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高中美术选修:美术鉴赏 第三单元 第二课 美术家眼中的自己-《生命的舞者》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湘教版高中美术选修:美术鉴赏 第三单元 第二课 美术家眼中的自己-《生命的舞者》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8.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美版
科目 美术
更新时间 2022-01-20 20:42: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生命的舞者》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湘教版高中美术鉴赏中第三单元第二课《美术家眼中的自己》一课中引伸出来的美术鉴赏课。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学习,了解朱耷及梵高的人生经历及他们各自的艺术语言,感受他们将情感融入创作中的表达方式。
过程与方法:通过本课艺术语言的学习,并能掌握运用艺术语言去分析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能让学生学会正确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与挫折,并能在成长过程中保持自己的个性。
三、教学重难点:了解分析作品中的艺术特点,如何运用艺术语言对作品进行分析。
四、引入
上课前,我们先来听首音乐,播放音乐《命运交响曲》……
同学们知道这是一首什么曲子吗?这首曲子给你们怎样的感受?
贝多芬开始构思创作《命运交响曲》是在1804年,那是,他的耳聋已完全失去治愈的希望,他热恋的爱人也离他而去。一连串的精神打击使贝多芬处于死亡的边缘,但是贝多芬却没有因为命运的挫折放弃自己对音乐的执着追求,“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不能使我完全屈服”,乐曲以跌宕起伏的节奏表现出了贝多芬一生与命运搏斗的精神,是一首光明战胜黑暗的壮丽凯歌。《命运交响曲》也是贝多芬生命和精神的写照。
音乐用起伏的节奏表达情感,那美术又以什么样的方式进行情感的表达呢?就让我们进入今天的课题——《生命的舞者》。
五、教学过程
第一章:生命跌宕
首先,就让我们以故事的方式进入第一章——生命跌宕。我们来到1626年的大明王朝,去了解一下第一位主人公,这年,他出生在一个宗室家庭,聪明好学,加之从小受到父辈的艺术陶冶,耳濡目染,八岁时能作诗,十一岁便能画“青山绿水”,还能悬腕写米家小楷 。他就在这样的优越环境中度过了童年。 1644年,清军入关,在清军和农民起义军的双重攻势下,大明溃不成军,节节败退,崇祯皇帝见大势已去,在景山上吊自杀了。崇祯皇帝的死,标志着历时276年的大明王朝就此覆灭。身为朱元璋第十一代孙的主人公国破家亡,从一个地位显赫的皇室后裔沦为被人追杀的普通人,他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为了逃避清政府对明朝宗室的政治迫害,内心忧郁却满腔悲愤的他便假装聋作哑,隐姓埋名遁迹空门。但作为皇室后裔的他却始终没有从国破家亡的痛苦中走出来,这种痛苦对于当时仅仅只有19岁的他来说,几乎是没法承受的,这种痛苦是需要宣泄和表达出来的,但由于其特殊的身份及当时复杂的时代背景,于是,主人公选择了一种比较含蓄的方式来表达他的情感,那就是绘画,从此他便走上了绘画的道路,并在颠沛流离的一生中,创作了大量意义深远的作品。他就是近代写意花鸟画的代表人物——朱耷。
接下来,让我们把目光转向1850年欧洲荷兰的一个小镇,一位牧师夫妇刚好生下他们的第二个男孩,牧师夫妇给这个男孩取了一个和第一个小孩一样的名字,这是因为他们的第一个小孩生下来不久便夭折了,这导致牧师夫妇一直没有从失去第一个孩子的痛苦中走出来。于是,男孩认为自己仅仅只是个替代品,所以他的童年生活充满了忧郁,幸运的是,母亲在这个时期教会了男孩一些简单的素描和水彩画,在9岁和11岁这两年里,男孩的绘画得到了人们的赞许,因此,绘画给他的童年带来了自信和快乐,但是人们并没有预见到他今后的艺术生涯。15岁这年,男孩由于家庭经济状况欠佳,不得不离开学校外出工作,他来到了欧洲最大的经销绘画的古比尔公司工作,男孩一向读书勤奋,除了母语荷兰语,他还学会了法语、德语和英语,他经常参观博物馆,提高艺术鉴赏能力。由于男孩工作上的出色表现,1873年男孩被调到伦敦的古比尔画廊工作,也就在这时,男孩爱上了他人生中的第一个女孩,但最终遭到了女孩的拒绝。失恋的痛苦导致男孩不停的和别人以及他的雇主争吵,使得他在古比尔公司工作7年后被解雇。最后他找到一个职位,在一所教会男子学校任教,男孩把自己看成是一个朝圣者,一个为了寻找上帝,而在孤独、艰难的人生路上的跋涉者。男孩布道的决心已下,1878年冬,男孩自愿来到一个贫穷的煤矿区,他在这里传播福音,照看病人,和矿工们一样生活。这样的举措激怒了教会,在教会看来,神职人员是高贵的,因此拒绝和他延续合同。爱情和工作上的诸多不顺,使得他内心十分痛苦。这时,男孩想到了童年时期绘画给他带来的快乐时光,他知道,只有绘画能抚慰他受伤的心灵,只有绘画能使他从痛苦中解脱出来,于是,他走上了自己的艺术道路,并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艺术。他就是欧洲表现主义绘画先驱——梵高。
两位主人公在地域,时间上都相差甚远,人生遭遇却是如此的相似。面对自己的境遇,他们会用什么样的视角来观察这个世界,他们的作品又将融进怎样一种情感?
