C.哈雷彗星运动轨迹的半长轴比地球的大,所以哈雷彗星绕太阳运动的周期比地球的小
D.开普勒行星运动三定律不仅适用于行星绕太阳的运动,也适用于卫星绕地球的运动
13.关于行星运动的公式=k,以下理解正确的是
A.k是一个与行星质量有关的常量 B.k与a3成正比
C.k与T2成反比 D.k与a和T均无关
14.如图所示,三个质点质量分别为,在c的万有引力作用下,在同一平面内绕c沿逆时针方向做匀速圆周运动,它们的轨道半径之比为。从图示位置开始(a和b之间有一很小的锐角),在b运动两周的过程中,三点共线了( )
A.14次 B.24次 C.28次 D.32次
15.对公式(R表示椭圆轨道的半长轴)的理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T表示行星运动的自转周期
B.行星轨道半长轴越大,运动周期越大
C.离太阳越近的行星运动周期越大
D.若地球绕太阳运转轨道的半长轴为R地,周期为T地;月球绕地球运转轨道的长半轴为R月,周期为T月,则:
二、填空题(共4题)
16.到2004年底为止,人类到达过的地球以外的星球有_______________,由地球发射的探测器到达过的地球以外的行星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开普勒行星运动三定律不仅适用于行星绕太阳的运动,也适用于卫星绕行星的运动。“东方红一号”卫星是我国于1970年4月24日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由“长征一号”运载火箭送入近地点441km、远地点2368km的椭圆轨道,则“东方红一号”卫星在近地点的速度_______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在远地点的速度;已知地球同步卫星距地面高度为km,周期为24h,地球视为半径为km的球体,则“东方红一号”卫星运行的周期为__________h(结果保留一位有效数字)。
18.在我们观测到的超巨星、巨星、中型星、白矮星和中子星之中,与地球大小接近的是_______________,跟彗星内核大小接近的是______________,太阳属于其中的_______________。
19.通过观察宇宙中的其他星系,按外形大致分为:________星系、________星系和不规则星系.
三、综合题(共4题)
20.地球和水星绕太阳运转的轨道可近似看作是圆形,已知地球到太阳的距离为水星到太阳距离的倍,那么地球和水星绕太阳运转的线速度之比为多少?
21.冥王星离太阳的距离是地球离太阳距离的倍,那么冥王星绕太阳的公转周期是多少年?(冥王星和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可视为圆形轨道)
22.地球公转运行的轨道半径,若把地球公转周期称为1年,那么土星运行的轨道半径,其周期多长?
23.1970年4月24日,我国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其近地点高度是km,远地点高度是km,设近地点处卫星的速率v1,远地点处卫星速率v2,则v1:v2为多少?(已知km)
参考答案
1.C
2.B
3.B
4.B
5.A
6.B
7.C
8.B
9.C
10.C
11.B
12.D
13.D
14.C
15.B
16.月球 火星、金星、土星
17.大于 2
18.白矮星 中子星 中型星
19.旋涡 椭圆
20.
21.年
22.29.7年
23.1.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