第二章:艺术历程
下面就让我们进入第二章——艺术历程,从他们各自的作品中去了解一下,首先进入艺术历程之朱耷。
艺术历程之一 朱耷
这是他出家及入道时期所画,大多数都属于写生作品。画风比较规矩严整,且收敛有度。早期作品中经常使用个山、雪个、驴、驴屋等号,这些款识也是他早期作品的一个重要标志。早期作品在朱耷看来,是不满意的,因为大多是写生作品,没有更好的表达他的情感、思想。59岁以后,还俗,给自己取了一个号,叫八大山人,而这个号的由来是因为他在出家后又选择信奉道教的缘故。他在署款时,常把“八大山人”四字连缀起来,仿佛“哭之”、“笑之”字样,以寄托他哭笑皆非的痛苦心情。这个号一直用到他去世,是他后期作品一个重要标志。也就是从这时候起,他的作品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在他后期的作品中,常常喜欢画鱼和鸟,可以说鱼和鸟是他在艺术上的生命和信念。我们就一起来欣赏一下这些作品。
请同学们来对比一下这张早期和后期作品,在构图上有什么特点?
构图:少、空:(画面中大面积留白,就是我们在国画中所讲的计白当黑,无招胜有招)。
对象少:画面中描绘对象极少,常常在一幅画中就只画一只鸟,一条鱼,一块石头,整幅画给我们一种空旷,孤寂,冷漠的感觉。
少而奇、少而险:他的画往往在构图上有一种不稳定感,如他的孤鸟图,画面上轻抛一枝,细稍柔柔将折,一只小鸟站在枝干的末端,让人心生担忧,风雨来时,孤鸟将无枝可依。一块石头上大下小的倾斜,看起来摇摇欲坠,带给我们的都是一种危机感。
对比一下这张早期和后期作品,说一说在造型上有什么特点?
造型:变
形变:夸张变形,他所画的鱼和鸟,寥寥数笔,或拉长身子,或紧缩一团,似是而非。他所画对象不是凭空臆造的,而是画家通过对大自然的精细观察,把真实形象进行高度的概括,加以其艺术夸张而创造出来的。是一种在现实重压之下精神扭曲的体现。
神变:特别是那对眼睛,经常画成个椭圆形,眼珠点在眼眶边,都不是我们生活中所看的鱼、鸟的眼睛,生活中鱼、鸟的眼睛都是圆圆的,眼珠子在中央也不会转动。八大的鱼、鸟的眼珠子感觉都能转动,有时还会翻白眼瞪人呢。
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他为什么要这样画呢?……
艺术历程之二 梵高
下面,让我们进入艺术历程之梵高。
这是他早期的作品,受现实主义画风影响比较大,多描绘乡村景象和劳动场景,画面深沉,昏暗有极强的乡土气息。这幅《吃土豆的人》是他早期作品中的第一幅杰作,他满怀信心的把这幅画寄给他的弟弟,希望能卖出去,但他弟弟的回信让他心灰意冷,信中说这样的作品在巴黎根本卖不出去,人们比较喜欢的是印象派大师莫奈、毕沙罗等人的作品。1886年,梵高带着他对印象派绘画的好奇来到了法国巴黎,他被印象派和新印象派绘画深深吸引,梵高开始学习他们的画风,他的作品很快就充满了明亮的印象主义风格的色彩,沉浸在阳光下瞬息万变的丰富色彩世界里,梵高终于找到他一生中最钟爱的绘画语言。梵高走在艺术探索的路上,疯狂而执着,但他很快发现无论是现实主义、还是印象主义,这种忠实于自己眼睛所见的描绘都不能满足梵高的艺术追求,在他看来,艺术探索之路没有尽头,他不顾一切要冲破眼睛的屏障,走向另一个全新的世界。1888年,梵高来到了阳光明媚的阿尔,在这里,梵高用生命里的最后时间走上了自己真正的艺术探索之路,完成了西方绘画史上最伟大的一次蜕变,创作了大量我们大家熟悉的名作,并最终确立了自己独特的表现主义绘画风格。梵高来到阿尔后,创作了大量的麦田,她喜爱麦田那种笔直向上生长的生命力,也迷恋那充满激情的金黄色,梵高甚至把麦田看成是自己对艺术的信念。
接下来我们对比一下他的早期和后期作品,我们发现在色彩上有什么变化?
色彩:鲜明
色彩开始由早期的沉闷、昏暗 ( http: / / baike. / view / 203575.htm" \t "_blank ),而变得鲜艳、明亮和色彩强烈。已经不再是我们现实生活中所见的真实色彩了,而是梵高的主观表现。他是怎样达到这种效果的呢?
冷暖对比:梵高经常把冷色和暖色进行搭配使用,夸大作品中的冷暖对比,形成一种矛盾和冲突,突出画面强烈的色彩氛围。
明暗对比:他在作品中除了使用了大量高纯度的颜色外,还加强了颜色之间的明暗对比,用色彩的明暗来烘托画面,使得画面更加的简洁、明快。
他为什么用这样的色彩对比来进行表现呢?学生回答……我们知道,暖色给我们一种温暖、激情的感觉,而冷色则表现出忧郁、冷漠的情感。明亮的色彩给人一种轻松、愉悦的感受,而灰暗的颜色则给我们一种压抑,沉闷的感觉。所以梵高想通过色彩来表达他的情感。
我们在来看一下这两张自画像的对比,除了在颜色上的差异外,还给你一种什么感觉?
笔触:动感
与早期作品相比,后期作品用笔的痕迹(也就是我们在美术上常说的笔触)非常明显,但不混乱,有组织的形成了明显的线条,富有很强的动感。在梵高的作品当中,我们给大家总结了这6种笔触……
他为什么要画这样的线条呢?
因为不同的线条表达不同的情感,假如我们的思绪比较烦乱的时候,我们会画哪种线条,我们心情比较愉悦的时候,我们信念比较坚定的时候,我们又会选择哪种线条进行表现呢?我们即使如此,更何况是梵高,所以梵高除了色彩外,还用多变的笔触来表达自己不同的情感。
朱耷和梵高,两人的经历极其相似,但艺术表现形式却大相径庭。有人把朱耷看作是中国的梵高,我们又何尝不可把梵高看作是欧洲的朱耷呢,他们俩之间究竟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
第三章:当梵高遇上朱耷
让我们进入第三章——当梵高遇上朱耷,他们又将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一张是梵高一生中最喜欢画的麦田,一张是朱耷最喜欢表现的鸟,你更喜欢哪张作品?为什么?请同学们结合我们之前所讲的人生经历,运用艺术语言进行分析、讨论并回答,给同学们3分钟的时间……
《孤鸟图 》
禽鸟一足立地,一足悬,缩颈,拱背、白眼,一副既受欺又不屈,傲兀不群的情态。形象洗练,造型夸张,表情奇特,构图奇妙,笔法雄健泼辣,笔势朴茂雄伟,墨色淋漓酣畅。国破家亡的悲痛养成了“八大山人”孤僻、冷静的性格,特殊的身份也造就了其孤高自傲、枯寂冷漠、满目苍凉的心境。八大正是把这种心境赋予在他的绘画创作中,流露出故国之思、亡国之恨,抒发那种孤独、冷漠、高傲和对现实强烈不满的情绪。他所画的鸟不是春光花影中喜悦喧鸣的鸟,而是一些枯木孤鸟、竹石孤鸟等所谓的“伤心鸟”,用白眼鸟表达他对统治阶级和权贵们的蔑视和自己的傲气,可以看出当时八大的孤独与高傲。鸟往往缩着脖子瞪着白眼,孤零零地蹲在石头顶上,显得极其冷落孤僻,很象是画家自我的写照。
《麦田上的乌鸦》
这幅作品,再现的是暴风雨来临前的麦田,也被认为是预示了梵高自己死亡的画。蓝色的天空和金黄色的麦田形成了非常鲜明的对比,天空冰冷压抑,麦田明亮、富有激情,沉闷的乌云笔触烦乱,感觉就要吞噬一切,麦田的笔触虽然显得有些零乱,却仍然坚定有力,它们分别象征着冰冷的现实和梵高对艺术的执着,在现实的重压之下,梵高不堪重负,惊起的乌鸦飞向黑暗,预示了他将以死亡向现实抗争。麦田中一条道路曲折的伸向远方,这时梵高为我们开辟的一条艺术探索之路,在不远的天边,他给我们展示出了一个全新的广阔世界,一个精神的世界。画中描绘的一切正是梵高当时生活的真实写照。
这两幅作品描绘的还是麦田,还是鸟吗?
我们知道,虽然他们生活的历史背景不同,但遭遇却是如此的相似,虽然他们在表现方式上又大相径庭,但最终所表现出来的深层意蕴都一致,画的不再是麦田,不再是鸟,而是他们内心中最真实的自己。他们之前,在中西方美术发展史上,像他们这样把自己置身于画中,画自己的一种真实状态是绝无仅有的,也由此使得他们成为美术史上划时代的艺术大师。
六、课堂小结
“墨点无多泪点多,山河仍是旧山河。横流乱世杈椰树,留得文林细揣摹”。 我的作品就是我的肉体和灵魂,为了它我甘愿冒失去生命和理智的危险。 这两段话分别是朱耷和梵高最经典的语句,都很好的表明他们正是把自己的生命和精神融入自己的作品中,把艺术看成是比自己生命更为重要的东西,他们才是真正“生命的舞者”。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在逆境中挣扎却最终成长为大师的两位生命舞者,这告诉我们在自己的生活中,如遇到许多困难和挫折的时候,请大家把他们当成是对你人生的一种磨练吧,或许这样,我们也能在平凡的生命中舞出精彩的一页。我们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